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的不良反应

肝素的不良反应

肝素,肝素,很明显是从肝脏发现而得名的,那你知道肝素的不良反应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肝素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肝素的不良反应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分为两型 :

(1)骨髓被药物毒性作用抑制所致;

(2)药物通过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所致。后者中以肝素、奎宁、奎尼丁、金盐与磺胺类药物发病较高。临床症状极不一致,血小板减少至(1.0~80)×10 9 /L,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或因肝素导致内皮细胞的免疫损害,合并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与动脉血栓形成致死。诊断主要依靠:

(1)药物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

(2)停药后血小板减少消除。严重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但敏感性不高而常呈假阴性。治疗的关键是: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严重病例可使用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球甚或血浆置换。肝素不宜用于溶血尿毒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病因之一。儿童期典型腹泻后HUS90%由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目前认为HUS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内毒素启动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出现凝血系统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内皮素-一氧化氮轴紊乱等多环节参与发病。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主要是肾脏,其次是脑。治疗上强调支持疗法和早期透析,典型HUS的治疗不提倡应用肝素、抗生素和激素。不典型HUS可适用血浆置换,有一定疗效。

应对措施:轻度过量时,停药即可;重度过量时,除停药外,还需注射肝素特效解毒剂——鱼精蛋白

偶见过敏反应。长期应用可致脱发、骨质疏松和自发骨折。

肝素的适应症

1.羊水栓塞、死胎综合征、异型输血反应、暴发性紫癜、脓毒血症、中暑及转移性癌肿;但对蛇咬伤所致DIC无效。

2.作为体外(如输血、体外循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血样标本体外实验等)抗凝剂。

3.有报道,肝素能促进脂蛋白脂酶(清除因子)从组织释放,后者再催化三酰甘油水解,从而清除血脂;还能增强抗凝血酶Ⅲ对血管舒缓素的抑制作用,因而可抑制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急性发作。

肝素的禁忌症

1.不能控制的活动性出血。

2.有出血性疾病及凝血机制障碍(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或血管性紫癜)的患者。

3.外伤或术后渗血。

4.先兆流产。

5.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6.胃、十二指肠溃疡。

7.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8.黄疸。

9.重症高血压。

10.活动性结核。

11.内脏肿瘤。

肝素的注意事项

1.(1)有过敏性疾病及哮喘病史;(2)口腔手术等易致出血的操作;(3)已口服足量的抗凝药者;(4)月经量过多者;(5)妊娠及产后妇女(因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肝素有增加母体出血的危险)。

2.药物对老人的影响: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对肝素较为敏感,用药期间容易出血,因此应减少用量,并加强随访。

3.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1)肝素可延长凝血酶原时原时间,使磺溴酞钠(BSP)试验潴留时间增长而呈假阳性反应,导致T3、T4浓度增加,从而抑制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2)肝素用量达15000~

20000U时,血清胆固醇浓度下降。

4.治疗前宜测定全血凝固时间(试管法),一期法测凝血酶原时原时间;治疗期间应测定全血凝固时间(试管法)、血细胞比容,大便潜血试验、尿潜血试验及血小板计数等。

5.临床上均按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调整肝素用量。凝血时间要求保持在治疗前的2~3倍,APTT为治疗前的1.5~2.5倍,随时调整肝素用量及给药间隔时间;治疗第1天,应在每次用药前观察上述观测值,以后每天测定数次,用维持量时则每天测定1次;对于老年人、高血压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因其对肝素反应敏感,更需注意监测。

6.需长期抗凝治疗时,可在肝素应用的同时,加用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36~48h后停用肝素,而后单独用口服抗凝药维持抗凝。

7.肝素口服无效,可采用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和深部皮下注射,一般不主张肌内注射,因可导致注射部位血肿;皮下注射应深入脂肪层(如髂嵴和腹部脂肪组织),注入部位需不断更换,注射时不要移动针头,注射处不宜搓揉,而需局部压迫。

8.给药期间应避免肌内注射其他药物。

9.肝素代谢迅速,轻微过量,停用即可;严重过量应用鱼精蛋白缓慢静脉注射予以中和,通常1mg鱼精蛋白能中和100U的肝素;如果肝素注射后已超过30min,鱼精蛋白用量需减半。

10.肝素可干扰凝血酶原时原时间的测定,因此必须在使用肝素4h 后重复该项试验。

11.若血浆中AT-Ⅲ降低,肝素疗效较差,需输血浆或AT-Ⅲ。

12.临床上通常以小剂量肝素作为预防血栓形成,而大剂量则作为治疗血栓的剂量。

13.下列药物与肝素有配伍禁忌:硫酸阿米卡星,头孢噻啶、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头孢噻吩钠、硫酸庆大霉霉素、卡那毒素、妥布霉素、乳糖酸红霉素、万古霉素、多黏菌素B、阿霉素、柔红霉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麻醉性镇痛药、氯丙嗪、异丙嗪等。

