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远: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_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

合集下载

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

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

比较文学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秦 刚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如今已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芥川龙之介的主要作品就已被译成了中文,并在同时代的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特别是在他死后的一段时期,国内迅速出现了一个译介与评论芥川的热潮,为数众多的文学家、翻译家、评论家参与其中,成为中日两国文学交流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本文以国内二三十年代关于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评论为梳理对象,试图在详尽地叙述有关事实的同时,从中凸显出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的话题¹。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新文学旗手的际会 l921年3月底,29岁的芥川龙之介在九州北端的门司乘上开往上海的筑后丸,开始了他受命于大阪每日新闻社的中国考察。

这次持续了三个多月的考察成为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海外之行。

3月31日即他抵达上海的第二天,5大阪每日新闻6以5芥川龙之介氏支那印象记)))新人眼中的新支那近日将于本报刊载6为标题报道称:/芥川氏在现代文坛首屈一指,是新兴文艺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人所共知的支那趣味的爱好者。

氏今携笔墨赴上海,猎尽江南美景之后,将北上探访北京春色,寄途中所感于自然风光,同时结交彼地新人,竭力观察年轻支那的风貌。

0就在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的时候,由鲁迅翻译的5鼻子6和5罗生门6分别连载在1921年5月11日至13日和6月14日至17日的5晨报副刊6上,这是芥川龙之介小说最早的汉译。

而两篇小说首次刊载时所附的5译者附记6,则是迄今能够认定的国内最早的关于芥川的评论了。

当时距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5狂人日记6的发表不过三年的时间,而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底,鲁迅开始在5晨报副刊6改刊后的5晨报副镌6上连载了5阿Q 正传6。

在中国新文学刚刚勃兴的时期,由鲁迅的推介,早已成为日本/新兴文艺的代表作家0的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与作者本人接踵登陆中国。

鲁迅在5鼻子6的5译者附记6中以/日本新兴文坛中一个出名的作家0来介绍芥川,并用/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0来概括他的创作,同时还提出意见说:/不满于芥川氏的,大约因为这两点:一是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一是老手的气息太浓厚,易使读者不欢欣。

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

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

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被称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也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涉及广泛,其主题思想却始终贯穿着他写作的全过程。

在本论文中,我们将着重研究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并且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分析,给出具体的论点和建议。

一、芥川龙之介生平及其文学背景的探讨。

二、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的种类和特点的分析。

三、芥川龙之介的现实主义思想与文学表现的对应关系。

四、芥川龙之介对人性和人生哲学的思考与探讨。

五、芥川龙之介对爱与欲望的态度和文学表现。

六、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启迪意义。

七、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宗教与道德思考。

八、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九、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后现代思想与文学表现。

通过以上提纲,我们可以对于如何论述芥川龙之介的主题思想、如何解读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需要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阐释,来展开对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的深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分析不能仅限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解读,而是要从其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文学表现出发进行分析和探讨。

这样才能真正揭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背景和创作理念。

其次,芥川龙之介的主题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应该将其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背景相结合,通过对比、对照的方式来更加准确地解读他的主题思想和文学表现。

最后,对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应该避免单一的解读视角和方法,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解读作品,增强对其主题思想和文学表现的理解和把握。

综上所述,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具有重要文学影响力的作家,通过对其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丰富我们对其文学创作和人生观的认识。

对于文学学者和喜爱文学的读者,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将是一份不可忽视的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的宝藏。

1. 芥川龙之介生平及其文学背景的探讨。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日本文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出发,探讨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一、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其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并将文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美”为主题的文学,另一种是以“人”为主题的文学。

他认为,以“美”为主题的文学是最高的文学,因为“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而以“人”为主题的文学则是为了描写人类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等情感,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也体现了他的文学观。

他的小说中经常描写人类的欲望、罪恶和痛苦等深刻的心理状态,探讨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小说中还经常出现超自然的元素,如妖怪、鬼魂等,这些元素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二、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曾多次表达过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钦佩,尤其是对唐诗宋词的喜爱。

