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性质活泼的氧气4教学案(无答案)-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上册
性质活泼的氧气-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产生、性质和用途;
2.掌握测定氧气质量的方法和氧气在实验室和工业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测定氧气质量的方法和氧气在实验室和工业中的应用。
三、课前准备
1.熟悉教材中对氧气性质和应用的内容;
2.准备好实验中常用的检验氧气的试剂,如硫酸钾、碘化钾、白磷等;
3.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氧气产生装置、实验室秤、气压计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氧气的产生
1.铁粉和氢氧化钠产生氢气,把氢气和硫酸钾反应产生氧气。
2.测量产生氧气的质量,使用试剂检验氧气,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
第二步氧气的性质
1.分析氧气的性质,说明其为灭火、氧化和腐蚀的强氧化剂。
2.介绍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和氧气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第三步氧气的应用
1.介绍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燃烧、焊接、氧化和氧气疗法等。
2.分析氧气应用的优点和缺点,探究氧气在生产和工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第四步氧气的检验
1.探究氧气的检验方法,如硝酸银试剂、碘化钾试剂和白磷试剂等。
2.进行氧气的检验实验,练习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测量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氧气性质和应用的规律性。
2.加强氧气的应用方面,特别是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讲解。
3.学生参加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和处理方法要规范化。
2.1性质活泼的氧气(第四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用左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
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提醒:产生的氧气逸出,剩余
物质质量会变小)
三、巩固练习
小雨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
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结论: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无明显现象,结论:
实验三: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1)请你帮小雨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雨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
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四、课堂小结
通过左图,根据什么样的现象进行判断
明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作用,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学习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一般性了解两套装置的区别。
学习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和获得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课堂学习:一、引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
[问题情景] 1.为什么各种生物在消耗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能几乎保持恒定?2.你已知道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相关的整理:将学生所描述的有关性质列于黑板上)二、师生互动:[教师引导]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33—34页的部分内容。
[师生整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溶解性、密度(与空气比较)、三态变化[问题情景] 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请举例说明。
[实验演示] 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师生整理]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教师设疑]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那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实验演示] 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教师设疑] 1.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2.铁丝在纯氧中又能否燃烧?[实验演示]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学生整理] 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35页表格中。
[教师讲解] 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通常情况下的燃烧)和缓慢氧化(举几例说明)。
[师生总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学生阅读] 课本氧气的用途。
[学生回答] 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性质活泼的氧气》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氧气的重要性质和用途,还能为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气体制取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氧气的氧化性,知道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1.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的现象观察和分析。
2.理解氧气氧化性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氧气是空气中的重要成分之一,但对氧气的性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化学用语的书写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的性质。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法】:1.观察法:观察实验现象,获取有关氧气性质的信息。
2.实验法: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归纳法:归纳总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形成知识体系。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2.1性质活泼的氧气(第4课时)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生成物的性质选择发生装置,教学过程:【情景创设】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原理:2、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3、作为催化剂的物质须满足的三个条件:4、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新知导学】如何探究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以及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其它因素?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1、催化剂的概念及特点作为催化剂的物质须满足:(1)能反应速率(2)反应前后不变(3)反应前后不变活动二、2、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过程中的催化作用的探究【提出问题】: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过程中的催化作用【提出猜想】: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或不是)【设计方案】:探究方案:⑴在试管中加入约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一根较长的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内试验,木条不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
(准确地说,是分解放出氧气速度太慢。
)如图7-1。
结论:证明了双氧水在没二氧化锰时不能分解出足够氧气使木条复燃⑵将上述溶液在酒精灯上微加热一会,再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木条复燃。
如图7-2。
结论:说明加热可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同时也说明,过氧化氢本身可以分解,以此说明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方向,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3)、另取一支试管,在其中加入约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不复燃后,立即加入0.5克的二氧化锰粉末。
再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木条复燃。
如图7-3。
