体内生物膜研究进展_李纪兵

合集下载

生物膜生长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生物膜生长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生物膜生长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生物膜是指生物体在水或其他介质中通过自我聚集形成的三维结构。

这些膜通常包括细菌、真菌、海藻和其他微生物,可以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长。

生物膜的形成是复杂的,并且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生物膜的形成和调控机制一直是微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1. 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生物膜的形成机制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有些生物体会分泌胶原蛋白和多糖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生物胶。

然后,生物细胞将胶原蛋白和多糖物质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膜状结构。

这些膜由细菌和其他成功的微生物种类生长,并且通常形成在表面上。

2. 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生物膜主要由微生物体细胞和多糖物质构成。

其他的成分可能包括蛋白质、脂质以及其他化合物。

这些物质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纤维状网络,以及低密度的小球状结构。

生物膜的结构是非常动态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3. 生物膜对环境的影响生物膜的形成和存在会对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生物膜的存在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

海洋生物膜中的微生物会降解海洋中的多种有机物质,如海藻和动物残骸等,从而产生新的有机物。

这些新的有机物质再被其他海洋生物利用,形成生态系统循环。

此外,生物膜还可以对人类和其他生命体造成危害。

例如,生物膜在人体内的形成可能会导致感染和疾病。

生物膜形成在人体中的多种情况中,比较常见的是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感染。

4. 生物膜的调控机制生物膜的调控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导致生物膜形成和生长的机制包括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细胞内外环境、信号传导和新陈代谢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生物膜的生长和分布。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初步了解到一些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分子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一些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物和生物大分子。

通过研究这些分子,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5. 生物膜的应用生物膜在多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细菌生物膜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内容摘要:细菌生物膜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细菌细胞及其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主要为胞外多糖)等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菌复合体。

生物膜是细菌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与游走态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它具有很强的抵抗机体免疫和抗生素的能力,在临床上形成难治性感染。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生物膜的形成、基因调控、检测,讨论了其致病和耐药的机制以及防治等方面的问题。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细菌细胞及其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主要为胞外多糖)等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菌复合体。

生物膜是细菌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与游走态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它具有很强的抵抗机体免疫和抗生素的能力,在临床上形成难治性感染。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生物膜的形成、基因调控、检测,讨论了其致病和耐药的机制以及防治等方面的问题。

细菌生物膜;慢性感染;综述在临床上我们常发现一些患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如心内膜炎、尿路感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及一些体内留置治疗装置的患者,细菌感染后很难根除,即使实验室分离出致病菌,并找到敏感的抗生素应用于治疗仍起不到应有的疗效,经多年研究发现,这很多是由细菌生物膜(bacterialbiofilm,BBF)引起的。

生物膜广泛的存在于含水和潮湿的各种表面上,包括自来水管道、下水道、热交换系统甚至病理状态下的人体等,腐蚀工业管道,污染与人类生活相关的设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是医学感染的重要根源,据估计,大约65%的人类细菌性感染与BBF有关。

因此,对BBF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我们就医学领域对BBF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细菌生物膜1.1细菌生物膜的概念细菌生物膜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细菌细胞及其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主要为胞外多糖)等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菌复合体。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式,它是与游走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绝大多数细菌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细的粘附机制,分泌基质并相互粘连形成膜状物附着于病灶表面,从而形成生物膜的复杂团体,并借信号分子相互交流以协调他们的行为,其生化组成为藻酸盐多糖和蛋白复合物,其基本结构由蘑菇样或柱样亚单位组成,亚单位分为头部、颈部、根部三部分,各部分之间形成水通道,完成各种运输功能,维持膜内细菌生存需要。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细菌的生物膜是一种缩合基质,并且对细菌的生长和存活非常重要。

这种生物膜可以黏附在许多不同的表面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生物膜的复杂性令科学家们对其深入研究与探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

1. 揭示生物膜的复杂性细菌的生物膜通常由多种组分构成,其中最常见的成分是多糖和蛋白质。

生物膜的确切成分可以因细菌的种类而异,但这种膜的极其复杂的构成、环境压力、营养丰富性和等离子体色素提示生物膜结构非常复杂。

Yi Ma、Yongcheng Shi、Yaping Liu和Zhiquan Liang等学者在针对生物膜构成的研究中发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生物膜中包含多糖聚合物、蛋白质、核酸、脂肪酸和多种离子物质。

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膜状结构,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2. 对抗生物膜的新方法许多疾病和感染都与细菌的生物膜有关。

传统的抗生素和药物难以有效击败这些细菌,因为生物膜具有自我防御的能力,使得抗体难以到达细菌内部。

因此,一些研究者更专注于开发可破坏生物膜的新方法。

一项研究显示,纳米级纤维素可以在抗菌剂光照的情况下对生物膜进行有效破坏。

研究者使用生物拓扑技术控制了该纤维素的形态和长度,并发现它可以通过刺激生物膜的靠近性来致病。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与传统抗生素和预防药物相结合,提高治疗感染的效率。