14.对肝素反应过敏者应提高警惕,遇有过敏素质者,特别对猪肉、牛肉或其他动物蛋白过敏者,可先给予肝素6~8mg作为测试量,如

0.5h后无特殊反应,才可给予全量。

15.肝素与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不同,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溶解作用。

16.因肝素容易导致眶内及颅内出血,在眼科及神经科手术时以及有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作为预防用药。

17.自发性出血倾向是肝素过量使用的最主要危险。早期过量的表现有黏膜和伤口出血,刷牙时齿龈渗血,皮肤淤斑或紫癜、鼻出血。月经量过多等;严重时有内出血征象,表现为腹痛、腹胀、背痛、麻痹性肠梗性肠梗阻、咯血、呕血、血尿、血便及持续性头痛。

18.静脉给药时最好用微量输液泵泵入,按100U/kg泵入,随时测APTT以调整用量。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1. 介绍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然而,尽管肝素的疗效显著,但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引起血小板减少。本文将详细探讨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处理策略。 2. 机制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发生: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 2.1 免疫介导机制 免疫介导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指肝素与体内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小板被消耗。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既往没有接触过肝素的患者中。 2.2 非免疫介导机制 非免疫介导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指肝素直接影响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导致血小板减少。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中。 3. 临床表现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以表现为以下症状: •容易出血:皮肤、黏膜出现紫癜、瘀斑等出血点。 •出血时间延长:常规止血时间延长。 •鼻出血、牙龈出血:常见的局部出血症状。 •月经过多: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过多的情况。 4. 诊断方法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4.1 血小板计数 通过检测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 4.2 凝血功能检测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还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来辅助诊断。

4.3 肝素抗体检测 对于免疫介导机制引起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肝素抗体来确认诊断。 5. 处理策略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处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 停用肝素 对于免疫介导机制引起的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停用肝素是最关键的处理方法。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停止使用肝素并选择其他合适的抗凝药物。 5.2 补充血小板 对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来快速增加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数量。 5.3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如止血药物、促进骨髓生成等。 结论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但重要的不良反应。了解其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处理策略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及时停用肝素以及积极对症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保障患者的安全。

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

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肝素最常见不良反应 肝素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一旦发生,停用肝素,注射带有阳电荷的鱼精蛋白(protamine),每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部分病人应用肝素2~14天期间可出现血小板缺乏,与肝素引起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肝素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但妊娠妇女应用可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 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肝素的临床应用 1、肝素是需要迅速达到抗凝作用的首选药物,可用于外科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妊娠者的抗凝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用肝素预防病人发生静脉栓栓塞病,并可预防大块的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动脉栓塞等。 2、肝素的另一重要临床应用是在心脏、手术和肾脏透析时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畅通。 3、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肝素的各病种治疗 心绞痛 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为观察阿司匹林加肝素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发生心肌梗死(MI)和死亡的危险性,病人被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加肝素组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组。研究报告了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

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相比较,随机治疗过程中MI 或死亡的总的相对危险性(RR)为0.67[95%可信限(CI),0.44~1.02]。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比较,次要终点的总的RR为:反复缺血性疼痛0.68(95%CI,0.40~1.17),随机治疗后2~12周的MI或死亡0.82(95%CI,0.56~1.20);血管再通术1.03(95%CI,0.74~1.43);重要出血1.99(95%CI,0.52~7.65)。所有试验结果均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异质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比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MI或死亡的危险性下降33%,足够的证据表明:大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应同时接受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 晶体上皮细胞 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首要并发症,肝素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有抑制作用。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和纤维化在后囊混浊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后囊混浊的预防以手术中彻底清除晶体上皮细胞及皮质、植入双凸或后凸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为主。其治疗主要靠激光后囊膜切开。研究发现,Dispase(一种中性蛋白酶)、依地酸(EDTA)、肝素及抗代谢药5-氟尿嘧啶、柔红霉素、秋水仙碱、丝裂霉素等对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和(或)增殖有抑制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抑制作用也引人注目。 硬脑膜窦血栓 近年来,国外在肝素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联用治疗硬脑膜窦血栓形成中取得一定进展。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较尿激酶安全,与小分子肝素联合应用较单用肝素药物效果好。 溃疡性结肠炎 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免疫异常、感染、氧自由基损伤等研究较多。此外,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中,WF、抗心磷脂抗体、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血小板球蛋白等血栓前状态指标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有肝素成功治疗难治性UC的报告,提示微血栓的

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预防护理

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的不良反应、原因 分析与预防护理 低分子肝素钙(LMWH)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遍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安全性高,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给药方便,不需要特殊监测,临床上逐渐取代了普通肝素,用以预防、治疗静脉血栓栓塞及急性冠脉综合征。 由于其抗凝作用、注射按压方法不当、同时应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的协同作用以及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等因素,极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常常出现注射部位有皮肤淤点、淤斑、皮下血肿、硬结、疼痛、甚至大片淤青、皮肤坏死等情况,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影响了治疗效果。 低分子肝素钙的适应症 1、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性静脉炎。 2、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DlC),在血液透析中预防血凝块形成。 低分子肝素钙的禁忌症

