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线索.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重点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重点
中国民俗学最为重要的概念是“民俗学”,它涵盖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等等。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他将民俗学之研究架构化,强调民俗学不仅要专注于研究具体的民族传统,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其在学科本身的建构和研究建构两个层面。
首先,钟敬文强调,民俗学是一门对形式、文化、和世界观的深远认识的学科,因此,它的研究和解释聚焦于文化的结构和形态是重中之重。
其次,钟敬文指出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形象研究,即文化理论的研究,要发掘人类的文化表现的形象的内涵,而不只是内部的文化交流。
此外,重视人类意识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文化结构和发展的影响,也是钟敬文研究民俗学时所重视的内容之一。
最后,此外,钟敬文还强调,民俗学又被称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它要注意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历史发展变化以及其与个体行为表现有何关系,民俗学研究是一门对混合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研究。
综上所述,钟敬文在民俗学研究中最关注的是建构学科理论以及研究文化形态和结构,形象内涵以及个体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混合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从而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由此可见,钟敬文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教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教案《民俗学概论》教学目标1. 让同学们对民俗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帮助同学们掌握民俗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同学们观察和分析民俗现象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重点:民俗学的定义、范畴和主要研究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同学们理解民俗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民俗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3. 讨论法:组织同学们就某些民俗现象进行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一个有趣的领域——民俗学。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放鞭炮?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都是民俗的表现,而民俗学就是研究这些现象的学科。
那到底什么是民俗学呢?咱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2. 讲解民俗学的定义和范畴(老师):民俗学呀,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等多个方面。
比如说,咱们平时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这属于物质民俗;结婚、丧葬这些仪式呢,就是社会民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那是精神民俗;而咱们说的方言、谚语,就是语言民俗啦。
3. 结合案例分析民俗现象(老师):来,咱们看个例子。
比如说中秋节,大家都知道要吃月饼、赏月。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月饼象征着团圆,赏月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比如,有些地方过年有舞龙舞狮的习俗,这又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和愿望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然后咱们一起交流交流。
(组织同学们讨论,倾听同学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和引导)4. 介绍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老师):那要研究民俗学,都有哪些方法呢?常见的有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等。
田野调查就是亲自到民间去观察、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文献研究呢,就是查阅各种历史文献、地方志等等;比较研究就是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进行对比分析。
《民俗学概论》读书报告
《民俗学概论》读书报告《民俗学概论》是1998年12月由钟敬文先生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高等院校民俗学教学参考书。
钟敬文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曾倡议创办中国民俗学派,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民俗学概论》是钟敬文先生与众多教授学者在中外民俗学交往地域广阔、交流情况频繁和交流内容深广的情形下致力完成的,钟敬文先生在本书前言中也写到:“在这样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们的这部关于中国民俗知识的概论书出版了,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一种心愿。
”这本书不仅纵述民俗历史、民俗事象,而且对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海外民俗学发展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为我国民俗学学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范本。
《民俗学概论》多年来作为民俗学入门教材受到各大高校欢迎。
《民俗学概论》整本书所围绕的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与物,因此学习民俗学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
这本书对民俗进行分类分点叙述,条理清晰,对于初次接触学习了解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而且框架一目了然,这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好的地方。
其次,这本书并没有太过深入的叙述,而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一种风俗习惯都描写清楚。
这本书除前言,分为十二章。
第一章绪论对民俗学进行了大方面的介绍,第二章至第十三章将民俗学分类展开描写,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分别写了中外民俗学的发展,最后一章写到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最先读到的是民俗的概念,这是读书的开始。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基于我的理解,民俗便是民间集体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不自觉遵守的并世代延续传承下来的文化。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民俗信仰)【圣才出品】
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一、信仰对象(一)灵魂1.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导致人们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
2.在人们的意识中,最初的灵魂是有血缘、远近和亲疏之别的。
3.灵魂信仰不限于人,也涉及自然神、图腾,包括人类自身役使的牛马和使用的器物。
(二)自然神1.自然神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
2.自然神的种类(1)天体,包括天神、日神、月神、星神。
(2)自然现象,包括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火神。
(3)无生物,包括山神、土地神、水神、石神、海神、潮神,土地神,又称社神。
(4)生物,其中有两种,一种是动物神;一种是植物神。
(三)图腾1.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2.在同一图腾内禁止通婚。
图腾还有一定的祭祀和禁忌。
(四)祖先神1.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
由于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也是人死后的管理者。
