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 砂岩(一)—石英砂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砂岩成因的初步分析 要求以下几个方面:
(1)从碎屑的成分特征分析推断陆源区母岩的性 质及大地构造状况。 (2)从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分析推断 风化作用、搬运沉积作用对碎屑的改造程度、搬运 距离的远近、搬运沉积介质的性质及搬运方式,并 推断沉积环境。 (3)从化学胶结物的成分、结构、胶结类型、自 生矿物、颗粒接触关系等分析推断成岩作用强度、 成岩环境及成岩演变历史。 (4)还可根据碎屑及填隙物的成分、颜色等特推 断古地理、古气候。
颜色+结构(粒度)+填隙物(特殊自生矿物)+基本名称 如:暗红色中粒铁质石英砂岩;绿色细粒海绿石石英砂岩等。
2.薄片的观察描述及作图要求
1)结构:根据碎屑颗粒的粒度测量的结果确定其 粒度结构名称和分选性。薄片内一般采用目镜微尺 测量根据视域直径估计其碎屑的大小。如测得碎屑 的粒度在0.5—0.25mm之间,则属于中砂级,应定 为中粒砂状结构。如所测粒级既有中砂级,又有粗 砂级,且以粗级砂为主,应定为中—粗粒砂状结构, 一般地分选中等。若碎屑的粒级混杂,则为不等粒 砂状结构,其相应的分选差。 观察并确定碎屑的磨圆程度,确定磨圆好坏。
5)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 6)成岩后生变化:砂岩的成岩后生变化见教材 P117—121。砂岩中常见的成岩后生变化作用有 以下类型。 (1)胶结作用与固结作用 (2)压实及压溶作用 (3)重结晶作用 (4)交代作用及自生矿物的形成
7)砂岩中孔隙的研究:应注意孔隙的类型、 成因、孔隙及其连通性。以便对砂岩的储集 性能作出评价。(详见教材P121—122) 8)砂岩成因的初步分析:通过对砂岩标本及 薄片的观察研究之后,应对砂岩的特点加以 总结,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某些成因 推断和提出一些问题。
9)砂岩的命名 (1)首先根据碎屑成分及其含量在砂岩成分 成因三角形分类图内投点,确定砂岩的基本 名称。 (2)再根据颜色、结构、填隙物或自生矿物 进行综合命名。即:
颜色+结构(粒度)+填隙物(或自生矿物)+基本名称
10)作素描图 薄片中所观察到的现象,除文中描述外,还 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视域作素描图,以表示 岩石的成分、结构等特点;或选择具有特殊 意义的现象如成岩作用等作局部的图示说明。 素描图要求标明放大倍数、视域直径、所用 偏光性质。(可参考教材P116—117中的图)
(19)103、粒间溶孔 (-) 10×4
(20)104、粒内溶孔 (-) 10×4
2)构造:镜下着重薄片内细微构造的描述。 如生物扰动构造,虫孔、微层理等。如薄片 内看不见什么构造,则不必描述。
3)碎屑成分及百分含量: (1)首先统计(或估计)碎屑与填隙物各占多少 含量(%)。如碎屑总量85%,填隙物15%。 (2)鉴定碎屑成分、描述碎屑特征,统计或估计 各种碎屑在岩石中的含量(%)。 (3)注意观察有无内源碳酸盐颗粒(内碎屑、鲕 粒、球粒、生物碎屑)及火山碎屑物的混入。
4)碎屑成分及含量:要求首先大致估计出碎 屑在整个岩石中的含量(%),然后再按由 多到少的顺序分别描述各碎屑成分的特征及 其在碎屑中的含量。 砂级碎屑颗粒较小,要在标本上鉴定其成分 确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掌握几点具鉴定意义 的特征是可能初步定出来的。