他在《中日文化比较论》一文中写道:“中国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母体,不管怎么说,我们的文化根源都是在中国。

”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崇敬。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元素,如《罗生门》中的“大圣人”、“老和尚”等,都是来源于《西游记》中的人物。

他的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主题,如《蜘蛛的纱》中的“愁绪”、“无常”等,都是来源于唐诗宋词中的主题。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还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中。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这与中国古典文学中“文以载道”的理念是相似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传达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烟火_初中作文

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烟火_初中作文

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烟火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烟火,感谢您的阅读!“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你是否遇见过将此句作为座右铭的古典文艺青年,却曾将它当作一个人之性格的写照。

殊不知这是芥川龙之介一生的写照。

近代日本古典文学的璀璨之星芥川的成名作《罗生门》是一篇古典短篇小说,它相当于一把钥匙打开了芥川的创作之门,主要讲的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很小的地点中,描绘了两个乱世中的毫无前途老年妇女与选择苟活的男人之间的故事。

本篇极大意义上嘲讽了当时资本主义疯狂发展而处于混乱中的日本,从而讽刺了人性的罪恶,收到了社会的广大反响,人们开始关注着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

《鼻子》将芥川对古典的透视力再次展现了出来,使他受到了大文豪夏目漱石大力赞赏,因此,他的关注者开始飞速上涨。

关于古典,不得不说一下取材于中国古代、富含神话色彩的《杜子春》了,它主要讲述的是杜子春为了有所修为而铭记仙人的教训,最后在父母在地狱濒死时不得不违反修为规则的故事。

此篇讽刺了那些为了名利而放弃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亲情的人。

芥川的古典风格犹如热潮一般,在日本迅速流行起来,甚至出现了许多效仿的文章。

现代的低潮,欲绽放的艺术之花古典的迅速发展后,芥川尝试将古典文转化为现代文,众多文章中,出色的大幅减少,唯独人物刻画有名的《毛利先生》比较出彩,宗教现代文《南京的基督》隶属上等文。

此阶段将近占了芥川写作生涯的二分之一,此时的芥川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文学之花的绽放与死亡天生体弱多病的芥川在最后的创作阶段患上了许多疾病,加上母亲遗传的精神病,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严重时,他的眼前甚至会产生幻象。

在此阶段,他创作了中篇小说《河童》,描述了一个封建又神奇的河童世界。

《海市蜃楼》则介绍了他眼中的幻想世界。

此时,他的大多数作品显得无比压抑,奇特的风格使创作再次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最后,芥川继《地狱变》,在遗作《一个傻子的一生》中,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与毕生奉献艺术的观点再次点明出来,“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就是最鲜明的写照。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化汇流是人类历史上不断出现的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其中,文学作品是文化汇流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抉择和超越成为作家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巨匠,《罗生门》等名篇的创作者芥川龙之介在其创作中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墨村》和《铁道员》中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中受到了中国小说《红楼梦》和《水浒传》的影响。

在笔下,芥川将中国文学中的主题和视角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流。

同时,在文化汇流中,作家必须面对抉择和超越的问题。

在芥川的创作中,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与中国文学不同,芥川笔下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更体现出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同时,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和表达技巧,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此外,这种文化汇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比如,是否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彻底超越外来文化的影响?抑或是选择保留一定程度的“本土性”?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因此,在论文报告中,可以从以下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1.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的概念和意义2.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学的影响3.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抉择与超越”4.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对比分析5. 文化汇流中的全球化和本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6. 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保护的思考7.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灵感8. 文化汇流中的文學造詣和国家认同9. 文化汇流中的新时代和新命题通过这些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的概念,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以及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文化汇流带来的新时代和新命题,深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并将其更好地融入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去。

1.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的概念和意义该提纲是为了引出文化汇流中的核心问题——抉择和超越。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之中国“坏话”的全新解读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之中国“坏话”的全新解读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之中国“坏话”的全新解读作者:姜丽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01期【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作家,自幼接受汉文化,一生创作148篇短篇小说,其中近20%的小说都是与中国相关的。

