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吴正宪)名师课堂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旧知迁移

师:八月十五吃什么?

生:月饼。

师:吃月饼也是有学问的。妈妈买来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块?请用掌声表示。

学生都拍了2下手。

师: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预备开始!(师与生一起拍1下)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是……

学生有用手指点一下手掌的,也有拍到一半停下来的……

师:谁愿意到讲台上来表示你心中的一半?写字画画都可以。(教师板书“一半”)

[引入新知的话题,也就是教师提出的数学任务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的,而且起点低,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起学习兴趣。]

(二)学习平均分

学生自愿上黑板展示他们心中的一半,有画半圆的,也有画正方形的一半的,有写“半”字的。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渗透符号化思想,让学生学会从大自然中提炼符号,这里需要教师对数学符号的全面了解。]

师:好极了!

教师拿来一个月饼模型,叫一个学生把它平均分成两份(配上“嚓”的声音),比较分得的两块是一样大后,贴在黑板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一块月饼分成一样大的两块,这

种分法叫……

生齐声说:平均分。

师:对!

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就是一半,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表示一半?谁能用数表示?

学生又陆续上台画图、写字,有用0.5表示的,也有用3表示8的一半的……(教师叫学生自己解释后一个一个的表扬)。

(三)学习1/2

教师直接介绍1/2,并说明: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可用1/2表示。

师:1/2读作二分之一,写1/2要先写一横,再写2,然后写1。

师:这个1/2原来见到过吗?

生1:在音乐书上见到过。

生2:在高年级的奥数书上见到过。

师:1/2也是一个数,是我们新添的朋友,从今天开始,分数(教师板书“分数”)这个新朋友就加入到数的大家庭中了。

[对于新出现的数,教师首先直接介绍怎样用符号表示、怎么读、怎么写,效率高,学生印象反而深刻。但为了让学生了解它的含义,教师接着又化了许多工夫,这样的教案,力气用在刀口上,有事半功倍之效。]

师面向全班学生:1/2表示什么?

全班学生自由地用动作相互描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抽问:什么叫1/2?

生1:把一个大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是二分之一。

师:谁的1/2?

生1:这个月饼的1/2。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一点?

生2:把一块大月饼切开,就是这块月饼的1/2.

教师不评价,叫这个学生问其他同学有没有意见?

生2:同学们有没有意见?

其他同学纠正,并突出是“平均分”。

师:刚才大家用数字、图画、文字表示了心中的一半,吴老师也写了一个数1/2,表示一半,愿意接受这个新朋友的就把自己原来的一半擦掉,不愿意的继续留下,没关系的。

教师把想保留的都圈起来,说:这些都是你们的学习成果,老师把它保留起来。

[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四)模仿练习

(1)说一说:谁是谁的1/2。

(请配图)长方形的一半、正方形的一半、三角形的一半。

(叫学生抢答,不必举手)。

(2)折一折:用手中的纸片表示你心中的1/2?

叫学生把折好的纸片贴到黑板上,要求不能重复。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折法?

学生1上台展示了对折再对折的情况,老师叫他贴到黑板最上方(图: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并用粉笔把折痕描出来。

[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是不可能设计出这个教案环节的,它妙就妙在教师能非常自然地引入1/4,而且看起来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创造”的。]

(五)学习几分之几

师生共同分析:这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用什么来表示?

生齐声:四分之一。

师:谁能写?

生2上台写1/4,教师叫这个学生自己读一读,并强调写法,说明横线表示“分”。

师回问:这个1/4表示什么?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引导:一个阴影部分是它的1/4,那么再画一个阴影部分是几分之几?

生2:也是1/4。

师:一共有几个1/4?

生2:两个。

师:两个1/4是2/4。

教师板书:1/4 1/4 1/4 1/4

2/4

3/4

4/4

师:4/4也就是多少?

