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认知与矫治(wenben)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网络成瘾认知与矫治(wenben)
青少年网络成瘾认知与矫治
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网络成瘾症(IAD),是指由于过度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

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耐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存在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网络的时空特征
开放性:接受任何人同时被任何人接受;
不要企图阻止
交互性:人际有虚拟互动,情感回应;
交往需求满足
丰富性:网络的商业性,
几乎可以满足各种需求;
谁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
平等性:平等交往,没有现实
中的地位、成就、财富等制约;
被尊重需求的满足
网络的时空特征
便捷性:付出与回报的高性价比。

付出少回报多
时尚性:始终领导了社会时尚最新潮流;
新奇的满足
隐匿性:隐匿身份,可以扮演理想
化社会角色;
理想自我的实现
去抑制性:去道德化的本能宣泄
高峰体验;
宣泄放纵的满足
网络游戏技术和文化特性
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自我成人感和客观幼稚性的矛盾;
追求独立性和传统依赖性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和渴望理解性的矛盾;
强烈的自我关注和辨证的自我接纳的矛盾;
过大的成长压力和人格的脆弱性的矛盾;
性萌发的冲击和性幼稚性无助的矛盾;
青春期是青少年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心理危险期,需要精心的呵护,当身边缺少理解和安慰时,网络成为最方便最高效的替代。

青少年网路成瘾是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特征与网络特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网络成瘾的神经心理链
网络成瘾分类
(1)计算机游戏成瘾
指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写程序。

(2)网络关系成瘾
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结识朋友。

例如沉溺于QQ、MSN等聊天工具。

(3)信息收集成瘾
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

(4)网络强迫行为
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易或者拍卖、购物。

(5)网络性成瘾
着迷于在成人网站照片、视频、裸聊、
色聊、自拍、上传,成为不可抑制的
行为。

网络成瘾对身体的损害
1、脑神经与内分泌:
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
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
质分泌紊乱,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会使机体免
疫功能降低,诱发疾病,如心血管疾
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
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

2、视力:
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视网膜上感光物质视红质消耗过多,导致
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3、骨骼:
网络成瘾导致人格异化
1、网络成瘾使人出现“虚拟人格”
逐渐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心理现象,进而导致数字化的“虚拟人格”,与现实隔离。

2、网络成瘾使人变得自我为中心:
由于网络上的行为没有互相面对的
直观感受,所以很难用心去体会自
己的行为给他人的感受,没有与对
方的交往反馈和主动适应的人际体
验。

在网络中,其行为缺乏监督与
约束,极度张扬自我而陷于自我为
中心。

3、网络成瘾使人变得偏执:
网上的生活缺乏真正的压力,犹如进入一个永远的避风港沉浸在相对
更容易得到的成功和满足的虚拟世界中,没有现实的责任。

网络上的
行为只由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不用考虑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由此进一
步强化了个体的偏执性自我认知。

往往会把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
折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误,形成外归因的认知偏差。

4、网络成瘾使人产生反社会人格倾向
心理内模仿原理认为,人在长时间观看暴力图像时,会
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与强化。

网络游戏不断的格斗、烧杀,
使整个神经系统都会产生模
仿的效应,出现对外攻击与
破坏的冲动,形成反社会人
格倾向。

5、网络成瘾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沉溺网络的青少年内心充满了激烈的心理冲突:虚拟世界里短时的享乐和长远的无望的矛盾;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希望和付出代价的痛苦的矛盾;
由于这些冲突的作用,很容易导致
焦虑、恐惧、强迫、抑郁、躯体化
等心理症状的出现,症状的累积极
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心理疾病的发生又可能加重网瘾;
二者可以互为因果的关系。

网络成瘾形成学业荒废
2004年12月15日,上海大学做出了
一个惊人的决定,81名成绩不合格
的大学生,被学校集体劝退。

导致
学生考试不及格直至最后退学罪魁
祸首,就是网络游戏
网瘾而辍学的青少年,哪怕是恢复学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也很难找到重新学习的信心和机会,一失足而千古恨。

