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美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不至
• 《世说新语·文学》:客问乐令指不至者, 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zhu3)尾柄确几 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 麈尾曰:“若至,那得去?” • 《庄子·天下》记载公孙龙学派言论:指不 至,至不绝。 • 指不至与芝诺的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类似, 至不绝与“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 竭”类似。
嵇康原文
• 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 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 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 声之无常哉!
嵇康的移情论证明
• 移情论是19世纪西方美学的一种主要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欣赏事物的时候实 际上是为自己的情感所打动。在审美经验 中,我们通常是将自己的情感移注到事物 之上,通过外在事物来表现和认识自己的 内在情感。
嵇康的经验论证明
• 经验论证明是从经验的角度举出反例证明 某个观点的错误。比如,西方美学史上常 用经验论证明的方式证明美不在于某种比 例(如黄金分割律),因为经验告诉我们 有些事物不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也是美的, 而有些事物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却不是美 的。 • 嵇康认为,同样的音乐有人听了悲有人听 了喜,由此证明音乐本身是没有哀乐的。
嵇康对声无哀乐的本体论证明
• 所谓本体论证明,即从事物的存在类型上 进行的证明。比如,西方美学中经常用本 体论证明的方法来证明艺术作品是没有善 恶之分的,因为只有人才有善恶的区别, 物没有善恶的区别,艺术作品是物,因此 对艺术作品进行善恶区分是不合适的。 • 嵇康认为,只有人才有哀乐,音乐没有哀 乐。
气韵
• 谢赫《画品》中提出了“六法”: • 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 采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 是也。
气韵的含义
• 简单地说,气韵指的是人的风采神韵,这 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一个重要范畴。魏 晋时期盛行人物品评的风气,对人物品评 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比如德行、才学等 等,气韵是从审美方面对人物的品评。 • 我的理解是:气韵指的是人给人的感觉性 质或气质,是通过直观来感受(feel)的一种 性质,是我们对一个人进行审美评价的主 要依据。
风骨的含义
• 根据《文心雕龙》的文本,风骨对应于文 艺作品的情理,“风”与情相应,“骨” 与理相应,有风骨的文艺作品,一方面是 在“理”上有力,一方面是在“情”上动 人。
神思
• 刘勰《文心雕龙》有“神思”篇。 •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 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 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 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 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 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yue4) 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 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 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 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两个世界的区分
• 名与实的区别。 • 符号与符号所指的事物的区别。 • 事实与道理的区别。
牛与羊的区别
• [孟子]曰:“臣闻之胡纥曰,王坐于堂上,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 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 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 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 之。”( 《孟子·梁惠王》)
嵇康原文
• 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 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 切哀言。……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 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 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 而已。
一般情感反应与审美情感反应的区别
• 一般情感反应就是所谓的哀乐反应,这种哀乐实 际上是欣赏者自己心中的哀乐,不是音乐本身哀 乐,音乐本身无所谓哀乐。 • 审美情感反应是对声音本身的反应,比如节奏快 的音乐引起“躁”的反应,节奏慢的声音引起 “静”的反应。静躁反应没有固定的情感内容, 既可以适合于哀也可以适合于乐。审美情感反应 就是这种不含情感内容只有情感运动形式的反应。 • 这种审美情感反应就是无利害的静观。
嵇康原文
• 夫喜、怒、哀、乐、爱、哀、憎、惭、惧,凡此 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 者也。夫人以贤愚为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 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我,而贤 愚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我憎则谓之 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所怒而谓之怒味哉?由 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 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 发),则无系于声音。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
嵇康原文
• ……然皆以单复高埤善恶为体,而人情以 躁静专散为应。……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 疾,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躁静者, 声之功也;哀乐者,情之主也;不可见声 有躁静之应,因谓哀乐皆由声音也。
中国美学范畴的确立
• 魏晋时期是中国美学范畴确立的关键时期, 许多美学范畴都可以在魏晋时期找到其起 源。这与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审美自觉的时 代密不可分。其中重要的美学范畴有气韵、 风骨、神思等。
wenku.baidu.com
神思的含义
• 神思相当于想象。 • 想象的条件:1、超然物外的态度。2、丰 富的知识储备。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局部嵇康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局部刘伶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局部阮咸
无利害性与审美的独立
• 无利害的静观(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被认为是审美独立的标志。 无利害的静观就是用一种超越的态度来看 待事物,玄学也是用一种超越的态度来看 待事物,因此玄学与中国美学史上审美的 独立密切相关。
魏晋审美自觉的表现
• 魏晋人开始用无利害的态度来静观自然、 人生和艺术。由此,自然、人生和艺术开 始由实用对象,转变为欣赏对象。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 声有哀乐,乐通伦理,是中国美学中的普 遍看法。这种看法表明,审美和艺术还没 有取得自律的地位,嵇康对这种看法的反 对,表明审美和艺术在自律的方向取得了 重要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美学
• 一、玄学与审美自觉 • 二、从玄学的角度来分析《声无哀乐论》 • 三、中国美学范畴的确立:气韵、风骨、 神思
玄学与审美的自觉
• 一、什么是玄学 • 二、审美自觉的特征 • 三、魏晋时期审美自觉的表现
什么是玄学
• 玄学,简单地说,就是辨名析理的学问。 • 《世说新语•文学》:何晏为吏部尚书, 有 位望, 时谈客盈坐, 王弼……往见之, 晏 闻弼名, 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 “此理仆以 为极, 可得复难否?”弼便作难,一坐人 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主客数番,皆一坐 所不及。
Moving Figure:《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王 《竹林七贤》 戎)( )(The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 ) 南朝(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420?) ?)
《竹林七贤》(向秀、刘伶、阮咸、荣 竹林七贤》 启期)( )(The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 )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风骨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风骨”篇。 是以怊怅(chao1chang4)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 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 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 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 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