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名师刘海龙讲义与考研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名师刘海龙讲义与
考研真题
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话语研究(见表1-1)★
表1-1话语研究
【考点拓展】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
(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
大多数学者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来为传播定义,试图透过传播现象来揭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
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

这种思维方式来自于自然科学。

②在社会研究中,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考点二、传播是传递★★★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1)哈罗德·拉斯韦尔将传播定义为:“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即传播的5W模式(见图1-1)。

图1-1拉斯韦尔的传播5W模式
(2)该定义将讯息看作是一个包含着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除了获得讯息,还有某种行动意向,并最终引发某种效果。

在此定义下,传播是信息从传者到受者的位移,而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

(3)意义与不足:
①“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这是一个隐喻,把信息看作一种物质,从而使人们对事物做出形象的理解,但同时也使人们对被比喻物的想象受到了限制。

②强调了信息的客观性,但忽略了信息在编码和解码上的复杂性,以及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的数学模式
(1)概述
1948年,美国工程师申农、韦弗提出传播的数学模式(见图1-2)。

此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首先,意义被编码成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接着传递给受者,然后受者将这些符号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从而获取意义。

图1-2传播的数学模式
(2)语言困境
①难以确定一些自然语句(如涉及价值判断的语句)的意义。

②除语言传播外,其他非语言传播方式(如表情、手势、音乐、绘画等)传递意义的确定性难以得到保障。

3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
(1)传播的理想
苏格拉底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

“传播是传递”的话语,表现出传播的目的在于传受双方的完全统一,这一理想事实上含有唯我论的意味。

(2)唯我论
①含义:传者希望受者能和自己取得相同的认识。

②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中心是“我”,而“我”能否被真正理解,是传播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

但如果人人都以“我”为中心,势必会造成交流的障碍与隔阂,最终使交流陷入困境。

考点三、传播是控制★★★
1传播的控制模式(见图1-3)
(1)数学家维纳提出控制论。

他认为,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为了使社会更有序,就必须即时针对获得的信息做出调整,从而适应新变化、执行控制者命令。

这本质上是一种传者中心的观点。

图1-3传播的控制模式
(2)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而在传播领域会出现这样几个问题:谁来控制、通过什么方式控制以及会对被控制者产生什么影响。

2控制大众心灵
(1)大众的含义
大众是一盘“散沙”,一群无法控制的乌合之众。

(2)大众社会理论支持者的观点
伴随“无根的个体”纷纷涌入现代城市,传统乡土社会的控制手段逐渐衰微,因此人类的组织形态由共同体向社会过渡,无法再轻易地控制大众。

(3)控制大众的原因
①政治原因:大众手里掌握着绝大多数选票。

②经济原因:大众是消费市场中的大多数。

控制大众就意味着控制了权力与财富。

3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
(1)传播研究的产生
①拉斯韦尔在5W模式里加入了“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一要素。

传播活动的目标是实现传播者的有意图的控制。

②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渐渐盛行,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许多研究者试图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找到开启人类心灵的万能钥匙。

代表人物:卡尔·霍夫兰。

(2)社会控制
①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传播的过程会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类要素的影响,受众也并非是一击即中的、被动的靶子。

②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传播活动会引发潜在的、长期的、且控制者难以预料的效果。

③生活中有大量传播行为,其目的并不都是控制他人。

④“传播是控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的盲目信仰,将自然界与社会简单地等同起来,用征服自然的方法去“征服”社会和他人。

这种工具理性的观念势必会给社会成员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作用。

【考点拓展】李普曼对于传播的控制功能的担忧
李普曼对大众能否经过准确的信息沟通来实现民主表示了质疑,而对宣传与公关的乘虚而入表示忧虑,具体如下:
(1)大众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和资源越过媒介直接认识世界,因此他们对现实的认识越来越间接,他们眼中真实的信息,不过是利益群体利用大众媒体编造出的虚假环境。

(2)大众常用自己的刻板印象去定义外界事物,难以获得正确的印象。

(3)语言也会作为中介因素对其造成影响。

因为缺少有效沟通的保证,语言也会导致传受双方的理解产生差异。

考点四、传播的游戏观★★★
1游戏定义及其特点
(1)游戏的定义
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下进行的;它的规则是被游戏者所自由接受的,却有绝对的约束力;它以游戏自身为目的,并且产生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2)特点
①有一定的形式和规则。

②游戏者自愿、主观参与,产生非现实性的愉悦和主观体验。

2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戏
(1)传播与游戏的关系
大部分传播活动具有工具性,传递信息是其主要功能。

但有一类传播活动本身没有信息传播的特征,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快乐。

(2)“传播是游戏”三组概念的区分
史蒂芬森通过区分三组概念,进一步说明了传播是一种主观游戏,具体见表1-2。

表1-2“传播是游戏”三组概念的区分
(3)传播游戏理论的启示
①传播游戏理论是对传播信息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它强调个人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自我的存在与发展。

②游戏的社会条件在生产力提高下变得成熟,社会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游戏机会。

因而要从本体论的意义上重新对其加以审视。

③在各种权力的入侵下,传播游戏容易被异化。

从参与者视角来看,大部分的传播游戏因不需要承担现实责任,因而导致非理性的暴民心理。

④人们通过游戏发展了自我意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传播游戏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应持宽容态度。

【考点拓展】传播游戏观的其他观点
(1)戈夫曼:将人们的日常交往(传播)看作是游戏互动,认为有“互动膜”把不同情境分隔开,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2)伽达默尔:利用游戏概念说明了人的诠释过程,人们沉浸在艺术作品中,既是对作品的体验,也是个人的表现,以游戏为中介,传统的主客体划分消失了。