1、有出血危险的器官损伤,如:消化性溃疡、出血综合征、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等。 2、对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钙过敏。 3、有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的患者。 4、产后出血及严重肝功能不全者。 5、患有严重肾病的胰腺病变、严重高血压、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和术后出血期患者。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低分子钙素钙的不良反应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呢? 不良反应 1、疼痛 2、注射部位皮下血肿 3、硬结 4、腹壁血肿 原因分析 1、注射过浅 皮肤浅筋膜区分布较多神经和血管,注射过浅或针头斜着刺入皮肤,造成针头损伤区域扩大就会引起明显疼痛。加之内外穿刺点不在同一位置,易造成皮下淤血。

2、药液残留 低分子肝素钙刺激性强,注射完毕后针头处有药液残留,进针后部分药液刺激神经渗入毛细血管,增加疼痛出现瘀斑。 3、注射药液速度过快 注入速度过快会使局部浓度过高,产生疼痛形成硬结。 4、注射部位的选择,患者自身局部皮肤反应不同,敏感度也不同 未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方法,如肌肉内注射会引起疼痛,使皮下血肿的症状更加明显。 5、拔针方法欠缺 拔针速度过慢或未沿注射角度拔针,导致部分药液渗入皮下造成疼痛和瘀斑。 6、按压时间和力度 按压时间过短,力度过轻都会造成患者出现皮下瘀斑如何预防 1、我们在注射前,除了应该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还应该遵守操作流程,避免皮下出血 2、临床上常常采用0、6ml∕6000iu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钙,操作前,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微屈,使患者腹部皮肤放松,常规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它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作用。本文将对低分子肝素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分类、药理作用、应用范围、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一、低分子肝素的定义 低分子肝素是一类由肝素经化学或酶解改造得到的药物。通过特定的工艺,将肝素分子的平均分子量从3000-4000道尔顿降至4000-6000道尔顿,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二、低分子肝素的分类 根据低分子肝素的来源和生产工艺,可以将其分为妥昔低分子肝素、罗维低分子肝素和法玛低分子肝素等。 三、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 低分子肝素通过与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AT-Ⅲ活性,从而抑制凝血酶Ⅱ的形成和凝血反应。此外,它还能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黏稠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四、低分子肝素的应用范围 低分子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VT)、肺血栓栓塞症(PE)、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抗凝和血管介入治疗等。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孕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如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 五、低分子肝素的剂量调整 低分子肝素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和病情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成人的推荐剂量为每日体重0.1-0.5mg/kg,分1-2次皮下注射。儿童和老年人的剂量调整一般较为复杂,需严密监测。 六、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出血、血小板减少和过敏反应等。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七、总结 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它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作用。对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应注意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在使用过程中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肝素钠注射液说明书

肝素钠注射液说明书(总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肝素钠注射液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肝素钠注射液 英文名称:Hepa rin So dium lnj ection 汉语拼音:Gansuna Zhusheye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肝素钠。肝素钠系自猪或牛的肠黏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聚糖的钠盐,属黏多糖类物质。 辅料为:苯酚、注射用水。 【性状】本品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 C);也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及某些血液标本或器械的抗凝处理。 【规格】2ml:12500单位 【用法用量】 (1)深部皮下注射:首次5000~10000单位,以后每8小时8000~10000单位或每12小时15000~20000单位;每24小时总量约30000~40000单位,一般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2)静脉注射:首次5000~10000单位,之后,或按体重每4小时100单位/kg,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应用。 (3)静脉滴注:每日20000~40000单位,加至氯化钠注射液1000mI中持续滴注。滴注前可先静脉注射5000单位作为初始剂量。 (4)预防性治疗:高危血栓形成病人,大多是用于腹部手术之后,以防止深部静脉血 栓。在外科手术前2小时先给5000单位肝素皮下注射,但麻醉方式应避免硬膜外麻醉,然后每隔8~12小时5000单位,共约7日。 【不良反应】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的区别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的区别 血液透析大家都知道,而充分抗凝是保证透析能够顺利进行的必须条件。充分的抗凝可以减少血液体外循环、透析器膜内的凝血,保证透析中透析器对尿素、肌酐等毒素的清除效率。如果抗凝不充分,透析效率下降,就会引起透析的不充分,从而导致患者一系列的并发症,影响生存。 那么,透析中肝素怎么用,用多大量? 一般透析中采用的是全身肝素化,就是给一个首剂,然后再每小时给一点维持量,在透析结束前0.5小时停用,用量每人差别很大,不能千篇一律。如果肝素的用量不够,就容易发生体外凝血,每次透析都会丢失少量血液,这也是透析容易发生贫血的原因之一。 遇到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肝素就必须减量,或无肝素透析了,但要谨防少量或不用肝素引起的凝血和透析器阻塞。肝素使用过量了,就会有出血危险,比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女生月经量增多;病友经常说穿刺针眼压迫好几个小时还出血,尤其是原来就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若肝素用多了,更容易加重出血。 需要注明的是:

针眼压迫好几个小时还出血,除了肝素原因,还有压迫方法,血管本身弹性问题,护士扎针的原因等。如果是肝素引起的不容易止血,那么,就需要跟医生沟通一下,调整下肝素的用量。一般来讲,肝素是最常用的,比较安全的抗凝剂,适合大多数透析病友使用。 但是,肝素也有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过敏、瘙痒、骨质疏松、高脂血症、血小板减少,以及过度出血等。不同的患者对肝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个患者对肝素的敏感程度有时会随着时间的不同也会不一样,对于使用肝素后产生不良反应比较多的病友,就要考虑下使用其他抗凝的方法了。 比如:低分子肝素 在血液透析的抗凝效果、透析器凝血、机体出血、副作用、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等众多方面比较,低分子比普通肝素优点明显很多。一般在血液透析开始时,低分子肝素是一次性由静脉端注入,透析过程中就不需要再追加了。 但是,为了避免一次性给药过度,又造成出血倾向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追加的方式,即首剂和每小时的追加量,追加的剂量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和实时监控进行调整。

肝素的不良反应

肝素的不良反应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肝素的不良反应》的内容,具体内容:肝素,肝素,很明显是从肝脏发现而得名的,那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 肝素,肝素,很明显是从肝脏发现而得名的,那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分为两型 : (1)骨髓被药物毒性作用抑制所致; (2)药物通过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所致。后者中以肝素、奎宁、奎尼丁、金盐与磺胺类药物发病较高。临床症状极不一致,血小板减少至(1.0~80)×10 9 /L,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或因肝素导致内皮细胞的免疫损害,合并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与动脉血栓形成致死。诊断主要依靠: (1)药物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 (2)停药后血小板减少消除。严重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但敏感性不高而常呈假阴性。治疗的关键是: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严重病例可使用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球甚或血浆置换。肝素不宜用于溶血尿毒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病因之

一。儿童期典型腹泻后HUS90%由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目前认为HUS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内毒素启动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出现凝血系统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内皮素-一氧化氮轴紊乱等多环节参与发病。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主要是肾脏,其次是脑。治疗上强调支持疗法和早期透析,典型HUS的治疗不提倡应用肝素、抗生素和激素。不典型HUS可适用血浆置换,有一定疗效。 应对措施:轻度过量时,停药即可;重度过量时,除停药外,还需注射肝素特效解毒剂——鱼精蛋白 偶见过敏反应。长期应用可致脱发、骨质疏松和自发骨折。 肝素的适应症 1.羊水栓塞、死胎综合征、异型输血反应、暴发性紫癜、脓毒血症、中暑及转移性癌肿;但对蛇咬伤所致DIC无效。 2.作为体外(如输血、体外循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血样标本体外实验等)抗凝剂。 3.有报道,肝素能促进脂蛋白脂酶(清除因子)从组织释放,后者再催化三酰甘油水解,从而清除血脂;还能增强抗凝血酶Ⅲ对血管舒缓素的抑制作用,因而可抑制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急性发作。 肝素的禁忌症 1.不能控制的活动性出血。 2.有出血性疾病及凝血机制障碍(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或血管性紫癜)的患者。 3.外伤或术后渗血。

依诺肝素钠学术交流(1)

依诺肝素钠学术交流(1) 依诺肝素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其作用是预防血栓的形成,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术后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肺栓塞等领域。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依诺肝素钠的应用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改进,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的重要议题。 以下针对“依诺肝素钠学术交流”进行了探讨: 一、依诺肝素钠的药理作用 依诺肝素钠是一种低分子量肝素,其药理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凝血酶活性,从而阻止血栓的形成。其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较长的半衰期,可以长效地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避免血栓造成的各种危害。 二、依诺肝素钠的临床应用 依诺肝素钠的临床应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领域: 1. 全身性疾病的预防。依诺肝素钠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肺栓塞等全身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2. 外科手术后的预防。依诺肝素钠可以预防外科手术后的血栓形成,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止血管理。依诺肝素钠可以在出血时迅速停止凝血,预防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三、依诺肝素钠的不良反应 依诺肝素钠作为一种药物,其不良反应也是需要重视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依诺肝素钠的研究进展 当前,依诺肝素钠的研究热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依诺肝素钠的抗凝效果。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依诺肝素钠与其他抗凝药物的效果,探索依诺肝素钠在抗凝治疗上的优势和不足。 2. 依诺肝素钠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是了解依诺肝素钠在人体内代谢和运营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规范依诺肝素钠的使用方法。 3. 依诺肝素钠的制备与开发。依诺肝素钠作为一种药物,其制备和开发过程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改进制备方法和开发新的制剂,进一步提高了依诺肝素钠的药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依诺肝素钠学术交流”既是医学前沿研究的重要议题,同时也关系到医疗工作者科学合理运用依诺肝素钠的临床治疗技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依诺肝素钠的了解和认知,推动其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的进一步深入。