3. 应用生物膜的方法虽然生物膜可能是一些感染的罪魁祸首,但它也是一种极其有用的技术。

生物膜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工具,可以用来探索生物过程和膜结构。

一种被称为“生物膜模型”的技术,是将细菌生长在固定介质表面上,同时在生长期间收集资料。

据悉,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许多研究上,包括细菌筛选、代谢分析和药物评估等。

总之,对于细菌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们正在推动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探索。

从探索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及其复杂性,到开发新型抗菌治疗方法,再到应用生物膜模型研究生物过程等方面,这一领域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实用性成果。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现状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现状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现状生物膜是一种生物体内的特殊结构,它的结构复杂多样,它能够实现许多生命活动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和化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物膜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旨在介绍生物膜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现状。

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是一种由许多有机和无机分子聚集而成的结构,它构成了细胞膜、血管壁、口腔组织、肠道黏膜等生物体内的各种膜。

细胞膜是生物膜的一种,它由磷脂双层、蛋白质和糖类等分子构成。

磷脂双层是细胞膜的主体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面向细胞外部,疏水尾部则向内,这种排列方式使得磷脂双层具有较好的阻隔和选择性通透性。

在磷脂双层中,还嵌着许多负责运输物质和通讯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细胞膜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膜的功能生物膜的主要功能有阻隔、通透性和信号传导。

阻隔是生物膜的最基本功能,它确保细胞内外环境可以得以分隔,从而保证细胞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通透性是由于磷脂双层的特殊结构,使得只有某些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而其他物质则被阻挡在外。

例如,水分子和小分子的气体可以通过磷脂双层,而大分子、电解质等则不能。

信号传导是生物膜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它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来实现。

当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会引发一系列的反应,从而达到信号传导的目的。

这个过程在许多生理学和医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对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中,信号传导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生物膜的研究现状如今,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结合,对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也逐渐进入深入探究的阶段。

在生物膜结构研究方面,近年来最为流行的技术是X射线晶体学。

X射线晶体学是一种利用X射线照射生物膜或膜相关蛋白晶体,通过对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获得其结构信息的技术。

这种技术已经成功地揭示了许多膜相关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机制,也为细胞膜的组装、蛋白质与磷脂相互作用、膜内外流体动力学等研究提供了一种高分辨率的手段。

生物膜的动态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生物膜的动态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生物膜的动态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生物膜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生物体结构,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

生物膜是由各种不同的分子组成的,包括磷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

这些分子在生物膜中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形成一个具有动态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网络。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对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进展。

一、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生物膜是一种由磷脂双层组成的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与亲油尾部通过疏水作用力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双层结构,内层链与外层链相对靠近,上下层之间通过水分子微弱的相互作用连结在一起。

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以漂浮在磷脂双层上,与磷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复杂网络结构。

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着生物体的生长、代谢、运动、免疫等方面。

二、生物膜的动态性生物膜的组成分子和结构排列方式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性,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时刻发生变化。

这种动态性主要是通过生物膜内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例如,膜内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它们在膜上的空间位置和构象等。

嵌入在生物膜内的酶和受体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调节它们的活性和选择性。

以及生物膜还可能地产生了不同的区域划分。

三、利用高分辨技术研究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学可以利用各种高分辨技术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首先是X射线晶体学技术,可以通过测定蛋白质晶体的三维结构来研究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位置和构象等。

其次是核磁共振技术,通过一系列的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获得分子在生物膜中的空间布局信息,如成像质谱,脉冲场梯度技术等。

再者是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电子束穿过传输电镜薄片的方式,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展现生物膜中分子的位置信息和结合情况等。

并且这种技术可以对整个生物膜的结构进行高清晰的成像和三维重构。

最后是分子模拟技术,可以模拟分子的运动轨迹和结构,从而揭示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

总之,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研究在现代生物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生物膜是生物体内各类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号传递等。

对于生物学家而言,探索生物膜的结构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着重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里程碑。

早期的关于生物膜结构的理论主要基于功能和可观察现象的推测。

19世纪末,格雷瑟姆(Felix Hoppe-Seyler)提出了“生物膜是液晶结构”的假设,但并未提出具体的模型。

随后的几十年里,生物学家们努力尝试通过显微观察来揭示生物膜的结构。

然而,由于显微镜的分辨率限制,对于生物膜的真实结构了解甚少。

直到20世纪中期,科学家们才开始在生物膜结构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1953年,杜洛克(Gorter and Grendel)用生物碱洗涤细胞,得到了一层相当于细胞膜面积的磷脂分子层。

他们根据这个实验结果提出了著名的“磷脂双分子层模型”,认为生物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

这一模型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生物膜研究。

在此基础上,劳维尔(Singer and Nicolson)于1972年提出了“流动摩西纳流模型”。

他们认为生物膜是由扩展的磷脂分子层组成的,其中嵌入了多种膜蛋白,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结构。

