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2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
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增值法和收入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增值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是农业的增加值加上矿业的增加值,再加上制造业的增加值等的总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运用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答: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在一个既定的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即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
3.当前产值(current production)
答:当前产值是指一个经济体(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在当前所新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的货币价值总和,其中不把以前生产的商品的转手买卖计算在内。
例如,现有房屋由一位投资者向另一位投资者的出售并不增加GDP的值,因为它只是资产的转移,而不是当前产值的一种形式。
艺术品、现有工厂和其他形式的资本的出售,情况也是这样。
4.最终产品(final goods)
答: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可供投资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等;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
5.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
答:中间产品是指直接为生产者所购买与使用,并作为生产过程中间投入与消耗的货物和服务。
中间产品是相对于最终产品而言的,是作为生产最终产品的投入的产品,如企业使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性服务等。
这些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被改变形式,或被完全用掉。
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投入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称为“中间消耗”。
中间消耗不包括固定资产的消耗。
6.增加值(value added)
答:在本章中,增加值特指价值增值,又称附加值,是指生产单位对中间品进行加工制造后所追加的价值。
增加值又分为总增加值和净增加值。
总增加值是生产单位对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后的总产出价值减去中间消耗价值(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差额。
净增加价值是生产单位对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后的总产出价值减去中间消耗价值,再减去固定资产折旧(或固定资产消耗)的差额。
国民经济各产业(或各部门)的总增加值之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各产业(或各部门)的净增加值之和,即为国内生产净值。
7.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net factor income payments from abroad)
答: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NFP)是指国内居民的国外利润、贷款收入和工人汇款收入减去外国居民在国内的收入后所剩余的部分。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NFP=GNP-GDP。
在国外工作的国内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大于在国内工作的外国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NFP0
),国民生产总值就会高于国内生产总值。
8.循环的收入流(circular flow of income)
答:循环的收入流是指一国收入的循环流动过程,即收入由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由国内流向国外或者由国外流向国内的运行过程。
在循环的收入流中,企业获得了劳动和资本,家庭则得到了商品和服务;在开放经济下,通过收入的循环流动,资源跨国配置。
简单的收入循环流动如图2-2所示。
图2-2 开放经济下循环的收入流
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per capita)
答: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最普通的一个标准,它等于某年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当年人口数量。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经济运行的侧重点与国民生产总值
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前者则有助于了解一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通常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经济福利水平。
10.价格指数(price index)
答:价格指数是反映价格水平在两个不同时期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按计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细分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等;按计价环节的不同,可分为生产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零售价格指数;按基期的不同,可分为同比价格指数、环比价格指数;按所选择的度量加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拉氏价格指数、帕氏价格指数。
1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答: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的高低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利用名义GDP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实际的生产率。
例如,2003年的名义GDP是以2003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2005年的名义GDP是以2005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在那一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12.真实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答:真实国内生产总值(也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以相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以2000年的价格作为基期来计算实际GDP,意味着在计算实际GDP时,用现期的物质产量乘以2000年的价格,便可得到以2000年价格出售的现期产出的价值。
13.基年(base year)
答:统计上通常把作为比较的基础时期的那一年称为基年。
在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中,基年是在计算价格指数时,选择的一个给定的年份,以其作为参照系,将其价格指数设定为1。
14.隐性GDP价格平减指数(implicit GDP price deflator)
答:隐性GDP价格平减指数,又称GDP价格平减指数,是指利用一种间接的或者说是“隐性的”方式来计算的价格指数。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找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并建立一个衡量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的尺度Q;然后,隐含地以GDP与Q比率的形式,找出隐性GDP价格平减指数P。
GDP PQ
=,其中P为GDP的价格平减指数,Q为真实国内生产总值。
由此可
得
GDP
P
Q
=,此即为隐性GDP价格平减指数。
15.流量(flows)
答:流量是按每单位时间的比率来度量的经济量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如一季度、一年)