芥川对中国的憧憬和向往使他对取材于中国题材的小说进行改编,使之具有烂漫色彩。

由于这种中国情结的影响,芥川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国外旅行选定了中国并发行了单行本《中国游记》,这本书的发行给中日文坛带来了巨大冲击。

本文从《中国游记》相关的先行研究出发,对《中国游记》进行全新解读。

【关键词】芥川中国游记坏话本论文受2015年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类育苗项目支持,项目编号:15SKYM09;本论文受陕西省军民融合研究基金项目支持,项目编号:12JMR08。

与《中国游记》相关的评价1.对《中国游记》持平和姿态的评论对于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对中国现状的“讥讽”问题,夏丏尊同郑心南是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姿态去理解和接受的。

夏丏尊在编译的《芥川龙之介氏的中国观》一文的题记中指出:“凭心而论国内的情况,原是如此,人家并不曾枉加故意地夸张,即使作者在我眼前,我也无法为自国争辩,恨不得令国人个个都阅读一遍,把人家的观察作为明镜,看看自己究竟是怎样一副尊容。

”作者对芥川在《中国游记》中对中国现状不留情面地暴露作出了中性的评价。

另外一位是郑心南,他在《芥川龙之介》里讲道:“不能以他是外国人便认为是有意轻蔑,而现,他对于本国社会的讽刺,更来得厉害吧!”但是像夏丏尊、郑心南这样去理解和接受《中国游记》的人,只占到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2.中日两国对《中国游记》的批判中国文坛于上世纪20、30年代就掀起了对芥川作品评论的热潮。

最早接触《中国游记》的文人都对它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例如:评论家韩侍桁,他最早对芥川《中国游记》进行了批判。

在《现代日本文学杂感》中韩侍桁指出:“我自从看过芥川的《中国游记》后,我总对于他不抱好感,及至再看他的出世作品《鼻》与《罗生门》,我对于这位作家的艺术良心就起了根本的疑问了。

芥川龙之介的近代批判与反思——对《中国游记》的反东方主义解读

芥川龙之介的近代批判与反思——对《中国游记》的反东方主义解读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近代批判;中国游记;反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18)01-0072-05
萨义德在指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的产物、旨在 突出西方文化优越性的同时,特别提出 19 世纪的欧洲 人看待东方的眼光都脱离不了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民
胆 而 从 容 不 迫 地 向 江 中 拉 着 粪 便”( 芥 川 龙 之 介, 这一“俗不可耐”的景象,不无幽默地讽刺“日本在
2005c:741);什刹海的永乐大钟“一半埋在了土里,事 这方面也是竭尽了邻邦的深厚情谊”(芥川龙之介,
实上正被用作公共厕所”(芥川龙之介,2005c:748); 2005c:667);在旅馆门口目睹一个满嘴脏话的美国人面
写上。这种批判究竟是由表及里地触及了问题的实质, 还是仅仅停留在外观层面的以偏概全?对此有必要联系 芥川中国之行前后的一系列作品加以探讨。
族中心主义的观点。简言之,“东方学归根到底是一种 强加于东方之上的政治学说,因为与西方相比东方总处 于弱势,于是人们就用其弱代替其异。”(爱德华・W ・萨义德,2007:260)东方主义由此成为后殖民主义理
一、与“东方主义”无关的“粪尿谈” 芥川本人认为《中国游记》归根结蒂是发挥了其“新 闻记者式才能”(芥川龙之介,2005 c:613)③的产物,
论之一而风靡世界。而原本作为欧美东方主义观察对象 也正因此,书中多有对现实中国的新闻报道式描述,其
的日本却因其特殊的历史状况成了一个例外。正如萨义 德《东方主义》一书的日文版译者今泽纪子所述,“由 于近代日本选择了跻身帝国主义列强队伍的道路,在殖 民地经营上积极汲取西方思想。(中略)因此,日本同
所追求的风景画,同时也是对这个又老又大的国家可怕 且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象征。我久久地注视着这个中国 人,怀着刻骨铭心的感怀。(芥川龙之介,2005c:625)

