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而不同”与“文化的多样性”小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和而不同”与“文化的多样性”的关系

摘要: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我们是得向西方学习,但在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日渐衰退,已经威胁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亟待抢救、保护和振兴的今天,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继承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为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关键词:文化和而不同比较文学文化的多样性

怎样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研究中西文学?怎样加强中西文学与文化的对话?怎样在比较中找到一个稳固的立足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后,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们从古人的智慧中寻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和而不同”。发现这一条如获至宝,似乎打着这一条便可以一往无前。

什么是比较文学中的“和而不同”?有学者指出:“比较文学由于其性质所规定,它首先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倡在差异中反映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使一种文化或文学与不同文化或文学的差异和反观中得到发展和更新。与此同时,比较文学也十分重视发掘不同文化或文学中人类共同的基因,正是这些共同基因使人类有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可能。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原则”。

“和而不同”这一语词在儒家经典中的频繁出现,加上后继大儒们的不断阐发和历代统治者的认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之一。

“和而不同”的文化原则,曾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可贵的思想财富。在当今文明

冲突时代,一些学者重提“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显然是看到了这种思想对于西方文明来说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构成了与西方文化和文明不太一致、相互补充的思维取向。在当今之世,西方文化仍然在全球化浪潮挟裹之下向非西方国家倾覆,这正导致着世界文化日益趋同和日益单调,这些学者标举“和而不同”的大旗,是有着渴望以此来扭转世界文化形态日益单一化这一不正常状况的良苦用心的。

从中西方文化而言,各国既要保存自身的民族个性,又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和而不同”的确不失为一种可能实现这种愿望的良策。有着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互相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在某些方面达成一些共识,本着求同存异的平等原则,既保留各自的特色,又在某种意义上达成“认同”。这种“认同”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明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互相借鉴、互相阐发推动双方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这也许正是“和”的作用。

在与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我们更多地注重于对外来文明的借鉴,而且有时借鉴甚至变成了借用,变成了放弃主体意识的胡乱引进和盲目照搬,忽视了对中华文明自身个性的承续和开拓。文明的深层差异与对事物的言说方式密切相关,甚至深深根植于语言的语法结构中。总之,我们未能照顾民族文化特征的西化式现代化历程,最终导致了文化建构思路和学术言说方式的全面西化。应当承认,以学习西方为主的现代化历程在不少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它使中国在经济上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逐步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一员。但这一过程使中国当代和文化文论在抛弃古代话语言说理路的同时,也疏离了自己的文明本源,从而在西方文化面前丧失了自己明朗的个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建构上的失误与失策。

尽管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发展状态、发展成果有差别,但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文化中心,每种文化的价值都是独特的、无法取代的。因此,必须包容地对待不同文化,通过交流和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不同的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人类的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