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临床流行病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流行病学》复习题及答案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流行病学》复习题及答案2017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流行病学》复习题及答案复习题一:【A型题】1.混杂因素是指A.影响研究结果判断的因素B.影响统计处理的因素C.与所研究的疾病和对研究因子的暴露都有联系的因素D.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关的因子E.与所研究的暴露有关的因子2.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最易出现的偏倚是A.信息偏倚B.选择偏倚C.观察偏倚D.混杂偏倚E.以上都不是3.流行病学中的偏倚是指A.抽样误差B.系统误差C.随机误差D.数据误差E.逻辑误差4.下列哪种偏倚不属于选择偏倚A.住院偏倚B.存活病例偏倚C.转诊偏倚D.测量偏倚E.无应答偏倚5.下列哪种偏倚不属于信息偏倚A.回忆偏倚B.诊断怀疑偏倚C.暴露怀疑偏倚D.报告偏倚E.检出症候偏倚6.关于对混杂因子的认识,以下哪种看法是正确的A.混杂因子一定不是疾病的危险因子B.混杂因子一定与暴露因素无关C.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D.混杂因子一定不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E.混杂因子一定是与疾病有关而与暴露无关的因子7.以下哪种研究方法不存在偏倚的问题A.描述性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队列研究D.实验研究E.以上都不正确8.下列哪种偏倚在队列研究中是见不到的A.错分偏倚B.存活病例偏倚C.失访偏倚D.混杂偏倚E.信息偏倚9.下列哪种偏倚不是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A.住院偏倚B.回忆偏倚C. Neyman偏倚D.失访偏倚E.混杂偏倚10.以下哪个因素不是产生偏倚的因素A.调查员B.调查对象C.调查方式D.调查环境E.调查样本大小11.现况调查中偏倚的防止方法主要是A.坚持随机化抽样,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B.坚持多个医院选择病例,减少漏查,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C.坚持随机化分组,减少不依从,统一检测标准,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D.坚持随机化选择研究对象,尽量用新发病例,暴露测量标准应统一,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E.以上方法都不对12.下列哪个方法不是控制病例对照研究中偏倚的方法A.尽量在社区随机化选择病例B.如以医院为基础,则尽量在多个医院中选择病例C.尽量选用新发病例D.尽量提供记忆目标,减少回忆偏倚E.尽量选用现患病例13.下列哪个不属于队列研究偏倚控制的内容A.选择偏倚的控制B.选择性转诊偏倚的控制C.信息偏倚的控制D.失访偏倚的控制E.混杂偏倚的控制1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偏倚控制不应包括下列哪一条A.为减少不依从,试验期限不宜过长B.为减少不依从,干预措施应简便易行C.为减少不依从,应对受试者讲明研究的意义D.为减少不依从.应多选择新发病例E.为减少不依从,应对受试者说明预期结果15.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为了控制混杂偏倚,不应采取下列哪条措施A.设计时,进行成组配比设计B.设计时,进行个体配比设计C.配比时,选择尽可能多的条件加以匹配D.分析时,采用分层分析方法E.分析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16.在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阶段,最常用的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是A.匹配B.标准化C.多元回归分析D.分层分析E.遵守随机化原则【B型题】问题17~21A.选择偏倚B.信息偏倚C.混杂偏倚D.选择偏倚和混杂偏倚E.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17.分层分析可减少18.用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易发生19.进行配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20.调查者事先知道谁是病例谁是对照易发生21.由于测量暴露或结局材料的方法有缺陷易发生问题22~26A.入院率偏倚B.存活病例偏倚C.检出症候偏倚D.无应答偏倚E.志愿者偏倚22.选择现患病例为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易发生23.电话或信函调查,易发生24.对声誉良好的预防疾病疫苗进行现场试验时,易发生25.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某因素的存在可提高其相应疾病的诊断机会,则可发生问题26~29A.病例的错误分类B.暴露的错误分类C.随机暴露错误分类偏倚D.非随机疾病错误分类偏倚E.错误分类偏倚26.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即使对研究对象采用相同的方法估计既往的暴露,也可发生27.在队列研究中,对研究对象采用不相同的方法诊断发病情况时,可发生28.队列研究最易发生29.病例对照研究最易发生问题30~33A.回忆偏倚B.失访偏倚C.入院率偏倚D.不依从偏倚E.存活病例偏倚30.进行一次膳食与高血压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31.开展一次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32.开展膳食与糖尿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时,若选用糖尿病现患病例作病例组,最常见的偏倚是33.开展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最担心的偏倚是问题34~37A.标化分析B.分层分析C.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D.生存分析E.非参数分析在对一项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中,为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以下情况宜采用何种分析方法34.密度发病率资料,存在多种混杂35.累积发病率资料,存在多种混杂36.累积发病率资料,只考虑控制一种混杂因子,分层后层间同质37.累积发病率资料,只考虑控制—种混杂因子,分层后层间异质问题38~41A.选择偏倚B.信息偏倚C.混杂偏倚D.失访偏倚E.随机偏倚38.在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阶段,最有可能出现的偏倚是39.在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的实施阶段,最有可能出现的偏倚是40.在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的分析阶段,最有可能出现的偏倚是41.队列研究出现最多的偏倚是问题42~46A.混杂因子B.混杂作用C.病因假设D.联系E.因子42.既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关的因子称为43.对某因素与某病因果关系的一种推测性可检验的解释称为44.外界或体内的致病性或保护性的因素称为45.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一种依赖关系称为46.由于某种因素同时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和疾病有联系,从而歪曲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称为【C型题】问题47~49A.由于回忆不准确引起的偏倚B.由于对病例的诊断错误所引起的偏倚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47.选择性偏倚48.错误分类偏倚49.信息偏倚【X型题】50.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A.选择偏倚B.信息偏倚C.错误分类偏倚D.混杂偏倚E.失访偏倚51.病例对照研究中信息偏倚的来源主要有A.回忆偏倚B.病例诊断错误C.调查者偏倚D.无应答E.仪器测量误差5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对偏倚的控制一般是A.在设计阶段,以减少信息偏倚为主B.在收集资料阶段,以减少选择性偏倚为主C.在资料整理阶段,以减少错误分类偏倚为主D.在资料分析阶段,以减少混杂偏倚为主E.混杂偏倚可采用分层、多元回归或标准化等方法加以控制53.关于队列研究中的偏倚问题,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队列研究的结论一般可无条件地推及全人群B.即使随访工作做得好,选择偏倚也是难免的C.回忆偏倚对队列研究影响不大D.要设法保证各组间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以减少信息偏倚的发生E.混杂偏倚在资料分析阶段仍可设法控制54.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后,对结果解释时应考虑A.偏倚的作用B.混杂的作用C.机会的作用D.因果联系E.统计的作用。
