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王满堂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乐于与人交谈、劝人从善,并以此为己任;他忠于自己、不畏强权、捍卫正义并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追求真知,是真理的绝对忠实者。本文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及其哲学实践过程。
关键词:苏格拉底理性美德知识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主题就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以道德的确立为核心。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这就把知识也就是一般概念放在了道德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此即其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也因为他强调的道德(善),知识和理性主义深刻的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是由“自然”转向“自我”,对于“自我”的思考是他哲学的首要任务,他哲学的内容也由思辨性的反思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是他哲学的核心部分。
一、苏格拉底哲学的“美德论”
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不是把人类的认识和道德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而是将自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苏格拉底强调,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去研究有用处的人事问题,比如正义、明智、勇敢、挚诚等德性问题,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指过好的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学会或可以确定知道的内在与心灵的原则。在苏格拉底看来,一般的或共同的美德就是“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而不道德就等同于无知。最高的知识就是对于“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概念的认识。因此,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恶。“无人有意作恶”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避恶向善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的话,那就说明他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好处,这件事的善。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就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行善是自相矛盾甚至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所以,这也是他做出人生的最后选择的原因。他甚至为了他的“德性就是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理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美德论”即德性即知识的提出,既是把伦理学置于知识论的基础上,也是对“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个根本的实践性问题的回答,而理性则被视为知行合一的基础。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不仅能认识德性,而且能实现德性。在理性的反思中,人们会发现,德性的生活并不外在于自我,而是自我之必然而合理的追求目标。德性开始于对自我的正确理解,而展开于道德自我之确立及实现。这既是一个实践性的知识问题,也是一个知识的实践问题,因为要正当地生活,就必须知道何为“正当”以及如何实现“正当”。但无论知识还是实践,都贯穿着理性主义的逻辑: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实践。德行乃是符合于理性的行为,而德性的生活则是具有反思性的理性的实践。因此,有必要确认具有普
遍必然性的德性的存在,并使其具有一种明晰可解的形式,这不仅可以提供一种衡量一切德行的根本标准,而且有助于强化道德实践的自我批判性。
二、苏格拉底的“善”
苏格拉底强调的知识和德性的统一,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得到“善”,引导人们的生活走向幸福。
苏格拉底的善的原则是“知识与德行相统一”。苏格拉底哲学关于善的两个基本命题是:“知识即美德”与“美德即知识”,并引申出其道德学说的两个结论:“无知即恶”与“无人有意作恶”。他这样将知识的真与道德的善统一起来。
(一)无知即恶。苏格拉底认为德性首先基于对与行为有关的事物的确切知识。一个人应该理解他的职责,工匠当然得懂得自己的业务,农民理应知道如何种庄稼,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正如我们发现在每个行业中有才干的人就是那些彻底熟悉业务并懂得他的工作对象的人。因此,在公民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也应如此。所以,苏格拉底劝领导者要知人善任:“当一个好的领导人最重要的是怎样用人,要善于指派每个人去做最适当的工作。”“在所有事情上,凡受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最无知的人。”
(二)无人有意作恶。知识即德行,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为恶,知识必然导致德行,有知识而去为恶者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绝不会去做,如果你去做了,只能证明你是无知的(无知即恶),说明你并无真正的知识。有知不可能为恶,而无知又不会为恶,故无人有意为恶。
苏格拉底之所以强调无人有意为恶,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道德的知识化,用他的理性原则推出善的原则,既然在理论知识领域没有故意要“失败”的情形(即使有,那也是因为更高的目的),那么,借助于逻辑形式表达的善的原则也表明,如果对“德性”有了真正知识,则没有理由去做相反的恶事。另一方面,是基于他对人的本性的强调。由于灵魂是不朽的,在人的灵魂中又先在地存在着善的理念,因而人的本性是善的。既然如此,人不可能为恶,除非他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灵魂中的“善”的理念。真正认识到了“善”,他就不会去做与“善”相对立的“恶”事。这一点苏格拉底也用自己的实践来说明了这一点。
三、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
苏格拉底不仅向人们传播善与美德,而且对美德身体力行,严格恪守他所传教的美德。成为古希腊智慧、勇敢、自制、公正等美德的化身。
(一)生活简朴,清贫自制。
自制主要是指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德性,包括衣食住行这些方面。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制看作是一切德行的基础,首先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一种自制的美德来。如果没有自制的美德,一个人的其他才能只能会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
苏格拉底出身贫寒。这个百姓人家的孩子,一出身就与手工作坊为伍。贫寒的出身,个人自身的道德修为,使苏格拉底成为一个生活非常简朴的人。他衣着朴素,从不追求衣着的华美光艳。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他穿的都是同一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