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

合集下载

中图版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提纲

中图版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提纲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高考生物静悟提纲(课标版)班级姓名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一、细胞的分子组成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有哪些?在验证 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中,标记蛋白质都用什么元素?【C 、H 、O 、N ,有的还有 P 、S 、Fe 、Zn 、Cu 、B 、Mn 、I 等。

在验证 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中,用 35S 标记蛋白质,用 32P 标记 DNA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怎么表示?结构特点是什么?【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3)什么叫肽键?用化学式怎样表示?【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化学式为—NH-CO —】 拓展: ①蛋白质中的相关计算:氨基酸数、肽链数、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之间的关系【含 X 条肽链的蛋白质中: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总氨基酸数—X 】 ②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蛋白质的分子量=总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量—脱去水分子数×18】 ③判断羧基数目、氨基数目注意 R 基里面的氨基、羧基,判断肽键数目时注意环肽。

【含 X 条肽链的蛋白质中:氨基和羧基数至少各为 X 个】(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 DNA (或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5)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功能。

【①结构蛋白②催化作用③运输载体④信息传递⑤免疫功能】(6)核酸的元素组成和功能是什么?【元素组成:C H O N P 功能:携带遗传信息,在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7)核酸的基本单位及其组成成分是什么?【基本单位:核苷酸 ;组成成分: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8)DNA 和 RNA 的区别有哪些?【组成不同:分别由脱氧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核糖核苷酸(由碱基、磷酸和核糖组成);存在场所不同:DNA 主要存在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RNA 主要存在于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复习提纲

必修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中。

淋巴中有着大量的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于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思考:1.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速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2. 请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成因。

空气干燥,导致汗液挥发过快,导致内环境水盐平衡失调室内温度较稳定,长期如此,导致对温度感应能力下降,若突然进入室外,温差过大,导致内环境无法快速调节过来。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一个神经元包括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反之,浓度越低渗透压越低。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Na+和Cl-。

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不是固定不变)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兴奋的传导形式: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上特点:双向传导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导)特点: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脑(包括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4、大脑(最高级中枢)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结构、功能、通透性等- 细胞质:细胞器的组成、功能、分布等- 细胞核:结构、功能、遗传物质等2. 细胞的功能与代谢- 细胞能量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物质运输:扩散、渗透、主动运输等-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3.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的控制、细胞周期等- 细胞分化:生命周期、分化发展等- 细胞凋亡:细胞自我调节与修复、老化、癌变等二、遗传与进化1. DNA与基因- DNA的结构、复制、修复、变异等- 基因的定义、作用、与表达等- 基因顺序、编码和蛋白质合成等2. 遗传与突变- 遗传现象:孟德尔遗传规律、自由组合、连锁互换等- 突变与变异:基因变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3. 进化与自然选择-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生物类比等- 选择理论: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 进化和人类:人类起源、人类智力等三、生命系统与环境1.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态环境:生态位、生态因素等- 生态食物链:食物链、食物网、生物能量传递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区域分布等2. 生态系统的生物间关系- 天然生态系统:生态行为、主要生态群落等- 人为生态系统:人类干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 生态危机:资源压力、环境卫生、全球环境问题等3. 营养代谢与健康- 营养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 营养需求:营养物质、生长发育、营养相关疾病等- 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健康等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的总结提纲,希望对大家复习有所帮助。

高中复习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最全版(附框架图)

高中复习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最全版(附框架图)

高中复习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最全版(附框架图)前面为大家介绍了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点,现在为大家介绍必修三知识点,并附带框架图,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人生物必修全三册复习提纲

人生物必修全三册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不是所有的鱼)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2)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2)