内测算出来的数值。
流量反映一定时期内经济价值的产生、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它涉及机构单位的资产负债的数量、构成或价值的变化。
大多数流量是交易流量(如总消费),另一类是非交易流量或称其他流量,主要包括资产数量的非交易变化,如自然灾害等非生产性因素引起的资产变动量,以及市场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价值变化,即重估价反映的资产、负
债、净值变化的流量。
16.存量(stocks)
答: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是指在一定的时点(如2005年12月1日)上存在变量的数值,如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或持有的资产和负债。
存量具有时点的基本特征。
17.投资(investment)
答:投资是将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购买。
它是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购买的总和。
建筑物投资包括新住房支出,习惯上把新住房支出划为投资而不是划为消费的一种家庭支出形式。
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
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
在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
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
投资包括:重置投资、自发投资、引致投资等。
(1)重置投资:指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自然力的影响(腐烂与腐蚀)以及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水平。
重置投资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必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
重置投资决定于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
(2)自发投资:又称“自主投资”,与“引致投资”相对而言,指不受国民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等经济情况影响和限制的投资。
新产品和新生产技术的发明是促进自发投资的主要力量。
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投资也称为自发投资。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自发投资的例子有政府投资以及对技术发明做出直接反应的投资等。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收入-支出模型中,自发投资被作为既定的外生变量考虑。
(3)引致投资是与“自发投资”相对而言的,指由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增加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
引致投资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收入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因为这两者会造成对商品和服务的更大需求。
引致投资是通过增加更多的设备来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引致投资在收入支出模型中指收入变动引起的投资,在IS LM
模型中指利率变动引起的投资。
反映引致投资与引起这种投资的内生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便是投资函数。
18.资本存量(capital stock)
答:资本存量是指在某一时点构成该国经济生产能力的居民建筑、机械、工厂和设备的累积存量。
资本存量的变化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投资增加了资本存量;二是原有资本磨损(即折旧)减少了资本存量。
19.储蓄(saving)
答:储蓄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后所剩余的部分。
储蓄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但是,储蓄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概念,无论从它的来源还是作用方面看,均没有准确的数量限制。
储蓄可能是正数,
也可能是负数。
当可支配收入大于最终的消费支出时,储蓄值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
政府机构的储蓄没有一定的动机。
企业储蓄的动机则是为了再投资或获取利息。
影响企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边际效率。
个人及家庭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
个人或家庭储蓄为商业资本提供了部分来源。
影响个人及家庭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的多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及利息率的高低等。
20.财富(wealth)
答:财富是指给定时点上一国或一个人所有实物和金融商品的净价值。
它等于所有资产减去所有负债。
财富由两部分组成:①一个国家国内存在的实物资产(如资本品存量和土地等);②净外国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在内)。
所谓净外国资产就是本国居民和政府拥有的外国资产减去本国居民和政府对外国的负债。
国内居民之间的债务关系不构成国民财富,因为对贷方来说,一笔贷款是资产,但对于借方来说是负债,资产和负债相抵,国民财富没有增加。
储蓄要转化为财富,使财富积累得以实现,还需要一个投资的过程。
21.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
答:经常项目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项目。
它是一国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也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
它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经常项目主要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项。
其中,货物是贸易收支的标的,主要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
由于进出口的货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体,故称为“有形贸易收支”。
在处理上,货物的进口表示一国实物资源的增加和外汇资金的减少,在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列入借方;相应地,货物的出口在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列入贷方。
一般来说,货物的进出口都使用离岸价(FOB)计价。
服务和收入通常作为劳务收入的主要内容。
由于服务与收入是无法触摸的,故称为“无形交易”。
劳务收支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服务项目包括运输、通讯、保险、金融服务、旅游等,收入项目包括职工报酬、投资收入。
其他如专利费用、广告费等,也包括在劳务收支的项目之中。
经常转移被列为转移收支的一部分。
经常项目在国际收支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都希望本国的经常项目保持顺差。
注意:在本章中,作者强调的是经常项目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其余部分的反映功能。
经常项目是一个衡量一国居民向其他国家借贷比率的流量。
若在一个既定时期内经常项目为正值,那么就整体而言,该国居民是在向其他国家借出资金(部分居民可能在借入资金,但是借入额在总体上要小于同时期该国的总借出额)。
当经常项目为负值时,就意味着国内居民总体上是在向其他国家借入资金。
22.净国际投资头寸(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答:净国际投资头寸(NIIP)是指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过去借入或借出资金引起的尚未清偿贷款的净存量。
当NIIP为正值时,意味着国内居民拥有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净债权存量;也就是说,就净额而言,世界其他国家欠该国货币,则该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为净贷方。
当NIIP为负值时,就意味着国内居民对其他国家负有净债务存量,或者说净欠资金,这样的国家就是净债务方。