尔雅视频选修【东方文学史】答案(DOC)

尔雅视频选修【东方文学史】答案(DOC)

儒家文化【实用理性】把地球分为东西方【希腊】东方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否】不能笼统说中国是东亚国家。

【是】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保守】【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

西方的革命跟东方的革命是一个意思。

【否】按西方的标准中国绝对没有宗教。

【是】马克思把生产方式分为这几种类型,【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是和谐。

【否】农业社会中生产资料也是自足的。

【是】东方文化里面由专制主义培养出来的思想是【官本位】农民起义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高度评价。

西方的思想首先是从商业阶层出身的。

【是】生产方式是受思想决定的。

【否】东方文化,表现的是【分析性思维方式】。

西方是亲教文化,相对于此,东方是【权利】文化。

东方的文化是弘扬个人主义的。

【否】美国总统很有权力,但没自由。

【是】【广和阔】不属于文化史的两个方面。

文学史包括史和【论】。

中国自古就是史学大国。

~【否】文学作品是大众化的东西,不用太高深的文化修养都能看懂。

【是】王向远认为文学史的写作应把联系性和【共同性】结合在一起。

文学史按照区域分布可以划分四种类型,【中国文学史】不是。

东方内部的差异大于我们中西的差异。

【是】外国文学史就是世界文学史、【否】【万物有灵论】是原始社会在童年时期共同具有的一种信仰。

东方古代神话可分为两种,【本生态】不是。

评论能力是你做文学史研究一切能力的版本。

【是】评论文章就是在研究文章。

【否】【史诗】不是贵族化文学时代的代表。

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产物。

随着民族融合,神话越来越多。

【否】一切文明发源地国家也是原生态神话的产地。

【是】世俗化的文学时代比贵族化的文学更具有【消费型】的特点。

【大体化】不属于文学时代的分类。

市井文化和民间文化同时产生成熟。

【否】戏剧艺术是文学不能囊括的。

【是】【清末宪政】不属于启蒙运动。

东方的见现代有两个思潮,启蒙运动和【民族主义】。

政治、经济独立了,思想才能独立。

《聊斋志异》在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国物”中的变异研究

《聊斋志异》在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国物”中的变异研究

《聊斋志异》在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国物”中的变异研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以其富有想象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而闻名。

他的作品总是能够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欲望。

其中,他的历史小说《中国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日本人来到中国,在当地经历了一系列事件的故事。

在小说中,芥川龙之介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中就包括《聊斋志异》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聊斋志异》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

这部作品以其神秘、诡异、幽默的风格,讲述了一系列灵异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好奇。

这些故事通常涉及到鬼怪、妖精、妖狐等超自然现象,展现了中国人对于灵异世界的探索和幻想。

在日本,这部作品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许多日本作家都曾受到《聊斋志异》的启发,芥川龙之介也不例外。

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国物》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聊斋志异》的变异运用。

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个日本旅行者,他在中国的旅途中经历了许多奇异的事件。

这些事件包括神秘的幻境、鬼魅的出现、以及人与自然的交融等等。

这些情节与《聊斋志异》中的灵异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超自然的色彩和悬疑的氛围。

然而,芥川龙之介并非简单地模仿《聊斋志异》,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重构。

他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生观融入到了这些故事中,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对《中国物》中的小说情节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芥川龙之介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

首先,在《中国物》中,芥川龙之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来描绘中国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他对异国他乡的好奇和探索。

这与《聊斋志异》中的古代中国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当代人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主人公在中国的旅程中,不仅经历了种种离奇的事件,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矛盾。

这种情感上的冲突和变化,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色彩。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芥川龙之介也引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主题,使得《中国物》更具当代性和可读性。