结论:证明二氧化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4)、反应结束后,将残渣进行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质量为0.5克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5)、取(4)中所得二氧化锰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在管口放一带火星木条,带火星木条复燃。
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结论综合得到,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 .【反思评价】通过对比实验确定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最终确定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总结判断气体发生装置和集气方法与装置的依据2.判断物质是否是某反应催化剂,你认为应把握哪些要点?谈谈证明某物质是反应催化剂的实验思路。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2.1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在第一章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础上,本课侧重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介绍木炭、蜡烛及铁丝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以及氧气的用途。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红磷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重点做木炭、蜡烛、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氧气能与身边很多物质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氧气的活泼程度;教材的重点放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反应现象及对比物质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进而引出物质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与物质间的接触面积(浓度)有关的事实。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学,学中会,会中乐”。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中各组成气体的体积分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知道木炭、蜡烛、铁丝等常见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3)能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物质间的反应。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1)做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注意事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设计
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存在、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知道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二、教学重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氮气少,但地球上的动植物都不离不开氧气,物质的燃烧也需要消耗氧气。
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不会大幅度减少,这是因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弥补了自然界中氧气的消耗,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几乎保持恒定。
这就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稍大于空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 L水中大约能溶解30 mL氧气。
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氧气有三态变化。
在1.01×105 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的液体;在-218.4℃时,变为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
吸入生物体内的氧气能和体内许多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
通过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就可以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和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阅读上面的三段,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的物理性质:问题讨论: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复习:什么叫做化学性质?答:氧气的化学性质。
观察视频所放的3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木炭的燃烧: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在空气中点燃后,再将点燃的木炭放入燃烧匙,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末端的火柴梗,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将它们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存在、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知道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叙述并记录有关化学实验的现象,并得出有关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通过制取氧气的装置,体验化学的“实验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烧实验。
【问题引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
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回答】靠腮呼吸。
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化学性质:【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1 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沪教教案
4、小结归纳,知识升华
本节课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有关的实验现象和本节知识的小结和归纳、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准确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能力。
5、质疑释疑,探索创新
(2)问题2: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呢?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3)实验探究:以硫粉为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并完成下表第一栏:
反应物
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
生成物
反应表达式
空气中
氧气中
硫燃烧
木炭燃烧
铁燃烧
接着完成木炭燃烧实验和铁燃烧实验,而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3、实验探究,认识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
(1)问题1: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让学生查找资料,动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并学会准确描述的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1)物质在空气中和纯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同?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木炭要自上而下缓慢的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2)集气瓶中放有少量水的原因?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且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1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设计
课题:第二章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学科:化学教学对象:初三课时: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上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
氧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参与化学反应最多的物质之一,所以有关氧气的知识九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