临床流行病学全套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 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临床流行病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临床医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采用近代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临床经济学及医学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临床医学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的一门方法学。
二. 临床流行病学的学科发展和现状1. 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的建立和发展1938年美国耶鲁大学John Paul 教授临床流行病学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临床流行病学1982年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 internatio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INCLEN) –培养高级临床流行病学人才INCLEN的第一期项目: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了5个国际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clinical epidemiology resource and training center, CERTC); 在22个国家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单位(clinical epidemiology unit, CUT);出版发行<<临床流行病学杂志>>;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INCLEN的第二期项目:(90年代初至今)宗旨: 在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临床医学实践, 从而改善人民健康.2. 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发展1980年, 在Rockefeller基金会资助下,有4位专家在英国接受了临床流行病学培训;1983年, 13所部属院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即临床研究的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DME)培训项目在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3个国家级DME培训中心1989年,首届临床流行病学/DME学术会议,中国临床流行病学网(China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CHINACLEN)1993年,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成立1997年,协和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成为INCLEN phase II的CEU 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三. 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1. 多学科相结合的特点2. 研究对象群体的特点3. 方法学的特点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临床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流行病学的分支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的关系—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四.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疾病诊断研究与评价;疗效分析与评价;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临床决策分析;临床经济学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循证医学.五. 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设计、测量与评价(DME)(一)设计(Design)包括的内容:确定科研目的和假设; 确定研究设计方案; 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对象; 确定效应指标; 确定资料分析方法;研究预期结果;经费预算; 质量控制.(二)测量(Measurement )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和比较各种临床现象包括:•测量指标的选择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数据的质量控制(三)评价(Evaluation) 评价内容包括:1有效性研究结果的真实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实用性(applicability)2经济学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评价方法:不同的研究内容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六.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1)描述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监测; 生态学研究(2)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2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现场试验; 临床试验3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方法论七. 临床流行病学的任务•研究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的疾病•培训高质量的医学人才•促进循证医学发展,提高临床医疗质量第二章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第一节临床科研选题与立题的原则和方法一. 如何确定临床研究的重点1. 明确研究目的,成立研究重点设定的专家小组临床科研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改善预后和探讨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国家863 / 973计划, “十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2. 分析健康状况•疾病别死因分析•疾病负担分析•对卫生服务系统的分析•对医学研究系统状况的分析3. 确定重点研究领域二. 选择与确定临床科研课题1. 选择科研课题前要清楚回答的问题:•研究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前人做的如何?•有什么成果或问题? (国内外)•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创新性与可行性?•能否达到预期假设的目的?•研究结果的价值有多大?•成果推广的范围和程度?2. 选题和立题的步骤:第一步: 对拟研究的重点疾病的有关病因与发病因素是否清楚?第二步: 对拟研究的疾病有关早期的正确诊断是否满意?第三步: 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第四步: 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是否清楚?三. 立题研究的重要条件1. 充分地掌握研究课题的最新、最佳信息2. 