浅析芥川龙之介“中国之行”的二元性视角——以《中国游记》为中心

浅析芥川龙之介“中国之行”的二元性视角——以《中国游记》为中心

二 、《中国游记 》中的二元性视角及其形成 尝试分析上文提 出了芥川 的中国之行所 具备的 “中国趣 味的公 知”与 “肩负社命的新闻记者”的两种视角 ,是对 《中 国游记 》重新解读 的一 种路径探 索。 在 明治维 新之 前 ,中国不 管在 风俗 习惯 和文学 艺上 都 对 日本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日本从 中国古典 文化 的元 素 中汲 取了许多养分并发展 出 自己独特 的文化体 系。 日本的文 人 墨客通过 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 典籍 了解 中 国,“幻想 ”出强 大与文明的中国。大正时期 , 日本文坛流行着一 种 “中国趣 味”。西原大辅在 《谷崎 润一 郎与东方主义 》中提到 :“所 谓 ‘中国趣味 ’,是流行于大正时代 的 、针对 中国的一种 一过情 趣 。”这种 “趣味 … ‘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充满异 国情趣 的国度 的热爱 ,和对 亚洲国家的偏见这样一种奇异 而又矛盾 的框 架 之 上。”芥 川龙之介 作为 日本 大正文坛新 思潮 派的代表作 家 之一 ,也 注定 承袭这种对 中国的思维模式 。基于这种 “中国 趣 味”,芥 川在来 到中 国之 前 ,创作 了许 多取材 与 中国古 代 故 事的短篇 历史小说 ,如 《杜子 春 》、《秋 山图 》,以及小 说 《南京的基督 》等文学作品 。“他用从小 就树枝 的汉诗作 为 ‘想 象 中 国的方 法 ’,发挥 自己小说 家兼诗 人 的丰 富的想 象力 , 将 中国幻 化为一副古色古香的水墨 面,精致而又 唯美 ,他 一 直憧憬这 如世 外桃源般的 中国,想象那里是一个充满 了唐 诗 宋词 意境 的美丽 、神秘 的 国度 。”上文提 到的大 阪每 日新 闻 社 的连载预 告 中也提 到 ,“芥川 氏在 现代文坛 首屈一指 ,是 新兴文艺 的代 表作 家 ,同时也是人所共知 的支那趣 味的爱好 者 ”,“中国趣 味的公知 ”视角 已然形成 。 在谈到 “肩负社命的新 闻记者 ”这一视角 时 ,不可忽 略 当时 的时代 背景。上文中已有所提及 , 日本 当时在军事上 的 强盛 与觊觎东 亚的野心。那么大阪每 日新 闻社 的 “社命 ”又 是什 么呢?大阪每 日新 闻社希望通过 当时炙手可热 的作家芥 川龙之介 “竭力 观察年轻支那的风貌”,“年轻支那 ”指 的就 是 战后不复 强盛 、封建势 力妄 图复辟 、民主革 命不甚 彻底 、 军 阀混 战的中国。芥川 在 《中国游记 》中毫不避讳地批评 中 国的政治 ,还原 了令他 “失望 ”的 “年轻支那 ”。芥川 以二 元性视角 ,向 日本读者展示 了一个不复风雅 、满 目疮痍 的 “颓 唐” 中国。 三、重读 《中国游记 》的路径 对 《中国游记 》的解读 ,从问世之初从未 间断 。研究 的 焦点也 已从文本研究转 向更 为创新 的比较研究 。但对芥川龙 之介创作视角 的研究 ,较为单一。以二元性视角解析芥川龙 之介后期 的文学创作 ,或许 能打开新的思路 ,成为重读 《中 国游记 》的有效路径 。

2021芥川的戏曲体验和《中国游记》解读范文2

2021芥川的戏曲体验和《中国游记》解读范文2

2021芥川的戏曲体验和《中国游记》解读范文 引言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着名的新思潮派作家。

他博古通今,不仅精通英文,更是着名的“中国趣味”爱好者,汉文学造诣极其深厚。

芥川的诸多作品中涉及中国题材的不在少数。

1921年,芥川以《大阪每日新闻》中国特派员的身份亲赴中国进行考察,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

《大阪每日新闻》报社也非常期待芥川龙之介的访华成果。

3月31日《大阪每日新闻》在《中国印象记·芥川龙之介/映在新人眼里的新中国/近日即将连载》的标题下,介绍作家和中国印象记的内容:“芥川氏为现代文坛的第一人,新兴文艺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人所共知的中国趣味的爱好者。

