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与意义: 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彼此隔绝、独立 发展的状态,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使得 世界地图的轮廓基本形成。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得以进一步深刻与提高。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得了 发展资本主义的大量物质财富与劳动力。 新旧大陆之间商品、劳务等相互流通,促进了农 作物品种的相互流动,由于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 件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物种。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 区的形成和转移
【教学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围绕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过程而展 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产业革命前区域贸易中心 区的形成与转移,了解二次产业革命发生的时间、地点、主 要标志;熟悉并领会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过程,掌握地理 大发现与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该形成过程的作用与影响, 能分析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有力条件及存在的障碍。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地理大发现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二次产业 革命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难点是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 贸易中心的优劣条件。
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区
对外贸易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可供交换的商品并且部落与 氏族之间存在着简单的社会分工,会虽然有了商品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换,但 由于这些交换大多发生在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 真正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很少。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 标志是蒸汽机的出现 产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落后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 足资产阶级追求更高利润的需求,为此,他们迫 切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采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并 提高产品质量。
产业革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生产力的影响
第三章_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所面临的挑战
1、 亚太各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型和调整期,因此较脆弱。 、 亚太各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型和调整期,因此较脆弱。 2、 科技力量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 科技力量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 面临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 面临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4、 全球化和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 、 挑战。 挑战。
五、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改变国际贸易的地理 格局
[专栏]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 使劳动生产率 有了显著提高, 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有了显著提高 , 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 第三次科 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势 ,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 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 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 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 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展 , 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 , 改变了国际 贸易的地理格局。 贸易的地理格局。
亚太-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亚太 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将向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转移 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将向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转移 一、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 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 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其面积占世界总面 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 为太平洋 积的20%,人口1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积的 ,人口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政治经济体 。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 和地区、经济正在转轨型国家、经济落后国家。 和地区、经济正在转轨型国家、经济落后国家。
第3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前期,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高峰。明朝政府组织大规模的 船队,由郑和率领,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 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0 万余里。 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在中国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 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中国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 为三条,它们分别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 路线。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苏联(俄罗斯)境内—罗 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 什—帕米尔高訽—中亚 3、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訽—中亚—西 亚
(二)对外贸易 特点:不具有真正国际贸易的性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 互通有、调剂余缺。但它却是资本主义方式的萌芽,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 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性贸易中心: 欧洲——佛兰德尔、 汉萨同盟和意大利城市威尼斯、热 那亚和比萨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 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地区间的贸易也得以发展,并且形成了几个比较重 要的贸易区,比如中国、日本、朝鲜之间的东亚贸易区。
科科学学技技术术的的发发展展对对国国际际贸贸易易的的影影响响??
1、使国际市场日益统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贸易竞争加剧。 2、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必然促进商 品、资金往来的增加,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利。 3、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4、科学技术革命使国际分工由原来的 “垂直型”为主向“水平型”转化。 5、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 P23-24
国际贸易地理 之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地理大纲【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一,文化教育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国际贸易地理知识,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二,理论研究任务。
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无论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学和学习过程也是对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三,实践应用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教学任务】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我国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6部分:1.国际贸易概述;2.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3.国际贸易地理格局;4.国际贸易运输地理;5.国际商品贸易地理;6.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也要了解世界主要产品及国家的国际贸易地理概况。
教学方法:目前以讲授法为主,今后要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
讲授侧重启发式教学,讲求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对概念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与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如经济地理学、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
这些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是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必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国际贸易地理也会加深对上述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2021/3/10