这一模型更加接近真实的生物膜结构,并且解释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如膜蛋白功能的多样性和信号传递的机制。

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能够更加精确地观察生物膜的结构。

1977年,尼科尔斯(Nicolson)等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生物膜的基本特征,包括磷脂双分子层和嵌入其中的蛋白质。

此后,随着更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们对生物膜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通过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冻电镜等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生物膜结构的更多细节。

他们发现生物膜的结构具有很高的动态性和异质性,包括不同类型的磷脂分子、各种膜蛋白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存在。

水环境中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张金莲;吴振斌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07(30)11
【摘要】生物膜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在水体自净和工业应用方面表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形成及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等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水环境中生物膜对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作用。

【总页数】5页(P102-106)
【关键词】生物膜;种群分布特征;吸附;降解
【作者】张金莲;吴振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
【相关文献】
1.浅议生物膜技术在水生态修复r与自然水体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J], 纳云
2.再生水环境中SS316L表面生物膜活性与化学组分分析研究 [J], 李进;季思彤;吴芳芳;祁誉;梁锐;李建香
3.再生水环境中304不锈钢生物膜腐蚀电化学特征 [J], 李进;许兆义;李久义;焦迪
4.景观-生物膜系统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分析 [J], 张成; 吴荣
5.景观-生物膜系统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分析 [J], 张成; 吴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研究新进展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研究新进展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研究新进展生物膜是生命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结构和功能能够影响某些生命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多个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在此,我们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一、膜蛋白结构研究在生物膜研究中,膜蛋白结构一直是研究的焦点。

首先科学家们通过透过电镜等手段,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了许多膜蛋白的具体结构信息。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随着单细胞层厚颜色梯度(cryo-EM)技术的发展,更多的膜蛋白结构信息被揭示。

例如,Tetraspanin CD81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结构形态被揭示,揭示了其结构与功能关系。

这一发现为该膜蛋白在肝病毒通过同源性机制侵袭细胞的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解。

二、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生物膜的固有特性对普通催化剂和酶催化的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某些条件下,生物膜强化了催化剂催化水解的效率。

但是,现在人们通过将聚合物和纳米复合体结合起来,可以模拟生物膜的一些特性,实现某些特定的反应。

这种复合体材料能够制备出新型的高效反应催化剂,能够应用在环保、生物医学领域。

三、脂质双层动力学研究脂质双层作为药物复合体系中的主要载体,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输送和生物免疫治疗等领域中。

脂质双层的动力学结构和性质对其在以上方面的应用有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新技术手段,揭示了脂质双层的分子动态性质和分布规律。

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对生物膜结构的理解,也能够指导药物输送领域等的应用。

四、生物膜仿生材料研究生物膜仿生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可以实现特殊的功能,例如,抑制细菌生长,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等,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膜仿生材料的制备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些研究者将脂质体、脂质双层等结构和性质模拟到仿生材料的设计中,并通过调控其结构和表面、添加具有活性的模型组分等手段实现特定功能的应用。

总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的进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对于生物膜的理解,同时也为其应用于环保、生物医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进展将极大地促进更多的生物膜研究的开展。

微生物学中的生物膜研究

微生物学中的生物膜研究

微生物学中的生物膜研究生物膜是一种由微生物群体形成的复杂广泛的结构,其表面具有粘附性和固定性质,并且能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在生物界中,生物膜的存在率非常高,它们可以出现在各种生物体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中,如大肠杆菌、细菌、铜线藻等等。

生物膜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它能够保护微生物免受病原体和外部物质危害,并为微生物提供暂时稳定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因此,对于生物膜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生物膜主要由微生物本身和其所采集的环境物质构成。

微生物本身可以分泌黏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多种物质形成生物体外聚集体,同时与其周围环境中的物质结合形成生物膜。

这些生物膜不仅包含了微生物细胞本身,还包括一些外部因素,如其他细胞、沉积物和有机物等。

生物膜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包含了多种类型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和小分子等。

这些分子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布局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影响到生物膜的稳定性、透过性和生物学功能。

此外,生物膜还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生物分子交互作用,如相互黏附、信号传递等等,这些交互作用也能够影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膜的形成与维持生物膜的形成和维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涉及了多种生物分子交互作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生物膜的形成需要四个关键的步骤。

第一步是微生物的黏附,该步骤通常由外膜蛋白和内膜蛋白介导,黏附部位通常是细胞壁或菌鞭等。

第二步是生物体外聚集体的形成,这一步骤由微生物自身分泌的多糖、蛋白质等物质介导。

第三步是生物膜增生,这一步骤需要多种细胞信号调控分子在生物中作用。

第四步是生物膜稳定,该步骤主要由内、外细胞膜、蛋白质以及代谢产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生物膜如何对细胞进行保护生物膜的存在可以大大提高微生物的适应性,以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复杂生存条件。

生物膜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微生物进行保护:1. 生物膜可以提供物理屏障的保护,以减少外界对微生物的直接影响。