氏今携笔赴上海,猎尽江南美景后,将北上探访北京春色,寄自然风物抒发沿途所感。

同时结交彼地新人,竭力观察年青中国的风貌。

”[1] 作为这次中国游历的成果,芥川写成了《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北京日记抄》、《杂信一束》等系列文章。

1925年11月,以上作品由日本改造社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总称为《中国游记》。

该游记出版后的5个月,很快传到中国,《小说月报》第17卷第四号发表了夏丏尊的相关节选译文。

《中国游记》自面世以来,备受中日文人学者的关注,人们从不同的侧面试图解读芥川的中国认识,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声称自己成了速成的“剧通”.何以芥川如此自信地称自己是“剧通”?他在怎样的情况下观赏了中国戏曲?本文将结合芥川的戏曲体验和《中国游记》中的记述来解读芥川的中国戏曲观。

1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戏曲体验 1.1芥川的中国戏曲爱好 《中国游记》中谈及中国戏曲(以京剧为主)的具体章节有《上海游记》之“戏台”、《北京日记抄》之“蝴蝶梦”.在《上海游记》之“南国美人”中,虽然没有正面记述芥川的观戏,但通过对酒楼召妓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早期戏曲女演员妓戏兼营的事实。

芥川在旅华期间,身着中式长袍,在着名的“中国通”村田乌江、中野江汉等人的陪同下,流连各个戏园,看了六十多出中国戏,其中还有梅兰芳、杨小楼、尚小云、余叔岩等京剧名家的演出。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司志武【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5【摘要】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研究至今热度不减。

随着该研究的逐步深入,关于芥川龙之介借鉴中国和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行为究竟是“剽窃”还是创作的争论。

即:如何评价此类作品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应当从分析、研究他的文学观入手,寻找他为何利用中国、日本等国古典文学进行文学创作活动的思想根源。

然后才能为评价其文学作品提供必要的原则和参照。

%Studies on Akutagawa Ryunosuke are very heat recently.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study, a debate whether the re-creation by using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by Akutagawa is "plagiarism" or "creating" becomes prominent. In other words, the issues about how to assess such kind of works written by Akutagawa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n Akutagawa's literary viewpoint, in order to look for his ideological origins in such hterary activities. Thus, the necessary principle and reference to evaluate those works by Akutagawa can be found.【总页数】4页(P37-40)【作者】司志武【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相关文献】1.爱国: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价值观 [J], 胡乃文2.浅析中国武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J], 任晓剑3.试论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转向及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以三个个案为例 [J], 梁新军4.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扬琴艺术的关系 [J], 王义茹5.从《虞初新志》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古典文学情结 [J], 李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溯寻与误读--芥川龙之介的近代中国之行

溯寻与误读--芥川龙之介的近代中国之行

溯寻与误读--芥川龙之介的近代中国之行
杜文倩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06(022)002
【摘要】1921年3月到7月,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试图以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获得的印象为参照,寻找对应物,追溯"中国情趣".但当亲眼目睹到落后停滞的现实状况,原本满怀期待的芥川感到极大的失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误读,甚至轻视、排斥.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层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在大正时期的日本作家中行具有
一定普遍性.
【总页数】4页(P145-148)
【作者】杜文倩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065
【相关文献】
1.浅析芥川龙之介“中国之行”的二元性视角--以《中国游记》为中心 [J], 郑果
2.中国之行对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作品《桃太郎》创作的影响 [J], 郑果
3.芥川龙之介的杭州之行——一个大正西湖梦的破灭 [J], 孔颖
4.浅析芥川龙之介“中国之行”的二元性视角——以《中国游记》为中心 [J], 郑果;
5.近代中国文化人对一个日本作家的影响——评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桃太郎》 [J], 林岚;吴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怎能带着饥饿的肚肠燃起人性的灯烛(从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看现实)

怎能带着饥饿的肚肠燃起人性的灯烛(从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看现实)