授课:XXX
11
➢ 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 牙国王派遣率船队西行,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洲 的圣萨尔瓦多岛、海地岛、古巴岛。此后,哥伦布又三 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大陆的其他一 些地方,历史上称为“发现新大陆”。
➢ 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于 1519年至1522年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 过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现称麦哲伦海峡), 进入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在此麦哲伦被当地土人 杀害,其同伴继续绕过马鲁古群岛进入印度洋,绕过好 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最终返回西班牙,完成了人类 第一次环球航行。
随着对希腊和埃及领土的征服,罗马的大量的贸易通过
海运的方式进行,意大利的港口因此变成了商业活动的忙 碌场所。起初最主要的一个港口是普提欧利(位于今那不勒 斯湾的波佐利镇),它在公元2世纪被毗邻罗马城的奥斯蒂亚 取代。所有运自西西里的谷物,运自希腊、装在双耳罐里 的优质酒,以及大量香水、香料和宝石等奢侈品,其最后 的目的地均为普提欧利。
2021/3/10
授课:XXX
4
2021/3/10
授课:XXX
5
古希腊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 800年 - 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 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 海中的许多小岛。
古希腊一些城邦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相当篷勃。雅典 曾经主宰爱琴海海域,其海外贸易远及地中海及黑海等 地区,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商港,输 入的商品包括埃及、西西里、黑海的谷物、牲畜和皮革, 米利都的羊毛,波斯和迦太基的毛毯,阿拉伯的香水, 马其顿和色雷斯的亚麻衣料和造船木材,另外还有各个 地区运送到来的奴隶;输出的商品包括橄榄油、葡萄酒、 铜、铅、银、大理石、金属制品和陶器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一、地理大发现
¡ 再次,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 生产要素的流动。
¡ 最后,地理大发现是地中海沿岸的贸易 地位日益下降,而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 的西、葡、比、荷、法、英等国,由于 正处于欧洲去非洲和美洲的海上交通要 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速的 发展,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开始有地中海 沿岸各国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一、地理大发现
¡ 意大利人克斯多佛·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 国王之命率船队西行,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洲 的圣萨尔瓦多岛、海地岛、古巴岛。此后,哥伦布又 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大陆的 其他地方,历史上称为“发现新大陆”。
¡ 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与1519-1522年横渡大西 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 间的海峡(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抵达菲律宾 群岛。在此麦被杀害,其同伴继续绕过马鲁古群岛进 入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最终返回 西班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旅行。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二、封建社会
¡ 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米兰 等城市都是在11世纪后发展起来的。从12-14世 纪,威尼斯一直是西欧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海上强 国。
¡ 汉萨同盟地区,是指现在的德国北部以吕贝克、 汉堡、不来梅为中心的地区。汉萨同盟是中世纪 时德国北部各城市进出口贸易商的政治经济同盟。 在13世纪加入的城市有90多个,14世纪多达 160个,盟主城市是德国的吕贝克。14-15世纪 汉萨同盟几乎掌握了整个欧洲大陆的贸易,并控 制了北海到波罗的海的商路。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转移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在印度及整个 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成了 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 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 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恩格斯
“ 咦,这是什么?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 子!不,天神们啊,我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信徒;我 只要你们给我一些树根!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 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白痴变成贵人。它可以 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丝绸布帛、金银瓷器及农副产品等通过这条 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缅印及东南亚、中东国家,缅印及东南 亚和西欧等殊方异域的山货药材、珠宝玉石等都由此路输入我国。
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 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 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 要的地位。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 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 路线输入中国 。当时的贸易中心已经转到广州 (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 )、泉州和杭州。 (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
地圆说
二、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4.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西班牙和 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时间
支持国家 探险家
航线
1487年
葡萄牙 迪亚士
西欧—好望角
1492~1498年 西班牙 哥伦布 西欧—美洲
1497年
葡萄牙
达·伽马
西欧—好望 角—印度
1519~1522年
西班牙
麦哲伦
环球旅行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第一章绪论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的基本属性:区域性与综合性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湾一海”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
三湾一海地区岸线曲折,水深湾多是建港的优越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山区和平原、沙漠与良田、河流和湖泊、气候类型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形条件的影响: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
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须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山区修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价要高3倍。
山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费用都成倍增加。
在水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重,爬1%坡时,只能拉800吨重。
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于热带多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具有较大的航运价值,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理解)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
具体影响例:(节律性和地带性)小麦、玉米、棉花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节风气候区,所以美国、加拿大、中国、乌克兰、法国等位于温带中纬度的国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课件
欧洲区域贸易中心的形成
• 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是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即11-15世纪随着 商业城际之间和国际间的集市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 古代: 地中海东部,中国的纳贡制度 • 封建社会: 亚洲在公元前5世纪-春秋,欧洲在公元5世纪,亚洲
领先欧洲1000年。 •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制度的崩溃。此后,
取早日开辟西方航线。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地理大发现
• 航海技术的成熟
•
西班牙航海技术的提高, 指南
针、火药的推广以及“地圆”学说得到
科学的证明都为航海探险提供了物质和
精神上的准备。王室的支持为航海探险
提供了金钱上的支持, 全国范围掀起了
探险的热潮。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发现
♪ 之所以具有如此充裕的劳动力是因为亚洲地区 的人口基数很大, 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洲。
亚太成为世界贸易中的社会经济条件
♪ 经济增长迅速
♪
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主要得益于中国等主
要经济体的良好发展, 也有赖于出口增长, 尤
其是电子产品出口的提速。
♪ 贸易量不断上升
♪ 服务业占贸易比重越来越高
♪ 投资活动日趋激烈
经济还十分落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荷、比、英、 法处于欧洲去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 洋沿岸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第一次产业革命
• 产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业开始的, 主要标志是1733年兰开下的 钟表匠发明了飞梭、1764年珍尼纺纱机带动纱锭越来越多。 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 一艘轮船, 1811年英国仿造成功并大规模的使用。1814年英国 人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 是陆上运输进入铁路时代。1825 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机器 大工业在优势的国家。
第3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和转移.