2.祖先神包括不同层次:有远古祖先或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五)生育神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
它们大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
(六)行业神1.含义: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2.起源:它起源于生产的发展。
最初的行业神就是生产神。
二、信仰媒介人类为了取得与鬼神的密切联系,就必须有沟通人与鬼神的桥梁,于是出现一种媒介—巫觋或萨满。
(一)灵媒由于人、鬼、神的分野,人类要经常求助于鬼神,因此曾有一个时期,人人为巫。
后来由于宗教事务频繁,产生了一些专事通神的人,出现了人、鬼、神之间的媒介:这种人物,中原称巫觋,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
(二)巫的种类1.巫觋巫觋通鬼神的两种方式:(1)请神附体。
请神附体有请神、探源、抓鬼和谢神四个步骤。
(2)过阴,即“灵魂出走”。
2.祭司祭司是由巫觋发展来的,是一种高级的巫,即大巫,皆由男性担任。
3.术士术士,即专门巫师,主要包括山、医、命、卜。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口头文学(下))【圣才出品】
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一、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一)民歌的起源1.从客观着眼的有:劳动说、巫术宗教说、劳动与宗教说、性引诱之需说等。
2.从主观着眼的有:自发天籁说、模仿说、节奏中介说、心理说、性欲化装说等。
3.从出现先后着眼的有:歌、舞、乐始为一体,后分流独立说;劳动、音乐、诗歌三位一体,前者为核心要素,后二者为附加说;歌词先于音乐说;作品由散文向韵文形式转化说;由韵文退化为散文形式说等。
4.从作者着眼的有:群体共创说、个体创作说、个人与群体合作说等。
(二)民歌的传播1.民歌具有相当强的传承力,主要是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书面记录也是保存和传播民歌的一种途径。
2.我国收集民歌的两种情况(1)官方派专人或设专门机构采风。
(2)文人学士出于对社会关注与个人的喜爱而编制采集。
如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3.到现代,日益增强的具有歌谣学学科自觉意识的采风,不论采录的理论建设、组织领导、人员组成以及采录的目的、地域范围、记录整理方法和所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或大的突破。
当代更有长足的发展。
4.独特地伴随着历史的民歌,也随生活的变化而产生变异。
二、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一)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1.劳动歌(1)狭义的专指号子。
它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基本特征。
劳动歌多取“一领众和”形式,可分为仅有“咳”“嗬”等劳动呼喊声,有的还有具体歌词两种。
(2)广义的还可包括在劳动中唱的与劳动生活有关的歌。
广义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2.仪礼歌(1)含义: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
(2)分类:大致有诀术、仪式、礼俗三类。
①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咒语,多由巫师唱诵,也有老百姓自诵的。
②仪式歌,是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
③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民间口头文学(下))
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一、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一)民歌的起源1.从客观着眼的有:劳动说、巫术宗教说、劳动与宗教说、性引诱之需说等。
2.从主观着眼的有:自发天籁说、模仿说、节奏中介说、心理说、性欲化装说等。
3.从出现先后着眼的有:歌、舞、乐始为一体,后分流独立说;劳动、音乐、诗歌三位一体,前者为核心要素,后二者为附加说;歌词先于音乐说;作品由散文向韵文形式转化说;由韵文退化为散文形式说等。
4.从作者着眼的有:群体共创说、个体创作说、个人与群体合作说等。
(二)民歌的传播1.民歌具有相当强的传承力。
它主要是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书面记录也是保存和传播民歌的一种途径。
2.我国收集民歌的两种情况(1)官方派专人或设专门机构采风。
(2)文人学士出于对社会关注与个人的喜爱而编制采集。
如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3.到现代,日益增强的具有歌谣学学科自觉意识的采风,不论采录的理论建设、组织领导、人员组成以及采录的目的、地域范围、记录整理方法和所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或大的突破。
当代更有长足的发展。
4.独特地伴随着历史的民歌,也随生活的变化而产生变异。
二、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一)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1.劳动歌(1)狭义的专指号子。
它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基本特征。
劳动歌多取一领众和形式,可分为仅有“咳”、“嗬”等劳动呼喊声,或者还有具体歌词两种。
(2)广义的还可包括在劳动中唱的与劳动生活有关的歌。
广义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2.仪礼歌(1)含义: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
(2)分类:大致有诀术、仪式、礼俗三类。
①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咒语,多由巫师唱诵,也有老百姓自诵的。
②仪式歌,是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
③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
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一、农业民俗(一)含义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二)特点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三)内容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4.农业禁忌习俗(1)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2)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7.农业娱乐风习。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猎户、牧民的禁忌习俗,反映了他们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这些习俗的核心文化价值意识,在于经济效益的实际功能需求。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1.狩猎习俗是猎户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智慧的积累,也是战胜野生动物得以生存的手段。
2.游牧习俗。
在一些游牧地区,牧民经常迁徙。
他们逐水草居住,居住毡帐,在农牧并存的地区,人们对牲畜的饲养特别用心,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饲养经验。
(四)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民俗是鱼文化的主要内容。
其经济和文化价值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五)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行。
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
(六)渔业生产操作习俗由于全国各地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很大,所以渔业生产的工具、操作方法和过程都明显不同,捕捞经验也因地而异。
这就是渔业民俗既具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的原因。
(七)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渔民对渔具及操作方式,都有特殊的语言、信仰、禁忌,以保障趋吉避凶。
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逢福避祸。
三、工匠民俗(一)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原始市场的出现和交换生活用品的需要,一些手艺超群的能人便从最初的原始经济群体中独立出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变副业为主业,出现了各类专职工匠,这就有了进一步的社会分工。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 概说——民间、民俗、民俗学
第 一 讲
概 民说 俗 学民
间 、 民 俗 、
——
推荐阅读书目
董晓萍, 《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 论与方法》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 叶涛,《民俗学导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
