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的艺境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
——读《美学散步》
[摘要]宗白华先生没有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然而有自己独到的美学体验“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这种追求我将从《美学散步》中感知,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宗白华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人生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生命意识审美体验
绘画有气韵就是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有其气韵生动以后就必须还要表现骨气(绘画表现在骨法)就能更深入的表现绘画的艺境。宗白华说骨法有两个方面,一是,形象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一是,骨的表象都是依赖于“用笔”。
所以宗先生表达绘画所要达到“空间(登高望远)”、“形象姿态”、“气韵生动”、“骨法”就能达到绘画的艺境,也就是唐代大画家张操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的中心.
而宗白华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地体验美的境界,他的美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中,体现在一种感悟和偶然的所得中。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是一种脱离学究气和充满个性的美学。对他来说,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生的刻意追求,这体现在他的《美学散步》中。正是因为多年的感悟和思索,宗白华才提出了“散步”的概念,而“散步”这两个字表现了宗白华美学中的悠闲和学术人生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宗白华的美学才卓然自成一家,这也是宗白华美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评价的原因之一。并把他的想法写在《美学散步》中,可以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多年美学体验的结果。
注重哲理表达同时也注重形式表达,诗的形式就是文字,而文字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音乐的作用,另一种是绘画的作用,唐代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唐诗人诗中的境界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就是宗白华所要表达的哲理的意境,如果要写好诗就还要注意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一方面要作诗的艺术的训练,写出自然优美的音节,协和适当的词句。”[3]287-288所以宗白华说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是一切真诗、好诗的(天才的)条件。”[3]289
聂振斌说:“在宗白华的文艺批评与审美分析中,意境是一个中心范畴;意境理论构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的主干。”[1]然而“宗先生的艺术境界理论,是审美理想的具象化,也是他阐发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贡献之一的意境结构的最出色的审美哲学。”[2]从而我们看出宗白华对艺境理论的贡献,虽然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意境理论,但是我们可以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窥探出宗白华的艺境思想,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写了关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将进一步分析宗白华对艺术境界的理解,很少有人单独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系统的分析宗白华的各门艺术境界的内涵。从《美学散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而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同时诗画也表现了虚实的空间意识。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问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在“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3]161这就是诗歌、绘画、书法、建筑、音乐的融合也就是境界所要展现的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问境象成为意的境的物质载体。所以宗白华的艺境美学涵盖了,文化问题、艺术问题、人生问题。三者密切联系,创造出新的人格和新的文化,确立实现艺术的人生,艺术的人生观(自由)。
(一)诗歌、绘画的艺境(心灵相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境生于象外)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然而“在宗白华那里,意境概念是一个诗学概念,而非纯粹的美学范畴。”[5]此话说明了宗先生的意境就是诗学,然而在《美学散步》中对诗歌的艺境理论的篇目不多但是在其他的著作中有所闪现,在《美学散步》中专门谈到诗的意境的有《新诗略谈》。
1、音乐:(时间表达)
许慎《说文解字》说:“乐曲尽为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在古籍中“境”与“竟”通用。所以后来“竟”逐渐被后起的“境”所取代。也就是说音乐是表现一种境界的。
什么是音乐?早在先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篇音乐美学的理论《乐记》出自《礼记》中,而《乐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顾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谓之乐。”[10]音乐最初使用来巩固阶级统治的一种方式,强调争取民心,保持社会的和谐。
山水画除表现“远”的境界之外还要有“气韵生动”,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9]85这就表现了笔法大于意境,而与“笔不周而意周”的就是“气韵”而画学则以“气韵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笔墨”、“虚实”、“阴阳明暗”为主,要达到画的最高的境界就必须气韵生动。唐代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9]58“遗形似而尚骨气,薄色彩以重笔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9]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气”的范畴在先秦、汉代哲学中已出现。在老子哲学中,“气”是一个与“道”“象”紧密联系的范畴。而“韵”产生“气”候,最早为音乐范畴后来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且作为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标准。“韵”最早使用是在东汉蔡岂《弹琴赋》“繁弦既抑,雅韵用扬”。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中有“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的说法。后来在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将“气”、“韵”连缀使用,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谢赫认为绘画有“六法”,“气韵生动”居首位。“‘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没有虚空,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8]29