第二节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一、地理大发现
• (一)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 1、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 • 2、西欧与远东的贸易危机——通往东方的路途常常被阻 断,马可波罗的传记又增添了东方的魅力 • 3、航海技术的成熟
一、地理大发现
• (二)地理大发现的过程 • 1、1487年巴托罗谋(缪)· 迪亚士(葡萄牙)到达非洲好 望角 • 2、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之命组织航行) 发现新大陆 • 3、1497年达· 伽马(葡萄牙)新航路(经好望角到达印度) 的发现 • 4、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一、地理大发现
• (三)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与意义 • 1、地理大发现促使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取了 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资本、工业原料和劳动力。 • 2、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发 展的局面,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资本 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一、地理大发现
1、佛兰德尔——毛纺织手工业中心——“香槟集市”
• 运作:香槟集市,包括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 的六个各为期至少六周的集市。在每一次集市之间要间隔 一至二周以便商人运转货物,这样香槟伯爵领地全年都有 集市。香槟的每个集市都是经过严格组织的,并由市民一 人和骑士一人组成的集市法庭来裁决纠纷。集市的第一周 是各地商人来城内街道上设置货摊,接着是10天布匹呢绒 交易和11天皮革交易,再接下去是19天其他各种杂货的交 易,最后有几天用于结帐。在香槟集市上,商人的结算及 商业债务,已使用清偿余额划汇结算的办法;期票、汇票 等信用凭证也已使用。
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经济条件
• 2、贸易量不断上升,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 1995年亚太15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已超过美国。约占世界 国民生产总值的25%,其中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位;中国目前居第三位。日本、中国、台湾成为世界外汇 储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金融实力大增,东京、香港、新 加坡、上海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外资大大增 加,1995年APEC地区引进外资已占全世界的47%。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Continue
2、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
1995年亚太15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 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5%,其中日本仅次 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2000年居第七位。 日本、中国、台湾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 家和地区。 金融实力大增,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成 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吸引外资大大增加,1995年APEC APEC地区引进外资 APEC 已占全世界的47%。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3、积极推进区域或次区域、密集和非密集 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亚太各国经济互补 性强这一优势。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本国人才和吸引外 国人才 5、美国把经济贸易发展的重点从大西洋沿 岸转向亚洲的太平洋
Hale Waihona Puke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Continue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 原因:187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还不太成熟的产 业找到很大的打击,从而促使各国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孕育了新技术的诞生。 二次科技革命首先产生于美国和德国,是从冶金技术 开始的。主要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利用和新的 炼钢技术。其中电和发电机的应用,导致了新能源的 使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大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和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
一、地理大发现 1、1487年巴托罗缪·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 角 2、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3、1497年达·伽马新航路的发现 4、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国际贸易地理 第3章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科技革命) • 187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还不太成熟 的产业找到很大的打击,从而孕育新技术 的诞生。
• 二次科技革命首先产生于美国和德国,是 从冶金技术开始的。 • 主要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利用和新 的炼钢技术。
32
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继英国之后,美德法都以重工业为主导。 2. 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不平衡的加剧。
7
(二)中世纪欧洲的经济与贸易
• 1、土地基础:庄园制 • 2、农业社会:等级分明
封建领主阶层(国王、大贵族和骑士)
教会阶层(修道士、牧师和主教)
农民(自由民和农牧)
8
3、城市生活的复兴
• 威尼斯、热那亚与比萨
• 米兰和佛罗伦萨 4、商业潮流与技术
• 11世纪以后:(1)意大利与地中海东部沿海诸国 的贸易最有利可图。 • 其中,威尼斯贸易地位非常有利(拜占庭帝国给 予其特权),对东地中海地区拥有贸易控制权;
3.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
4. 资本主义的生产地域体系开始形成。
33
(四)世界贸易中心向北大西洋沿岸转移。 欧洲西部和美国东北部成为世界经济最发 达的地区。
34
第三节 亚太-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 一、亚太地区的区域范围 • 广义为太平洋沿岸国家 • 狭义为太平洋亚洲及大洋洲国家(16个国家 和2个地区)。其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0%, 人口1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 • 经济体制上多种多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正在转 轨型国家、经济落后国家。
卑尔根(挪威)、伦敦(英格兰)与诺夫哥罗德
(俄罗斯)。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36页PPT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
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为地理大发现创造 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一、地理大发现
(二)地理大发现对欧洲封建社会的瓦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未来世界贸 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做了必要的准备, 其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 始积累,使欧洲获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 的大量货币资本和工业原料。
二、亚太地区成为经济贸易中心 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1、地域范围广大,自然条件类型多样 2、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具有丰富的海洋陆地资源 4、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
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 中心的经济基础
1、经济迅速增长 2、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不断增长 3、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贸易地位上升 4、亚太各国引进和对外投资日趋活跃 5、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服务业和服务贸