生物膜与生物大分子研究的最新进展

生物膜与生物大分子研究的最新进展

生物膜与生物大分子研究的最新进展生物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理隔离层,它由脂质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并且具有多种生物功能。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关于生物膜和生物大分子的重要进展。

以下是最新的研究进展:首先,关于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科学家们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的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及生物物理学技术,对生物膜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

他们发现,生物膜由许多不同类型的脂质分子组成,包括磷脂、甾醇和其他特定的脂质。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脂质分子会形成不同形式的膜结构,包括液晶态、凝胶态和液态等。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生物膜的力学性质和功能至关重要。

其次,研究人员还研究了生物膜的功能。

生物膜不仅仅是物理隔离层,还能够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

通过使用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和其他生物化学技术,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生物膜调节的分子机制。

例如,他们发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通过与脂质相互作用来调节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生物过程。

此外,生物膜的研究还涉及到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大分子。

许多疾病,如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生物膜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通过对生物膜脂质和蛋白质的改变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并且开发了一些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例如,一些肿瘤标记物可以通过改变生物膜上的糖脂结构来识别和定位癌症细胞。

最后,生物膜和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还涉及到研发新的药物输送系统和生物传感器等应用。

通过改变生物膜上的脂质和蛋白质组分,研究人员可以调整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药物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他们还通过改变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结构和组织方式来设计新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和生物废弃物。

综上所述,生物膜和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正在取得快速发展。

这些研究不仅对于理解细胞生物学的基本过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新药物开发和生物技术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膜的研究及应用

生物膜的研究及应用

生物膜的研究及应用“生物膜”这一概念由美国科学家Sutherland于1952年提出,是指由一层或多层细胞外多糖(EPS)组成的底层结构,它们可以覆盖很大的表面面积,具有高度的生物附着性。

生物膜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围绕生物膜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物膜的种类和结构生物膜的种类非常多样,以细菌为例,常见的生物膜有包囊、菌顶、半透明物等。

生物膜的构成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同时生物膜中还含有微生物和菌群,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物膜结构。

生物膜的研究从结构、化学组成和生物学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中生物学层面是研究生物膜形成、生长机制和功能。

化学组成分析是通过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含量分析生物膜化学组成的变化,而结构分析则是基于显微技术发展的高科技手段。

二、生物膜的功能生物膜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多种角色。

最常见的功能是附着功能,这是在外界条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单细胞生物对周边环境快速适应和适应的本质机制。

除此之外,生物膜还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性功能,维持生态平衡,还有一些生物膜可以转化为其他物质或形态。

在生物膜的研究中,附着功能是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因为附着功能是评估生物膜效果的重要指标。

这种附着能力是由其不同类型的可变因素、细胞组成和表面结构来调节的。

三、生物膜的应用由于生物膜具有显著的附着和保护性能,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

其中应用较广泛的领域是水处理领域和医疗器械领域。

水处理领域中,生物膜可以用作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反应器。

在这个系统中,处理过程是由微生物菌群负责的,它们可以通过产生胞外多糖等物质,形成生物膜。

这种系统因为可以富集处理效果良好的微生物,所以具有处理污水效果较好的特点。

在医疗器械领域中,利用生物膜的优异性能能有效提高器械表面的抗菌和生物附着性能。

此外,生物膜也可以用于皮肤和口腔病患者治疗中。

四、总结生物膜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生物膜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生物膜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生物膜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本文概述生物膜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和探讨生物膜法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我们将概述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以便读者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生物能源生产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以及在这些领域中取得的成效和挑战。

我们将探讨生物膜法的发展前景,包括技术创新、应用领域拓展和市场潜力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生物膜法的视角,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生物膜法应用现状分析生物膜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在多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污水处理领域,生物膜法以其高效、稳定、低能耗等特性,成为了主流的处理技术之一。

在食品工业中,生物膜法也被用于发酵、分离和纯化等过程中,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生物膜法还在农业、制药、化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尽管生物膜法应用广泛,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生物膜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形成稳定的生物膜,这对于一些需要快速处理的场合可能并不适用。

生物膜法在操作过程中易受到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以保证处理效果。

生物膜法在处理某些特定污染物时可能效果不佳,需要结合其他技术进行处理。

针对以上问题,目前研究者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生物膜材料、优化生物膜结构、提高生物膜的耐冲击负荷能力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膜法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生物膜法与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的结合,有望进一步提高生物膜法的处理效果和应用范围。

生物膜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在多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虽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生物膜法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三、生物膜法的技术创新与进展近年来,生物膜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废水处理技术,在技术创新与进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生物膜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潜力

生物膜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潜力

生物膜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潜力生物膜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它可以生长在几乎所有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生物体表面等等。

生物膜中包括各种细胞和非细胞成分,如细菌、真菌、甲烷菌、藻类、病毒等,是生物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重要媒介。

近年来,生物膜生物学相关研究的进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生物膜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生物膜中包括许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复杂性。