常见碎屑的特征:
石英:浅色,一般为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 面因磨蚀而呈毛玻璃状,具贝壳状断口和油脂光 泽,无解理,硬度大。 长石:肉红色或灰白色,新鲜者可见闪光的解理 面,具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经风化蚀变的 长石碎屑光泽暗淡,形似粘土,但仍具碎屑轮廓, 以此可与粘土杂基区别。具解理和玻璃光泽可与 石英区别。 云母:片状,白云珍珠光泽为白云母,黑云母则 为黑绿色或褐色片状。 岩屑:多为暗色颗粒。肉眼难以定出具体成分。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石英砂岩基本特征、命名原则; 2、学会砂岩的观察方法; 3、学习砂岩的成岩后生变化观察,对其 成因进行初步分析。
Sc1.9 灰绿色中粒海绿石石英砂岩
(1) 1、Sc1.9 海绿石呈胶结物状 (-) 10×2.5
(2) 2、Sc1.9 石英次生加大及粒状海绿石 (+) 10×10
(13)17、Sc3.15 火山岩岩屑 (-) 10×10
(14)47、Sh2.2 带状胶结(磷质) (+) 10×10
(15)81、生物体腔孔 (-) 10×10
(16)88、变质石英岩岩屑 (+) 10×10
(17)101、线接触 (+) 10×4
(18)102、凹凸接触 (+) 10×4
实验三 砂岩(一)—石英砂岩
砂岩的观察描述要求
1、手标本的观察描述要求; 2、薄片的观察描述及作图要求。
1.手标本的观察描述要求
1)颜色:新鲜面及风化面的颜色。新鲜面的 颜色是岩石成分及形成环境的反映。如石英 砂岩,由于成分单一,故多为浅色,而岩屑 砂岩,因组成成分复杂,岩屑成分增加,使 岩石颜色变深而多为灰黑色、灰绿色等。当 然对有意义的次生色也应描述。
(3) 3、Sc1.9 海绿石作为胶结物 (-) 10×10
(4) 4、Sc1.9 重矿物锆石、磁铁矿呈圆—椭圆 (+) 10×10
Sc1.1 粘土质石英砂岩(略)
(5) 5、Sc1.1 总体特征 (+) 10×4
(6)6、Sc1.1 高岭石正杂基 (+) 10×10
(7)7、Sc1.16 基底式胶结 (+) 10×2.5
常见碎屑成分的鉴定特征描述要求
石英:包括单晶石英及多晶石英。单晶石英是指单个石英晶体所 组成的颗粒,而多晶石英则指的是多个石英晶体的集合体构成的 一个颗粒。其特征见表1。描述石英碎屑时应注意含包裹体的情 况,波状消光情况,次生加大及溶蚀交代等现象。 长石:薄片中的长石碎屑以其无色、透明、具解理、具双晶,一 级灰干涉色等为其鉴定特征。描述长石碎屑时要求定出长石类型、 长石的新鲜程度,有无次生加大、溶蚀交代等现象。注意应以双 晶或解理或具次生变化等特征与石英区别。 岩屑:砂岩薄片中的岩屑应根据其矿物组合及结构特征进行鉴定。 要求定出岩屑的岩石类型及相应的含量。为推断来源区母岩性质 提供依据。各类岩屑的镜下特征详见表5。 重矿物:常见的有锆石、电气石、磷灰石、金红石、绿帘石、枯 榴石、磁铁矿……等。而对于橄榄石、辉石等重矿物应慎重对待, 它们往往是特殊沉积条件的产物。鉴定时要求定出重矿物名称, 注意重矿物组合。同时应注意与自生重矿物的区别(自生重矿物 一般晶形好、干净透明、无磨蚀现象)。不同重矿物组合可反映 来源区母岩的性质。(见表2)
2)结构:砂岩具砂状结构。但应尽量估计砂 粒的大小,如:粗粒、中粒、细粒或不等粒 砂状结构;同时估计其相应的百分含量,确 定其分选好坏。在估计粒度时,可用已知粒 级的砂样管进行对比。用放大镜观察确定碎 屑的磨圆情况,描述其磨圆度。磨圆程度一 般分为圆、次圆、次棱角、棱角四个等级。