减轻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循证护理

减轻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循证护理摘要 低分子肝素钠是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皮下注射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然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可能出现部位不良反应,包括疼痛、淤血、血肿和皮下坏死等。本文旨在综述目前减轻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循证护理措施,帮助护 士减少部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Introduction 低分子肝素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血栓性 疾病的药物,有效地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Warkentin TE,2015年)。与普通肝素相比,LMWH有更佳的药动学特性和生物利用度,且不需要常规的血液学监测。皮下注射是LMWH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安全、方便,受到广泛应用。但是,皮下注射LMWH 也可能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疼痛、淤血、血肿和皮下坏死等。这些不良反应影响了患 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治疗的中断。因此,减轻LMWH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是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目前减轻LMWH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循证护理措施,以期为护士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部位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 LMWH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复杂,与局部组织的导管压力、药物量和药物浓度等因素有关。LMWH的分子量相对较小,有时会透过局部微小的血管或静脉,引起组织、神经或深静脉内出血,导致血肿或皮下坏死。此外,LMWH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地导致部位充血、淤血和疼痛。部位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 技术和注射次数等因素有关。 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 - 皮下注射的深度和位置不当; - 皮下注射次数过多; - 长时间使用同一注射部位; - 注射药量过大; - 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抗凝药等。 循证护理措施

肝素抗凝的并发症及处理

肝素抗凝的并发症及处理 (一)抗凝不足引起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透析器和管路凝血,透析过程中或结束后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1、常见原因 (1)存在出血倾向面而没有应用抗凝剂。 (2)透析过程中抗凝剂剂量不足。 (3)先天性或因大量蛋白尿引起的抗凝血酶不足或缺乏,而选择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作为抗凝药物。 2、预防与处理 (1)对于合并出血或出血高危风险的患者,有条件的单位应尽可能选择枸橼酸钠或阿加曲班作为抗凝药物;采用无抗凝剂时应加强滤器和管路的监测,加强生理盐水的冲洗。 (2)应在血液净化实施前对患者的凝血状态充分评估,并在监测血液净化疗过程中凝血状态变化的基础上,确立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 (3)有条件的单位应在血液净化治疗前检测患者血浆抗凝血酶的活性,以明确是否适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4)发生滤器凝血后应及时更换滤器;出现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抗凝、促纤溶治疗。 (二)出血 1、常见原因 (1)抗凝剂剂量使用过大。 (2)合并出血性疾病。

2、预防与处理 (1)血液净化实施前应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2)在对患者血液透析前和过程中凝血状态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确立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 (3)对于发生出血的患者,应重新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停止或减少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剂量,重新选择抗凝药物及其剂量。 (4)肝素过量可给予适量的鱼精蛋白,严重过量可给予凝血酶原或血浆。 (三)抗凝剂本身的药物不良反应 1、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是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low molecular weight, LMW)肝素等暴露后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无论肝素剂量、给药方案或给药途径如何,发生率较低。 (1)病因:机体产生抗肝素﹣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抗体(HIT抗体)所致。 (2)诊断:应用肝素类制剂治疗后5-10d内血小板下降50%以上或降至10万/μl以下,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最常见),以及HIT抗体阳性可以临床诊断HIT;停用肝素5-7d后,血小板数可恢复至正常则更支持诊断。 (3)治疗:停用肝素类制剂,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或促纤溶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发生HIT后,一般禁止再使用肝素类制剂。在HIT发生后100d内,再次应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可诱发伴有全身过敏反应的急发性HIT。 2、高脂血症、骨质脱钙 (1)病因:长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所致。与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较少发生。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但出血风险低,反而会出现静脉、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其中以普通肝素(UFH)诱发的HIT多见,少数为低分子肝素(LMWH)。发病率约为0.1%-5.0%。HIT发生的风险与肝素类药物的类型(普通肝素是低分子肝素的5-10倍)、肝素暴露时间(≥6天)、暴露方式(静脉>皮下使用、体外循环和各种体外装置、肝素冲管或封管等)、剂量及治疗策略、患者人群(40岁以下及新生儿罕见)、全身性炎症、创伤程度以及性别(女性为男性患者2倍)等有关(表1)。此外,牛源性肝素高于猪源性肝素,治疗剂量可能高于预防剂量,外科患者高于内科患者,其中心外科手术和骨科大手术患者应用UFH时HIT风险(1%-5%)高于内科和产科患者(0.1%-1%),严重创伤接受外科大手术治疗患者HIT风险高于其他患者。 分型 HIT分为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在形成机制、发生时间、临床处理和结局等方面均显著不同。HIT I型为良性过程,非免疫介导的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机制可能为肝素与血小板的直接结合导致了血小板的轻度聚集,发生率为10%-20%,通常发生在使用肝素后的1-2d,血小板计数可轻度降低,一般不低于100×109/L,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不需要中断肝素治疗,无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但应注意与其他类型血小板减少症相鉴别。HIT II型为免疫相关性,临床多样,预后差,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不伴有严重血栓栓塞风险,其中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是导致HIT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尽管现有治疗已经明显改善了临床结局,但因HIT导致患者截肢及死亡的比例仍高达20%~30%。 病理生理机制 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由巨核细胞合成,储存