人们在研究生物膜生物学时,主要集中在生物膜的形成、结构、功能及其代谢途径等方面。

生物膜的形成与结构生物膜形成的过程一般可以被描述为三个阶段,即吸附、细胞交流和生物膜矿化。

其中,吸附是最初的阶段,细胞交流是生物膜生长的关键步骤,矿化则包括钙化、磷化、硅化等反应。

而生物膜的结构则是由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复杂程度等特征决定的,它与生物体的结构密切相关,并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生物膜的功能生物膜在自然环境、环境污染和生物水处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自然环境中,生物膜是一种脆弱的屏障,能够保护细菌免受化学物质的侵害、碎屑和水流的冲刷。

同时,在环境污染方面,生物膜能够被用来锁定、吸附并分解有害化学品,对于纳米颗粒等微小颗粒的过滤也有一定作用。

在生物水处理方面,生物膜能够使水质得到改善、处理效果得到提高,如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领域。

生物膜代谢途径生物膜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代谢途径是生物膜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细胞生成周期的调节和代谢产品的生成关系着生物膜的生长与存活。

使用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破解不同微生物在生物膜中的动态调节,揭示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复杂性。

生物膜的应用潜力由于生物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应用潜力非常广阔,涉及环保、生物能源、制药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生物膜应用方面的潜力:生物能源方面:利用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可以发展出更高效率、更环保的生物能源生产技术,例如:厌氧消化、沼气等。

通过对生物膜代谢途径的研究,可以对相应的生物能源生产技术进行优化。

我国生物膜研究最新成果

我国生物膜研究最新成果

我国生物膜研究最新成果21世纪我国生物膜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状况1.生物膜结构研究的进展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类及糖等组成的超分子体系。

膜蛋白和膜脂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是以下方面。

(1)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

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可分为外周膜蛋白和内在膜蛋白(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后者部分或全部嵌入膜内,有的则跨膜分布。

真核细胞所含的蛋白质,据估计约1/4-1/3 为内在膜蛋白。

人类基因组中编码并可表达为蛋白质的基因约为30,000~40,000,据估计,表达的蛋白质中内在膜蛋白也占1/4-1/3。

因此,无论从深入解析生物膜的功能,还是从后基因组研究考虑,内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内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测定存在较多的困难,至1997年,已获得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测定结果的蛋白质总数为6300左右,其中内在膜蛋白仅占20个。

近3-5年内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研究获得明显的进展。

至2002年,已获得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总数共计17500左右,其中内在膜蛋白已增至69个。

(2)膜脂结构研究进展。

膜脂主要包括甘油脂(Glycerolipid),鞘脂(Sphingolipid)以及胆固醇(Cholesterol)。

对于甘油脂研究较多,它们不仅是生物膜结构的骨架,其中有些成员还参与了信号转导的过程。

近年来的研究肯定了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质膜有微区结构存在,称为“脂筏lipid raft”和Caveolae。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富含鞘脂和胆固醇,物理状态介于凝胶相与液晶相之间的Lo相(Liquid-ordered state)。

这些微区结构不被去垢剂所溶解,还各自含有一定量的与信号转导等功能有关的蛋白质。

因此,普遍认为,它们与信号转导以及物质的跨越细胞运送等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2.信号转导受体的二聚体化。

林其谁教授报告指出,生物膜的流动性保证了膜上蛋白的侧向运动。

膜上信号转导受体中相当一部分以单体形式存在,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

生物膜的生物学功能和研究方法

生物膜的生物学功能和研究方法

生物膜的生物学功能和研究方法生物膜是指由细胞生物分泌的类膜结构,通常包括细胞膜、粘液层、菌体表面层等。

它们在生命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保护细胞、分离细胞与环境的接口,还能在生物过程中起到许多调控和影响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物膜的功能和研究方法两方面来探讨这个有趣的主题。

一、生物膜的功能1.细胞保护生物膜是细胞与外部环境的隔离层,它可以保护细胞不受外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毒素、病原体、压力等伤害。

例如,对于一些耐高温细菌,它们的菌体表面层就能够提供足够的保护,使其能在高温环境下生存。

2.质量平衡生物膜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

比如,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就是由一层层的生物膜组成的,它们能够控制细胞内的渗透压和水分平衡,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物活动。

3.分泌作用某些类型的生物膜具有分泌作用。

例如,胃液与胰液的分泌,就是通过某些细胞分泌具有生物膜性质的物质来实现的。

4.环境适应生物膜可以帮助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一些菌类细胞表面的粘液层可以改变其附着方式,从而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二、生物膜的研究方法1.电子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是生物膜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通过放大生物膜的图像来观察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成分。

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能够扫描生物膜表面的形态和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能够观察生物膜内部的结构。

2.质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生物膜成分中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组成、脂质类分子等得到有关生物膜组成的信息和变化趋势,如今已被广泛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中。

3.活体细胞成像技术活体细胞成像技术是生物膜研究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可以通过标记细胞表面的生物膜成分来研究生物膜的动态过程。

