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贺红兵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
摘要:中国的碳排放处于快速上涨时期,通过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可以区分不同因素对碳排放起到的作用,还可以找到碳减排在哪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挖,为政府制定目标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排放;因素分解;能源强度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24-02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势十分严峻。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进了中国碳排放持续快速增长,值得探讨。

只有找到这些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我们才可能对症下药,做出相应的对策来减缓碳排放日趋严重的趋势。

因此,深入分析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尤为重要。

研究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有助于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分解方法
Et表示t期总的能源消费、Pt表示t期总产出、Eit表示i部门t期的能源消费、Pit表示i 部门t期的产出,从上面的定义可以得出:
Et=Eit (1)
Pit=Pit (2)
这里m表示部门数量。

考虑到不同种类的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不一样,可以把碳排放分解为:
Ct=Etef j S jt (3)
Cit=Eitef j S j it (4)
这里,Ct表示t期总的碳排放量、ef j表示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sjt表示t期第j种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Cit表示t期第i部门碳排放量、sjit表示t期第j中能源在第i部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F表示化石能源的种类、第i部门t期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强度和单位产出碳排放强度可以表示为:
eit=Eit/Pit (5)
cit=Cit/Pit (6)
每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为:
αit=Pit/Pt (7)
从期初(第0期)到第n期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ΔC=Cn-C0=Cin-Ci0 (8)
根据方程(3-16),方程(3-15)可以变为:
ΔC=Pn•αin•ein•ef j•sjin-P0•αi0•ei0•ef j•sji0 (9)
从最后一个方程可以看出,一段时期内碳排放的变化可以看做是四个变量的函数:总产出(P)、各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αit)、单位产出各种能源强度(eit)和各种能源在某部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sjit)。

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可以看做是常数,它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方程(9)可以分解为以下形式:
ΔC=(Pn-P0)•αi0•ei0•ef j•sji0 产出效应
+P0•(αin-αi0)•ei0•ef j•sji0 产出结构效应
+P0•αi0•(ein-ei0)•ef j•sji0 能源强度效应
+P0•αi0•ei0)•ef j•(sjin-sji0)能源结构效应
+R 残差(1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除了一个变量以外,其他变量均保持不变),方程(10)中的每一项表示其他变量不变时,特定变量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

二、应用研究
取中国1990—2010年间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分解分析。

为了简单起见,时间周期为五年,也就是说,每五年做一个对比,用五年前的碳排放作为基期,进行对比。

通过上面的方法可以算出四种因素在碳排放增量上面的作用。

下图为中国碳排放增量的分解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产出一直都是推动碳排放的最大动力,而能源强度一直在促进着碳减排,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作用不明显,可能与它们变化太小有关。

三、结论
中国碳减排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目的,必须要求我们在其他方面下工夫。

能源强度在过去的二十年内的下降,对碳排放起了抑制作用。

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作用不明显。

为了更好的实现减排任务,在将来的能源消费上,要大力提倡清洁能源,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比例;同时在产业政策方面,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关停不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促进企业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

参考文献:
[1]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 .
[2]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3] K. Liasks, etc.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co2 emissions: The case of European Union. Energy Economics 22(2000)383-3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