生思考后齐声回答:1。

师:也就是整个的意思。

师:老师叫你们折1/2,结果这两位同学却折出了

1/4,请你们对这两个同学评价一下。

有的学生说“乱弹琴”,有的说“很聪明”,有的说“他们不听老师的话”,教师叫这两个学生自己评价自己。

生1,生2:老师教了我们1/2,我们却出来了一个1/4(显得十分自信)。

教师不急于表态,叫学生继续评价。

生4:他们很聪明,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5:他们自己创造了1/4。

教师表扬学生的评价后说:这两个同学不仅完成了老师的任务,折出了1/2,又利用多余时间折出了1/4,这样的学习是很聪明的学习,是有创造性的学习。

接着很自然地叫其他同学也“创造”一些分数。

[这个引导过程可谓用心良苦,既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启示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学会欣赏和共享同伴的成果,又为下一环节的引入做了铺垫,特别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从榜样中获得了力量,把课堂教案推向了高潮。]

学生兴致勃勃地折出其他的分数:1/8,1/16,3/16。

师(发自内心地):哇,3/16也出来了。

当看到2/9折得不规范时,提示学生检查分得的每一份是不是一样大。

[也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才会在如此热烈的场面中保持镇静,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普通教师则常常视而不见,不能及时指出概念性的错误。下面的教案环节中,让学生不必展示折纸,直接说出自己创造的不同分数:1/10,1/32,1/11时,吴老师也能及时反问学生,这1/11是折出来的,还是自己想出来的?强调了创造过程的严肃

性,避免学生养成“浮躁”的坏习惯。]

师:好极了!小朋友们,你们真能干,老师教了一个1/2,你们却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应该感谢谁?

生齐声:吴老师。

师:不!应该感谢你们自己班的两位同学。

[这两位同学还会不喜欢数学吗?其他同学会不喜欢吗?至此学生只等着下面自己也成为第一个“创造”的人。]

(六)变式训练

判断题:(1)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学生有两种意见,教师叫同意的同学自愿上台,站到黑板的一边,不同意的人站到另一边,指导学生寻找各自的支持者。

教师为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叫他们商量,怎样说服对方,然后宣布: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开始了。

正方(把圆平均分成了两份):这是不是两份?

反方:是(教师叫反方的同学一个一个地说“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一份):这一份是不是1/2?

反方:是(教师仍然叫反方的同学一个一个说“是”)。

正方(教师提示:既然……):既然你们都同意,那就是我们胜利了。

反方(把圆分成不相等的两份):这是几份?

正方:是两份。

反方(举起小的那张纸片):这是1/2吗?

正方:不是(不是,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1/2,那你们为什么说得到的一定是

1/2?(学生特别对“一定”加重了语气)

正方:因为你们不是平均分。

反方抓住机遇:题目中又没说一定要平均分!

正方:每份就是平均分。

[至此学生基础知识模糊的地方就暴露无遗了,在争议中自然形成了共识。这个环节初听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根据新课程理念,转变数学课程的功能,把握数学教案的基本要求,使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都得到同步发展,则又显得十分必要。教师不仅教会了学生辩论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而且明晰了概念,知道了实验验证的方法,学会了相互合作,独立思考而不固执己见,使学生的一般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师小结:如果没有说平均分,可能得到1/2,也可能不是1/2。

(对反方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的精彩提问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正方说):也要感谢你们,给我们全班同学带来了这么精彩的讨论。

生1:你们还告诉了我们不要把不一定的东西说成一定。

师:对,一定要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2)判断:六边形的阴影部分是1/6,三角形的1/4(配图)。

(3)四边形(不平均分)的阴影部分是1/4吗?怎样改动就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

生1:把两条线移到中间。

生2:再添上一些线。

生3:把两条线都拿掉,就变成1/1了。

(七)学习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师: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让我们更加接近了分数。小朋友们,我们都有自己名字,分数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如这条横线是平均分的意思,叫什么线?

