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分类与价值内涵.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分类与价值内涵晚清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文学的生长嬗变构建了新的场域,梁启超提出“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曹聚仁认为中国文坛与报坛是血缘关系密切的“表姊妹”。

一方面,报刊的出现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文化、新理念,在激发文人创作热情的同时彰显了社会职责,另一方面,晚清文学带有古文学的蕴意又包含改革趋势,为近代社会、近代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助力。

这一时期,文人办报热潮的兴起与文学改革的尝试为文学创作的转变、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机遇,让整个报刊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

XXX财经大学包礼祥教授认为,近代中国文学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文学景象的繁荣或文学功能的传达不仅彰显了近代社会文化内容形式,还映射了社会诉求与理想观念的动态衍变,历史意义重大。

一、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概述
从《中国报刊辞典(1815—1949)》的整理分类情况来看,近代中文报刊多达千种,其中大多数刊登过文学作品,从文学体裁来看,这些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说或剧本四大类。

1.近代诗歌类报刊史料近代诗歌随着旧封建主义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呈现繁荣发展的盛况,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醒狮》《庸言》等报刊中开辟诗词专栏,实施“新学诗”到“诗界革命”的改革举措,如刊登了《壮别》等作品。

此外,当时的帝国列强通过大量刊发中西融合的诗词以达到宗教攀附的目的,如《东西洋每月统计传》《中西教会报》等。

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
近代诗歌的起源、发展与近代社会矛盾变迁息息相关,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反抗列强的侵蚀思想到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封建再到“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变化,诗歌内涵的变化象征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与思想观念的缓慢革新。

2.近代散文类报刊史料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大多以时论散文发表政Z言论,如蔡元培的《俄祸》(《俄事警闻》,1903)梁启超的《新民说》(《新民丛报》,1902—1906),鲁迅的《文化偏至论》(《XXX》,1905)等。

20世纪初是近代散文类报刊产生与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论政”与“文人办报”热潮的兴起与晚清封建制度造成的社会积贫积弱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大量散文如《论中国之将强》等(《时务报》,1986)、《变法》(《循环日报》,1874)鼓吹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优势,这一时期《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不断刊发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良派知识分子的文学作品,如梁启超、王韬、容闳、伍廷芳等人的作品。

3.近代小说类报刊史料作为近代发展规模最庞大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形式、作用得以多元化体现,比如《官场现形记》(《世界繁华报》,1896)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报刊连载小说,引发了“谴责小说”热潮。

此外,19世纪70年代大量文学期刊涌现,如《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寰宇琐记》(1876)、《游戏报》(1897)、《绣像小说》(1903)等,这些报刊发表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新中国未来记》等知名小说。

近代小说体裁为近代文体承载量的扩容奠定了基础,但受到当时政Z因素的制约,政论性文学作品极易被禁封,
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借助小说体裁实现议论、消息、说明等文学功能是近代文学的主流风尚。

4.近代戏剧类报刊史料由于戏剧以“词俚”“动人”等特征引人深思,因此近代剧小说、剧本等文学载体兴盛发展到极致,比如陈去病、柳亚子等人1904年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并发表了《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等反封建剧小说。

随着大众文艺的兴起与中外文艺思想的传播,近代部分报刊如《申报》《XX新报》等甚至开辟专栏刊登戏剧文学作品。

晚清时期,维新派对戏剧文学给予了“虽聋得见,虽盲可闻,欲无老无幼,无上无下,人人能有国家思想而受其感化力者,舍戏剧末由”的至高评价,革命派也认为戏剧具备同化力,对社会民智的开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近代报刊文学的嬗变特征
1.多元化与世俗化衍变:从古代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纵观近代的报刊文学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受到近代社会的发展与不同文化启蒙意识的影响,古代文学逐步转化为近代文学,其主要嬗变特征表现在体裁形式多元化以及创作目标世俗化两大层面。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形式单一,大多以总集、合集、别集、口传等形式为主,发展缓慢;随着近代社会报刊传播渠道的形成,大量文学与报刊发展并形成交互依附之势,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新学诗、新民体的文学体裁与形式,从而推动了文学革命的进程,让古代文学凭借近代大众传播工具实现了报刊化发展,形成了近代出版的繁荣盛景。

这一时期,诸如“诗钟”“灯谜”等古代文学形式实现了大众化传播,而《申报》《瀛寰琐记》《海上奇书》《绣像小说》《月月小说》等报刊甚至专门开辟文学专栏,
以文学作品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

此外,近代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受到城市市民数量激增带来的文化需求旺盛的影响,大量报刊出于读者受众与自身发展的目的不断拓展文学传播的空间,为大量作家提供了生活来源并激发其创作热情。

以近代小说为例,一方面,报刊传播为文学创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受到读者因素的干扰,文学从时政论述转向社会生活,形成了变更故事情节、改变人物形象的世俗化发展趋势,如当时《申报》《月月小说》《四溟琐记》《新小说》等报刊上刊登的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文学作品就是典型范例。

2.融合式创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合流”近代中国报刊文学的嬗变特征还表现在鲜明的融合式创新上,即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合流”发展。

西学东渐是近代社会鲜明的发展特征,自1854年晚清首位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归来,近代中国便开启了外派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救国救民的征程,在洋务派代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近代中国逐渐兴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风。

当时,诸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近代报人代表都有海外留学的经验,这为中国文学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

“文人办报”热潮兴起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近代报刊如《申报》《世界繁华报》《遐迩贯珍》《万国公报》《采风报》等,主要以介绍西方文化、技术为主,这些报刊率先将西方文学传播至近代中国社会,让新文化与新理念的传播既激发创作者热情,又切实影响创作者的文学思想与表达理念。

于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西兼具,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