也就是明朝人沈灏在《画麈》中赞美画中的境界时说:
称性之作,直参造化。盖缘山河大地,品类群生,皆自性现。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而已。
这也就是张操论画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样就抓住了画的境界的要旨,同时表达了宗白华对意境虚灵化,生命化的一种理解。
(二)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的艺境
宗白华先生对音乐美学的境界是从“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中来表达自己的音乐的境界,而书法的境界则是从“书法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园林建筑的则是从“飞动之美”到“空间的美感”表现了园林建筑的意境“境生于象外”的美学思想。
然而诗的境界同时也和绘画的境界是分不开的,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行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等。这些都说明了诗画本是一家无法分开的,所以说诗的境界与绘画的境界分不开同时也与一切的艺术是相通的。而这种诗的境界在中国的山水绘画中有强烈的表现。
二、各艺术门类中表现的境界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艺术意境可分为两类,一是模仿自然表达人生的是诗歌和绘画,一是非模仿自然而表现人生的是,音乐、园林建筑、书法而舞蹈也融入其中。艺境也就是艺术境界,在宗白华使用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没有严格的区分,艺境也可以说是意境,而在此只是特指各门艺术的境界,因为在他常常交替使用“意境”、“艺术境界”、“心灵境界”等,如在《中国艺术艺境之诞生》一文中他把境界分为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然而在“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就是艺术境界,“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花,这就是‘艺术境界’。”[3]69-70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里面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到1979年之间,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美学论文集。虽然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但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这是一本讲述有关诗和中国各门表现的美,精髓在于题目“散步”两字。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何谓“散步”和散步美学所追求的境界。第二部分,主要讲各门艺术(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除戏曲和舞蹈外其余的都有详细的阐述)的意境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讲西方的一些相关的艺术理论和对西方的艺术的看法。第四部分,主要是作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古代诗歌表现的民族精神。而本文研究主要是放在《美学散步》的第二部分,对各门艺术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宗白华的艺境理论。
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把诗定义为:“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3]287此处说明的就是诗的“意境”就是诗的“本质”。要表现诗的本质就是要达到“完满诗人人格和完满诗人的艺术”,这就是说诗要表现创作者的情绪的意境。这就是一种哲理表达而宗白华主张哲学与诗的融合,他说:“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6]所以宗白华认为诗歌要表现哲理意蕴也要表现诗韵。
所以宗白华所讲的艺术门类如下
空间艺术(静)
时间艺术(动)
雕刻
拟容艺术
模仿自然
绘画
诗歌
有定联想
园林建筑
音乐
无定联想
从上面的表,从纵向来看,雕刻、图画、建筑为空间艺术,拟容艺术、诗歌、音乐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分为两组是依据艺术存在的状态,一组偏重于空间的静,一组偏重于时间的动,时空界限分明,这两组艺术的特征区别也很明显。横向来看,雕刻和拟容艺术为模仿自然的艺术;绘画、诗歌为有定联想的艺术;园林建筑、音乐为无定联想的艺术。从这儿可以看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它包括诗歌和绘画;一类是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它包括音乐、园林建筑。所以这两种类型表达了宗白华的艺境形态和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的审视。[4]102
宗白华在《艺境》中说:“杜甫诗云:‘篇中接混茫’。有尽得艺术形象,须映在‘无尽’的和‘永恒’的光辉之中。‘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一切生灭相,都是‘永恒’和‘无尽’的象征。屈原、阮籍、左太冲、李白、杜甫,都曾登高远望,情寄八方”[7]这种登高望远也就表现了绘画的意境。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用“远”来概括山水画的境界,就如叶郎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8]288-289这也就是说“远”是中国传统中山水画的一种意境表达方式,从而从有限的空间见到无限的空间,来表达人生的启发,“远”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境界。
一、宗白华与《美学散步》
宗白华(1897—1986),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曾赴德国留学,学习哲学、美学和历史。此后开始发表美学著作。宗白华的主要著作有《美学散步》和《艺境》等。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宗白华是和朱光潜齐名的美学家,其美学著作清新动人,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被誉为美学大家中的“云中之鹤”。
——读《美学散步》
[摘要]宗白华先生没有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然而有自己独到的美学体验“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这种追求我将从《美学散步》中感知,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宗白华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人生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生命意识审美体验
绘画有气韵就是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有其气韵生动以后就必须还要表现骨气(绘画表现在骨法)就能更深入的表现绘画的艺境。宗白华说骨法有两个方面,一是,形象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一是,骨的表象都是依赖于“用笔”。
所以宗先生表达绘画所要达到“空间(登高望远)”、“形象姿态”、“气韵生动”、“骨法”就能达到绘画的艺境,也就是唐代大画家张操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的中心.