低分子肝素钠致血尿1例

低分子肝素钠致血尿1例 某女,57岁,1月余前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伴冷汗、心悸、呕吐,至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院外活动后上述症状仍间断出现,休息后可缓解。既往体健。体格检查:T 36.4℃,P72次/min,R18 次/ min,BP140 /100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正常,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甲状腺正常,无压痛、震颤、血管杂音。双肺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晰,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2次/min,律齐,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4 次/ min。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WBC 3.7×109/L,Hb 131g/L,PLT 191×109/L,ALT 18U/L,AST 25 U/L,BUN 4.1 mmol/L,Cr 54μmol/L,UA 227μmol/L,TC 6.79 mmol/L,TG 1.24 mmol/L,HDL-C 1.30 mmol/L,LDL -C4.63 mmol/L,血K+4.16 mmol/L,Na+144 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11.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8.2s,凝血酶时间(TT)18.5s,纤维蛋白原(FIB)2.76g/L。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部分导联ST-T异常。入院诊断: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②高脂血症。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qd po、替格瑞洛片90mg bid po、缬沙坦胶囊80mg d po、比索洛尔片5mg qd po、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mg qd po、阿托伐他汀20mg qn po等藥物治疗。入院第3d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见冠脉三支病变,前降支近中段90%狭窄,回旋支远端90%狭窄,右冠远端95%狭窄。入院4d于回旋支置入支架1枚,前降支置入支架2枚。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60mg:0.6ml q12h ih。入院d8d,患者诉尿液呈红色,急查尿常规,红细胞计数196/μl,提示尿出血,考虑可能为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所致,遂先停用低分子肝素钠观察。入院9d患者尿液颜色恢复正常。 低分子肝素钠系由肝素钠裂解获取的硫酸氨基葡聚糖片段的钠盐,平均分子量为4000~6500Da。低分子肝素除具备普通肝素的全部药理作用外,其抗Xa 与抗IIa强度之比为3:1。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除了具有抑制Xa和IIa 的作用外,其被血管内皮吸收,可导致组织纤酶原激活因子释放增多,具有更明细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其抗凝血作用部分是对纤维蛋白原的溶解作用,减少了由完整肝素的抗凝活性带来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1]。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其不良反应包括不同部位的出血、血小板增多或减少、转氨酶升高等。国内文献检索该药能引起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结膜出血、尿血、脑出血、咯血等出血不良反应[2]。该患者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次日血尿消失,说明很肯能是低分子肝素钠导致的出血反应。虽然有报道称低分子肝素具有抗血栓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对凝血功能影响小而出血的危险性较低、无须实验室常规监测等优点[3] ,但此临床资料提示低分子肝素仍然有出血,临床应用时应能定期做凝血功能检查,监测各项出血指征,以预防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抗凝药的不良反应

抗凝药的不良反应 抗凝药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那么抗凝药的不良反应你想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凝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抗凝药的不良反应 肝素 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一旦发生,停用肝素,注射带有阳电荷的鱼精蛋白(protamine),每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部分病人应用肝素2~14天期间可出现血小板缺乏,与肝素引起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肝素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但妊娠妇女应用可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 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香豆素类 剂量应根据凝血酶原时间控制在25~30秒(正常值12秒)进行调节。过量易发生出血,可用维生素K对抗,必要时输新鲜血浆或全血。禁忌证同肝素。其他不良反应有胃肠反应、过敏等。 抗凝药的分类 常用的抗凝血药分类: 1、肝素。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抗凝作用,这是通过抗凝血酶Ⅲ来实现的,对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迅速。该制剂只能静脉给药,因为使用方便(皮下注射),常用于需迅速抗凝治疗者或用作口服抗凝血剂前用药,当用量过多引起出血时,可用等量鱼精蛋白中和。长期使用肝素有引起的出血的危险,副作用较大。 2、香豆素类。常用的有双香豆素、华法令和新抗凝等,通过拮抗维生素K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因子Ⅶ、Ⅸ和Ⅹ减少而抗凝,因为用药开始体内仍有足量凝血因子,故只有当这些因子耗尽后才能发挥抗凝作用,所以其作用开始较慢,但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需较

长时间抗凝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当用量不当引起出血时,除给维生素K外,最主要的是输新鲜血以补充凝血因子。 3、抗血小板药如阿斯匹林和潘生丁等对防止血栓形成有效。 因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环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并可防止血小板环氧化酶将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中间体。由于血液中缺少前列腺素中间体,故无法(或难以)形成血栓。世界各国已广泛采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血管纤维化引起的血栓性疾病。对阿司匹林使用者的大规模调整结果证实;此药确实可降低40~50%中风、心梗或其它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更主要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制剂价格十分低廉,即使经常服用也不会增加病人经济负担。 4、此外蛇毒溶栓剂如去纤酶、抗栓酶和清栓酶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使血管再通。 5.新型口服抗凝药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特指新研发上市的口服Ⅹa因子和Ⅱa直接抑制剂,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后者有达比加群。这两类药物都是针对单个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抗凝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口服起效快,相对于华法林半衰期较短,具有良好的剂效关系,与食物和药物之间很少相互作用,口服使用无需监测常规凝血指标,可以减少或者尽量避免因用药不当造成的药物疗效下降或者出血不良事件,且剂量个体差异小只需固定剂量服用,对医生及患者均极为方便。 抗凝药的研发背景 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抗凝药物在预防及治疗这一系列疾病上具有积极意义。过去60年,维生素K拮抗剂VKAs),如华法林作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剂,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抗凝药物包括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针对IIa和Xa因子的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水蛭素、重组水蛭素、阿加曲班和西美加群;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等。然而,传统抗凝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传统口服药物以华法