(4)市场:海外市场的扩大 (根本、必要性)
英国经市济场学总家是曾在说扩:大“,大需洋求洲总有是我在们增的加牧。羊工场场, 阿手根工廷业和也北不美能西再部满草足原这上种有需我求们了的。牛于群是,,秘蒸鲁汽 送和来机它器的就白引银起,了南工非业和中澳的大革利命亚。的黄金流向伦 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共而产且党我宣们言的》咖 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 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一、亚太地区的地域范围
广义: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 包括加、美、墨、秘、智等南美洲国家和 太平洋东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韩、 中、台湾、香港、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 新等国家和地区。
狭义:东北亚各国、东南亚各国和大洋洲 各国,意指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各个国家。
工业革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用于交换的 商品范围与数量不断扩大,真正促进了国际贸易 的发展。 公元11世纪-15世纪是欧洲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这 个阶段,欧洲内部最重要的区域贸易中心主要出 现在佛兰德尔、汉撒同盟、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威 尼斯、佛罗伦萨。
第二节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
一、地理大发现 1.“新航路的发现” 2.“新大陆的发现” 3. 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不是偶然现象,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商人们渴望开拓海外市场,以获取更多的财富; 西欧与远东的贸易危机; 航海技术的成熟。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与意义: 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彼此隔绝、独立 发展的状态,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使得 世界地图的轮廓基本形成。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得以进一步深刻与提高。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得了 发展资本主义的大量物质财富与劳动力。 新旧大陆之间商品、劳务等相互流通,促进了农 作物品种的相互流动,由于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 件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物种。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中心 区的形成和转移
【教学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围绕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过程而展 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产业革命前区域贸易中心 区的形成与转移,了解二次产业革命发生的时间、地点、主 要标志;熟悉并领会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过程,掌握地理 大发现与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该形成过程的作用与影响, 能分析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有力条件及存在的障碍。 【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地理大发现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二次产业 革命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难点是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 贸易中心的优劣条件。
四、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区的转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世界 贸易中心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世界贸易中 心区有一个从欧洲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两岸转 移的过程,本世纪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
第三节 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
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得到了 全面迅速的发展。 亚太地区确实有许多有利的条件成为世界贸易中 心: 自然条件包括:地域范围广阔,自然资源丰富; 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 丰富的劳动力条件
第一节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区
对外贸易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可供交换的商品并且部落与 氏族之间存在着简单的社会分工,彼此生产不同 的产品以进行交换。
奴隶社会虽然有了商品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换,但 由于这些交换大多发生在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 真正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很少。
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 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美国和德国,标志是电和 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电的发明创造出了新的能源;内燃机的发明促进 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新型工业部门的产生。 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各国内部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加剧 世界市场的形成
社会条件包括:经济方面,如经济增长迅速;贸 易量不断上升;服务业占贸易比重越来越高;投 资活动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显著。政策方面,如 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开放市场;积极推进区 域、次区域合作,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重点培 养、吸引人才。
【内容小结】
产业革命前地中海一带是世界贸易中心,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受二次产业革命 的影响,世界贸易中心区开始跨过太平洋,转向大西洋。 12世纪-14世纪,威尼斯一直是西欧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它在地中海经济重 新向西欧商业开放,以及发展它与北欧的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商业资本主 义创立了一个制度基础。16世纪,北欧拥有汉撒同盟地区以及尼德兰港口城镇地区, 它们的商人擅长海运贸易,汉撒同盟在英国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贸易中还发挥着重要 作用。 15世纪到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彼此隔绝、独立发展的状态, 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新旧大陆之间商品、劳务等相互流通,促进了农作物 品种的相互流动,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使地中海沿岸的国家贸易地位下降,而处 在新航线途中的国家,如荷兰、英国等生产力得到迅速的提高,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由地中海沿岸国家开始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标志是蒸汽机的出现;第二 次产业革命发生于美国和德国,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后,美国的东北部以及欧洲的西部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 来越大,被看作正在兴起的新的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区。亚洲固然有许多优越的条件 成为贸易中心,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与障碍。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 标志是蒸汽机的出现 产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落后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 足资产阶级追求更高利润的产并 提高产品质量。
产业革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生产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