学生学业的中止,在以学业成绩为青少年评价第一标准的社会现实中,把学生抛向完全失败的境地,导致深切的自卑而不可自拔。

在以学历为人才选拔第一标准的就业领域中,失学者几乎没有其他的生活出路,仿佛掉进了人生无底的深渊。

网络成瘾引发“零度情感”
青少年正处在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情感敏感而脆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人意和网络中的随心所欲形成对比,形成对网络的情感依赖;
现实与网络的情感体验使青少年怨恨生活中的不如意,回避人际交往和逃避现实责任,对现实的情感表达越来越冷漠,形成“零度情感”,进一步把自己与现实社会割裂;
网络成瘾促使社会功能受损
亲子对立与人际封闭:
网络成瘾促使社会功能受损
去个人化与去道德化:
去个人化:隐匿身份;
去道德化:没有道德约束;
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网
上多角恋、虚拟性爱、浏览网络色情影视、黑客行为等。

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往往会产生道德情感的放纵、道德意志薄弱,丧失有效的道德自我约束;?引发暴力犯罪;
网婚网恋现象
七省市城镇青少年网婚用户逾300万。

怀着“体验心理”的网婚者“不打算见面”占41.3%;
“婚姻不满”的网婚者有意见面的比率占33.3%,
“寻求刺激”的网婚者比率占40.6%;
“见过面”的网婚者比率占42.9%。

网络成瘾促使社会功能受损
引发暴力犯罪: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调查
互联网用户μ÷2é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呈快速增长和年轻趋势:
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
中国的互联网网民中10-19岁的网民已经占据了整个互联网人群的1/3以上规模,即1亿以上的青少年网民。

全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网络成瘾高发群体分析
1、初中生群体
青春期起始阶段;
心理断乳期;
心理逆反期;
易沉溺于幻想
易行为走极端
网络成瘾高发群体分析
2、社区青少年群体
社区青少年群体通常休学在家,失业或无固定工作。

他们的特征是:
以未婚男性为主;
单亲及重组家庭较多;
父母社会地位及收入相对较低;
社会支持力度较低。

自卑倾向严重
容易放弃
网络成瘾高发群体分析
3、职高学生群体:
职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大多不够理想,学习
上很难找到自信,缺
乏学习动力,人生目
标模糊;
缺乏个人成就感;
缺乏生涯设计的目标确立和自我管理;
网络成瘾高发群体分析
4、大学生群体
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自由支配的时间又比较充裕,原来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已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高考后释放种种情绪的补偿
心理格外强烈
学生往往缺乏生涯规划;
同样容易接触网络并深
陷其中。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卫生部的六条标准
①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想方设法上网。

②经常想着与上网有关的事,回忆以前的上网经历,期待下次上网。

③多次对家人、亲友、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员撒谎,隐瞒上网的程度,包括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④自己曾经做过努力,想控制、减少或
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

⑤若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
焦虑、易怒和厌烦等症状,上网可
以减轻或避免这些症状。

⑥尽管知道上网有可能产生或加重原有
的躯体或心理问题,仍然继续上网。

Ⅰ级轻度网络成瘾(网络迷恋)
了解迷恋网络的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能节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尚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常常由于非学习的需要而较长时间使用网
络,已明显影响学习和生活。

被迫中断上网时情绪烦躁。

因为使用网络,减少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故热衷于发展网上社交关系。

Ⅱ级中度网络成瘾(网络沉溺)
由于非学习的需要长时间过度使用网络,对学习、生活已产生严重影响。

被迫中断上网时会出现焦虑情绪与食欲睡眠不佳等失调症状。

对沉溺网络的危害性认识模糊,难以节制自己的上网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专注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常常把虚拟世界当作现实世界。

