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王满堂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学家。
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
他乐于与人交谈、劝人从善,并以此为己任;他忠于自己、不畏强权、捍卫正义并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追求真知,是真理的绝对忠实者。
本文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及其哲学实践过程。
关键词:苏格拉底理性美德知识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主题就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以道德的确立为核心。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这就把知识也就是一般概念放在了道德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此即其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
也因为他强调的道德(善),知识和理性主义深刻的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是由“自然”转向“自我”,对于“自我”的思考是他哲学的首要任务,他哲学的内容也由思辨性的反思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是他哲学的核心部分。
一、苏格拉底哲学的“美德论”
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不是把人类的认识和道德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而是将自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的。
苏格拉底强调,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去研究有用处的人事问题,比如正义、明智、勇敢、挚诚等德性问题,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指过好的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
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学会或可以确定知道的内在与心灵的原则。
在苏格拉底看来,一般的或共同的美德就是“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而不道德就等同于无知。
最高的知识就是对于“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概念的认识。
因此,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恶。
“无人有意作恶”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
避恶向善是人的本性。
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的话,那就说明他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好处,这件事的善。
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就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行善是自相矛盾甚至是不可能的。
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
所以,这也是他做出人生的最后选择的原因。
他甚至为了他的“德性就是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理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美德论”即德性即知识的提出,既是把伦理学置于知识论的基础上,也是对“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个根本的实践性问题的回答,而理性则被视为知行合一的基础。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不仅能认识德性,而且能实现德性。
在理性的反思中,人们会发现,德性的生活并不外在于自我,而是自我之必然而合理的追求目标。
德性开始于对自我的正确理解,而展开于道德自我之确立及实现。
这既是一个实践性的知识问题,也是一个知识的实践问题,因为要正当地生活,就必须知道何为“正当”以及如何实现“正当”。
但无论知识还是实践,都贯穿着理性主义的逻辑: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实践。
德行乃是符合于理性的行为,而德性的生活则是具有反思性的理性的实践。
因此,有必要确认具有普
遍必然性的德性的存在,并使其具有一种明晰可解的形式,这不仅可以提供一种衡量一切德行的根本标准,而且有助于强化道德实践的自我批判性。
二、苏格拉底的“善”
苏格拉底强调的知识和德性的统一,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得到“善”,引导人们的生活走向幸福。
苏格拉底的善的原则是“知识与德行相统一”。
苏格拉底哲学关于善的两个基本命题是:“知识即美德”与“美德即知识”,并引申出其道德学说的两个结论:“无知即恶”与“无人有意作恶”。
他这样将知识的真与道德的善统一起来。
(一)无知即恶。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首先基于对与行为有关的事物的确切知识。
一个人应该理解他的职责,工匠当然得懂得自己的业务,农民理应知道如何种庄稼,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正如我们发现在每个行业中有才干的人就是那些彻底熟悉业务并懂得他的工作对象的人。
因此,在公民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也应如此。
所以,苏格拉底劝领导者要知人善任:“当一个好的领导人最重要的是怎样用人,要善于指派每个人去做最适当的工作。
”“在所有事情上,凡受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最无知的人。
”
(二)无人有意作恶。
知识即德行,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为恶,知识必然导致德行,有知识而去为恶者是不可能的。