中国的民俗学——启蒙与救 亡
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
主张利用民俗作为工具,开化民智、救 治时弊 ,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
黄遵宪:中国民俗学的先驱 民俗具有难 以改变性和可以变异性的特征,初步形 成较为系统的民俗学理论
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现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表现
在创作革命童谣和弹词 ,章炳麟的《逐 满歌》,陈天华的《猛回头》和秋瑾的 《精卫石》;
民俗学对人类学的依附关系形成。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了民俗 学:
俄苏的民俗学——争霸世界的需要
俄国的民俗学 :前期受到格林的理论影响, 后来接受了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继承了俄国民俗学:接受了古 典进化论。
苏联民俗学与早期古典英美民俗学的相似 之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面纱下重述了帝 国主义的中心观。
西方世界的民间
德国(民俗学产生的摇篮)的民
二
间
、
对应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时
民
也指分层社会中人口基数最大的一 部分
间
赫德尔首先是从民族精神开始入手
的
寻找民族精神的载体 ,由此他找到 民歌,民歌的创造者既是下层人民,
基本贡献——
将人类学理论中国化,力图创造一个中国 的神话系统,同时以文学研究吸纳人类学 理论。
重文献分析,在抗战期间于西南地区开始 注重收集口头文学。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民俗学研究方法)【圣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一)神话学派1.产生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第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是在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2.基本观点(1)一切民间文化源出于神话,由于神话的演化,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生。
(2)神话乃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
(3)以神话为主体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部族)的集体创造,反映了他们的集体心理,因此倘要对某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观进行阐释,就非从神话人手不可。
3.格林兄弟的著作(1)民间文学作品:《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即《格林童话集》)、《德意志传说集》等。
(2)专门论著:《德语语法》、《德语史》、《德意志神话学》。
(3)兄弟俩还合作编写了《德语词典》(生前未完成)。
4.格林兄弟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
他们认为,作为每个民族世界观核心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他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
神话是宗教信仰的体现,而语言是神话的载体。
透过语言不但可以掌握神话,了解宗教信仰,而且还可以看到经济结构、法律、风俗习惯、物质文化形态乃至国际和民族关系的某些方面。
(二)语言学派1.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缪勒。
2.缪勒的主张(1)缪勒擅长的是印欧比较语言学,曾注释印度史诗《梨俱吠陀》,理论代表作是《比较神话学》。
在该书中,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点。
(2)他致力于复原印欧语系的“原始共同神话”,认为“民间故事就是古神话的现代方言”,主张民俗研究必须追溯原始神话这个源头,即主张由今溯古的研究思路。
(3)他提出了区分民俗中固有成分与新生成分、外来成分的某些原则。
(三)人类学派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哲学和方法论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当时正在茁壮兴起的社会人类学。
3.先驱者:泰勒。
4.主要代表人物:安德鲁·朗。
5.基本观点(1)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管如何原始,如何独特,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
《民俗概论》读书报告
《民俗学概论》读书报告姓名:黄笛学号:200911081942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民俗学概论》第二版是由钟敬文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民俗学专业教材。
钟敬文先生出生于20世纪初期广东省山区的一个小镇。
在小学学业完成后,钟先生在县城求学并留在县城教书,但钟先生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所处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他捉住了机遇离开县城到中南的大城市求职。
《民俗学概论》是钟敬文先生在九十年末致力研究写成的专业知识书籍。
正如钟敬文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的一般“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这部关于中国民俗知识的概论书出版了,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心愿! ”祖先崇拜和土地神崇拜和境主崇拜都属于民俗信仰,下面分别阐述《民俗学概论》有关于三者的内容。
对于民俗信仰的研究,根据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对于民俗信仰的研究,民俗信仰大致分为几个方面研究,即民俗信仰的起源,民俗信仰的对象、民俗信仰的媒介、民俗信仰的表现方式。
在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摘录《民俗学概论》中关于祖先崇拜和土地神崇拜和境主崇拜的内容。
一、祖先崇拜祖先崇拜的依据,《民俗学概论》一书中提到“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
由于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
”②祖先崇拜来源于人们相信对于已故祖先对于子孙的庇护,它是血缘关系的体现者。
祖先祭祀的对象,在本书中详细描述“在民间,‘五服’的范围即为血缘组织的范围,‘出五服’就不算一家人。
”③五服即五代之内的祖先,一般家里面的祖先屋里面的祭祀的祖先最高辈分为高祖,高祖即曾祖父的父亲,即祖父的祖父。
祖先神并不是五代之内的任意男子,而是有特殊的要求。
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但是一般并不是所有已故的亲长都是祖先,而是氏族长、部族首领、家族长、家长、继承人、有功的成员正常死亡的才能成为祖先。
”④其次,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祭祖的主祭人和参加祭祀的人群的身份的,钟敬文先生在书中提到“按照封建王朝的礼制,立庙祭祖一直都是上层阶级的特权。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线索
第一部分民俗与民俗学概况一、民俗与民俗学㈠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⑴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2.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3.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4.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⑵民俗的分类①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③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④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㈡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⑴民俗学(Folkloristics),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 概 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பைடு நூலகம்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 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 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 1.民俗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 传递方式。 2.民俗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1)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 广大;而发生时间比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就要狭小得多。 (2)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 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同时也应注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第14章 中国民俗学史略——第16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一、名词解释民俗周刊(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