⽣物必修三复习提纲(2)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淋巴细胞 T细胞 作⽤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的发挥免疫作⽤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体的三道防线;第⼀道防线:⽪肤、黏膜 ⾮特疫性免疫 第⼆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细胞 (⼆次免疫) a、⼆次免疫的作⽤更强,速度更快,产⽣抗体的数⽬更多,作⽤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的; d、浆细胞来⾃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 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作⽤: (⼆次免疫)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免疫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液、母婴三种途径,共⽤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抗原、抗体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T细胞会对其进⾏攻击,移植时要⽤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六、⽣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尖端产⽣⽣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长素的作⽤; 4、⽣长素的成分是吲哚⼄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侧的⽣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因⽽引起两侧⽣长不均匀从⽽造成向光弯曲. 七、⽣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氨酸→⽣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称极性运输; 运输⽅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长素旺盛部位. ⼋、⽣长素的⽣理作⽤: 1、⽣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是给细胞传达⼀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 a、促进细胞的⽣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根; d、防⽌果实和叶⽚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浓度促进⽣长,低浓度抑制⽣长;既可促进⽣长也可抑制⽣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长素发挥的作⽤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霉素引起的,⾚霉素的作⽤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促进种⼦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 4、⼄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地起作⽤,⽽是多种激素相互作⽤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能从产⽣部位运输到作⽤部位,对植物的⽣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长调节剂:⼈⼯合成的对植物的⽣长发育有调节作⽤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酸. 第四章: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针对范围⼩,个体较⼤的种群; b、计算⽅法:植物:样⽅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弱、活动范围⼩);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法昆⾍:灯光诱捕法; 微⽣物:抽样检测法. 2、出⽣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 3、迁⼊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率; b、意义:针对⼀座城市⼈⼝的变化起决定作⽤.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的⽐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 5、性别⽐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的⽐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定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 (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物和空间条件充裕、⽓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然界中确有,如⼀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 3、⼤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物资源的保护和利⽤、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时间内聚集在⼀定区域中各种⽣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捕⾷(甲图) 竞争(⼄图) 互利共⽣(丙图) 寄⽣ 丙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了群落利⽤阳光等环境资源能⼒; 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物⾃⾝⽣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个群落被另⼀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演替:指在⼀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演替,如:沙丘、⽕⼭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灌⽊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 3、⼈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然演替的速度和⽅向进⾏. 第五章 ⼗四、⽣态系统 1、定义:由⽣物群落与它的⽆机环境相互作⽤⽽形成的统⼀整体, 最⼤的⽣态系统是⽣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物及其⽆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然⽣态系统 ⾃然⽣态系统的⾃我调节能⼒⼤于⼈⼯⽣态系统 ⼈⼯⽣态系统 ⾮⽣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结构 ⽣产者(⾃养⽣物) 主要是绿⾊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主要有植⾷性动物、⾁⾷性动物和杂⾷性动物 寄⽣动物(蛔⾍) 异养⽣物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活的动物(蚯蚓) ⾷物链从⽣产者开始到最⾼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物链 营养结构 ⾷物⽹在⾷物⽹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物链,⾷物⽹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 a、定义:⽣物系统中能量的输⼊、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态系统总能量是⽣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物链、⾷物⽹, 散失通过呼吸作⽤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营养级,⽣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字塔不可倒置,数量⾦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提⾼能量的利⽤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效的流向对⼈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 1. 定义:组成⽣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着从⽆机环境到⽣物群落,⼜从⽣物群落到⽆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碳循环的形式:CO2 ⼤⽓中CO2过⾼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燃料的燃烧,使⽤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 同时进⾏,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 5、实践中应⽤:a.任何⽣态系统都需要来⾃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们科学规划设计⼈⼯⽣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 c.能量多极利⽤从⽽提⾼能量的利⽤率 d.帮助⼈们合理调整⽣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效地流向对⼈类有益的⽅向. 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等可来源于⽆机环境,也可来⾃于⽣物. 6、信息传递①信息种类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物与⽆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命活动的正常进⾏离不开信息作⽤,⽣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a .提⾼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控制,⽣物防治害⾍,⽤不同声⾳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①定义:⽣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 抵抗⼒稳定性抵抗⼲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致的如:北极冻原 恢复⼒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我调节能⼒(负反馈调节是⾃我调节能⼒的基础) 能⼒⼤⼩由⽣态系统的组分和⾷物⽹的复杂程度有关,⽣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物⽹越复杂⾃我调节能⼒就越强. 但⾃我调节能⼒是有限度的,超过⾃我调节能⼒限度的⼲扰会使⽣态系统崩溃 抵抗⼒稳定性越强恢复⼒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稳定性越弱恢复⼒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a.对⽣态系统的⼲扰不应超过⽣态系统的⾃我调节能⼒ b.对⼈类利⽤强度较⼤的⽣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五、⽣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基数⼤⽽且出⽣率⼤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增长对⽣态环境的影响: a、⼈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态系统产⽣了沉重压⼒.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增长 b、加⼤环境保护的⼒度 c、加强⽣物多样性保护和⽣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候变化 b.⽔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e.⼟地荒漠化f.海洋污染g.⽣物多样性锐减 5、⽣物多样性①概念:⽣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物的多样性. ⽣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前不清楚 ②多样性价值间接价值⽣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药⽤⼯业⽤旅游观赏科研⽂学艺术 就地保护建⽴⾃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物多样性最有效 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存机会 ③保护措施利⽤⽣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保护 协调好⼈与⽣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的掠夺式地开发利⽤(合理利⽤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代⼈需要的情况下,满⾜我们这代⼈的需要,它是追求⾃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向性运动§1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如向光性、向重力性。