而宗白华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地体验美的境界,他的美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中,体现在一种感悟和偶然的所得中。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是一种脱离学究气和充满个性的美学。对他来说,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生的刻意追求,这体现在他的《美学散步》中。正是因为多年的感悟和思索,宗白华才提出了“散步”的概念,而“散步”这两个字表现了宗白华美学中的悠闲和学术人生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宗白华的美学才卓然自成一家,这也是宗白华美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评价的原因之一。并把他的想法写在《美学散步》中,可以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多年美学体验的结果。
注重哲理表达同时也注重形式表达,诗的形式就是文字,而文字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音乐的作用,另一种是绘画的作用,唐代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唐诗人诗中的境界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就是宗白华所要表达的哲理的意境,如果要写好诗就还要注意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一方面要作诗的艺术的训练,写出自然优美的音节,协和适当的词句。”[3]287-288所以宗白华说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是一切真诗、好诗的(天才的)条件。”[3]289
聂振斌说:“在宗白华的文艺批评与审美分析中,意境是一个中心范畴;意境理论构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的主干。”[1]然而“宗先生的艺术境界理论,是审美理想的具象化,也是他阐发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贡献之一的意境结构的最出色的审美哲学。”[2]从而我们看出宗白华对艺境理论的贡献,虽然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意境理论,但是我们可以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窥探出宗白华的艺境思想,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写了关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将进一步分析宗白华对艺术境界的理解,很少有人单独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系统的分析宗白华的各门艺术境界的内涵。从《美学散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而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同时诗画也表现了虚实的空间意识。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问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在“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3]161这就是诗歌、绘画、书法、建筑、音乐的融合也就是境界所要展现的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问境象成为意的境的物质载体。所以宗白华的艺境美学涵盖了,文化问题、艺术问题、人生问题。三者密切联系,创造出新的人格和新的文化,确立实现艺术的人生,艺术的人生观(自由)。
(一)诗歌、绘画的艺境(心灵相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境生于象外)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然而“在宗白华那里,意境概念是一个诗学概念,而非纯粹的美学范畴。”[5]此话说明了宗先生的意境就是诗学,然而在《美学散步》中对诗歌的艺境理论的篇目不多但是在其他的著作中有所闪现,在《美学散步》中专门谈到诗的意境的有《新诗略谈》。
1、音乐:(时间表达)
许慎《说文解字》说:“乐曲尽为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在古籍中“境”与“竟”通用。所以后来“竟”逐渐被后起的“境”所取代。也就是说音乐是表现一种境界的。
什么是音乐?早在先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篇音乐美学的理论《乐记》出自《礼记》中,而《乐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顾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谓之乐。”[10]音乐最初使用来巩固阶级统治的一种方式,强调争取民心,保持社会的和谐。
山水画除表现“远”的境界之外还要有“气韵生动”,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9]85这就表现了笔法大于意境,而与“笔不周而意周”的就是“气韵”而画学则以“气韵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笔墨”、“虚实”、“阴阳明暗”为主,要达到画的最高的境界就必须气韵生动。唐代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9]58“遗形似而尚骨气,薄色彩以重笔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9]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气”的范畴在先秦、汉代哲学中已出现。在老子哲学中,“气”是一个与“道”“象”紧密联系的范畴。而“韵”产生“气”候,最早为音乐范畴后来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且作为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标准。“韵”最早使用是在东汉蔡岂《弹琴赋》“繁弦既抑,雅韵用扬”。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中有“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的说法。后来在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将“气”、“韵”连缀使用,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谢赫认为绘画有“六法”,“气韵生动”居首位。“‘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没有虚空,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8]29