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绝不会去做,如果你去做了,只能证明你是无知的(无知即恶),说明你并无真正的知识。
有知不可能为恶,而无知又不会为恶,故无人有意为恶。
苏格拉底之所以强调无人有意为恶,出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强调道德的知识化,用他的理性原则推出善的原则,既然在理论知识领域没有故意要“失败”的情形(即使有,那也是因为更高的目的),那么,借助于逻辑形式表达的善的原则也表明,如果对“德性”有了真正知识,则没有理由去做相反的恶事。
另一方面,是基于他对人的本性的强调。
由于灵魂是不朽的,在人的灵魂中又先在地存在着善的理念,因而人的本性是善的。
既然如此,人不可能为恶,除非他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灵魂中的“善”的理念。
真正认识到了“善”,他就不会去做与“善”相对立的“恶”事。
这一点苏格拉底也用自己的实践来说明了这一点。
三、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
苏格拉底不仅向人们传播善与美德,而且对美德身体力行,严格恪守他所传教的美德。
成为古希腊智慧、勇敢、自制、公正等美德的化身。
(一)生活简朴,清贫自制。
自制主要是指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德性,包括衣食住行这些方面。
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制看作是一切德行的基础,首先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一种自制的美德来。
如果没有自制的美德,一个人的其他才能只能会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
苏格拉底出身贫寒。
这个百姓人家的孩子,一出身就与手工作坊为伍。
贫寒的出身,个人自身的道德修为,使苏格拉底成为一个生活非常简朴的人。
他衣着朴素,从不追求衣着的华美光艳。
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他穿的都是同一件衣服,
而且这件衣服质地十分平常,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可言。
在生活饮食方面,他的要求很少。
他用餐总以自己能够愉快地欣赏的量为限。
任何一种饮料对他都适合,因为他只有在渴的时候才进饮。
他常说,“必须拒绝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要吃东西,不渴却喝饮料,会使人的胃口、头脑和心灵失常”。
至于住,也很简陋。
亚西比德是个富裕的美少年,有一次,他想送给苏格拉底一大块地来盖房子,但苏格拉底却不接受,他说,如果我需要一双鞋子,你却提供给我一张兽皮,这不是很可笑吗?有时候,他在集市上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便会对自己说,没有这些东西我照样生活。
而且他的生活也很有规律,所以他逃过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初期的两次瘟疫。
苏格拉底对生活要求节制,但并不矫情,既知道如何安守清贫,又知道如何过富裕的生活。
他对那些展示衣服上的破洞的“犬儒派”的哲学家说:“我透过你衣服上的破洞看见了你的虚荣。
”他平时不喝酒,但是在遇到饮酒的时候却是海量。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提到他跟朋友们共饮,他一边喝酒一边大谈哲理,后来,和苏格拉底共饮的人一个个都喝醉了,只剩下他还十分清醒,从容地离开杯盘狼藉的筵席。
苏格拉底提倡自制,他认为:“不能自制就不能忍饥、耐渴、忍受瞌睡,而这一切正是吃、喝、休息、睡眠之所以有乐趣的原因;在经过一段期待和克制之后,这些事才能给人以最大的快乐。
”他劝告人们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以便能在享受食物、睡眠时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还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调并且也会生活的人,懂得如何通过自制从基本的生活要求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二)以身殉道,恪守正义。
苏格拉底既是一个有智有勇有节的有德之人,更是一个以身殉道,恪守正义的圣者。
公元前 339 年,由于雅典民主派安尼斯等人的指控,法庭以“不敬城邦诸神而引进新神”和“教唆青年”的罪状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在法庭申辩中,苏格拉底讲到自己很少参与政治的原因,一方面自己得罪的人太多,另一方面更是他认识到“我如果参加了政治活动的话,那我早就没命了,不会为你们或者为自己做出什么好事。
请不要因为我说出了真相而生气,事实就是这样的。
一个人如果刚正不阿,力排众议,企图阻止本邦做出很多不公道、不合法的事情,他的生命就不会安全,不管在这里还是在别的地方都是这样。
”因此,他认为“一个真想为正义而斗争的人,如果要活着,哪怕是活一个短暂的时期,那就必须当老百姓,决不能担任公职”。
苏格拉底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
他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百姓”的一生———即使他有机会有能力去担任公职。
在他看来,公职虽然拥有权位,但并不一定能主持正道,反而因为各方面的关系而让人瞻前顾后,不再自由,不再能仗义直言;而百姓身份,则能让人没有了平衡各方面关系的顾虑,思想上获得自由,也就便于自由地去主持公正了。
在“三十僭主”时期拒绝去执行逮捕撒翁命令,以及在审判“十将军”一案中力排众议,坚持公正,就他一个人坚持并坚决地投了反对票。
苏格拉底的死既有主观抉择的一面,也有被动接受的一面:一方面,在他看来,法庭的判决是“不公正”的,也是他所“不愿”接受的;而另一方面,在苏格拉底看来,法庭的判决却是合乎法定程序的,是“合法”的,是他“不能不”接受的。
在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虽然没有留下任何可读的著作,他的思想都是他的弟子描述出来的,但他不仅提出了伦理学中的关键性哲学问题,而且通过研究知识与德性,确立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地位,并把知识与德性统一起来,强调知识论、伦理学与存在论在理性基础上的合一。
正是这种理性精神和道德的哲学,深刻改变了希腊哲学的思维方式,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这一转向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