研究的问题要明确具体3. 研究的设计方案和方法要科学可行4. 干预措施应有科学性和创新性5. 要考虑研究对象的来源和数量要求6. 研究的可行性报告7. 要预测研究的效果和效益8. 伦理问题9. 经济支持四. 立题研究的评价标准1. 研究的课题是否属于国家或地区确定的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2. 研究课题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否确切?3. 是否掌握了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最新研究信息?4. 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5. 研究课题执行时的可行性如何?6. 预期效果的估价7. 医德如何?课题的来源:1. 国家级课题•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2. 部、省级科研课题基金•卫生部医学科研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省科委、卫生厅科研课题基金3. 委托课题4. 自选课题第二节临床科研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随机化原则对照原则盲法原则重复原则一、随机化原则随机化(randomization )是临床科研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之一, 能最有效地控制误差.1. 随机化的形式: 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随机分组(random allocation)2. 随机化方法: 简单随机、系统随机、分层随机、整群随机二. 对照原则1. 设立对照组的意义:•通过对照去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科学地评价药物疗效或措施效果•确定治疗的毒副反应的正确方法2. 对照的类型(1)按照对照的选择方法分:同期随机对照(concurrent randomized control)非随机同期对照( non-randomized concurrent control)(2) 按照对照的性质分:•有效对照(标准对照) (standard control)•安慰剂对照(placebo control)•空白对照(blank control)(3) 按照研究设计类型分:•自身对照(self control)•历史性对照(historical control)•交叉设计对照(cross-over design control)三. 盲法原则研究对象、试验执行者和资料分析者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都不知晓实验分组和接受处理措施情况。
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第二章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1. 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2. 帮助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 3. 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根据。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率(Incidence Rate)定义: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发病时间❖观察时间: 罹患率❖分子:新发病例数❖分母:暴露人口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有可能患所要观察的疾病❖应用:一些急性疾病,死亡率较低的疾病分布的描述。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Attack Rate)说明: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定义: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意义:是人群中某疾病的静态构成比例,而不是发生过程的描述。
应用:一般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
(1)观察时间:“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2)分子、分母的界定分子:为新、旧病例,即现患病例分母:同期平均人口数(3)和发病率和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受发病率、病程的影响,如某病发病率和病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4)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4.感染率(Infection Rate)(K =100%)定义:指在调查时所检查的样本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完整word版)流行病学重点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分章节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类。
观察法主要有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筛检、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法主要实验流行病学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个体试验、社区试验);数理法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
2、生态学研究概念答: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名词解释:1、发病率: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危害大。
2、罹患率:是测量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较短,能根据暴露程度较精确地测量发病频率,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或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中,经常使用。
3、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4、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
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5、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原发病例”: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率内.续发病例:为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6、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1.发病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②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一般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③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④感染率(infection rate)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⑤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二代病例。
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人数、观察期内的二代病例数。