3)构造:主要在野外观察,标本上能见到的 构造应加以描述,如小型交错层理构造,平 行层理构造等。
4)填隙物及其含量: (1)化学胶结物; (2)杂基; (3)自生矿物。
1)化学胶结物:在薄片观察中要求定出胶结 物的成分、胶结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在岩石中 的含量(%)。胶结物的结构见教材P102。
常见的胶结物有如下:
碳酸盐质胶结物:无色、透明,具明显闪突起,高级白干涉色, 具解理和双晶。 硅质胶结物有以下类型: 蛋白石:无色,但因混入物不同而带各种颜色,负低突起,均 质性,全消光。 玉髓:纤维状或显微粒状集合体,无色正低突起,正交偏光下 呈纤维状、球粒状或显微粒状集合体,一级灰干涉色。 石英:无色、透明,它形粒状或呈现为石英碎屑的次生加大边。 铁质胶结物:红色、褐红色,不透明,呈不规则状分布于粒间孔 隙之中。 磷质胶结物:多呈胶磷矿形式出现,为棕色或浅黄色,正中突起, 显均质性及全消光。实为超微粒晶体呈粒状或纤柱状磷灰石。纤 柱状磷灰石规则排列则显一级深灰干涉色。 硬石膏胶结物:是含盐系岩石中常有特殊胶结物。无色透明,正 中突起、两组解理近于直交,平行消光、二级蓝绿干涉色。
(2)杂基:尽可能区分出原杂基或正杂基及其含 量。定出杂基成分。原杂基及正杂基有助于判断搬 运沉积环境。而似杂基(即淀杂基、外杂基、假杂 基)则不能反映搬运介质的性质及沉积环境,但有 助于了解成岩后生变化情况。 (3)自生矿物:要求定出自生矿物的成分、分布 及含量。自生矿物的生成有助于了解成岩后生变化 发生的阶段,成岩环境、介质条件等。一些特殊的 自生矿物如海绿石可以指示沉积环境,具有指相意 义。
(8)8、Sc1.16 石英溶蚀、加大(包体) (+) 10×4
(9)9、Sc1.17a 石英次生加大 (+) 10×10
Hale Waihona Puke (10)10、Sc2.4 总体成分(长石、石英、岩屑) (+) 10×4
(11)11、Sc3.6 长石加大边 (+) 10×10
(12)12、Sc3.6 岩石总体成分结构 (+) 10×10
常见重矿物的鉴定特征
锆石:无色、极高突起、干涉色高可达三级,磨蚀后呈 长圆形。平行消光。 电气石:绿色、黄褐色、蓝灰色、正中高突起,多色性 及吸收性明显。 磷灰石:无色透明,正中突起,干涉色一级灰,平行消 光。 金红石:红色、褐红色,极高突起、干涉色极高,常为 本色所掩盖。 绿帘石:绿色、黄绿色、黄色、高突起,干涉色高且异 常鲜艳。 石榴石:等轴粒状,无色,极高突起、均质体,全消光。 磁铁矿:黑色、不透明矿物。
5)填隙物成分及含量:要求区别杂基和胶结物。 杂基在标本上一般为浅色,疏松无一定形态,充填 于粒间孔隙内。其含量要认真估计,当杂基含量 >15%时则属杂砂岩。 胶结物:应定出胶结物的成分及相应的含量。常见 的胶结物有碳酸盐质、硅质、铁质及磷质等。 除胶结物外,对一些特殊的自生矿物如海绿石、黄 铁矿等也应描述。
常见胶结物的特征:
碳酸盐质:白色或乳白色,硬度低,加稀盐酸 (5%)起泡者为方解石,加稀盐酸不起泡,加浓 盐酸起泡者为白云石。 硅质:浅色,岩石致密坚硬。 铁质:暗红色、褐色、断口致密。 磷质:暗褐色、灰黑色,断口致密。加浓硝酸后再 加钼酸铵出现黄色沉淀物。
6)支撑类型和胶结类型:支撑类型有杂基支撑 和颗粒支撑,确定支撑类型主要是观察碎屑颗粒 是否彼此接触,若碎屑颗粒彼此接触则为颗粒支 撑,其胶结类型为孔隙胶结或接触胶结,若碎屑 颗粒彼此不接触,呈漂浮状则为杂基支撑、基底 胶结类型。 7)命名:根据碎屑成分及其含量在砂岩三角分 类图中投点、确定其岩石的基本名称,然后再根 据填隙物成分或特殊的自生矿物、颜色、结构等 进行综合命名。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