由于过度使用网络明显损害生理健康,有明显躯体不适症状。

Ⅲ级重度网络成瘾(病理性网络成瘾)
持久而频繁反复发作的上网行为已在个人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对上网有一种难以控制的强烈渴望,脑海里不断浮现上网的想法、行为以及网上的场景,丧失了对于上网行为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

被迫中断上网时,焦虑不安或抑郁并可伴随严重的躯体化反应。

上网行为已对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造成严重损害。

为了获取上网时所需金钱而撒谎甚至偷窃、违法。

完全混淆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上网目的不在于自娱(网上游戏)、沟通(网上聊天)、收集有用信息(网上下载)、购买所需物品(网上购物)或满足性欲(浏览色情网站)而仅仅是为了获得难以遏制的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分析
青春期成长的不成熟性
个体出生生理性创伤
出生创伤和精神分裂症、暴力犯罪、睡眠失调以及行为偏差紧密相联。

婴儿在出生时遭受的缺氧、难产、产钳使用等刺激,会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并使婴儿在潜意识中留存对分娩或出生与母亲
分离时经历的心理恐惧。

(例:难产、一次分离恐惧)
出生伤害会给个体带来成长中的生理和心理的种种障碍和问题。

剖腹产的影响
剖腹产的孩子由于在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挤压,缺乏生命中第一次触觉和本体感的体验和学习。

这种体验的缺乏虽然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商,但却容易让孩子产生情绪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够协调等问题,可能和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有关。

大脑、身体、感官的神经系统非常复杂,所以需要统合,这就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越低,,患儿的学习障碍越明显。

儿童期玩耍缺失
哲学家罗素说过:孩子的工作就是玩耍,他们从玩耍中学习并成长。

通过游戏玩耍探索周围的事物,训练身体技能。

让孩子自由尽情地玩耍还可以激发和训练他们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

玩耍可以消除孩子对失败的恐惧感和挫折感,帮助孩子在尝试中树立自信心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在集体游戏中,特别是在角色扮演
和想象游戏中孩子们相互模仿,相
互理解,天真无邪和无拘无束地玩
耍,情感和社会技能在扮演不同的
角色、理解不同的玩耍伙伴的过程
中逐步获得发展和稳定。

青春期女孩早熟
早熟女孩可能不大喜欢与人交往,也不太受人欢迎,可能出现更多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一个发育非常早的女孩看起来可能与她
的同伴女同学差异较大,因此受到女同
学的嘲笑。

她可能体重经常比同伴的男
同学还重,而这些男同学要等到2-3年
以后才开始生理发育,到那时才有可能
对比较成熟的女孩感兴趣。

早熟女孩经常会与年龄较大的伙伴,特
别是男孩结交。

在这些年龄较大同伴的
影响下,薄弱的抵御能力,沾染上如吸
烟、酗酒和性行为不检点等不良行为。

体貌怨恨
体貌是影响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接受度的敏感预测者。

青少年对自己长相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自己身体满意度的高低,这也对他们的自信和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并且对同伴间的认可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孩子不认同自己的体貌特征,
就会逐渐自我厌倦,引发过
度节食、整容期待等不利于
身心发展的问题。

性困惑
性知识缺乏;
权威性性教育资源缺失,引起性困惑;
手淫情结与手淫焦虑;
暗恋、失恋引起的情
绪冲击;
性信息的诱惑与道德
冲突;
青春期人格发展性缺陷
童年创伤
被忽视:
隔代养育、远离父母、不被关注、再婚家庭;
被虐待:
暴力家庭、同龄虐待、后亲虐待、同辈不公;
被侵害:
校园抢夺、性的侵害、同学欺辱、老师侮辱;
自我否定或攻击行为。