怎能带着饥饿的肚肠燃起人性的灯烛——从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看现实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以道德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展开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通过善恶边缘徘徊的人性的复杂性和两面性表现社会从恶如流,如人间地狱般的现实生存景况,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关键词:《罗生门》、道德、生存、人性、现实芥川龙之介的一生是短暂的,他年轻的心脏只跳动了三十五年又四个月,他的家庭是不幸的,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

我不计较他是何时而死,也不在乎他是因何而死。

作家的死多是神秘而又有色彩的,诸如海子、川端康成。

只是芥川龙之介留下的作品深深撼动了内心深处的情感。

《罗生门》写于芥川龙之介的学生时代,发表在《帝国文学》上。

①“罗生门”一词出自日本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语集》②中的一篇,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该词因而拥有“生死徘徊”的意味。

现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

小说讲的是发生在一个天灾人祸频繁的平安王朝末期的一个黄昏,在罗生门下避雨家仆发现罗生门里一个老太婆在拔死人的头发作假发以求生存,而从厌恶到接受的心里描写,在“饿死”与“当盗贼”的抉择中选择扒走老太婆的衣服,踹倒老太婆,消失在黑夜里的故事。

小说开头开门见山,直接描写了家仆在黄昏的罗生门下躲雨。

接着又交代了当时多灾多难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时代。

“在晚霞染红了门楼上空的时候,乌鸦便多如撒出来的芝麻”罗生门下雨丝纷纷下落,一片萧条、凄清的景象。

而这时的家仆出现在罗生门下,显然他是被主人解雇,走投无路的。

“风流夹着夜幕,无情的往里钻”他在选择死亡和当盗贼的挣扎中,看到了楼上射下来的忽明忽暗的火光,他小心翼翼①校刊性质的期刊。

②全书共分天竺(印度)、震旦(中国)和本朝(日本)三部分,每个故事都是以“古时……”起头,基本上是收集来自于天竺、中国、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等国的故事。

芥川龙之介的百余篇作品大约有五分之一直接取材于《今昔物语》,包括〈罗生门〉、〈六之宫宫王〉、〈地狱变〉、〈鼻子〉、〈竹林中〉(〈薮の中〉)、〈芋粥〉、〈甘薯稀饭〉、〈偷盗〉、〈能〉等。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论文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无论是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在叙事技巧的构建上,都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缜密。

解读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日本中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天才型作家,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苦心的雕琢和推敲,意旨幽深,立意精辟,文采清俊,修辞美妙,特别是对人性的刻画人木三分并富有张力,作品充满思想性、智慧性和巨大的感染力,代表了日本近代文学创作的最高美学成就及艺术品位。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元素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中国文学思想之成因芥川龙之介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生于东京,本姓新原。

但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再婚等原因,从小被其舅父芥川道章收养,改姓芥川。

芥川家世代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土木科长,养父母精通琴棋书画,家庭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

芥川自幼就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养父一家的影响下,尤其喜欢中国古典作品,在童年时代他就被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所吸引。

他读了很多中国的古典小说,并从中认知、了解中国。

芥川龙之介大学时代主攻英文,但最为拿手的却是汉文。

他在念小学时便读了《水浒传》、《西厢记》,中学时代又读了《聊斋志异》、《金瓶梅》和《三国演义》,并喜欢汉诗。

这些不仅使他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修养,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情愫”。

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艺术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自1914年到1927年的文学创作中有12篇是取材于中国。

具体有《酒虫》、《仙人》、《奇遇》、《黄粱梦》、《英雄之器》、《杜子春》、《尾生的守信》、《秋山图》、《掉头的故事》、《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女体》,在这l2篇作品中,大多数取材于《聊斋志异》、《剪灯夜话》等。