2.患病率与发病率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分子为异性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3.死亡指标:①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流行病学》试题附答案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流行病学》试题附答案2017公卫执业医师考试《流行病学》试题(附答案)试题一:【 A 型题】1.构成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是A.传染源、宿主、传播途径B.传染源、传播途径、机体C.传染源、传播途径、环境D.传染源、传播途径、自然环境E.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传染源是指A.机体内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B.体内有细菌的人C.机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的人或动物D.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E.体内有病原体排出的人3.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一段时间称为A.潜伏期B.传染期C.前驱期D.发病前期E.隔离期4.传染期是指A.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的时间B.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C.从感染病原体到症状出现的时期D.从临床症状出现到停止排出病原体的时期E.从症状出现到完全消失的时期5.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A.潜伏期B.前驱期C.传染期D.临床症状期E.恢复期6.确定接触者检疫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A.前驱期B.恢复期C.传染期D.潜伏期E.临床症状期7.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个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这段时间称为A.外潜伏期B.传染期C.前驱期D.非传染期E.潜伏期8.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所携带病原体的型别、毒力B.携带病原体时间的长短C.排出病原体数量的多少D.有无间接排出病原体E.病原携带者的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9.传播途径是指A.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B.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的过程C.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途径D.病原体侵入易感者的过程E.以上都不是10.疫源地是指A.传染源能达到的范围B.传染源所在的地区C.传染源容易聚集的地方D.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E.易感者聚集的地方11.对暴发流行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A.收集有关信息,以便为形成传染源及传播方式的假说提出依据B.提供可能暴露地点的线索C.证实某些人群具有较大的危险性D.识别可能引起续发传播的因素E.判断续发传播是否已经发生12.出现单个流行高峰后,接着出现一批病例,在流行曲线上形成—个尾巴,这往往是由于A.共同媒介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播B.连续传播后继之以共同传播C.通过接触疫水传播D.通过接触生物媒介传播E.生物媒介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同时存在13.构成“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有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微生物、媒介、宿主C.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D.病原体、机体E.病人、污染物、外界环境14.“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是指A.从未患过本病的人B.免疫水平较低的人C.具有特殊行为方式的人D.抵抗力较低的人,其原因可能是从前患有某些疾病等原因E.具有最大的易感性,最容易接触传染源的人15.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A.传染源的活动范围,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及毒力B.传染源的数量,活动范围及周围人口数多少C.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D.传染源的活动范围,数量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E.传播途径的特点和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16.下列说法哪种是正确的A.人群易感性增高,就可以导致疾病的爆发或流行B.人群易感性降低,就可以终止疾病的流行C.人群人口数增加,就使人群易感性增加D.人群人口数减少,就使人群易感性降低E.人群易感性增高只是为一次流行或爆发准备了条件17.某单位有十余人吃了某冷饮店的冰棒后,感染了痢疾,同时防疫站从冰棒中分离到痢疾杆菌,从而确定冰棒是A.传染源B.传播途径C.传播媒介D.带菌者E.以上都不是18.下面各项陈述,何者不适于解释传染病水型流行A.在水源易受污染的地区多发B.疾病的发生与冬季关系很大C.疾病的发生与职业和性别无关D.多次暴发时流行曲线可能不只—个高峰E.对污染水源采取措施后流行即可停止19.孕妇患风疹后,可能引起胎儿畸形,这种传播病原体的方式称为A.上行传播B.水平传播C.医源性传播D.垂直传播E.分娩时引起的传播20.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A.传染源不断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过程B.病原体沿—定传播途径扩散的过程C.易感人群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病的过程D.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的过程E.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不断繁殖的过程21.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是A.疫点B.家庭C.疫区D.疫源地E.团社22.很多呼吸道疾病存在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易感者积累B.自然环境有周期性变化C.人口流动D.发病率变动E.以上都不是23.以下哪一项不是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A.其长短影响流行特征B.决定预防措施C.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D.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E.判断传染源与续发病例的关系24.以下哪一项不是接触传染病的流行特征A.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传播B.病例—般呈散发和家庭聚集性C.流行过程缓慢,全年均可发病。
2017年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_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考试大纲
2017年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_《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考试大纲单元细目要点一、绪论流行病学基本概念(1)流行病学定义(2)学科特点(3)主要用途二、疾病的分布1.疾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死亡率、病死率(2)发病率、患病率与病程之间的关系;发病率与患病率的比较;死亡率与病死率的比较2.疾病的流行强度(1)散发(2)流行(3)暴发3.疾病的分布特征(1)人群分布(2)地区分布(3)时间分布三、描述性研究1.概述(1)定义(2)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3)主要用途2.现况研究(1)概念、特点、主要用途、优缺点(2)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用途及各自的优缺点(3)样本量的确定(4)常用抽样方法与特点(5)需要注意的问题3.生态学研究(1)概念和用途(2)主要类型(3)优缺点四、队列研究1.概述(1)定义与基本原理(2)主要用途(3)研究类型2.研究设计(1)暴露人群的选择(2)对照人群的选择(3)样本量的确定(4)资料的收集与随访3.资料分析(1)人时的概念,以人时为分母计算频率的适用性(2)累积发病率与发病密度(3)SMR的概念、计算与应用(4)RR、AR、AR%、PAR、PAR%的概念、计算与应用4.需要注意的问题失访偏倚和信息偏倚等5.主要优缺点优点及局限性五、病例对照研究1.概述(1)定义与基本原理(2)主要用途2.