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承诺与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防范机制构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信承诺与政府行为

负外部性的防范机制构建

3蔡 彤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30072)

内容摘要:在国内,政府行为外部性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国外,对政府行为外

部性的探讨则始于1960年代,公共选择学派及其后的经济学家在质疑政府干预微观经济

有效性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政府行为的外部性理论。由于政府在公共决策,提供公共物品

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外部性,如何克服和防范这种负外部性导致的政府失灵引起经

济学家的关注。构建可信承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在我国,强化政府承诺

关键词:可信承诺 政府行为

中图分类号:F 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6)6-0003-06

3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度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05BJL 021)。

收稿日期:2002-03-20

对于外部性问题,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性的外部性方面,较少关注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在国内理论界,政府行为外部性是一个全新的论题。在西方,对政府行为外部性问题的关注是在经济学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争论中形成的。在政府与市场两分法的框架下,经济学家们对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主流经济学认为,竞争性的一般均衡模型基本上反映了市场运行的过程,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局限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主要方向和依据。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干预经济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反政府干预的经济思潮,1960年代以后,在公共选择学派的推动下,经济学家们在论证政府失灵的基础上,将市场外部性理论运用到公共决策领域,开始从理论上对政府行为外部性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

一、政府行为外部性:研究综述

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行为外部性的论述。公共选择学派并没有明确提出政府行为外部性概念,但公共选择学派被认为是最早讨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理论流派。在政府干预还是市场自由经营的争论中,以布坎南和塔洛克等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系统地对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在公共选择学派看来,同市场存在失灵一样,作为政治市场行为主体的政府也存在失灵现象。政府也是具有利己动机的“经济人”,在政治市场上,政治家和官员追求的目标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存在—

3—2006年第6期 ・上海经济研究・

差异,政府行为的结果可能是低效率的。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决策所产生的结果便可能是政府行为对他人和组织产生某种负作用和消极后果,而这种负作用和消极后果没有在政府身上表现出来,出现个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或个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的现象。可见,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负外部性。

罗纳德・迈金等人的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20世纪70年代,瑞士经济学家布朗尼,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沃尔沃,罗纳德・迈金以及艾伦・史密德等人进一步论证了政府行为的外部性问题,指出政府行为外部性是类似于市场外部性又与市场外部性相区别的一种东西(M ackean &B row ing ,1975),在他们看来,这种外部性是指政府行为对其它组织或团体造成了外部影响,即政府行为将某些成本强加给他人或给他人带来无需补偿的收益。因此,政府行为的外部性也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进一步地,他们认为,政府在公共决策、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财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外部性,特别是负外部性。原因在于:(1)公共物品难以准确定价和量化,致使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往往会产生某种难以预料的负作用和消极后果,政府对此又缺乏控制力,而这种负作用和消极后果将对他人或其它组织产生影响,出现类似于市场活动的外部性。(2)政治主体的特殊地位往往导致政府“越位”和政府的短视行为。在政治市场上,政治主体往往具有缺乏产权约束,高度垄断,作为非盈利机构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等特征,使得政府行为时常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社会的长远利益,从而会破坏市场上稀缺资源趋向最优配置的过程,使资源配置无法优化,为社会生产增加非生产额外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产生强烈的负外部性。

国内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政府行为外部性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学者在评介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过程,认为政府行为外部性“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行使公共服务职能以弥补市场缺陷的副产品,它是由政治过程产生的、通过改变交易规则和产权控

制从而间接改变市场性外部性,造成相应的成本和收益转移的现象。”(李郁芳,郑杰,2004)。并进一

步提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测度等问题。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行为外部性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二、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防范:可信承诺的影响及其制度基础

(一)政府行为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综合来看,政府行为外部性是指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其他经济行为主体所产生的外部影响。归结起来,政府行为外部性的产生来自于政策制定前的决策过程和政策制定后的实施过程。为了进一步说明政府行为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我们尝试在两个假定条件下来分析:一是假定政府是“经济人”;二是假定政府是“利他主义”的超利益组织。

(1)政治市场“经济人”假设下的政府行为负外部性。首先,根据公共选择学派政治市场的“经济人”假定,政府并非具有崇高思想的超利益组织,其自身的“经济人”特点,决定了政府公共决策的出发点并不一定是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可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政府决策的结果将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均衡,并由此决定了政府自身的理性行为可能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其次,政府的“经济人”性质决定了政治过程是政治的“经济人”之间进行交易的过程,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讨价还价的竞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益集团通过影响政策的制定来牟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政策制定前与政策制定后。前者是指,参与人在政策制定前就存在偏好和约束条件不一致;后者是指一定的政策会导致相应的利益分配格局(周业安,包林梅,2005)。不同利益集团的力量变化会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压力和影响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演变出种种的负效应。

4—・上海经济研究・ 2006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