原因: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植物生长的向光性§2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单侧光照射后,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量多于向光一侧,因此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光只是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

(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3产生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嫩叶、叶原基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部位:分布广泛,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发生在顶端分生组织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1、生长素的二重性表现: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mol/L,-4茎的最-10-8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根最适浓度是适浓度是10mol/L。

体现两重性的现象根的向重力性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打顶或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2、生长素的功能应用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④作为除草剂:如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5、其他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种类及作用二、动物稳态的调节§1、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内部的液体,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细胞外部的液体,约占1/3)组织液淋巴2、内环境的成分无机物:水、无机盐有机物: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等)、血浆蛋白、激素、抗体、代谢废物(尿素)等3、内环境的意义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媒介。

§2、稳态1、概念: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如:血浆pH、血糖含量、水的含量、无机盐的含量、内环境的温度2、稳态维持机制: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的,保证细胞行使正常的,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血浆pH的调节血浆pH:7.35~7.45原因:血浆中含有很多的缓冲对,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HCO/NaHCO 323若机体产生乳酸:HL(乳酸)+NaHCO→NaL(乳酸钠)+HCO HCO→HO+CONaCO:HCO3+ NaCO→2NaHCO 3323222223332若机体摄入大量、血糖平衡的调节3§.、血糖的平衡1消化吸收氧化分解能量+H(主要去0+ 食物22合成分解路)合成肌糖肝糖元糖元(肝糖元/转化元)氨基酸等非糖物质氨基酸等非糖物质mg/dL 180 >160~尿糖、血糖平衡的调节2 特点:激素(体液)调节为主,神经调节为辅⑴⑵调节过程血糖升高肾上腺素下丘脑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肾上腺某一区域胰岛素胰岛A细胞下丘脑另一区域血糖降低3、血糖平衡的意义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的健康。

4、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多食:对血糖的利用发生障碍,能量供应不足病症及原因多饮:葡萄糖随尿液流失,同时带走过多的水分(三多一少)多尿:体重减少: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4、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的平衡: 来源:食物、饮水、(主要来源)代谢产生的水去路:经肾脏、肺、皮肤、直肠排出体外、Na、K的平衡:来源:食物。