研究设计(1)病例的选择(2)对照的选择(3)研究因素的确定(4)样本量的确定(5)匹配设计3.资料分析(1)成组资料、匹配资料(2)OR值及95%可信区间(3)PAR%4.需要注意的问题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5.主要优缺点优点及局限性六、流行病学实验研究1.概述(1)定义、特征、主要类型(2)主要用途2.临床试验(1)概念、目的、分期和特点(2)研究设计要点(3)疗效评价指标3.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1)概念、目的(2)效果评价指标4.需要注意的问题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5.主要优缺点优点和局限性七、筛检及其评价1.概述(1)筛检的概念、目的、用途、类型(2)筛检的实施原则2.筛检试验的评价(1)定义(2)评价方法(3)真实性评价指标(4)可靠性评价指标3.筛检效果的评价(1)预测值及其影响因素(2)收益的定义及提高收益的方法(3)生物学效果评价指标(4)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指标(5)需要注意的问题八、偏倚及其控制1.概述(1)偏倚的概念与类型(2)各类偏倚中常见的种类与特点2.偏倚及其控制(1)选择偏倚及其控制(2)信息偏倚及其控制(3)混杂偏倚及其控制九、病因与因果关系推断1.病因的概念(1)基本概念(2)疾病发生的多因性2.流行病学病因推断(1)关联与因果(2)因果推断的基本原则十、预防策略1.基本概念(1)健康及其影响因素(2)医学模式的发展2.疾病的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的概念(2)第二级预防的概念(3)第三级预防的概念3.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1)健康保护的概念(2)健康促进的概念4.高危策略与全人群策略(1)概念(2)优点及局限性十一、公共卫生监测概述(1)基本概念(2)目的和意义(3)监测的分类十三、暴发调查1.基本概念(1)暴发的概念(2)常见暴发的种类2.方法和步骤(1)传染病暴发(2)食物中毒(3)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处置原则十四、性传1.病原学(1)基本概念播疾病及艾滋病(2)病原学特点2.流行过程(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3.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2)时间分布(3)人群分布4.防治策略与措施(1)策略(2)措施十五、病毒性肝炎1.病原学(1)类型(2)病原学特点2.流行过程(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3.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2)时间分布(3)人群分布4.防治策略与措施(1)策略(2)措施十六、肺结核 1.病原学(1)类型(2)病原学特点2.流行过程(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3.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2)时间分布(3)人群分布4.防治策略与措施(1)新生儿卡介苗接种(2)病例发现(3)督导短程化疗(4)药物预防性治疗(5)切断传播途径十七、感染性腹泻1.病原学(1)类型(2)病原学特点2.流行过程(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3.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2)时间分布(3)人群分布4.防治策略与措施(1)策略(2)措施十八、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概述(2)分类和特征2.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1)促使患者易感性升高的因素(2)医院环境因素3.医院感染的状况医院感染的监测4.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疾病病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研究性质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历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项目),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DME:临床科研的设计、衡量、评价称为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
●流行病学的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群体现象及其测量●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也即疾病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间客观存在的态势,是一个变化的连续动态过程,受到病因环境人群特征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K= 100%, 1000/千,或 10000/万)。
观察时间多以年表示。
●应用: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发病率的准确性取决于疾病报告,登记制度以及诊断的正确。
●罹患率(attack rate)是短时间内(日、周、旬、月)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流行病学总结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总结1普查(census)对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
2 2.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局部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现况调查的特点1、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2、研究的特定时间(横断面)3、在确定因果关系时受到限制4、对不会发生变化的暴露因素(如性别、血型等因素)可以提示因果关系现况调查的目的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状况。
2、描述人群的某些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寻找病因及流行因素线索,建立病因假设。
3、进行疾病监测,为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提供参考信息。
4、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为卫生保健工作的计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5、监测高危人群,达到早期发现病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的(第二级预防)。
6、确定各项生理指标和正常参考值范围。
3 3. 发病率 (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4罹患率 (attack rate) 描述食物中毒等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情况。
5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 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6死亡率 (mortality rate)7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8病死率 (fatality rate) 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9散发 (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10流行 (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1大流行 (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研究在临床医学中进行科学观察并对其结果作出解释的一门方法学。
其任务是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释临床医学中的诊断、筛检、治疗预后以及病因等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
