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教学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教学环节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教师的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事务中享有相当广泛的自由权,在教学质量活动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不仅是教学技巧和对教学内容的阐释,还包括教师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心灵和智慧的启迪[1]。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通过其从事教育专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方式来实现的。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直接和主要因素,它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2]。

1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国外研究现状

教师行为的研究最早可从克瑞兹( Kratz)于1896年的研究中见到。从他开始,研究者通过对各类人员关于优良教师品质的意见调查,制定出有关教师特征的量表,作为培育师资的参考和改进教师行为的依据,这标志着教师行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专门化的时期[3]。这一时期虽然持续了50年之久,但教师行为一直是作为探讨教师的人格与特性的一个潜在的客观结果而存在于研究中的。可以认为,这种研究还只是对高校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间接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教师行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是通过探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寻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对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为改进教师教学效能提供参考。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

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教师角色行为[6]。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已经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到80年代中期以后,教师教学行为研究逐渐向着教师专业行为的方向转变。此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逐渐为教师教学效能研究所替代,并且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向前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外研究学者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概念、结构、分类、功能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的侧重点开始转向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和改良。同时,研究的对象,也开始从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扩大到高校教师,并开始关注教学行为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教学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1.1.2国内研究现状

早期教学行为的研究与教师行为的研究也是混杂在一起的。真正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傅道春在1993年分别出版了《教师组织行为》[7]、《教师技术行为》两本著作。新课程实施伊始,傅道春又有《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两书。傅道春的研究很受教师的欢迎,但没有真正揭示教学行为的内涵,并未给出定义,并且也未明确将教师行为与教学行为作一明确的区分,只是在具体行为上作了描述。

施良方与崔允廓在其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8]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明确谈到了教学行为,作了分类,进行了阐述,但也未给出定义。

唐松林较早对教师行为作出明确的定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的自觉与信念。它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

维、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及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毕田增学者于2005年提出了新的定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9]。

1.2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评述

如上所述,国内外对教师行为的专题研究时间上有差别,但研究内容与基本相似。国外主要集中的在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教学行为标准、教师角色行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和改良上,国内主要集中于教师行为的有效性、教师行为的结构、课程中的教师行为等问题上,且教师行为的有效性研究,与国外的教师行为标准的研究有着很大的重合之处,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师行为的效率。国内外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不足[10]:1.2.1对教师教学行为显性和隐性因素的综合研究不足

当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显性行为中的有效特征,学者们在众多的行为因素中寻找有效的行为因素,探索这些有效行为因素的特征,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由此得出了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的概念和分类,提出了教学行为失当、不良教学行为等概念。但对于显性教学行为产生的背景,比如教师所在的客观环境、教学经历、文化背景、培训机制、教师的心理动机和情感、教学行为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等等这些影响和制约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因素没有展开充分的系统研究。很多调查分析,仅停留在单指标的频数分析、对比分析,或者双变量的列联表分析上,通过一些直观的直方图、饼形图等来说明数据或得出简单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割裂了多个变量之间的联系,没能发掘出隐含在多个变量之间的大量信息。

1.2.2以经验性总结研究为主,系统的科学定量研究不足

国内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多数采用的是以经验总结和专家权威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描绘未来教师的新形象,从教师角色与任务的变化提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对优秀教师素质的调查分析等方面进行的。从大量的研究文章的内容看多是定性分析,很少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给予定量表述阁,尤其是对教学行为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没有开展系统的科学定量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1.2.3缺乏对教师教学行为形成过程的评价和干预

大多的研究着重于描述出教师的理想轮廓,告知教师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但是却缺乏对教师教学行为形成过程的评价和干预,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评价反馈、教学反思和培训机制,而这样的评价和干预都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1.2.4侧重于总体研究,对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行为特征缺乏比较研究

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教师总体的应然研究,对教师中不同类型人群之间的行为特征缺乏比较研究。比如说,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学生和专家的一致认可,有些教师得到了学生认可但专家并不认可,有些教师专家认可但学生并不认可,这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分别有哪些特征?是哪些行为导致了这些不同的评价结果?开展这些研究对帮助教师改进行为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1.2.5缺乏对高校教师的关注

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这主要是考虑到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在学生成长阶段的影响最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