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病因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痤疮病因学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147—02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正常的皮肤代谢过程中,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脱屑,皮脂腺分泌皮脂,皮脂腺携带脱屑从毛囊口排除,其中毛囊可以寄生大量的皮肤正常菌群,例如痤疮丙酸杆菌、需氧葡萄球菌等。不正常的因素导致的性激素紊乱和皮脂腺痤疮丙酸杆菌(p.acnes)的大量繁殖、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皮脂的大量分泌导致了痤疮的产生。本文就其致病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雄激素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

1.1 雄激素在皮肤中的合成及代谢

在皮脂腺中的代谢雄激素主要有睾酮(testosterone,t)、二氢睾酮(dihvdmtestostemne,dht)、脱氢异雄酮(dehydroisoandrosterone。dhia)和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ad),其中,以睾酮为主。皮脂腺可表达所有和雄激素代谢有关的酶类,如i型3β-羟甾类脱氢酶、ⅱ型5a-还原酶、17β-羟甾类脱氢酶等。皮肤活性雄激素主要源于皮脂腺的分泌,通过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前体dhea、dheas和雄烯二酮以雄激素受体蛋白(androgen receptor protein,arp)为载体经血循环进入皮脂腺细胞,经细胞内各种代谢酶的作用产生活性雄激素睾酮和二氢睾酮,和细胞核内的雄激素受体(ar)相结合,激发相关

基因的转录,引起相关生物活性效应。皮脂腺可以根据皮肤的需要调节雄激素合成[1]。

1.2 雄激素受体(ar)与痤疮发病

研究发现血清雄激素水平与痤疮发病无直接关系,而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的方法,发现患病部位的局部ar阳性百分率显著高于非患病部位[2]。而雄激素受体理论认为,受体敏感性的增加或分布的改变可能对痤疮的发病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对a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r基因、cyp17基因和cyp11α基因。ar第一外显子包括两个三核苷酸串联重复片段cag和ggc的多态性。庞莹等[3]研究北方汉族痤疮患者238例,证实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限制性片段长短与痤疮严重性呈负相关。研究还认为雄激素受体转录活性与cag重复数目呈负相关。田黎明等[4]对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研究结果显示,寻常性组雄激素受体基因cag 微卫星片段平均长度较囊肿性的长,ar转录活性较低,对雄激素的敏感性不如囊肿性,因此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不同类型痤疮对ar 的敏感性高低不同,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的轻重。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雄激素对其表达及功能方面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发现存在雄激素的情况下,ar的降解速度明显减慢,是无雄激素存在情况下降解速度的1/6,同时活化的ar也增加,约为无激素作用下ar水平的2-4倍,从而可增强雄激素的生物活性效应[5]。可以说雄激素及雄激素受体在痤疮发病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3 雄激素与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β球蛋白,与雄激素有很高亲和力,也可以结合雌激素。血液中约80%一85%的睾酮与shbg结合[6],结合的睾酮无生物活性,只有1%-3%是游离活性雄激素。shbg在调节血中游离雄激素的浓度中有重要意义。当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浓度下降时,游离睾酮增多,其生物活性提高。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浓度增高时,睾酮结合状态增加,使游离的生物活性的睾酮浓度降低。雌激素及孕激素可刺激肝脏合成shbg,降低血清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睾酮(ft)水平,减少皮脂腺的分泌,改善痤疮的症状,而雄激素则起相反作用。

1.4 雄激素与脱氢表雄酮(dhea)

脱氢表雄酮及其硫酸酯(dheas)是一种由人体肾上腺网状带中合成的c19类固醇激素。dhea能转化成为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和皮质醇等其他激素,被誉为多向性“激素缓冲剂”[7]。dhea不但可直接经一系列酶的作用转变为睾酮,其本身也有雄激素样作用。dhea在血液中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dheas),dheas具有弱的雄激素样作用,为一种缓冲激素,dhea和dheas可以相互转化[8]。dhea在外周血组织中更加活跃,在成年(20~35岁)男性中dhea、dheas的血浓度较女性高10%~20%。dheas血浓度比dhea血浓度高300—500倍,比其它肾上腺激素高20倍[9]。同时人们在应用dhea 治疗衰老、抗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时发现,大剂量使用,短期副作用为痤疮样皮炎[10]。

2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相关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产生的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低分子蛋白质。各种细胞因子在痤疮发病过程的多个环节,如皮脂腺导管的角化过度、粉刺形成、炎症反应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都和痤疮有关,包括(sil-2r、tnf-α、il-1、il-6、il-8等 [11]体外培养皮质细胞研究中发现p.acnes和脂多糖(lps)能明显上调促炎症因子的表达,脂多糖能刺激皮质细胞基质细胞源性因子(cxcl8)、tnf-α和il-1α的释放,p.acnes能刺激cxcl8和tnf-α的释放[12],而crh可通过一个il-1β依赖的信号通路增强il-6和il-8的释放[13]。在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系统中,α-促黑激素(α-msh)肽能抑制il-1β诱导的il-8的释放,在痤疮的炎症机制中,α-msh被认为是一个中枢促炎症介质[14]。在皮脂细胞表面发现能表达活性血小板活性因子受体(paf-r),paf-r和调节炎性介质表达有关,包括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e和il-8。对比痤疮女性患者和正常女性血清sil-2r 的水平,发现患者的sil-2的水平明显大于正常组(p花生四烯酸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它是皮肤中的第二大不饱和脂肪酸,在维持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中有重要作用。花生四烯酸一般以酯化的形式和细胞器膜中的磷脂相结合,当受到刺激后在磷脂酶a2

的催化下从磷脂池中释放出来,变成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有研究认为花生四烯酸和钙离子载体a2387(cai)的复合物在sz95细胞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