2.卫生经济学评价Health economics evaluation应用一定的经济学分析和评价方法,将相关卫生规划或卫生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相联系,进行比较评价。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时间内,某些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4.存活率Survival rate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过几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5.绝对效应Absolute effect指暴露(处理)组与对照组所测量的频率之差,又称差值测量(difference measure)。
6.相对效应Relative Effect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照组)频率测量之比,又称比值测量,也称率比。
比值>1表示危险效应(因素),比值<1表示保护效应(因素)。
7.归因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ion指绝对效应与暴露(处理)组人群或人群频率之比,该值反映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分布改变的预期效应比例。
归因比例的取值范围为0-1,通常表达为百分比,又称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
8.临床依从性Clinical compliance指患者对于医疗和临床试验的要求和规定遵守、执行的程度。
9.临床一致性Clinical agreement同一医生连续多次检查或几位医生同时检查一例病人,能获得基本一致的阳性或阴性结果,即称作临床一致性10.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指同一医生对同一病人连续几次检查结果或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位病人检查结果不相符,即称作临床不一致性。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总结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总结题型:概念、填空、多选(5个)、判断、计算、问答中文出中文答,可以带计算器一、概念1、临床流行病学临床学家学习与应用了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了临床医学的实际,按照合理的设计、正确的测量和科学的评价等原则,通过患者个体和患者群体特征来讨论和总结某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预后和防治的规律的学科。
2、病死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病死率=(某时期内(一年)某病死亡数/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k(k=100%)通常用于急性疾病,较少用于慢性病;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反应医疗和诊断水平病死率=(某病的死亡率/某病发病率)*k3、患病率(现患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历所占比例。
(1)时点患病率(少于1个月)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2)期间患病率(大于一个月)期间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k=100%or1000‰or100000/10万反应慢性病的流行状况;助于医疗设施、质量、经费的评估;有助于疾病潜在市场的预测;有助于疾病的诊断4、横断面研究常用的非试验性研究之一。
又称现况调查。
在某一时间内,在特定的研究对象中查出该人群中有病或无病的人,同时,了解他们暴露于可疑因素的情况。
如:年龄、性别、职业、吸烟习惯等。
又如:调查某时期住院病人抗生素的应用情况,以查出某抗生素的副作用等。
5、随机化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观察组或对照组,使各种因素,包括混杂因素,均衡的分布在各组中。
(1)简单随机:抓阄、抽签、掷币等。
正规简单随机法:随机数表。
(2)区组随机:按研究对象相同条件先分成相等的若干区组,再将每个区组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使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数目相等。
(3)分层随机:依据某些临床特点、预后因素或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组(统计学称为层),后再将每层不同数量的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观察组或对照组。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考点整理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考点整理2017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考点整理2017执业医师考试时间为2017年6月17日-6月23日,大家复习进度如何?下面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了2017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考点整理,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恶性肿瘤一、流行特征(一)、分布特征1、时间趋势世界范围:发病率前三位: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胃癌;主要死因前三位:肺癌、胃癌、肝癌及结直肠癌。
中国:上升:肺癌、乳腺癌、白血病;下降: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
2、地区分布3、人群分布4、我国流行特征城市前五位死因: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农村前五位死因: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
(1)、肺癌男性 > 女性;发达 > 不发达;东北 > 南方,东部 > 西部。
(2)、肝癌沿海 > 内地;东南东北 > 西北华北西南;沿海江河海口 > 沿海其他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多雨。
(3)、胃癌:男性居多、发病率变化不大(二)、危险因素:环境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遗传易感因素二、预防策略与措施一级预防:减少癌症发生机会;二级预防:提高已患癌症者获得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机会;三级预防: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一、从流行病学到循证医学二、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研究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
1、干预效果研究的质量分级2、医学决策三要素3、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1)、确定需要解决的问实际问题;(2)、检索现有最好证据;(3)、评估研究方法学方面的质量;(4)、评估效果的大小与可信度;(5)、评估研究结果的`外推性;(6)、综合证据、资源、价值取向,作出决策。
遗传流行病学一、概述1、概念遗传流行病学(Genetic epidemiology):是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定预防和控制对策的学科。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汇总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汇总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考题汇总名词解释1. 临床流行病学 (clinical epidemiology)应用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 从患病群体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和临床决策的规律,通过严格的设计、定量的测量及客观的评价,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暴露因素:指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称为暴露因素或研究变量。