也就是明朝人沈灏在《画麈》中赞美画中的境界时说:
称性之作,直参造化。盖缘山河大地,品类群生,皆自性现。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而已。
这也就是张操论画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样就抓住了画的境界的要旨,同时表达了宗白华对意境虚灵化,生命化的一种理解。
(二)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的艺境
宗白华先生对音乐美学的境界是从“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中来表达自己的音乐的境界,而书法的境界则是从“书法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园林建筑的则是从“飞动之美”到“空间的美感”表现了园林建筑的意境“境生于象外”的美学思想。
然而诗的境界同时也和绘画的境界是分不开的,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行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等。这些都说明了诗画本是一家无法分开的,所以说诗的境界与绘画的境界分不开同时也与一切的艺术是相通的。而这种诗的境界在中国的山水绘画中有强烈的表现。
二、各艺术门类中表现的境界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艺术意境可分为两类,一是模仿自然表达人生的是诗歌和绘画,一是非模仿自然而表现人生的是,音乐、园林建筑、书法而舞蹈也融入其中。艺境也就是艺术境界,在宗白华使用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没有严格的区分,艺境也可以说是意境,而在此只是特指各门艺术的境界,因为在他常常交替使用“意境”、“艺术境界”、“心灵境界”等,如在《中国艺术艺境之诞生》一文中他把境界分为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然而在“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就是艺术境界,“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花,这就是‘艺术境界’。”[3]69-70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里面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到1979年之间,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美学论文集。虽然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但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这是一本讲述有关诗和中国各门表现的美,精髓在于题目“散步”两字。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何谓“散步”和散步美学所追求的境界。第二部分,主要讲各门艺术(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除戏曲和舞蹈外其余的都有详细的阐述)的意境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讲西方的一些相关的艺术理论和对西方的艺术的看法。第四部分,主要是作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古代诗歌表现的民族精神。而本文研究主要是放在《美学散步》的第二部分,对各门艺术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宗白华的艺境理论。
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把诗定义为:“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3]287此处说明的就是诗的“意境”就是诗的“本质”。要表现诗的本质就是要达到“完满诗人人格和完满诗人的艺术”,这就是说诗要表现创作者的情绪的意境。这就是一种哲理表达而宗白华主张哲学与诗的融合,他说:“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6]所以宗白华认为诗歌要表现哲理意蕴也要表现诗韵。
所以宗白华所讲的艺术门类如下
空间艺术(静)
时间艺术(动)
雕刻
拟容艺术
模仿自然
绘画
诗歌
有定联想
园林建筑
音乐
无定联想
从上面的表,从纵向来看,雕刻、图画、建筑为空间艺术,拟容艺术、诗歌、音乐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分为两组是依据艺术存在的状态,一组偏重于空间的静,一组偏重于时间的动,时空界限分明,这两组艺术的特征区别也很明显。横向来看,雕刻和拟容艺术为模仿自然的艺术;绘画、诗歌为有定联想的艺术;园林建筑、音乐为无定联想的艺术。从这儿可以看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它包括诗歌和绘画;一类是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它包括音乐、园林建筑。所以这两种类型表达了宗白华的艺境形态和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的审视。[4]102
宗白华在《艺境》中说:“杜甫诗云:‘篇中接混茫’。有尽得艺术形象,须映在‘无尽’的和‘永恒’的光辉之中。‘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一切生灭相,都是‘永恒’和‘无尽’的象征。屈原、阮籍、左太冲、李白、杜甫,都曾登高远望,情寄八方”[7]这种登高望远也就表现了绘画的意境。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用“远”来概括山水画的境界,就如叶郎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8]288-289这也就是说“远”是中国传统中山水画的一种意境表达方式,从而从有限的空间见到无限的空间,来表达人生的启发,“远”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境界。
一、宗白华与《美学散步》
宗白华(1897—1986),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曾赴德国留学,学习哲学、美学和历史。此后开始发表美学著作。宗白华的主要著作有《美学散步》和《艺境》等。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宗白华是和朱光潜齐名的美学家,其美学著作清新动人,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被誉为美学大家中的“云中之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