学生取名:这条横线叫“平均分线”,“分线”等。……

师:看看课本中是如何取名的。

生:分数线。

师:分数线下面的数表示平均分了多少份,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与分母密切相关,可叫做……

生:“分父”,“分数子”,“分子”。

在肯定学生取名合理的基础上叫学生继续看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取名的,并叫学生判断2/4、1/8的分母、分子各是几?

(八)拓展训练

(1)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

生1:1个苹果的;生2:……

(2)直接说出一个分数,要求大胆一点,更大胆一点……

生一个个站起来说:1/21;9/17;9/81;……

教师叫坚持要用自己的方法(如画图)表示分数的同学上台画图表示9/81,其他同学继续做练习。

(3)第一条线段长还是第二条线段长?(图:两条线段露出部分一样长,并标上1/2与1/3,其他遮住。)(4)你们家几个人?你占全家的几分之几?

(5)全班多少人,你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占你们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6)全班几组?你所在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直至下课铃响,学生也不肯下课,而坚持要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数的那些同学,早已被课堂中的热烈场面所吸引,放弃自己的“固执己见”,融入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5个) (吴正宪,全国知名数学特级教师,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分数的初步认识(吴正宪)名师课堂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旧知迁移 师:八月十五吃什么? 生:月饼。 师:吃月饼也是有学问的。妈妈买来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块?请用掌声表示。 学生都拍了2下手。 师: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预备开始!(师与生一起拍1下)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是…… 学生有用手指点一下手掌的,也有拍到一半停下来的…… 师:谁愿意到讲台上来表示你心中的一半?写字画画都可以。(教师板书“一半”) [引入新知的话题,也就是教师提出的数学任务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的,而且起点低,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起学习兴趣。] (二)学习平均分 学生自愿上黑板展示他们心中的一半,有画半圆的,也有画正方形的一半的,有写“半”字的。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渗透符号化思想,让学生学会从大自然中提炼符号,这里需要教师对数学符号的全面了解。] 师:好极了! 教师拿来一个月饼模型,叫一个学生把它平均分成两份(配上“嚓”的声音),比较分得的两块是一样大后,贴在黑板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一块月饼分成一样大的两块,这

种分法叫…… 生齐声说:平均分。 师:对! 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就是一半,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表示一半?谁能用数表示? 学生又陆续上台画图、写字,有用0.5表示的,也有用3表示8的一半的……(教师叫学生自己解释后一个一个的表扬)。 (三)学习1/2 教师直接介绍1/2,并说明: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可用1/2表示。 师:1/2读作二分之一,写1/2要先写一横,再写2,然后写1。 师:这个1/2原来见到过吗? 生1:在音乐书上见到过。 生2:在高年级的奥数书上见到过。 师:1/2也是一个数,是我们新添的朋友,从今天开始,分数(教师板书“分数”)这个新朋友就加入到数的大家庭中了。 [对于新出现的数,教师首先直接介绍怎样用符号表示、怎么读、怎么写,效率高,学生印象反而深刻。但为了让学生了解它的含义,教师接着又化了许多工夫,这样的教案,力气用在刀口上,有事半功倍之效。] 师面向全班学生:1/2表示什么? 全班学生自由地用动作相互描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抽问:什么叫1/2?

用心地读懂教材,专业的读懂学生,智慧的走进课堂

用心的读懂儿童,专业的读懂教材,智慧的走进课堂 ——吴正宪名师报告团听后感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课还是十年前的一次在洛阳,名师大讲堂,清楚得记得她讲的是《平均数》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在课堂中她为精心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会到原来平均数含义;当学生自己创造性的写出各种形式的二分之一后,在课堂的最后吴老师最后以商量的语气说,“我可以把这个擦掉了吗?”充分的尊重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吴老师和他的团队,通过现场做课,做报告,向我们又一次诠释了她的理念:“用心地读懂儿童,专业的读懂教材,智慧的走进课堂”。 一.专业的读懂教材 做为教师,读懂教材是最为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读懂教材我只要把我这节课的内容读就可以了,这种读懂就显得有点狭隘了,所谓的专业读懂教材,就是你要站在一定高度上,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想想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单元结构中的位置,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如薛铮老师讲授的《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要只站在这一节课上思考,而要立足于孩子的长远的学习,在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之后,学生还要将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比的性质,分数和的基本性质,这一切都是要渗透函数思想。站在这个长远的角度去思考这节课,不仅仅是掌握这个知识,而在学习这个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多维度的观察和抽象概括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基础。