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
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
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
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
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二、简答题1.简述传统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地方志,简称“方志”,是指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
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
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表现为:(1)有助于民俗史形态的研究传统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比较系统、详实、可靠以及时间脉络比较清晰的特点,为开展民俗史研究提供了便利。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编修的地方志同一类民俗记载的比较,有望获得其传承变迁的主要线索。
(2)有助于民俗形态研究民俗形态研究是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志对民俗事象的记述注重程式和细节,这对于探讨民俗事象的内部构造和功能指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有助于不同区域民俗的比较研究地方性是民俗的一个根本特征,而民俗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关注、发现和解释民俗的地方性。
地方志中的民俗记述有着确切的区域定位的特点,为开展民俗的区域比较研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4)有助于方志编修者的风俗观研究风俗观是关于风俗的性质、功能、特点、传承、变化等以及风俗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礼制等关系以及记录风俗的意义等诸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和见解。
汉代以降,代代都有士人学者表述自己的风俗观。
宋代以后的地方志往往志风俗,地方志的修纂者们往往就此发表对风俗的看法,遂使地方志成为风俗观的重要载体,也因而成为当代民俗学者考察传统风俗观的资料来源。
(5)有助于民俗事象记述书写的文本研究基于修纂者修志态度、观念、学力、精力、掌握资料多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就风俗部分而言,呈现出来的文本水平不一,风俗所涉内容不同,侧重点不一样,繁简差别也非常之大。
钟敬文教授谈民俗学研究
通 讯Bulleti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Folkloric Research主办单位: 刊头题字:费孝通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 第 26、27期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1996年9月10日费孝通学术基金 联系地址:100871北京大学民俗学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本 期 要 目钟敬文教授谈民俗学研究市场情景中的三峡文物保护 胡鸿保在全球同一中创造民族文化 罗伯特·J·福斯特文 乐梅译爱滋病:来自加拿大华人社区的呼声——温哥华华人社区的经验报告民俗盛衰与官方文化 王俊敏《中国各族人口的增长分析与预测》通过专家鉴定 王迎新简讯数则钟敬文教授谈民俗学研究我们的学科是在四人帮倒台之后才恢复的,从学术角度讲,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比较宽松的。
文革前17年,许多学科都被插上了标签。
比如社会学插上了“伪科学”的标签,人类学、民俗学都成了资产阶级的学科,受到了批判。
这些都成为历史了。
近20年前,中央提出了口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的学科也就解放了。
解放不是乱来的,是根据实际需要,这些学科应该存在、应该发展。
因此我们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都受到社会的尊敬。
环境宽松只是一个条件,学科能不能发展还是要有许多条件。
我们从事研究的人是不是全心全意地作学问,知识结构如何,外语程度怎样……不是那么简单的。
拿我们的民俗学来说,自从北大1918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征集歌谣以来,到现在已经快80年了。
这80年里,走过的路很艰苦、很曲折。
尽管我们现在在书店里可以看到许多书,作者也有不少,有中年的学者,也有年轻的,已有了一定的气象;实际上,我们的工作还处在幼儿园阶段,顶多处在初中阶段,我们还要上高中、上大学、当研究生、读博士后,路子还很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民俗与民俗学概况一、民俗与民俗学㈠民俗(Folklore , 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 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 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⑴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2.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3.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4.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⑵民俗的分类①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③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④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 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 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㈡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⑴民俗学 (Folkloristics , 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 是以科学的态度, 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 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 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 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 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⑵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1. 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2. 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3.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4. 社会学与民俗学 :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 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 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5. 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 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 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
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 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6. 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⑶民俗学的内容:1. 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⑷民俗学的任务和价值 :①民俗学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经济民俗学、社会民俗学、语言民俗学、宗教民俗学。
