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目录

1系统概述

系统设计说明

只有制动性能良好、制动系统工作可靠的汽车才能充分发挥其动力性能。因此,在整车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制动系统的匹配计算尤为重要。

LF7133是在标杆车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的一款全新车型,其制动系统是在标杆车制动系统为依托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开发。根据项目要求,需要对制动系统各参数进行计算与校核,以确保制动系统的正常使用,使系统中各零部件之间参数匹配合理,并且确保其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系统结构及组成

经双方确认的设计依据和要求,LF7133制动系统采用同国内外大量A级三厢轿车一致的液压制动系统。制动系统包含以下装置:

行车制动系统:根据车辆配置选择前后盘式或前盘后鼓制动器,制动踏板为吊挂式踏板,带真空助力器,管路布置采用相互独立的X型双管路系统;

驻车制动系统:为机械式手动后鼓式制动,采用远距离棘轮拉索操纵机构;

应急制动系统:行车制动系统具有应急特性,应保证在行车制动只有一处管路失效的情况下,满足应急制动性能要求。

LF7133制动系统主要由如下部件组成。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图1制动系统结构简图

1.真空助力器带制动主缸总成

2.制动踏板

3.车轮

4.轮速传感器

5.制动管路

6.制动轮缸控制器

系统设计原理及规范

本计算报告根据总布置提供的整车参数、制动器与总泵及真空助力器厂家提供的数据、制动踏板、驻车操纵机构选型进行匹配计算,校核前/后制动力、制动效能、制

动踏板力、驻车制动手柄力及驻坡极限倾角等,用以验证制动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本报告基于ABS不介入制动作用的前提下进行计算。

制动系统设计规范

1)基本要求:车辆应具备行车制动、应急制动、驻车制动功能。

2)法规要求:

①行车制动性能要求

表1行车制动性能要求

表2应急制动性能要求

GB21670-2008《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规定能使满载车辆在20%的上下坡道上保持静止。

④操纵力要求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其中的踏板力要求≤500N,踏板行程不超过120mm,驻车制动操纵手柄力≤400N。

2输入条件

整车基本参数

LF7133整车输入参数见表3:

表3整车输入参数

制动器参数

制动器基本参数见表4:

表4制动器参数

制动踏板及传动装置参数

制动时脚操纵制动踏板输入力经踏板臂与真空助力器放大,以便减轻驾驶劳动强度。制动踏板及传动装置参数见表5:

表5制动踏板及传动装置参数

驻车手柄参数

制动手柄及机械效率因素参数见表6:

表6驻车手柄参数

3系统计算及验证

理想制动力分配与实际制动力分配 3.1.1制动力理论分析

地面作用于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如图2所示:

图2制动工况受力简图

由图2,对后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式中:1z F ——地面对前轮的法向反作用力,N ;

G ——汽车重力,N ; b

——汽车质心至后轴中心线的水平距离,m ;

m ——汽车质量,kg ;

g h ——汽车质心高度,m ;

L ——轴距,m ;

dt

du

——汽车减速度,m/s 2。 对前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式中:2z F ——地面对后轮的法向反作用力,N ;

a ——汽车质心至前轴中心线的距离,m 。

3.1.2理想制动力与力矩

在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前、后车轮同步抱死的条件是: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之和等于汽车的地面附着力;并且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21μμF F 、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即为理想的前后制动力与力矩。

汽车附着力与力矩计算公式:

前轮(一个)ϕϕμ)(211g h b L G F +=R h b L G

M g ϕϕμ)(211+= 后轮(一个)ϕϕμ)(212g h a L G F -=

R h a L

G

M g ϕϕμ)(212-= 可得出不同附着系数时理想制动力与力矩,见下表7:

表7理想制动力与力矩

3.1.3实际制动力分配比

制动力分配系数u

u F F 1

=

β

由汽车设计(吉林工大,张洪欣主编,第2版)制动器效能因数定义:

r

F M BF b

⨯=

0得r BF F M b ⨯⨯=0 而由制动器制动力矩产生的车轮周缘力R M b b F =

故R

BF

r F F o b ⨯⨯=

b F =

R

r

BF d P ⨯⨯⨯⨯

42

π

p ——为液压系统中的压力 d ——为轮缸活塞的直径

BF ——为制动器效能因数 r ——为制动器的作用半径 R ——为车轮的滚动半径

M μ——为制动器摩擦副间的制动力矩 F 0——制动器轮缸的输出力

F μ——由制动器制动力矩产生的车轮周缘力,即制动器制动力

联立以上可得

经过计算可得:见表8 表8分配比相关参数

3.1.4I 曲线与曲线

根据以上计算,可绘出空满载状态理想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I 曲线)和实际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β曲线),如图3。

图3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曲线

β曲线位于I 曲线下方时,制动时前轮先抱死。由上图可知:满载I 曲线与β曲线交点处附着系数大于1,制动时总是前轮先抱死。

2

22211211

12

1r .BF .d r .BF .d r .BF .d +=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