去路:经肾脏、皮肤、直肠排出体外++2Na的排出原则: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肾脏对K的排出原则: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肾脏对3、水平衡的调节(-)相关器官摄入适量的水饮水细胞不足外大脑皮层,兴奋液下丘脑渗产生渴觉机体(+)渗透压感受透失水合成释放压器抗利尿激素垂体升食物高抗利尿激素过咸)(+K4、Na++平衡的调节、肾小管、集合管对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NaNa的重吸收增加,和和醛固酮++K的分泌减少对对K的分泌增加5、水盐平衡的意义维持了内环境中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对于机体完成各种生命活动是必需的。

+、四肢发冷等。

心率加快大量丢失N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血压下降、+心律失调。

细胞内液渗透压下降,心脏自动节律会出现异常,导致大量丢失K,5、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体温指人体内环境的温度。

的结果 2、恒温的维持——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肝脏、所产生的热能,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脑器官产热:依靠各组织、代谢散热直接散热(占85%)——通过皮肤血管的血流将热量带到体表再散发到外界环境。

间接散热/蒸发散热——与汗液分泌有关,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

3恒温的意义: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4、体温调节的过程⑴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立毛肌收缩下丘脑体温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骨骼肌战栗调节中枢促进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⑵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神经调节汗腺分泌加强下丘脑体温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炎热刺激温觉感受器立毛肌舒张增加散热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三、神经调节§1、膜电位的产生与维持生物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不同,以及离子的跨膜运输造成的。

膜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别主要是由于膜上的“钠—钾”泵产生和维持的。

§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膜外为正,膜内为负2、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膜外为负,膜内为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传导3§.§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传递、突触的概念: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1或肌肉细胞等接触,共,该结构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同构成突触。

2、突触的结构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内含神经递质)突触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传递过程:3受到刺激,会释放当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使突受体蛋白相结合,该物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出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

兴奋或抑制触后膜发生 4、特点:单向传递具该特点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人脑的高级功能1、第I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上下倒置①除头面部以外,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是关系特点②支配对侧躯体的随意运动和功能③皮层代表区大小与所支配器官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2、言语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 S 区),若受损会出现运动性失语症(听懂看懂但不会说)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V区),若受损失去阅读能力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若受损会出现听觉性失语症(听到但是听不懂)书写中枢:(W区),若受损不能书写文字和绘画等四、体液调节§1、概念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 CO 、组织胺等)通过体液途径(血浆、组2织液、淋巴)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器官,从而引起这些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反应。

其中激素是体内最重要的体液调节物质。

§2、内分泌腺及激素1、激素的概念: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2、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3、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及化学本质合成器官激素名称化学本质生理作用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激素蛋白质促(甲状腺、性腺、肾上下丘脑.4、激素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最普遍的调节方式——直接作用于内分泌腺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间接调节内分泌腺活动★反馈调节§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五、免疫调节§1、免疫的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具有,不针第一道防线:由人体的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对特定病原体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杀菌物质组成第三道防线§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主要包括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场所):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所有参加免疫反应的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效应T细胞胸腺发育成T细胞少量转移至免疫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记忆细抗原刺激骨髓胞少量转移至免疫器官细胞B发育成B应效细胞§4、抗原与抗体、抗原1概念:可以引起人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殊物质,包括各种病原体,外源器官、组织、细胞,自身癌变的细胞和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等。

异物性特点大分子性:大多数抗原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特异性:表面具有抗原决定簇,每种只能与特定的抗体或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2、抗体概念:机体受到抗刺激后由效应B(浆)细胞产生的,并且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分布:主要在血浆、淋巴中,少量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5、特异性免疫感应阶段: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和呈递阶段反应(增殖分化)阶段: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效应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1、体液免疫少数少数记忆细胞增殖摄取处理多数呈递抗原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分化呈递效应B细胞抗体抗体抗原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使其失去侵入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免疫效应的实现抗体可中和某些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使之丧失毒性抗体可以与相应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溶解性而沉淀或凝集成细胞团2、细胞免疫少数记忆细胞摄取处理增殖抗原吞噬细胞 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呈递分化裂解效应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细胞因子的作用: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增强多种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的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于已经进入细胞内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由于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这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消灭这些病原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