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分析方法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进展, 2018, 8(3), 91-102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journal/aac

https:///10.12677/aac.2018.83012

The Harmful Effects of Microcystins and the Analytical Methods

Li Zhong, Wenqi Xu, Jingwen Hu, Dahai Zhang*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Chemistry Theory and Technolog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Jul. 6th, 2018; accepted: Jul. 26th, 2018; published: Aug. 2nd, 2018

Abstract

The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the Microcystis blooms are called microcystins and pose a great threat to the ecosystem.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cause a large amou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ents to be discharged into freshwater bodies and leading to the outbreak of wa-ter bloom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n the generation, ecotoxicology and re-moval methods of microcystins at home and abroad, especially focusing on analysis method and proposes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pective.

Keywords

Microcystins, Research Status, Ecotoxicity, Removal Method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分析方法进展

钟力,徐文琦,胡静文,张大海*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18年7月6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26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日

摘要

微囊藻水华可产生微囊藻毒素,严重威胁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排入淡水水体,加剧了水华的爆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及其危害和去除方法,重点关注了其分析方法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讯作者。

钟力等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研究现状,生态风险,去除方法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与河流的国家,近年来随着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淡水水体周边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排入这些淡水水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多,造成水体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导致这些淡水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在一定的温度、光照等条件下,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藻类过量生长繁殖,造成水华(Water Bloom)的污染现象[1]。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被藻类消耗至无法支持其生存,藻类开始大量死亡,藻细胞破裂可能释放各种藻毒素,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甚至导致水生态系统更深层次的崩溃[2]。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多个省市的水样含有不同程度的藻毒素污染,其中沟塘水、河水和水库水的污染最为严重[3]。如云南滇池、江苏太湖和安徽巢湖富营养化现象突出,相继爆发严重的蓝藻水华[4];

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湖泊、水库等资源开发利用活跃的淡水水体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水华污染现象,并且在水体中检测出多种藻毒素[5] [6]。

在富营养淡水水体中,水华的爆发主要是蓝藻门的一个或几个属过度繁殖造成的,而微囊藻水华因具有爆发普遍、持续时间长和产生毒素多的性质,是淡水水体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类[7]。微囊藻爆发性繁殖产生的初级代谢物被称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 [8],其毒性强烈,分布广泛,是藻毒素中危害最深远、影响最广泛的一类。水体含有50 mg/L浓度的MCs,可以完全抑制灰色念珠藻和鱼腥藻的生物活动并使其细胞死亡溶解[9];MCs对大鼠的致死量LD50范围在36~122 μg/Kg[10];一定浓度的MCs 还会诱使个体畸形生长、细胞癌变[11]。

人类直接接触MCs污染水体可引发皮肤炎、结膜炎和鼻炎,口服摄入会引发肠胃炎和急性肝炎等病症。MCs中毒事件有:197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Sewickley饮用水源受蓝藻污染,导致当地大约8000人出现急性肠胃炎[12];1983年,澳大利亚Malpas地区大量居民罹患急性肝炎,经调查很可能是当地饮用水受蓝藻污染所致[13];1991年,英国Rudyard湖爆发蓝藻水华,一支部队在附近训练后,多名士兵中毒[14];1996年,巴西Caruaru城水库爆发蓝藻藻华,引起当地60人死亡[15]。在我国,每年约1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16],其中广西扶绥、江苏海门和启东的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倍,流行病学调查认为这与当地多数居民饮用的浅塘水和河水长期含有MCs有一定关联[17]。

MCs危害巨大,逐渐引起世界各国和组织的关注,纷纷出台相应文件应对。世界卫生组织(WHO) 1998年补充了饮用水质量基准,规定MC-LR (游离态及细胞结合态)的安全阈值为1 μg/L[15]。我国在2001年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将MC-LR列入非常规监测项目[18],《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规定MC-LR含量不得超过1 μg/L[19]。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淡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增加,水华污染的爆发频率增加。因此,如何减少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藻类过分生长繁殖和有效去除藻毒素等环境问题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

2.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MCs是一种在藻细胞内合成的细胞内毒素,由肽合成酶复合体(Peptide synthesiscomplex)生成,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