同时它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第四单元中《燃烧与灭火》和第七单元中《金属性质》时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本节是教材第一次对一种气体物质进行系统研究,由此也提示了对物质进行探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思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因为这些思路和方法是蕴含在探究过程之中的,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探究过程,认真完成和灵活调度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从探究过程中抽取这些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学习化学物质知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组成,熟记空气的主要成分和体积分数通过联想与观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认识氧气主要的物理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应的活动探究会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知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根据所学知识能说出氧气的主要用途,认识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6.通过动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学习实验操作和养成合作学习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内容教材的设计符合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经验入手,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再引入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由氧气的性质总结氧气的用途。
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3)、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课前学案导学,课堂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来解决问题,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性质活泼的氧气》备课教案
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学习目标】1.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和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了解氧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了解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
3.认识自然界氧气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区别。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讨论分析【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铁架台、试管、三角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水槽、集气瓶、药匙、长颈漏斗、酒精灯、玻璃片、火柴、双氧水、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棉花。
【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归纳和练习。
【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请你尝试】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是( )①木炭;②红磷;③硫磺;④铁丝;⑤铝箔A.①②③B.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2.下列实验需在瓶底放适量水和垫上一层薄砂的是( )A.木炭B.铁丝C.硫磺D.红磷3.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点燃A.Mg+O2MgO点燃B.Fe+O2Fe3O4点燃C.P+O2P2O5点燃D.石蜡+O2H2O+CO24.物质都有两面性,即有益和有害。
请你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各举一例氧气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实例。
对人类有益的实例是:;对人类有害的实例是:。
5.请你举例说明“氧气绝不溶于水”的说法是错误。
你的例子是:。
6.用表达式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原理:①军事工业上用点燃磷生产烟雾弹的原理:。
②军事工业上点燃镁粉来制照明弹的原理:。
③灯泡中放适量的红磷来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的原理:。
【板书设计】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点燃1.C+O2CO2点燃2.S+O2SO2点燃3.Mg+O 2MgO点燃 4.Fe+O 2 Fe 3O 4 点燃5.Al+O 2 Al 2O 3 点燃6.P+O 2 P 2O 5 点燃7.石蜡+O 2 CO 2+H 2O 三、化学反应的类型1.化合反应2.氧化反应 四、氧气用途:1.支持燃烧2.供给呼吸【第2课时】氧气的制取【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尝试归纳→尝试练习【请你尝试】1.下列物质燃烧会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 )A.木炭B.红磷C.镁条D.硫磺2.下列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 )A.氧气B.稀有气体C.氢气D.二氧化碳3.下列物质在氧气燃烧后,倒入适量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木炭B.硫磺C.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4.工业上采用方法制取氧气,依据的原理是:。
九年级化学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沪教版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
教学过程
使用补充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问题情景]你了解人类每时每刻不能离开的氧气吗?
[学生交流]
[教师设疑]动物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同时,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但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依然保持恒定呢?
[教师讲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媒体展示](观看影像资料听介绍,查看课本插图)。光合作用是实现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主要途径。在光合过程中,叶绿素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吸收能量,分解水分子;水分解产生的氢与碳及其他化合物而化合而产生糖,同时,把氧释放到大气中:
[教师引导]结合前面的讨论,再让学生观察一瓶纯氧气,让学生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与空气比较)、水溶性、三态变化。
[问题情景]1、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过刚才的讨论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叶绿素和光照
6C02+6H20C6H1206+602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产生了可供生命利用的能量。因此,在光合作用开始时吸进的水和碳,最后又被放了出来;而光合作用放出来的氧,又通过呼吸作用重新吸收回去。这是地球上简单的、基本的氧的循环。这样的循环是地球上维持全部动植物生命的一个基本源泉。
[演示实验]少量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设疑]可燃物在纯氧气中燃烧更旺,那么铁丝能不能在氧气中燃烧呢?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文字表达式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情景]前面我们做过实验:在空气中燃烧镁条、灼烧铜丝。你知道他们分别生成了什么?写出文字表达式。
2.1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
重点题型整理
1. 题目: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答案: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溶解性较低。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支持燃烧、供给呼吸、具有氧化性。
2. 题目: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答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过氧化氢和分解氯酸钾两种。分解过氧化氢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2 -> 2H2O + O2,分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反应方程式为2KClO3 -> 2KCl + 3O2。
(1)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铁在氧气中燃烧的过程,从而理解反应原理。
(2)利用动画或模型展示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3)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控制反应速度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师生互动设计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氧气的性质”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氧气的性质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二章 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氧气氧气教师巡视、指导。