②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③民俗学的实用价值:1. 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热爱本土的情感。
2. 可以指导和辅助我们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民俗传统。
3. 开发民俗旅游活动等实用价值。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㈠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㈡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㈢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民俗文化的扩布过程:1. 采借者对被采借者民俗做出价值判断, 然后与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文化比较、选择;2. 在比较基础上,决定对新民俗做出取舍选择;3. 如决定采用,对采纳的文化根据需要进行改造,将其置入原有传统,进行有效扩布㈣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㈤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
㈥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1. 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
2. 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3. 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㈠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㈡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㈢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㈣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第二部分民俗各类㈠物质生产民俗①定义: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②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⑴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①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②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③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④农业禁忌、祭祀习俗⑤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⑥农业生产过程习俗⑦农业娱乐风习俗⑵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①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②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
③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
④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⑤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⑥渔业生产操作习俗。
⑦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⑶工匠民俗①工匠的技艺传承、工匠的行业习俗②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授的封锁性、生产活动的神秘性⑷商业与交通民俗①各类商业(集市、行商、坐商及其民俗特点②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传统的交通设施、运输工具与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㈡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⑴饮食民俗①日常食俗:主食、副食、菜系、食物制作、特色、食制②节日食俗:不同节日、不同民族③祭祀食俗:民族差异④待客食俗⑤特殊食俗⑵服饰民俗①服饰的产生和发展A.民间服饰的种类:1、衣着(衣、裙2、附加的装饰物(项圈、钗、梳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发式、画眉、文身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腰刀、挎包、香囊B.服饰变化的阶段:1、最初阶段,以蔽体,防寒御暑为目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差异小;2、第二阶段,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4、第四阶段: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②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服饰的构成要素:1、质:是指服装原料的性质;2、形:是指服装的样式;3、色:是指服装的色彩;4、饰:是指佩带的饰物;5、画:花纹图案。
③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⑶居住建筑民俗①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②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⒈四合院⒉干栏式建筑⒊风水⒋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a.聚族而局b.房屋式样大体相同c.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民房低于官府d.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㈢社会组织民俗⑴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①从组织行为来看:1. 组织的角色民俗 2.组织观念民俗 3.组织活动民俗 (民俗事件。
②从组织程序来看:1. 确定组织的民俗 2.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3.关于组织的活动程序的民俗4.辞别组织成员的民俗和改变组织的民俗。
③从组织的功能要素看:1. 关于组织目标的民俗 2.关于组织成员的民俗3. 关于组织整合的民俗4.关于组织活动条件的民俗。
⑵宗族组织民俗①宗族组织的要素: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 资助之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②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 1、分家, 2、立族, 3、入族, 4、合谱,⑶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①行会②民间秘密宗教组织③民间秘密结社④社区组织㈣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 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
⑴岁时节日的由来①节期的选择②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⑵岁时节日的发展的作用因素节日风俗的产生1、神话传说的嵌入,如七夕,中秋;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如元宵(汉武帝 ;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如端午节;4、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如佛诞日,中元节(七月半⑶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①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②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③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㈤人生仪礼⑴人生仪礼的性质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 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此外, 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人生仪礼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 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①通过仪礼(范·热纳【法】人生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即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向人们展示“脱离仪式” “转变仪式” “合入仪式” 三个阶段。
② “阈限”理论(维克多·特纳【英】身分转换的第二阶段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受礼者进入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时空,它处于中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