肝素的不良反应

肝素的不良反应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 出血等,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 种严重并发症。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分为两型 : 1骨髓被药物毒性作用抑制所致; 2药物通过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所致。后者中以肝素、奎宁、奎尼丁、金盐与磺胺类 药物发病较高。临床症状极不一致,血小板减少至1.0~80×10 9 /L,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或因肝素导致内皮细胞的免疫损害,合并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与动脉血栓形成 致死。诊断主要依靠: 1药物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 2停药后血小板减少消除。严重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但敏感性 不高而常呈假阴性。治疗的关键是: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严重病例可使用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球甚或血浆置换。肝素不宜用于溶血尿毒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小儿急性 肾功能衰竭常见病因之一。儿童期典型腹泻后HUS90%由出血性大肠杆菌 HUS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内毒素启动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出现凝血系统激活,炎症介 质释放,内皮素-一氧化氮轴紊乱等多环节参与发病。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主 要是肾脏,其次是脑。治疗上强调支持疗法和早期透析,典型HUS的治疗不提倡应用肝素、抗生素和激素。不典型HUS可适用血浆置换,有一定疗效。 应对措施:轻度过量时,停药即可;重度过量时,除停药外,还需注射肝素特效解毒剂——鱼精蛋白 偶见过敏反应。长期应用可致脱发、骨质疏松和自发骨折。 肝素的适应症 1.羊水栓塞、死胎综合征、异型输血反应、暴发性紫癜、脓毒血症、中暑及转移性癌肿;但对蛇咬伤所致DIC无效。 2.作为体外如输血、体外循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血样标本体外实验等抗凝剂。 3.有报道,肝素能促进脂蛋白脂酶清除因子从组织释放,后者再催化三酰甘油水解, 从而清除血脂;还能增强抗凝血酶Ⅲ对血管舒缓素的抑制作用,因而可抑制遗传性血管神 经性水肿的急性发作。 肝素的禁忌症

低分子肝素钠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1例

低分子肝素钠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1例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血小板减少【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1-0097-0 冠心病、肺栓塞、脑梗塞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一组临床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占据着重要地位。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用于抗凝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和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证据水平A)。LMWH 是由普通肝素(UFH)裂解和纯化得到的低分子量肝素(平均分子量小于8000d)组 成的混合物。LMWH 与UFH 相比具有更多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优势,目前,绝大多数UFH 的适应证可用低分子肝素取代。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等。现报道1 例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发生 严重血小板降低的病例,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1 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因“发作性后背痛1年,胸闷5天”于9 月8日入院,入院 诊断为: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2、高血压3级极高危。 入院后9 月9 日血常规检查:血小板:222×109/L,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改善 循环等治疗。患者1年前曾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并植入支架,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g qd po,氯吡格雷片75mg qd po,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 qd po,依那普利片5mg bid po,瑞舒伐他汀片10mg qn po。此次入院后继续使用上述药物,9月11日加用低分子肝素钠 5000iu皮下注射q12h,9月17日低分子肝素已使用6天,停用。9月18日患者双上肢及双 下肢皮肤可见散在红色斑点,无牙龈出血,无血尿,无黑便,查体:BP 130/75mmHg,P 74 次/分,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低分子肝素钠已停用,医嘱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9月19日患者口腔黏膜可见散在出血点及米粒大小血肿2个,腹部、臀部、上肢及下肢 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局部可见散在小血肿。 患者大便干燥,小便为黄色尿液,BP 120/7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P7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复查血常规:血小板:1×109/L(危急值),WBC: 3.7×109/L,大便、小便隐血阴性,D-二聚体:70ug/L。考虑血小板减少是低分子肝素钠诱发 引起,医嘱下病重、监护,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ivdripqd,建 议使用4-7天。9月20日查血常规:血小板:2×109/L(危急值)。9 月21日查血常规:血 小板:6×109/L(危急值)。9 月22日查血常规:血小板:35×109/L。9月23日查血常规: 血小板:93×109/L。9月25日查血常规:血小板:184×109/L,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医嘱停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患者症状改善,无其他不适症状。9月26日出院,嘱出院后继续服用药物,1周后复查血常规,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2 讨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肝素治疗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3%-5% [1]。HIT发生的原因是肝素与血小板释放因子4(platelet factor4,PF4)结合作为免疫原,导致抗体的产生,多为IgG 抗体。肝素-PF4-IgG 作为多分子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FcγⅡa受体 结合,血小板被激活。激活的血小板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血小板微颗粒的释放、纤维蛋 白原表达受体上调、血小板之间发生聚集,从而消耗大量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HIT 的最终结果主要有: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截肢、甚至死亡。 HIT临床上可分有两种类型,HITⅠ型较为常见,非免疫性反应,常发生于肝素应用早期(0—5天),很可能与肝素直接激活血小板有关,是一种良性反应,血小板计数多> 100×109/L,极少显著降低,可自行恢复;HITⅡ型,是由免疫介导的产生肝素—血小板因 __________子4复合物抗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肝素治疗后的5-14天,基线水平 下降30-50%,常<100×109/L,可引起严重的威胁生命的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虽不常见但 较为严重,成为免疫介导的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据美国对100000名住院患者进行研 究统计,其结果显示使用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HIT发生率约为2%-3%,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抗凝药原理

