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它实际上/实际上 ⑵ 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⑶ 始速祸焉 招致/指速度快 ⑷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 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⑹ 至于颠覆 以至、以至于/表示另提一事 ⑺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表示又一次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承上启下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赂 秦 力 亏
弊 在 赂 秦
( 总 ( 第 一 段 )
(总分)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分 总 )
(第二段)
道理上
(并 列)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 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 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 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 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 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 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 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 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2、之
(1)破灭之道也 助词,的 (2)较秦之所得 取独 (3)诸侯之所亡 取独 (4)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取独 (5)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代土地 (6)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奉秦之物, 赂秦的各国 代词,指上文说的道理 (8)此言得之 助词,的 (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接受诸侯的贿赂), (不打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 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 多到百倍。把六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与战 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 大的欲望,就是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这样,)本来 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
六国被击破被灭亡,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 利,仗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 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 人会问:“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 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 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 国。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 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 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秦国的贪心永远 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 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 谁负就已经确定了。以至于全部覆亡,道理上本来应该 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抛柴救火, 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字音: 思厥 jué sànɡ 暴霜露 pù 洎牧以谗诛jì 如弃草芥jiè 六国互丧 与嬴而不助五国 胜负之数 shù
yǔ yíng
食之不得下咽 yàn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不能独完 形→动,保全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名→动,作战,打仗 以地事秦 名→动,侍奉 义不赂秦 名→动,坚持正义 始速祸焉 形→动,招致 李牧连却之 使动,使……退却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副→动,坚持到底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动,礼遇,礼待 日割月削 名→状,每日 / 每月
兵
亡
诸侯之所亡„„而亡者 丧失,丢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 逃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为
以荆卿为计 作为 邯郸为郡 成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治理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 对,正确 有穴窈然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是 暴秦之欲无厌 欲望,名词 则秦之所大欲 想要,追求,动词 暴霜露,斩荆棘 暴露,冒着,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的,形容词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赵 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赂者丧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 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 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 错误 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没有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或曰:六国互丧„„ 有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偶或 或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有的„„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
势
有如此之势 形势 其势弱于秦 势力,力量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形状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姿势,姿态 非兵不利,战不善 武器 刺 左右欲兵之 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军事、战争 瑜得精兵五万 士兵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 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 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 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 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 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 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 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 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 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 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 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 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 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 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 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指“秦” 助词,的 (11)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 介词,凭借 (3)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相当于“而”,才 (4)举以予人 介词,用 (5)以地事秦 介词,用 (6)洎牧以馋诛 介词,因为 (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介词,用 (8)苟以天下之大 介词,凭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 又至矣。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 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 (它)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 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向四方一看,秦国的军队 却又来了。
小邑
对比 论证 得百倍 大欲 得难 奉繁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大患
献易 侵急 态度上
引用古语小结(引用论证) 道理上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 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 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 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 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虚词
1、而
(1)赂秦而力亏 连词,表顺承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表修饰 (3)而秦兵又至矣 表转折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表转折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表转折 (6)燕虽小国而后亡 表转折
(7)二败而三胜 表并列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表转折 表顺承 (9)战败而亡 (10)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表转折 (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表转折 (12)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表承接
欲 暴
六 国 论
苏 洵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 ,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 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 、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 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 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 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 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 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苏洵(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 1066),北宋散文 家。与其子苏轼、苏 辙合称“三苏”,均 被列入“唐宋八大 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 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长于散文,尤擅 政论,议论明畅,笔 势雄健。有《嘉祐集 》。亦有一女,名唤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课题解释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 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 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 国破灭之论”。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借古) (递 进)
分 )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齐亡之事实
(总分)
燕亡之教训
(第三段)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赵亡之悲剧
明确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 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 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 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 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