二、用心的读懂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丰富的情感,是一个有个性的,但又是不一个不成熟的人。在课堂中,他会犯错误,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倾听,倾听他错误背后的原因。面对学生的错误,有的时候你只要学生等待,延迟你的评价,你只要轻轻地问一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他就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精喜。 三、智慧的走进课堂 如果一堂课没有界外球,那么这样的课顶多算一节中等的课。在《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薛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体会到当一个规律用举例子的方法无法写法时,引起学生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个式子、一幅图表出出这个规律?”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的规律,在开放的课堂中生成了很多资源,薛老师智慧的充分得利用这些生成的资源,在课堂中用了两次生成资源的对比。 对比一: (1)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2倍、3倍,积也扩大2倍、3倍。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对比这两位同学写的,你比较欣赏谁的? 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第2个同学生,只写出变了,但却没有写出到底是怎样在变化的。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案)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8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在实践操作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 2.通过观察、操作、联想等活动,体验创造的快乐,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分数的含义,感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实录】 一、故事引入,引发冲突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有一位老朋友也来到我们的课堂了,这位老朋友是谁? 生:猪八戒。 师:猪八戒在西天取经的途中肚子饿了,他就来到一个农民的家里要饼吃,孩子们,我们来看,他第一次要了多少饼?用哪个数表示?(2)师:猪八戒没吃饱,又向人家要。我们来看,这次他要了多少?(1) 师:哦,他肚子大,没有吃饱。接下来,他要吃多少?大伙儿猜猜看。 师:猜得都不对,他吃了多少呢?我们来看大屏幕。(呈现:我只要一小块儿)生:一小块儿。 师:对!猪八戒其实早想好了一个形状,但不懂数学呀,只能说“我只要一小块儿”,想一想,一小块儿究竟是多大?我这儿有饼。谁愿意上来撕给大家看?(三位小朋友上来撕) 师:预备撕,请你们把撕的一小块儿举高给大 家看,撕的是不是一小块儿? 师:问题来了,同样的要求都是一小块儿,怎么撕的大小不一样呢?形状也不一样呢? 生:对一小块儿的想法不一样。

生:没有统一的要求。 生:一小块儿的范围不明确,所以没法儿统一。 师:对呀!其实就是对一小块儿的理解不一样,所以撕出来的大小也不一样。 二、数学表示,理解本质 师:小朋友们,猪八戒要的这一小块儿究竟是多大呢?猪八戒说,我画张图给你们看看吧!大家看到这张图后,在作业纸上写一句 话或一个数,让别人看到就明白这一小块究竟是多大。 呈现右图。学生在作业纸上进行表述。 师:我选取了一些作品,如果你同意就掌声通过,如 果你觉得他的说法有问题需要补充就 举手。 程诗轩:我来汇报,这是我的作品。 生:她没有说这四份是怎么切的,圆 有好多种切法。 师:那刚刚那个圆是怎么切的呢?是 随便分的吗? 生:要平均分。 师:说得好!(在作业纸上用红笔添 加“平均分”) 师:谁再来汇报? 吴佳恬:一半的一半。 师:一半就是平均分成多少份?再一半总共平均分成多少份? 生:一半就是平均分成2份,再一半儿,就是把这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 生掌声。 曹佳琪:…… 师:刚刚我们研究的是一些句子,有没有用数来表示的呢?老师这儿也选择了一些,大家一起来看。 师:这些同学都想通过数来表示。 先不研究谁对谁错,因为他们都在努力 表示这幅图的意思。有没有看出这一些作品中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4,也都有1。

