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体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应用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对12例患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脊髓椎病8例,神经根型4例,记录术前及术后V AS、JOA、NDI评分,及手术前后置换间隙与临近间隙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使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V AS、JOA、NDI评分结果分别为(1.92±1.53)、(15.33±0.78)、(7.5±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与术前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短期内可以缓解颈椎病患者神经症状,同时不降低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

标签: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颈椎;人工颈椎间盘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置换能提供良好的减压和神经功能恢复,同时以其独特的颈椎活动度,能克服因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带来的颈部僵硬及有效阻止邻近节段退变加快而引起新的临床症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我科自2010年8月~2012年10月对12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人工颈椎盘置换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人工颈椎间盘材料

人工颈椎间盘材料均由法国LDR公司提供的MOBI-C,它是一种带有滑动衬里的人工颈椎间盘,一次性整体植入,充分考虑瞬时旋转中心,通过上下终板相对运动自动定位。初期稳定性来源于倾斜型齿状突起更易嵌入椎体终板,保证假体植入后的稳定性。

1.3 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

患者仰卧位,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颈部垫软圆枕,头颈部自然后仰状态,头部两侧沙垫固定,双肩使用长胶布固定在手术床上,右颈前横切口,血管鞘与内脏鞘之间分离进入达椎体前缘。C型臂机透视定位置换节段并同时观察目标间隙上下锥体后缘处于相对平直状态。放置颈椎椎体牵开器确保切牵开器延长臂与上下终板平行,切开椎间隙纤维环,摘除髓核组织,刮除软骨板到骨性终板,将椎间隙平行撑开,切除后纵韧带,枪钳咬除置换间隙上下位椎体后缘增生骨赘,并向两侧减压到钩椎关节。将椎间隙再次平行撑开,至少2次,撑开的度是观察颈椎的生理前凸及间隙高度是否恢复。将下位椎体上终板磨平,并测量椎体,选择假体大小,试模合适后置入假体,同时上下位椎体相向加压固定假体,C型臂机透视证实无误后置皮管负压引流后关闭切口,颈围外固定2~3d,术后1周拆线,常规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2周。

1.4 临床评价

1.4.1 神经功能评价[1] 按照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JOA 17分评分。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分别进行两次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7-治疗前评分)]×100%。

1.4.2 NDI颈部功能障碍指数[2] 颈部疼痛及相关症状以及其对日常生活影响来观察病情及评估治疗效果。

1.4.3 颈痛视觉评分V AS 0分为无痛,10分为最剧烈疼痛,根据患者主观感受评估疼痛强度。

1.5 影像学评价

1.5.1 假体稳定性观察假体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差异、假体上下终板相互位置关系、假体轴线与原来椎间隙轴线关系。

1.5.2 观察异位骨化和假体融合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与术前X线片比较,椎体后缘有无新出现骨化,及假体是否已融合。

1.5.3 观察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目标椎间隙高度(椎间隙最前,最后与中点3处上下终板间距离之和的平均数),颈椎活动度(过屈过伸位X线片上下终板平行线夹角)变化,及临近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活动度。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对JOA评分、V AS评分、NDI评分和置换节段椎间活动度、椎间高度,临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椎间高度,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DI、JOA、V AS评分结果

本组病例JOA评分结果术前的(10.25±1.56)分提高到术后的(15.33±0.78)分,平均改善率72.5% ,近期随访表明疗效优良。术前(10.25±1.56)分与末次随访(15.33±0.78)分,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0,P<0.05)。V AS 评分从术前(7.10±1.2)分降到术后(1.92±1.53)分,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7,P<0.05)。NDI指数术前(39.20±6.83)分,术后末次随访(7.50±2.5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62,P<0.05)。见表1。

2.2 X线观察评估结果

假体稳定性:本组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等不稳现象。所有患者假体上下终板间保存良好活动,未发现假体融合及异位骨化形成。临近节段间隙活动度及椎间高度测量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后7d可能因为疼痛等因素减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7.20±2.37)°,末次随访(8.25±2.18)°,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主要是由椎体后缘或两侧增生的骨赘,突出的椎间盘,增生肥厚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致,因此本研究术中不能仅满足假体放置,应彻底减压从根本上解除压迫,有效缓解症状是进行手术的根本要求。本研究认为彻底切除椎间盘组织,软骨终板,对于后纵韧带,本研究主张予以切除,因为一方面破裂型的髓核可游离到后纵韧带后方,肥厚增生的后纵韧带可以引起临床症状,同时后纵韧带在异位骨化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类似支架效应,切除后纵韧带同时可获得更彻底的减压;切除后缘增生骨赘,及部分钩椎关节,潜行减压,并通过间隙平行撑开获得空间进一步直接或间接扩大椎管及神经根管有效容积。应当注意减压时枪钳尽量保持水平用力,进椎管时尽量在边缘同时脊髓受压相对轻一侧切除韧带进入,避免脊髓医源性损伤。在本组病例中在行单节段置换的患者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16.8±7.2)个月的随访中V AS、JOA、NDI评分均有改善。JOA评分获得72.5%改善率。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改善因为彻底的外科减压及术前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非假体带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