暴露因素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和机体的,是与疾病或某些医学现象发生有关的因素。
3. 真实性:也称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即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在试验的评价中,真实性是指待评价试验的测量结果与“金标准”测量结果的吻合程度。
4. 交互作用: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明显不等于该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单独作用时的和和/或积,称这些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
有时也称效应修饰。
5. RCT: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6. Bias:即偏倚,是指在研究推理过程的任何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
7. 保护因素:影响人群发病率降低的内外环境因素称为保护因素。
8. 盲法: 为了避免试验的执行者与受试者甚至资料分析者一方或多方主观偏性的影响,使其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这种试验方法称为盲法(blinding)。
9. 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
1•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研究方法及用途。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人群;研究内容:疾病和健康;重点:分布及影响因素;目的:控制和消灭疾病,促进健康。
研究特点:群体的观点,比较的观点,预防的观点,多因论的观点,多概率的观点。
研究方法:1)按设计分类:观察性研究(描述性: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眼睛,队列研究。
)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2)按任务分类: 个案调查,爆发调查,专题调查。
用途:探究病因或影响因素,预防疾病与评价策略和措施的效果,疾病的监测,揭示疾病的自然史,卫生行政卫生决策和保健工作。
2•偏倚的分类,控制及应用。
分类:1)选择偏倚,在研究的设计阶段,指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研究的结果偏离真实情况。
分为:入院率偏倚;患病率发病率偏倚;检出征候偏倚;无应答偏倚;志愿者偏倚2)信息偏倚,在收集研究人群的暴露和结局资料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其结果是歪曲暴露和疾病之间的联系。
分为:互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归类错误偏倚。
3)混合偏倚,研究某种暴露和疾病之间的关系,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的因素的影响,掩盖或者苦啊发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
控制:1)选择:选择论据强度大的设计方案,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多重对照,随机化的原则2 )尽可能采用盲法,采用客观指标的资料,采用调查技巧避免回忆性偏倚,严格质量控制3)限制,配比,随机化,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标准化的分析。
4•三级预防的分类及各自的内容。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或者初级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加强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是一级预防的根本。
包括:健康促进(基础,核心)和健康保护。
二级预防:疾病的潜伏期为了缓解疾病的发生采取的措施。
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核心),早期治疗。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2)
流行病复习重点+名解+简答+试卷集合1、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疾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病因论;疾病推测的原则;疾病放制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
2、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的特征:不忽略个体,但更重视群体(2)对比的特征:只有比较才能鉴别异同(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心理的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3、影响患病率的因素:(1)使患病率上升的因素:1.病程延长 2.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3.发病率的增高4.病例的迁入5.健康者的迁出6.易感者的迁入7.诊断水平的提高8.报告率的提高(2)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1.病程的缩短 2.病死率高3.发病率下降4.健康者迁入5.病例的迁出6.治愈率的提高4.5. 散发的原因:对传染病来说①该病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或免疫水平;②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③传播机制比较难以实现的传染病,如狂犬病;④潜伏期长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
6 . 疾病的职业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7. 判断地方病的依据: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都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类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减轻或治愈⑤除人以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发同样的疾病8. 现况调查的特点:(1)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2)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3)确定因果联系受限(4)对不合发生改变的暴露,可以提示因果关系9. 现况调查的优点:(1)常用抽样调查,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2)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结果具有可比性(3)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局限性:(1)只能反映调查当时个体的疾病与暴露状况,难以确定先后因果的时相关系(2)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3)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使研究结果发生偏倚,低估该研究群体的患病水平10.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方法:选择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测量偏倚选择偏性的控制方法(1)严格按照抽样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对象的选取,坚持随机化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临床流行病学考试重点整理
1.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DME,即设计(design)、测量(measurement)、评价(evaluation)。
即:
1)正确选择临床科研课题,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
2)选择适当的测量指标;
3)从设计和测量的角度对临床医学的研究结果做出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2.倾向性评分(Propensity Score)的基本思想和目的
倾向性评分是指在一定协变量条件下,计算出观察对象i接受处理(z=1)的条件概率
