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及考情分析
科目:历史分析人:邓迎平
一、试题情况
1、考查的知识点及内容
本次月考试题的范围是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5单元内容,所涉及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个部分。

古代史内容分布在选择和填空题部分,重点考查的还是近代史部分.
2、考查类型及方向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非选择题有简答题、材料题、分析说明题,活动探究题。

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所用时间适中,符合历史科考试标准,与中考题型基本相符;命题思想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双基能力,强调学以致用,理解、运用层次的题目也较多。

非选择题多以专题形式出现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考察,重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大事件。

选择题从题型种类上看,有图文型、材料解析型、概念型、否定型、比较型选择题,组合型、图表型、最佳型选择题;其中情境性型选择题,注意题干的情境性,有7、8、11、13、14、15题使用了图片材料或文字材料,营造历史的氛围,注重对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学习以能力立意的目的。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学生对试题答案的理解、解决及概括的准确度
三分之一的学生,重点主干知识掌握较为扎实,说明历史教师在教学与复习中比较到位,学生经过认真复习能从容作答。

例如选择题15小题3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率均在70%以上,辨析题、材料题、及问答题的基础部分得分率均较高。

(二)、学生对答题方法掌握的程度
四分之一的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

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

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学生的知识视野比较开阔,能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因而答案既多元又开放,说明了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
1、错别字较多
致错案例:《马可.波罗行纪》写成《马可.波罗行记》、《权利法案》写成《权力法案》、史蒂芬孙写成史蒂分孙、君主立宪制写成君主立县制等等。

致错原因:从学生的试卷来看,一般是粗心大意和笔误以及答题完毕后不做进一步检查等造成的失误……再有就是对历史学科根本不入门,一字不落一分不得的。

2、基础知识不扎实。

张冠李戴,答题不准确,有答非所问、问少答多、问多答少等现象。

历史信息的整合、提炼能力欠缺,题与教材结合不起来,不能随心所欲驾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来按题意完成题目;对教材不熟悉知识点、得分点把握不住,乱抄书现象严重。

3、审题不清。

不能认真仔细地阅读,知识的概括、迁移能力尚待训练。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有待提高。

4、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

在材料解析18、19题和问题探究题20中表现尤为突出。

在作答中,语言表述不准确,逻
辑较混乱,回答不规范,回答不得要领。

如此这些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4、学生对有的历史概念模糊。

如探究题20题,资本主义制度和治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学生混淆了,这样失去了本不应该失去的分数,因为学生是记得这些基础知识的,只是历史概念上的混淆罢了。

6、解题思路不清楚,解题方法不正确。

比如材料题存在这样的问题:①在阅读时没有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不能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②是不能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学生读不懂材料后,更找不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不能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不能准确、到位、客观。

③是对材料来源及作者不进行分析,不能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

7、关于材料型、否定型选择题,出错较多。

学生不能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和材料设置备选,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没有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不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有的是忽略了“不”的限定语。

三、采取措施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面对明年的毕业考试,我们作为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对知识进行巩固、整合,形成知识体系,着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1.夯实基础知识。

回归课本
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

平时教学要坚持左图右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加强知识的迁移或重组能力,以便应对新的问题。

2.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转换、组合,应训练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3.加强专题复习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在非选择题中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串联历史知识,加强专题复习,突出历史的整体性。

按照历史复习总的安排,现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从而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4.精心筛选试题
现阶段教师的手头资料较多,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紧扣课标,必须适时精选与中考历史试题类似的优质练习题,根据新课改形势下中考历史试题注重“材料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教师应适当选择一些材料精炼、图文并茂的习题以强化训练,切实起到对学生的训练、提高作用,一定避免题海战,让学生做无用功,从而浪费时间,收效不大。

5、加强审题训练,提高答题技巧,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认真审题、关键是找好关键词,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对题干和选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不是浅尝辄止,对审题要高度重视,告诉学生审题——审题——再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

加强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答题书写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答题时间的把握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在学法指导方面,平时抓常规的训练,比如多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或者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写写易错的字词;学生多动,代替老师多讲,请学生绘制表格梳理知识点,或者请学生设计问题训练他们思维能力,或者请学生讲讲课,或者请学生自己找找知识的相似点、不同点等等,学生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就轻松了。

总之在落实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学生多想,想知识主干,想思维方法,想命题意图,想时政热点联系,想审题解题思路,想规范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