吴正宪《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分数的初步认识》观后感 听了吴老师的几节课,发现吴老师的课堂很少有标新立异的ppt,她的教学更多的是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提问与追问相契合,构建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吴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引入部分没有创设过多的生活情景,而是直入主题,直接板书课题,这也是吴老师惯用的引入方式。 【引入片段】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分数,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1:分数是什么意思? 生2:为什么它叫分数?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分数? 生1:考试的时候。 师:你分数非我分数。 师:为什么分数你就来了,在没有分数的日子,我们过得挺好,但是今天,它“闯”进了我们的课堂,“闯”进了我们的生活,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帮助呢?或许你们的脑子里还有很多很多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带着对分数的期待来走进我们的课堂。 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 在这一部分,吴老师将分数拟人化:“为什么分数你就来了”,打

破以往学生头脑里那个考试“分数”的印象,赋予它一种神奇的色彩,唤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同时也为教学留下足够的空白,等待后续的填充。 【新课片段】 师:我这儿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请同学们画一画、分一分,写一写算式。 生:4÷2=2 师:如果是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呢? 生:2÷2=1 师:如果是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呢? 生:1÷2=0.5 师:0.5是什么意思?你们在哪儿见过? 生:在考试的时候见过0.5表示1的一半。 真实、自然的课堂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思考的课堂。有时候,学生会灵机一动,并不按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套路出牌,其实,这正是学生投入思考的良好状态,它就像刚长出的花蕾,老师要细心呵护。这一片段中,学生之前并没有学过小数,但是在教学中,他们并没有将答案直接写成分数1/2,而是写成了平常见过的0.5,这个0.5并没有被吴老师直接屏蔽,而是顺应思维,巧妙引导,又提出问题:“0.5表示什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即将出场的1/2。 【活动片段】

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特色

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特色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目前已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但是,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外部(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数学内部;数学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事前有目的地预设的;数学问题可以出现在课始,也可以出现在课中、课尾……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出现发展,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达到有效学习。 吴老师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变成情趣浓而意味深的故事,让学生去品味。在“商不变的性质”课上,一开始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们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们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们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们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想一想,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们总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个大便宜,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你们说,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当学生列出6÷3=2,60÷30=2,600÷300=2后,吴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从而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妙。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一次“年、月、日”的课上,当吴老师知道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时,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到底有多长?一个月又有多长?”(说实话,正在听课的我都替孩子们捏了一把汗:“他们能回答上来吗?”)可是,孩子们思索了一下,就缓缓地举起手来,一个接一个地说“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再过生日正好是一年”,“今天元旦到明年元旦,中间正好是一年”,还有的说:“我爸爸这次开工资,到下次再开工资,正好是一个月”,“这个月我交管理班费,下次再交管理班费,也正好是一个月”……这是多么好的“解读”啊,“时间”是最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由于吴老师别具一格地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把它“物化”出来,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他们才真正感到“年、月、日”就在自己的生活周围。“你们已经了解了年、月、日那么多知识,那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吴老师又试探性地提出另一个问题。孩子们可毫不客气地说:“我想知道大月、小月是谁规定的。”“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这样少呢?”……一连串问题又激起了大家探索新知的愿望,而吴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找准了新知的切入口,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问题再一次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是特级教师既能灵活地驾驭教材,又能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成功教学的深厚功底。 学问,学问,就是学着“提问”。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学习知识,目的要做学问,不要做学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有价值得多。教学中,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篇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1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