例如,荧光染料标记技术能够将蛋白质或其他分子变得可见,从而观察生物膜分子的运动。

4.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通过模拟操作来研究生物膜的结构与形态,从而揭示生物膜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与组装机制。

例如,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能够模拟生物分子在离子解析水中的运动过程,并分析其相互作用与运动轨迹。

生物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罗锐军;陆春;李纪兵【摘要】生物膜形成是微生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治疗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生物膜可以通过渗透限制,改变生物膜内外微环境,形成特殊的基因型等多种方式导致耐药.生物膜耐药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医学、药学、微生物学等众多领域关注的课题.就生物膜耐药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生物膜;耐药机制【作者】罗锐军;陆春;李纪兵【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广州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3;Q73生物膜(Biofilm,BF)是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形成的由微生物的细胞及其分泌的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所组成的多细胞复合体[1] 。

生物膜由多种有机物组成,包括多糖、蛋白质、核酸、磷脂、褐藻酸、腐质等,主要成分是多糖和蛋白质[2]。

生物膜在自然界中很常见,输水系统、食品加工、航运等领域都可见到微生物生物膜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多数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支原体等都可以形成生物膜,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后,其生物学特性可发生改变,包括营养代谢、生长率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耐药性的改变。

目前生物膜引起的微生物耐药明显增加,约65%的人类感染与生物膜有关[3],更有学者认为超过80%的人类感染中有生物膜的形成[4] 。

本文就一些常见微生物生物膜形成可能的耐药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1 渗透限制学说牙周炎和囊性纤维化病人的慢性肺部感染都是我们熟悉的与生物膜形成有关的疾病[5-6] 。

即使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内,生物膜介导的感染也很难治愈,易形成慢性感染。

生物膜的奥秘

生物膜的奥秘

生物膜的奥秘
佚名
【期刊名称】《科技广场》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 生物是由生物细胞构成的.细胞一个个排列组合之所以被区分,是因为细胞间有一层隔膜.这层隔膜所隐含的秘密难以计数,正吸引着无数生物科学家的目光,成为当代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前沿研究热点.为此,中国科学研究最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北大、清华和中科院联合起来组建了生物膜和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即生物膜的作用与工作原理,而应用这些成果为人类谋福利的工作称为膜生物工程.
【总页数】1页(P3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细菌生物膜引起致病菌耐药机制及抗菌肽LL-37对生物膜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魏建仝;钱军;苏秦柳晔;刘志侠;王徐龙;王勇平;谢瑞敏;李想
2.抗真菌肽MAF-1A体外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与生物膜结合及抑菌情况观察 [J], 成荣;李红凌;胡方芳;许强;罗振华;李伟
3.生物膜降解酶对304不锈钢上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J], 董汝月;常晶;史国萃;于晓倩;刘尊英
4.超声结合热处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的抗菌和抗生物膜机制 [J], 孙晋跃;王德宝;孙芝兰;熊强;刘芳;徐为民;王道营;李坤鹏
5.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抗菌肽抗生物膜活性的研究进展 [J], 张珊珊;宋静;王家俊;单安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内生物膜研究进展_李纪兵

体内生物膜研究进展_李纪兵

体内生物膜研究进展李纪兵,陆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广州510630)摘要生物膜是指由黏附于生命体或非生命体表面的微生物和其胞外聚合物所构成的复杂、多维的空间结构,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微生物在人类体内许多部位均可形成生物膜结构,如肺、心脏瓣膜、泌尿生殖道、肝胆系统、耳、鼻、皮肤等。

越来越多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或动物模型体内均可检测出生物膜,如囊性纤维化肺炎、慢性中耳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皮肤外伤后慢性感染、慢性鼻窦炎等。

生物膜的形成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目前体内生物膜检测技术主要有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

就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与生物膜的关系及体内生物膜检测方法展开综述。

关键词生物膜;感染性疾病;综述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021(2012)05-0083-05Advanced in Bio-Membrane in vivoLI Ji-bing,LU Chun(Dept.of Dermatology&VD,3rd Affil.Hosp.of Zhongshan Uni.,Guangzhou510630)Abstract Bio-membrane(BM)is referred to a complicated,three-dimensional special structure which composed of polymer that adheres to the surface of life body and/or non-life body of microbes and their extracellular,it universally exists in nature.Microbes could form membrane in many parts of human body,such as lung,heart valves,urogenital ducts,liver and gall system,ears,noses,and skin etc.BM could be detected from more and more bodies of infec-tious patients and/or animal models,such as cysto-fiberized pneumonia,chronical tympanitis;bacterial endocarditis,post-injury chronical infection of skin,chronical nasosinusitis etc.Relationship of the formation of BM and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and the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had become an attraction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Meanwhile,the BM detection technique mainly is: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laser co-focusing microscope,fluorescence hybridization technique in situ etc.In this paper,a summar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BM detection method in vivo was developed.Keywords bio-membrane(BM);infectious diseases;summarization生物膜(Biofilm,BF)是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微生物的细胞及其分泌的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所组成的多细胞复合体[1]。