肝素间接 在体内和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静脉注射后,抗凝作用立即发生; 增强抗凝血酶3的活性 激活肝素辅助因子2,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促进纤溶系统激活 不良反应肝素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一旦发生,停用肝素,注射带有阳电荷的鱼精蛋白protamine,每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部分病人应用肝素2~14天期间可出现血小板缺乏,与肝素引起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肝素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但妊娠妇女应用可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 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重组水蛭素直接 口服不被吸收,静脉注射进入细胞间隙,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对凝血酶高度亲和力,是目前所知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可以抑制凝血酶所有的蛋白水解作用;不仅阻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凝块,而且对激活凝血酶的因子V,VIII,XII,以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强大而持久的抗血栓作用; 它与凝血酶按1:1的比例非共价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复合物,抑制了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阻止了纤维蛋白原凝固及凝血酶对血小板的作用,达到抗凝的目的7;水蛭素在常温干燥状态下比较稳定,其作用不依赖于AT-Ⅲ等血浆辅助因子,其抑制血栓形成的浓度远小于其引起出血的浓度,无明显毒副作用; 间接与直接的区别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而使凝血酶灭活或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其依 赖抗凝血酶来发挥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能够直接抑制凝血酶而不需要抗凝血酶 辅助,其作用不依赖抗凝血酶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导致凝血酶不可逆性灭活,半衰期长,其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 且可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凝血酶可逆性结合,且结合速度很快,半衰期短,作用不受患者年龄、性别和肾功能影响,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且通过抗凝试验可以很容易地监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疗效; 枸橼酸钠 为体外抗凝剂;本品的枸橼酸钠根离子与血中钙离子生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枸橼酸钙,此络合物易溶于水但不易解离,凝血过程受到抑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钙离子参与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血细胞;黏附、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血栓有利于止血;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但在必须在一定浓度的Ca2+和纤维原蛋白存在时才能实现;作为凝血因子IV的钙离子,参与了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实现途径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第二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这是由在血小板凝脂膜上形成的FⅩ-FⅤa-Ca2+凝脂的凝血酶原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酶原为凝血酶;第三阶段是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凝块;在FⅩⅢa和Ca2+ 作用下,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块凝块,从而导致血压凝固;因此,除去血浆中的Ca2+,血液凝固将会延续;Ca2+在一定范围 内对动物血凝具有促进作用,而当其血中浓度超过一定浓度范围时则有抑制或抗凝作用;钙作为重要的凝血因子能促进血凝过程,血钙不足时,血凝不良,血管

肝素钠说明书(共15页)

肝素钠注射液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zhǐdǎo)下使用 【药品(yàopǐn)名称】 通用(tōngyòng)名称:肝素钠注射液 英文名称:heparin sodium lnjection 汉语拼音:gansuna zhusheye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肝素钠。肝素钠系自猪或牛的肠黏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聚糖的钠盐,属黏多糖类物质。 辅料为:苯酚、注射用水。 【性状】本品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症】 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用于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及某些血液标本或器械的抗凝处理。 【规格】 2ml:12500单位 【用法用量】 (1)深部皮下注射:首次5000~10000单位,以后每8小时8000~10000单位或每12小时15000~20000单位;每24小时总量约30000~40000单位,一般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2)静脉注射:首次5000~10000单位,之后,或按体重每4小时100单位/kg,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应用。 (3)静脉滴注:每日20000~40000单位,加至氯化钠注射液1000mi中持续滴注。滴注前可先静脉注射5000单位作为初始剂量。 (4)预防性治疗:高危血栓形成病人,大多是用于腹部手术之后,以防止深部静脉血栓。在外科手术前2小时先给5000单位肝素皮下注射,但麻醉方式应避免硬膜外麻醉,然后每隔8~12小时5000单位,共约7日。 【不良反应】 毒性较低,主要不良反应是用药过多可致自发性出血,故每次注射前应测定凝血时间。如注射后引起严重出血,可静注硫酸鱼精蛋白进行急救。偶可引起过敏反应及血小板减少,常发生在用药初5~9天,故开始治疗1个月内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偶见一次性脱发和腹泻。尚可引起骨质疏松和自发性骨折。肝功能不良者长期使用可引起抗凝血酶-iii耗竭而血栓形成倾向。 【禁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