没有朋友
同伴的交往有助于青少年学习行为的控制,增强同情意识和道德意识。

在同伴的交往中学习人际之间的关心、理解、相处;体验被认可,被接纳的感觉,学会同伴的冲突的处理,深化友谊的发展。

被排斥的青少年通常郁郁不乐,被同学疏远,学业不佳,而且自尊水平偏低,往往有大量的情感和社会交往障碍。

会导致包括旷课、辍学、反社会行为以及青春期的越轨行为和成年后的犯罪行为。

人际回避或自我封闭。

学业成绩失败
单一评价机制,学校、老师、家长和同学几乎一致地把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使学业成绩不佳的孩子自卑、压抑、回避、封闭;
“学业成绩失败”是指成绩“不佳”的孩子,自认为自己“失败”,导致人格上的明显缺陷;
自卑与抑郁。

青春期自我的同一性
在埃里克森看来,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机来自于他们有关自己是谁以及他们想成为谁的角色混乱。

对许多青少年来说,青少年期是一段痛苦的自我意识时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外貌的自我认同、家长的自我认同、老师的自我认同、同学的自我认同、学业的自我认同、特长的自我认同、
能力的自我认同、他人的自我认同、总体的自我认同。

现实中的负性自我评价:
“我没有资格”“我不行” ;
游戏中的虚拟同一性
网络游戏中游戏技能的高低也有明确的数字化表现,这些等级、胜率等就是青少年的认同标准。

因此,由于网络游戏中认同(包括他人的认同和自我认同)的标准是单一的,青少年就相对容易获得认同体验。

父母冲突与离婚
无奈:弱者,力量不足,无法控制局面;只能忍受局面伤害自己;
自责:认为自己不好,父母才不好;
牺牲:自我不良行为引起父母注意和团结;
自卑:在同伴中眼神压力下的感觉;
愤怒:情绪压抑的爆发;
无理:让大家和自己一样
不高兴;
怨恨:认为一方或双方不
要自己;
仇恨:家庭的新成员;
青春期逆反与亲子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青春期的亲子冲突保证了年轻人摆脱家长的羁绊,因为有了争吵,所以青少年才被迫在家庭之外寻找亲密伙伴关系。

青少年是以“反对父母” 的方式,完成与父母的心理分离;
父母理解并支持孩子的逆反,形成以“尊重与协商”为模式的亲子关系,孩子将迅速成长;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逆反,以焦虑、恐惧的心理面对孩子的逆反,将形成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演化成家庭暴力及其他极端事件,就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

孩子因此会形成应对困难的挫败模式,采用逃避、负性发泄,通过上网、吸烟、逃学等手段来缓解冲突或痛苦情绪。

青春期心理挫折
据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一项调查表明,在641例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中:?82.4%的人能够清晰回忆在学习、家庭或社会中所遭受的挫折;
87%的患者于父母沟通的时间每周不足1小时;
55.7%的人在此期间仍遭暴力型或控制型的教养;
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患者:
42.3%是因为厌学;
7%是因为烦恼、
32.3%是因想玩、
7.3%是因为寻求自信;
54.5%的人每天上网时间长达10小时及以上。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治难度
(1)被矫治者上网有强烈快感体验,缺少戒瘾动机或被强制接受矫治;
(2)被矫治者厌恶高付出的现实生活中带来的挫折体验,企图逃避现实生活的
压力;
(3)网络以地付出的方式满足被矫治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
(4)网络是虚拟的,具有去个人化(隐瞒身份)去道德化的特点,为个人放纵
提供了条件;(高峰体验)
(5)被矫治者一般没有生存压力;
(6)被矫治者一般都存在人格缺欠;
(7)被矫治者回归社会时,社会的
接纳水平过低;
(8)社会矫治力量整合尚未完成,社会支持系统欠缺。

上海专业化进展
2005年6月,团市委与专业机构合作正式实施调查,并根据结果发布了《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报告》。

2005年6月,“社青事务办”委托专业机构对上海市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普测,根据耐受性、戒断反应、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危害性等指标将网络成瘾程度进行了分级。