名师档案—吴正宪

名师档案——吴正宪 吴正宪,女,特级教师。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一、基本简介 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二、工作经历 1971年1月至1994年8月北京崇文区小学教师; 1994年9月至2002年8月北京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小学部主任; 2002年9至今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小数研究室主任。 三、获得荣誉 1986年获崇文区政府授予的首届“园丁奖”;1991年获崇文区教育局颁发的第一届青年教师“期望杯”奖;1990年获北京市崇文区首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989年获崇文区教育局授予的“先进青年教师”称号;1987年、1990年分别荣获北京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987年获北京市教育局授予的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获奖;1992年获北京市评优课一等奖;1993年获崇文区政府授予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3年、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优秀教研成果评优课特别奖;1998年获崇文区教育局授予的“电教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2000年崇文区教委授予的“素质教育之星”称号;1997年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优秀教研成果评优课特别奖;1998年获崇文区教育局授予的“电教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2000年崇文区教委授予的“素质教育之星”称号;2000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2年、1997年两次荣获全国小学数学优秀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委统战系统防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获民进中央授予的抗“非典”优秀民进会员称号;2004年9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由教育部、人事部颁发);2004年9月获教科院职业道德先进个人;2004年9月获北京市委颁发的“为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2004年获民进北京市委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获民进北京市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获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称号;2006年被评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2000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2年、1997年两次荣获全国小学数学优秀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

吴正宪优秀教学设计

吴正宪优秀教学设计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平均数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生2:篮球生3:乒乓球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生:好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吴:吴正是什么意思?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吴: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生:不同意!吴:为什么?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

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吴:怎样求平均数呀?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同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大有先声夺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等奖说课稿3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等奖说课稿3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等奖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三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讲了明白什么是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的分数等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为进一步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善于学习,爱好展示,善于发言,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针对新课标的要求与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能熟练地根据图表表示分数,根据分数涂写表格。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是重点。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据本节课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主要教法有:创设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精讲点拨法。主要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探究法。 设计意图: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探究,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倡导者和引领者。) 五、教学过程 下面重点说一下具体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人成长的动画图,人的成长都经过胎儿、婴儿时期,最后发展为成人,大家仔细观察胎儿、婴儿、成人的三幅图片,不同时期头部和其他部位占整个身体的比例一样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自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生对自身的成长充满好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自主探究一: 仔细观察胎儿时头部占整个身体的多少?怎样表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和交流,有的学生说:胎儿时头长占整个身长的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优质说课稿范文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优质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优质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10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10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篇一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读定分数、分数各部分名称。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判断、观察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学具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各1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讲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桃园地,“哇,好大的桃子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唐僧说:“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 唐僧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 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 唐僧又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 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 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个。)半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停顿片刻,学生无言以对。)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学生如果已经答出,则说:这位同学学习很认真,已经预习过了。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二、二分之一的教学师: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张圆纸片,老师就把当成桃子,好不好?(好)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纸片对折,撕成两半)同学们说现在这两半是不是一样多?(一样)这种分法叫什么分法?(平均分)好,接下来,大家自己动手把自己手上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已经能正确地把纸片平均地分成两分了。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向大家说明一下你是怎么分的?(请三位同学上来演示)三、四分之一的教学很好,接下来大家看黑板。这个圆现在被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涂阴影的部分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能,表示)(教师板书)只有这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吗?(另外三份都可以表示它的)师:好,下面请同学自己分一分,四人小组先研究研究,再分工合作,用不同形状的纸分别折出它的1/4 ,并用水彩笔画出阴影。看哪一组的办法多。(请两个小组上来演示)师:这两组的同学大家说做的对不对?好,那现在老师这里有问题了。那其中的两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2/4)为什么?(请同学起来回答)其中的三份呢?(3/4)什么意思?四、分数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接下来老师给分数的各个部分取个名字。这条横线叫分数线,上面的这些数字叫分子,下面的这些分子叫分母(出示板书)读的时候呢,就读做四分之一,分数线我们读分,四分之一。下面,老师请同学来读读这些数字(1/2、2/4、2/3、4/5)五、练习(练一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二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等奖)

共10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1) -----------------------------------------------------------------------------------------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首先,说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通用10篇)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