倾向评分评分目的:用一个综合评分(及倾向性评分)来代替所有已知的混杂因素,从而均衡各对比较组间各个特征变量的可比性,是去除混杂偏倚的关键性方法。
基本思想:将多个协变量的影响用一个倾向性评分值来表示(相当于降低了协变量的维度),然后根据倾向性评分值进行不同对比组的分层、匹配或加权,即均衡对比组间协变量的分布,最后在协变量分布均衡的层内或者匹配中估计处理效应。
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目的(作用):用来处理观察研究的数据,减少数据
偏差和混杂变量的影响,消除组别之间的干扰因素。
倾向匹配容差是指在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时,如果匹配具有容差系数,对每
个匹配变量所设计的容差,匹配容差可以用较小的数值填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输入一个0-1的数,越接近0越完全匹配,越接近于1,匹配越不严格,这里要试着找最佳点。
当然“完全匹配”要丢失更多的病例,如果选0,有可能找不到匹配的记录。
3.临床疗效评价中,临床试验结果如何分析
最后分析的采用方法主要有几种,进行简要的说明
疗效评价:是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药物或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即决定某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利大于弊。
欲比较A和B治疗的疗效差别,资料可有下列四种情况
1)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ITT分析)比较①+②与③+④,是在最后资料分析中包括了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患者,不管被研究者的实际依从情况,它反映了原来试验意向干预的效果。
ITT分析可以防止预后较差的患者在最后分析中被剔除,从而保留随机化分配的优点,所回答的问题更符合临床实际。
2)按实际完成治疗方案分析(per protocol,PP分析)比较
②与③,不考虑与①和④,分析方法是按每一病人实际所接受的治疗来进行,剔除对治疗不依从的患者,很可能留下预后良好患者。
PP分析不考虑其所接受的治疗是否随机分配而来,实际上已经破坏了随机化的原则。
3)实际治疗分析:比较①+③与②+④。
分析方法是按每一病人实际所接受的治疗来进行。
但因为比较的对象非随机组,可能存在选择偏倚。
4.偏倚的相关问题
混杂偏倚产生的条件:
(1)首要条件是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2)其次混杂因素在暴露和非暴露组间分布不均
特征:
(1)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
(2)混杂因素也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统计学联系;
(3)混杂因素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偏倚的防止与控制
1、设计阶段:防止选择偏倚和混杂
(1)设计方案优选:同期随机对照>前瞻>病例对照
(2)研究人群来源的选择A、限制;B、匹配;C、随机化分组;
D、多途径病例对照;
2、资料收集阶段:预防信息偏倚
3、分析阶段:控制混杂:标准化方法;分层方法;加强质量控
制
选择偏倚的控制:发生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阶段。
(1)在设计方案及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应当选择论证强度大的设计方案
(2)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保障较好的代表性(3)采用多重对照
(4)随机化原则
信息偏倚的控制:发生在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收集阶段
(1)尽可能采用盲法:是消除测量性偏倚的最有效方法
(2)采用客观指标的资料
(3)正确应用资料收集的手段,采用调查技巧避免回忆偏倚(4)严格质量控制
混杂偏倚的控制:发生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阶段和资料分析阶段(1)严格的科研设计
(2)随机化方法:不仅平衡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种已知的、测量的可能影响疗效或预后的因素,而且也平衡了各种未知的、未测量的影响疗效和预后的因素。
(3)限制:是指对入选研究的研究对象的特征加以限制。
(4)匹配:为病例组的每一个研究对象按照可能的混杂因素匹配一个或几个具有同样特征的对照,然后进行比较。
(5)分层分析:指将科研资料按某些影响因素分成数层进行分析。
(6)标准化分析:当比较两个率时,如两组对象内部构成存在差别足以影响结论,可用率的标准化加以校正,亦即使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受到同等的加权,则这两个率可比,无偏倚,这种方法称为标准化。
(7)多变量分析
5.Meta分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制定研究文献的入选和剔除标准,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评价文献的质量,筛选出符合Meta分析要
求的合格文献,整理相关资料;
(2)根据临床试验结果的数据类型,在进行资料合并之前需要明确效应指标。
(3)进行资料合并的前提要求所有被合并资料具有同质性,在做meta分析时一定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异
质性分析。
(4)异质性检验,如同质的,则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存在异质性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各研究的效应合并分析
(5)敏感性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考查影响Meta分析研究结果的主要因素,解决不同研究结果的矛盾性,
发现使结论不同的原因
(6)亚组分析:过多的做亚组分析往往使meta分析失去代表性,所以要在研究设计时就考虑尽量避免亚
组分析。
(7)偏倚的控制:Meta分析本身属于观察性研究,在设汁、资料
收集、统计分析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偏倚,
资料质量评判与取舍时也会产生偏倚,其中最突出的是发表偏倚,要控制偏倚的办法是尽可能收集全部研究资料。
(8)Meta分析的结果仅仅是对现有的纳入研究综合分析得出的,研究者需要不断收集新的研究资料以及更
新结论
Meta分析本质上是一种观察性研究,其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检索、评价相关文献,数据统计分析,讨论和报告结果等。
Meta能解决的问题:放大统计功能;解决研究分歧意见;引出新见解;增强结论的可靠性
6.内部真实性与外部真实性的联系
内部真实性(internal validity)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它回答一个研究本身是否
真实或有效。
改善措施:限制研究对象的类型和研究的环境条件。
外部真实性(external validity)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又称为普遍性
(generalizability)。
它回答一个研究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外的人群。
改善措施:增加研究对象的异质性,使得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范围扩大。
1)如果研究的推论代表性不好,内部真实性可能好,而外部真实性差。
2)增加研究对象的同质性(如限制类型如年龄、职业、体质特征或疾病分型等),可改善内部真实性。
增加研究对象的异质性,可改善外部真实性。
3)在实际研究需综合平衡考虑研究对象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问题。
7.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基本原理:
1)按队列研究方式进行:选择一队列,收集基线资料,采集所研究的生物学标志的组织或体液标本储存备用
2)随访:随访到出现能满足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的病例数为止3)匹配:按病例进入队列的时间、疾病出现时间与性别、年龄等匹配条件,从同一队列选择1个或数个非病例作对照,抽取病例与对照的基线资料并检测收集的标本
4)资料处理:按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处理资料
优点:①因果关系清楚②资料可靠③论证强度高④省时省力省钱
⑤适合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8.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