(3)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把游戏作为他的形式社会学中一个核心概念。

在讨论“社交性”时,他提出了“作为游戏之社会形式的社交性”。

这是一种排除个性中的所有客观性质,超越功利的交往。

考点五、传播是权力★★
1隐形的权力
(1)大众传播中所讲的“说服”,是思想控制的同义语。

除此之外,统治阶级对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控制,会导致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隐藏着某种看不见的权力控制。

(2)权力控制与文化帝国主义。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获得政治独立,但在国际信息传播方面却出现新的矛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信息自由传播为由,凭借强大的信息资源与媒体实力,向发
展中国家大量输出新闻和文化产品,导致其在国际传播方面处于失语状态。

这不仅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损失,也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本土传统文化的式微、身份认同的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殖民等一系列文化危机的爆发。

2符号与权力
权力的不平等由经济基础决定,但往往表现在语言和象征符号上。

批判学派学者对符号与权力作出了观点论述,具体见表1-3。

表1-3关于符号与权力的观点
【考点拓展】常识中的权力
(1)传播过程中常常隐含着男性对女性的权力。

(2)少数民族及其他弱势群体要求改变传播中的无形权力对他们的压迫。

(3)“传播是权力”话语强调的是针对那些隐藏在文化和语言中的不平等关系,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控制。

考点六、传播是撒播★★
1撒播的定义
撒播,指在摆脱概念的操控和决定作用之时,形成一种内涵较为丰富的文本或语言,这是由从未受到完全控制的秩序或类似情形中产生的,接而成为一种语言上的散布状态。

2理解
(1)这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话语,西方的知识分子自此从他者的角度去审视一些过去被人们熟知的“常识性”观念。

(2)提出“传播是撒播”的代表理论家,都有着文学批评传统,在文学欣赏中,主体的自觉很容易带来解放,意义层面的无政府主义带来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当把这些观念贯彻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实际后果还值得思考。

(3)人们能够自由地对文本做出诠释,但这种诠释的可能不是绝对自由的,也需受到一定规则的限制,不然会成为“过度的诠释”,即把不合理的诠释与文本牵强附会地结合在一起。

3罗兰·巴尔特的观点
(1)罗兰·巴尔特把文本分可读和可写的文本。

可读文本是一个以作者为中心的僵化型文本,后者则是能够让读者最大限度参与的一个文本“盛宴”,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与读者二者共同创造的。

(2)作家仅仅是他文本的代言人,作品本质上先于作家存在。

提出了“作者已死”的惊人之论。

(3)巴尔特推崇可写的文本。

他认为在可读的文本当中,我们仅可以获得一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轻度快乐;而在可写的文本中,我们获得的是一种无法言状的极乐感觉。

【考点拓展】后现代主义的撒播观念
(1)德里达认为:所谓撒播,就是在摆脱概念的控制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形成一种蕴含比较丰富的语言或文本。

(2)萨伊德的《东方学》让人们意识到了长期以来西方对东方(他所说的东方指中东地区)单向的想象与误读。

这种想象其实也是前面所说的传播中话语权力的一种表现。

(3)诠释哲学家伽达默尔一方面肯定诠释者“偏见”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也主张在复活文本的过程中,在诠释循环之中,读者和作者的视阈会逐渐融合。

考点七、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1内涵
传播是彼此的平等交流和对话,这个过程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

2理论源头
“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的三个源头:
(1)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你”理论
“我”和“你”不是隔离的,而是融为一体的,“我”不是为了功利目的来建立“关系”,而是以“我”的全部存在和生命来与“你”相遇。

“我-你”关系脱离了彼此利用的关系,而实现了人的存在价值。

(2)文学批评家米哈依·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依赖他人或其他客体才可以实现自我定位。

所以,自我中包含他人,自我封闭的个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每个人的个性话语同时也是他人话语的混合体。

(3)实用主义哲学
代表理论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与语用学理论。

3作为仪式的传播
(1)杜威提出“传播是共享”
①传播是人们参与同一个世界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共享内在意识的秘密过程。

②杜威的民主理论中,传播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民主是共享和传播。

(2)詹姆斯·卡里提出“传播是仪式”
①传播仪式是一种通过召唤主体,邀请读者参与传播活动,从而获取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构造与重现。

②传播是描述权力和行动的舞台。

③传播仪式重要的不是人们从传播过程获取了何种信息,而是通过传播我们取得了和其他人的内在联系,得到了对于现实的共同理解。

4对“传播是传递”和“传播是控制”的反驳
(1)文化人类学的观点
①文化是用于体现象征符号中意义的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这是从人类历史体系表达过程中传递下来的。

人们通过此来完成沟通与学习的目的,从而形成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

②文化的分析是一种阐释性科学,具有探索性意义。

必须深入理解与感悟文化中的微妙因素,从而把握群体特征,继而理解其生活方式。

(2)社群主义的观点
①这两种话语将社会看作是由一个个原子化的个体组成的简单集合,却忽视了家庭、社区、阶级、国家、民族、团体等社群因素,而这些集体才是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始动因。

②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其所在群体的文化传统会影响人们对于正义、自由等基本价值问题的观点,并不存在超越文化的绝对正义、自由。

(3)对于两种观点的评价
从不同角度批评了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主义以及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主义,使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传统和文化,也再次重视传播在传统和文化的形成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