生物膜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生物膜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生物膜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赵智颖;李良秋;马连营;游雪娇【摘要】生物膜因具有强致病性、耐药性和抗逆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难题.介绍了生物膜生物量、细胞总数、活细胞数、大分子物质和结构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期为深入研究生物膜提供更丰富的手段,推动生物膜定量分析方法的改进与提高,从而更好地预防、控制及开发生物膜.【期刊名称】《生物技术进展》【年(卷),期】2016(006)005【总页数】9页(P319-327)【关键词】生物膜;定量;检测【作者】赵智颖;李良秋;马连营;游雪娇【作者单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省部共建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省部共建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省部共建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省部共建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正文语种】中文生物膜是指微生物粘附于接触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和脂质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形成的大量菌体聚集膜样物,是微生物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方式之一[1]。

生物膜广泛存在于工业管道、通风设备、食品生产设备、自来水管道、医疗器械甚至病理状态下的人体组织器官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生物膜[2]。

生物膜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等方面都与浮游状态存在显著的差异,造成其致病性、耐药性、抗逆性大大增强[3]。

从而导致了生物膜在医疗、食品、工业、养殖业等诸多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目前,生物膜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难题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在近30年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对生物膜的研究,首先要依赖于快速、灵敏、特异的分析检测方法。

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病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病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病的研究进展
赵琼;周建英
【期刊名称】《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年(卷),期】2002()2
【摘要】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是细菌的特殊存在形式,也是临床上难治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IBRI)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对细菌生物被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117-118)
【关键词】细菌;BF;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
【作者】赵琼;周建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
【相关文献】
1.细菌生物被膜与难治性呼吸道感染 [J], 李鸿雁;夏前明
2.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研究进展 [J], 卢中秋;赵光举
3.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的药物治疗 [J], 黄晴;李美;刘健
4.细菌性生物被膜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 [J], 马瑞云;苑东明;刘国庆;王新
5.细菌藻酸盐与呼吸道生物被膜病 [J], 李鸿雁;夏前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生物膜研究进展李纪兵,陆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广州510630)摘要生物膜是指由黏附于生命体或非生命体表面的微生物和其胞外聚合物所构成的复杂、多维的空间结构,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微生物在人类体内许多部位均可形成生物膜结构,如肺、心脏瓣膜、泌尿生殖道、肝胆系统、耳、鼻、皮肤等。

越来越多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或动物模型体内均可检测出生物膜,如囊性纤维化肺炎、慢性中耳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皮肤外伤后慢性感染、慢性鼻窦炎等。

生物膜的形成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目前体内生物膜检测技术主要有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

就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与生物膜的关系及体内生物膜检测方法展开综述。

关键词生物膜;感染性疾病;综述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021(2012)05-0083-05Advanced in Bio-Membrane in vivoLI Ji-bing,LU Chun(Dept.of Dermatology&VD,3rd Affil.Hosp.of Zhongshan Uni.,Guangzhou510630)Abstract Bio-membrane(BM)is referred to a complicated,three-dimensional special structure which composed of polymer that adheres to the surface of life body and/or non-life body of microbes and their extracellular,it universally exists in nature.Microbes could form membrane in many parts of human body,such as lung,heart valves,urogenital ducts,liver and gall system,ears,noses,and skin etc.BM could be detected from more and more bodies of infec-tious patients and/or animal models,such as cysto-fiberized pneumonia,chronical tympanitis;bacterial endocarditis,post-injury chronical infection of skin,chronical nasosinusitis etc.Relationship of the formation of BM and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and the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had become an attraction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Meanwhile,the BM detection technique mainly is: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laser co-focusing microscope,fluorescence hybridization technique in situ etc.In this paper,a summar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BM detection method in vivo was developed.Keywords bio-membrane(BM);infectious diseases;summarization生物膜(Biofilm,BF)是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微生物的细胞及其分泌的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所组成的多细胞复合体[1]。

绝大多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均可形成生物膜,大幅提高了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抵御能力。

据报道,超过60%的人类感染性疾病与生物膜形成相关[2]。

在医疗领域,生物膜的形成不仅增强了微生物对宿主自身免疫的耐受,同时大大降低了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临床上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物膜可在大多数置入性生物医疗器械的材料表面检出,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人工心脏瓣膜、骨关节假体等。

在囊性纤维化肺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慢性中耳炎、皮肤外伤后慢性作者简介:李纪兵男,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皮肤病与性病学。

Tel:020-********,E-mail:dabin4521170@126.com *通讯作者。

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性病学。

Tel:020-********,E-mail:pifuke@126.com收稿日期:2012-08-16;修回日期:2012-08-3138微生物学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5期JOURNAL OF MICROBIOLOGY Sept.2012Vol.32No.5感染、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患者或动物模型体内亦可检测到生物膜的存在[3]。