石灰水振荡摇匀观察现象。
氧气媒体展示:工业制取氧气视频巡视、指导。
催化剂来加快反应的速度。
生的能力。
第一课时练习一. 选择题: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极易溶于水B. 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C. 在变成无色液体D. 在变成白色固体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磷在氧气中燃烧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C. 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反应现象是 ( )A.产生光彩夺目的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B.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铁丝红热,熔化 D.产生蓝色火焰,生成黑色固体4.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并产生大量的白雾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C.木碳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产生蓝色的火焰D. 蜡烛在盛氧气的氧气瓶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瓶壁出现水雾5.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白色固体的是()A. 磷B. 硫C. 铁D. 碳6.想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里的氧气,又不能混入新的气体,可使用下列物质中的()A.硫 B.红磷 C.铁丝 D.木炭7. 工业上用空气分离法制取氧气原理的依据是()A.氧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同B.氧气与氮气的密度不同C.氧气与氮气在水中溶解度不同D.氧气与氮气的沸点不同8. 关于氧气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A. 氧气可做气焊时的气体燃料;B. 液氧可做火箭发动机里的助燃剂;C. 氧气可用于炼钢;D. 可供登山、潜水、航空等缺氧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呼吸。
9.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10. 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 金属的锈蚀B. 食物的腐败C. 酒精的挥发D. 动植物的呼吸二.填空题:1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色,_________气味,________溶解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_的一种气体。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 2.1《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设计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方法,感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经历和体会解不等式中“转化”的过程和思想。
【教学重难点】1.探究不等式性质和解简单的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学习任务。
1.了解氧气和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初步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2.学会观察叙述并记录有关化学实验的现象,并得出有关结论、会写出有氧气参与的几个、重要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3.知道氧气的重要用途。
4.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5.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引言:人类的生命、生产、生活消耗氧气,为何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几乎不变。
原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绿色植物丰富的地区为氧吧。
[信息传送]常用气体钢瓶简介:除装毒气的钢瓶外,钢瓶的一般工作压力都在150kg/c㎡左右。
按国家标准规定涂成各种颜色以示区别。
例如:氧气钢瓶为天蓝色,黑字;氮气钢瓶为黑色,黄字;压缩空气钢瓶为黑色,白字;氯气为草绿色,白字;氢气钢瓶为深绿色,红字;氨气钢瓶为黄色,黑字;石油液化气钢瓶为灰色,红字;乙炔钢瓶为白色,红字等等。
钢瓶运输和储存期间不得曝晒。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之一)。
药品: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原理: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加热制氧气,并收集。
学生思考:1.高锰酸钾是固体,而氧气是气体,给固体加热制气体选择什么形状的装置,加热前该做什么?药品如何放置?如何加热?因药品可能潮湿,加热时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管内的导气管能否过长?刚刚冒出的气体中含有原容器中的空气,不能收集,为保证收集到更纯净的氧气,要注意①要等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方可收集②集气瓶中必须装满水,不留气泡(用纯氧气换出瓶中的水——气赶水)2.有关操作:给固定在铁架台上的试管均匀加热:点燃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数次,再将外焰对准药品加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4
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用双氧水、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以及反应原理;
2.初步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了解催化剂的判定方法;
3.进一步巩固发生装置及收集方法选择依据及运用
【教学重点】学会选择发生装置及收集方法和装置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表达式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一般步骤有哪些、
3.氧气有哪些收集方法?依据分别是什么?不同的收集方法如何判定氧气已经收满?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用双氧水、二氧化锰制氧气
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双氧水溶液与二氧化锰固体,请学生观察
1、药品:
过氧化氢水溶液俗称,为液体,它也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家庭和医院用的双氧水消毒水常常是其3%的溶液,常温下双氧水会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若加热或与二氧化锰(MnO2)混合会大大加快反应速度,迅速放出氧气(O2)。
2、原理: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对应的符号表达式。
3.发生装置选择
⑴根据发生装置选择图一中的
⑵可以采取或收集氧气
活动二:用双氧水制氧气的一般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用双氧水制氧气的过程及步骤,学生观察
总结:1.用双氧水、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步骤:
(1)连仪器(2)方法是
(3)加药品(4)制取并收集(5)拆洗装置
2.注意事项:(1)一般先加体,后加体
(2)充分利用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液体的,防止反应过快导致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产生现象。
且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完后以防止气体从漏斗中外溢。
活动三:认识催化剂
1.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中,加入二氧化锰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这种在化学反应中
能,但本身的在反应都改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
活动四:演示探究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过程中的催化作用的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提出猜想】: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或不是)
【设计方案】:⑴在试管中加入约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一根较长的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内试验,木条不复燃,证明证明了过氧化氢常温下分解速度很慢,产生的氧气不足以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⑵另取一支试管,在其中加入约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不复燃后,立即加
入0.5克的二氧化锰粉末。
再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木条复燃。
如图7-3。
结论:证明二氧化锰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
⑶反应结束后,将残渣进行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质量为0.5克
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⑷取(3)中所得二氧化锰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在管口放一带火星木条,带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