23.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
答:财政赤字亦称“预算赤字”,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政府计划安排的经常性支出超过经常性收入并存在于决算中的差额。
各国在计量财政赤字(或结余)时,最通常使用的口径是:赤字或结余等于经常收入减去经常支出。
债务收入不列为收入,相应地,债务的偿还也不列为支出,但利息的支付却列在经常支出中。
财政赤字有害或无害的问题,关键在于对赤字的弥补来源进行具体的分析。
此外,对赤字产生的客观条件也要进行具体地分析。
按照现代财政理论,如果为了某种宏观经济目标,比如为解决经济萧条、就业不足,或者为协调社会众多的经济关系、经济利益而由政府采取赤字财政,即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用得适当,那么这种政策是有积极作用的。
当然,无论是哪种赤字,一旦发生了,总得弥补。
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发行货币和发行公债两种方式,也就是赤字货币化和赤字债务化。
赤字货币化是指通过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来弥补赤字。
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财政部门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这会引起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二是中央银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公债券或国库券,或者在公开市场上从公众手中买入公债券或国库券。
赤字债务化指通过政府向非政府部门借贷来弥补赤字,即通过财政部向个人、企业、银行发行公债来弥补赤字。
24.公债(public debt)
答:公债是指政府及政府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内居民、国外居民或外国政府所举借的全部债务的统称。
在有些国家中,某些政府机构的债务并不纳入政府预算之中,因此,严格来说,这些政府机构所承担的债务并不属于公债之列。
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可分为:
①国债(national debt),它是对中央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所举借的全部债务的统称;
②地方政府债务(local debt),它是对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所举借的全部债务的统称。
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分为:
①内债(internal debt 或domestic debt),它是对政府及其机构向国内居民所举借的全部债务的统称,也就是说,内债的债权人为国内居民;
②外债(external debt或foreign debt),它是对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向国外居民和国外政府所举借的全部债务的统称。
从举债方式来看,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借债,也可通过贷款借债。
25.跨时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s)
答:跨时期选择指家庭(企业)在不同的时点选择合理的消费水平(投资水平),以使其一生的效用最大化(产出或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例如,理性的、向前看的消费者必须就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做出合理的选择,来使其效用最大化:当前消费的减少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以后会获得更高的消费水平。
一家企业在一个既定年份里投资多少的选择也是跨时期的,该企业必须决定是否放弃当前红利或者更多地借款以提高其将来的生产能力,使以后获取更高的利润。
26.利率(interest rates)
答:利率又称“利息率”,指一定期限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
利率是计算利息额的依据,是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利率的高低对资金借出者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多少;对资金使用者来说,则意味着成本的高低。
从期限看,利率一般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
现实生活中的利率都是以某种具体形式存在的,如三个月期贷款利率、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六个月期公债利率、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利率、贴现利率等。
随着金融活动的日益拓展,金融活动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率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27.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s )
答: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在投资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按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值后与初始投资额的差。
所用的贴现率可以是企业的资金成本,也可以是企业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水平。
净现值的计算公式为:()011n t t t CF NPV C r ==-+∑。
利用净现值进行决策所依据的原理是:
假设预计的现金流入在年末肯定可以实现,并把原始投资看成是按预定贴现率借入的。
当净现值为正数时,偿还本息后该项目仍有剩余的收益;当净现值为零时,偿还本息后一无所获;当净现值为负数时,该项目收益不足以偿还本息。
净现值指标的决策标准是:如果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接受该项目;如果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放弃该项目;如果有多个互相排斥的投资项目相互竞争,选取净现值最大的投资项目。
净现值指标考虑了投资项目资金流量的时间价值,较合理地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正经济价值,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决策指标。
28.预期形成机制(expectations formation mechanisms )
答:预期形成机制是指在家庭、企业和政府这些经济行为人做出跨时期选择的时候,他们通常认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必须经常对许多不同可能事件的相对可能性进行复杂的估测,这种估测的方式就是预期形成机制。
常见的预期形成机制有:静态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29.静态预期(static expectations )
答:静态预期是最简单的一种预期形式,指对某一经济变量,经济行为人将其现期的实际值直接作为其未来的估计值的一种预期方式。
比如,今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为2%,那么对明年通货膨胀率的估计值也为2%。
30.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 )
答:适应性预期指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的一种预期方式。
“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
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
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例如,某个时点的适应性预期价格P 等于上一个时期的预期价格加上常数C 以及上期价格的误差。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50、60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31.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 )
答: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经济行为人可以最好地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现在政府政策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预期。
该理论由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