生物膜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目前对体外生物膜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体内生物膜研究涉及尚少,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体内生物膜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生物膜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人们最早在人体置入性生物材料表面发现生物膜的存在,后逐渐发现在人体组织中也存在,并和诸多感染性疾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发现较早、证据较充足的生物膜相关性疾病有感染性肾结石、细菌性心内膜炎、囊性纤维化、牙周炎等。

研究发现[4]感染性肾结石中,生物膜的形成不仅可引起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还可产生一些结石的组成成分(NH4),此外还通过升高pH 值及提供结晶巢的方式参与其致病过程。

细菌性心内膜炎瓣膜中,生物膜的形成可引起瓣膜功能障碍、感染复发、长期慢性炎症反应、播散至其余身体部位及栓塞等,从而参与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过程。

近年来在中耳炎、皮肤外伤后慢性感染、慢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慢性鼻窦炎、骨髓炎、慢性扁桃体炎、眼部感染等疾病患者体内或动物模型体内相继检测出生物膜的存在。

1.1生物膜与中耳炎的关系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儿童中呈现较高的发病率,具有治疗困难、反复发作等临床特点。

J.Christopher Post[5]在2001年首次找到了生物膜能够直接在动物中耳黏膜上形成的证据:通过构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渗出性中耳炎动物模型,6d后留取中耳黏膜样本,制片后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下能够观察到生物膜,证实了南美洲栗鼠中耳黏膜上能够直接形成生物膜。

通过对渗出性中耳炎患儿鼓室置管后,对材料表面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亦可观察到类似的生物膜结构。

此外,他们还通过不同时间段(3、6、12、24、48、96h)留取样本的方法进一步探索了体内生物膜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结果显示,接种后3h细菌就开始在黏膜表面大量繁殖,24h后更多细菌繁殖,但明显的胞外聚合物尚未形成,48h则可观察到稠密的胞外聚合物形成,部分细菌被包绕其中,96h胞外基质进一步增厚,成熟生物膜形成。

Post用生物膜理论恰当地解释了渗出性中耳炎的临床现象,并推测生物膜的形成在渗出性中耳炎及其常见并发症鼓膜置管术后耳漏症的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

Hall-Stoodley[6]在2006年通过对50例渗出性中耳炎患儿中耳黏膜样本制片后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高达46例(92%)患儿中耳黏膜样本可观察到生物膜结构,对照组则呈现阴性,证实了中耳炎患者(包括渗出性中耳炎和复发性中耳炎)中耳黏膜上能够形成生物膜,并指出生物膜的形成有助于致病菌对机体免疫和抗菌药的抵抗作用,从而在中耳炎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Hou W[7]在2012年用铜绿假单胞菌成功构建大鼠慢性中耳炎动物模型,通过对中耳样本的SEM和CLSM观察,结果表明:在接种感染1 5d,细菌处于黏附和增殖状态,接种后第6天三维生物膜结构开始形成,接种后10d生物膜基本成熟。

研究还发现,中耳炎的炎症严重程度与生物膜的形成、成熟密切相关,提示生物膜的形成可能在中耳炎致病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2生物膜与创伤后皮肤慢性感染的关系部分患者皮肤创伤后为什么难以愈合一直是人们长期追问和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生物膜的形成在皮肤创口愈合的作用及机制引起了人们密切的关注。

2008年Davis S C[8]首次找到了创伤后皮肤感染黏膜上能够直接形成生物膜的证据:该课题组先在雌猪背部脊柱旁线区域皮肤用电角膜刀人工造成大约10mmˑ7mmˑ0.3mm的伤口,随后用适当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伤口,覆盖一层聚亚安酯膜以利于生物膜形成,48h 后留取组织、切片、制片后送检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EM)。

结果显示:扫描电镜和电子显微镜创伤皮肤河床处均能观察到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胞外聚合物形成的生物膜结构,证实了创伤后皮肤感染黏膜能够直接形成生物膜结构。

Wolcott R D[9]在同年提出:创伤后皮肤慢性感染中生物膜一方面“胁迫”宿主产生维持细菌持续存活的营养,另一方面分泌一些因子减弱宿主的反应以避免被机体清除。

2009年Schierle C F[10]在小鼠背部皮肤上成48微生物学杂志32卷功构建了真皮创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生物膜形成的动物模型,通过比较感染组、控制组以及生物膜抑制剂组皮损再生速度以及病理切片观察结果,首次证实了生物膜的形成延缓了伤口皮肤上皮细胞的再生,从而延迟了伤口的愈合。

Dalton T[11]在2011年用类似方法成功构建了混合菌(包含了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大芬戈尔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创伤后皮肤慢性感染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混合菌感染后形成的生物膜在延迟皮肤愈合效能和对抗菌药耐药性两方面均强于单一细菌感染所形成的生物膜,旁证了生物膜极有可能参与了创伤后皮肤慢性感染致病过程,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1.3生物膜与细菌性阴道炎的关系细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女性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主要致病菌为加德纳菌,多混合有其他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具有不易治愈、容易复发的临床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