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空间----街道的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走空间——读《街道的美学》有感
摘要: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深刻地剖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认为在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的设计当中,需要肯定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强调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样重要;列举大量日本和西方经典案例的设计手法上的异同支撑自己的设计理论。此书对我们在对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街道;空间;美学
一、引言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有实际创作的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难免不着痛痒,难以指导专业设计实践。《街道的美学》一书作为卢原义信多年来对街道、广场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其它现代建筑理论 , 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 , 对世界各国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 , 归纳出正是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美学理论以及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城市街道景观 , 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芦原义信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之中,言简意赅,通俗而不浅薄。
二、简单的记述与专业的思考
本书虽然属于专业书籍,但是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对于初涉建筑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也很适宜。读完这本书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认同作者的观点,一个好的建筑,它和所处的场所应有着天然的契合,不然,再美观的建筑都让人不舒服。作者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言简意赅,甚至有点“平铺直叙”,却将深邃的建筑专业知识不知不觉地深入到非专业的大众的心里。拉近了读者对建筑知识的距离感,亦能增加读者们继续研读的兴趣。
本书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测量数据,游历各国的实践经验,都是我们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作者为国家的落后而感到羞愧和努力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为自己国家出谋划策的精神更应该时刻鞭策着我们中国的每一名设计师。
《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及到了作者对于城市建设方向和宗旨的许多想法、观点,其中涉及到了当时日本国内发展的种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写照。
三、街道空间概念的理论基础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的第一章中充分辨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外墙的意义以及围廓的概念,重点论述了东西方人们对建筑的空间概念认知的不同,为街道的空间构成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筑空间——作者通过对日本和欧洲的住宅建筑形式的比较,剖析人们对空间本质关注的不同点,提出限定建筑的空间三要素是: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
建筑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的;它是同周围环境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是一个可供人们在其内部停留、居住和工作的空间。
墙体——芦原义信在对“墙”的存在意义上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墙体的存在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而采用不同的形式。为了适应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日本通常采用薄木板墙壁;西欧国家由于要适应干燥的环境采用厚重的砖石砌墙。作者认为住宅应该选用的材料根据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当时的生产水平而定,因地制宜。
庭院——在城市形成时能看见街道的意义并富有感情的主要是拉丁民族,街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开放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式样,田园风格,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前院向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空间是一种“田园城市风格”的街道空间,即使殖民地也仅仅是郊区住宅。
四、街道的构成及美学价值
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详细分析了组成街道的各个部分(街道的边界——建筑、街道的类型、D/H、广场的构成原则、阴角空间、室外雕塑等附属物),并用其在实际项目中的时间来说明街道空间美学评判要素的重要性和意义。
D/H值——在街道设计中,D/H很重要,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D/H=1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这与人们在街道上的尺度感和欣赏街景式的视角有密切关系。
建筑轮廓线——街道的边界是最吸引我们视线的,芦原义信将人在观察街道形态时所看到的景象分为两种: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第二次轮廓线”。在设计中重视俯角10度作为设计的重点。广场——作为街道的中心,是外部空间最为活跃的单元。作者认为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应该具备四个条件:(1)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3)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4)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
照明——作者认为照明为城市夜景增添了不少气氛,为了形成白天的效果,光源应从建筑的上方照射;为造成夜晚的气氛,光源应尽量低或进行局部照射。城市照明已成为城市夜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灯光的照射高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五、结语
读《街道的美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在现在的社区,或者是商业区中,总有许多“无用的”空间,它们大多为空洞的绿地所覆盖,说是公园太小,说是庭院又太大,本质上只不过是建筑与建筑间剩余的空间,人影稀少,大人、孩子都不愿意停留,而又抱怨没有地方休憩。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空间积极地利用起来,借鉴小型休息区域设计的方法,结合建筑“阴角”空间的设计理论,创造出更多的富于人情味的、安静的、别有洞天的休憩空间,是不是能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受呢同时也能满足当代都市人追求安逸、平静的大众心理,从而给生活在嘈杂都市中的人一个易于思考的空间。
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 各种城市空间形式不断出现 , 但最终可以归结为秩序、尺度以及反映出的科学观等基本因素 , 对这些因素的认知 , 将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的本质和发展的脉络。
我知道他想传达一个观点:城市,是人们的城市,设计是为人而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