网瘾社会调查现场
上海专业化进展
2005年10月,编印并发放了2万册《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手册》2005年12月在沪召开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干预——2005年沪港新专家圆桌会议”。

来自于香港、新加坡和上海本地的与会专家在这次会议上就各自所在地区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不当的情况分别进行了交流,在充分参照国际标准和该次调查所得出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类网络使
用不当的标准,并权威地报告了上海青少年中各类人群的分布比例。

上海专业化进展
2006年10月,团市委又对青少年上网等状况展开专项调研,形成了《网吧上网青少年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2007年8月份举办了为期10天的“e路阳光——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矫治特训营” ,?同时组建成立了“上海青少年网络成瘾社会综合矫治专家委员会”
2009年决定正式筹备组建“上海青少年网络成瘾社会综合矫治基地”,目前正在筹备中。

网瘾矫治特训营
网瘾矫治特训营
网瘾矫治特训营
上海的专业性干预特点
政府主导;
社会多种资源整合;
以心理学为核心的
多学科合作;
专业力量与社会工作
者相结合;
政府指导下的商业机
构的运作模式;
实施专业性家庭与学
校系统性综合干预;
以家长为核心的干预模式。

青少年网络成瘾“成长回归矫治法”
“成长回归矫治法”的释义:
“成长”是通过辅导与训练,使网瘾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性人
格状态转化为为成熟性人格状态,以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回归”是对青少年已经形成的人格缺陷,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与辅导,
使青少年的人格缺陷得以完善,回归良好的人格状态;
通过对家长的心理辅导与培训,让家长在亲子有效交往上得以成长,
回归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心理环境;让孩子可以脱离网瘾,成为
网络的主人,回归快乐成功的人生。

“回归成长疗法”的实施:
家长先期培训
培训目的与意义
孩子是家庭环境的产物
孩子的现状有我们的原因
培训目的与意义
亲子关系的变化
家长需要学习
案例:家长需要学习
家长先期培训的目的
家长培训需要完成:
1、家庭教育的理念更新;
2、亲子和谐沟通的技巧学习;
3、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模式,建立有效和谐的沟通,
4、培育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良好的家庭心理生态环境;
(这是孩子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以家长的改变,影响网瘾孩子的自我改变需求和求助愿望;(被动到主动地开始)?为孩子的团体治疗做好家庭支持的心理与技术准备;
(团训中的父母心理支持)
为与孩子一起接受个案治疗和家庭治疗提供技术自我支持;
(接受对自己的个人治疗,首先有能力照顾自己)
为配合家庭跟踪治疗,建立阶段性心理支持平台。

(建立阳光心理支持沙龙)
教子要修心
相由心生
离婚与单亲(案例)
离婚与单亲(案例)
父母教子冲突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指导
1、“先跟后带”
2、青少年家庭心理成长顾问
3、生活行为治疗
4、青春期性心理维护
青春期异性交往四原则
青春期异性同学交往指导
青春期宜疏不宜堵
接纳孩子的感情成长;
理解孩子的情感学习过程;
尊重孩子的隐私;
做孩子的心灵陪伴者;
传授青春期成长知识;
讨论婚恋的道德责任;
了解婚恋伤害的后果;
学习异性交往中的自我保护;
舒解青春期情感困扰;
交流社会婚恋现象;
体验幸福与快乐的情感;
5、青春期独立成长支持
6、朋辈交往指导
人际胆怯
校园孤独-扼杀孩子生命活力
自白:“我不是一个好学生,几乎没有朋友。

我不想要这样,但却无能为力。

因为我不擅长与人沟通,我希望与他们相处得好一点,但他们不喜欢我,所以我总是孤独。


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
绝对禁止青少年单身见网友
人际胆怯对策
7、协助组织家庭黄金时间
8、强化父亲的刚性渗透
9、生涯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