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主干知识:

一.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思考与探究】

材料1:“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王安石《河北民》

这首诗道出了河北民的苦楚,其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这些苦楚的原因有哪些?带来什么社会影响?

表现:赋税苦、边患苦、饥馑苦、徭役苦、流亡苦。

原因:(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2)连年战事与自然灾害。

影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的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有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冗官——原因:加强专专制集权,增设官僚机构

冗兵——原因:扩充军队

冗费——原因:养兵养官战争赔款

后果:积贫——冗官,冗兵,冗费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战辽西夏多败

【归纳总结】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3)“庆历新政”的失败(1043),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思考: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材料二(苏轼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王安石)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王安石》(1)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2)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3)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答案:(1)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大地主、官僚立场上。

(3)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掏“兼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2.“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开源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节流

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

农田水利法——发展生产

三.王安石变法的整体评价

1)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2)进步性

变法措施的推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3)局限性

A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B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四、失败的原因

A、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及商人、高利贷者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

B、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措施存在缺陷,脱离实际等

C、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D、根本原因: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感悟历史】从王安石身上(“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又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精神:A忧国忧民精神。B创新和改革精神。C面对困境毫不动摇的精神。

启示:A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B改革的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C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高考链接

1.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材料二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态度)及原因?

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7分)

【答案】

1、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评价(态度)及原因:①朱熹批判王安石变法。原因:王安石变法以理财、强兵为核心;用人失当,与理学家仁、义理念发生冲突

②梁启超高度赞扬王安石变法。原因:梁启超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说明:由于受时代环境、阶级利益、价值取向等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评价往往不同;分析方法不同,占有资料不同。

如何评价:①历史的评价;②辩证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