芥川龙之介和中国文学

芥川龙之介和中国文学

国文 学的 关 系。
关 键词 : 芥 川龙之 介 ; 中国文 学 ; 比较 ; 联系 中图分 类号 : I 3 1 3
0 引 言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5 7 8 7 ( 2 0 1 3 ) 0 5 - 0 0 8 1 — 0 3
相 似 的生 活经 历 , 芥 川格 外偏 爱 许 浑 的诗 句 。许浑
标 志 着大 正 时代 的结 束 . 同样 也 标 志着 日本 近代 文 坛 的落幕 。 由此 可 见 。 芥 川龙 之 介 在 日本 文坛 的地
位 芥川 在 短 暂 的一 生 中 留下 了许 多 作 品 。 他 的许
多短 篇 小 说 都 广 为 人 知 , 如《 罗 生 门》 《 竹林 中 》 等。 芥 川 以理智 的态 度旁 观现 实 。 意在 揭露 人性 的丑 恶 。 他极 为重视 小说 技巧 . 因此 以他 为代 表 的第 三 次 、 第 四次新 思潮 派也被称 为“ 新理 智派 ” 、 “ 新 技巧 派” 。 芥川 龙之 介 与 中国文学 有 密切联 系 。对 于大正 作家而言 . 中 国文 学 “ 不过是衣裳 ” . 而 对 于芥 川 而 言. 绝不 仅 是 如此 芥 川龙 之介 对 中 国古 典 诗 歌 的 热爱 、 对 中 国古籍 的取材 以及他 的《 中 国游 记》 无不 显示 着他 与 中 国文 学 的联 系
作 俳句 外 . 还 研究 探讨 过松 尾芭 蕉 与 中 国唐 诗 的关
系 他 认 为 . 松 尾芭 蕉 的俳 句 受到 了大洋 彼 岸 的 中
国诗歌 的影 响 可 以说 . 芥 川 在对 芭蕉 俳谐 革 新及 如 何学 习 中 国诗 歌 的问题 上作 出 了一 定 的贡献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
孟庆枢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6()1
【摘要】研究日本近代作家与中国文学关系这一课题,芥川龙之介占有重要地位。

把握他的创作与中国文学关系必须放在他创作的总体框架中考察。

他取材中国古代典籍写作的小说有许多篇章对原作素材作了创造性的改造,充满了现代意识,匠心独具。

但是,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文化观主要来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理念的,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并没有继续跟踪中国现代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产生一种断裂,与头脑中的中国文化沉积形成一种反差,接触中国现实后自然要产生“误读”,也是一种失落感,因而对于现实中国的认识难免片面。

这种现象在其他日本近代作家身上亦有不同程度表现。

【总页数】8页(P67-74)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中国文化观;文学关系;日本近代作家;作品;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小说;秦淮河;西方文化;白条猪
【作者】孟庆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芥川龙之介和中国文学 [J], 高杏
2.芥川龙之介の“地狱变”に关する一考察——(试论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 [J], 刘艳萍;
3.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的南京形象及历史意蕴——以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为例 [J], 周江;
4.芥川龙之介的“蝴蝶梦”——从多边文化视角考察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 [J], 周阅
5.芥川龙之介的托尔斯泰情结
——论《战争与和平》对芥川文学创作的影响 [J], 焦晓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湖南的扇子_芥川龙之介文学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

_湖南的扇子_芥川龙之介文学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

“湖南的扇子”:芥川龙之介文学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邱雅芬内容提要: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终于实现多年来的愿望来到中国,此次中国之行使晚期芥川文学一改诗性的浪漫而开始关注社会与现实。

由于战后日本的美国化进程,中国旅行之于芥川文学的重要意义并未引起日本学界的广泛关注,代表晚期芥川文学最高成就的“湖南的扇子”亦未得到应有的评价。

“湖南的扇子”是芥川唯一取材于中国之旅的一篇纪行体小说,但芥川生前最后一部短篇集,即第八部短篇集却被冠名为《湖南的扇子》,可见该作品对考察晚期芥川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重新解读“湖南的扇子”,以阐明晚期芥川文学的问题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中国之行 “湖南的扇子” 中国观作者简介:邱雅芬,文学博士(日本文学),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

近著有《芥川龙之介文学与中国》(日文版),为中山大学“千百十”培养人才。

本论文受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神话的构筑和崩溃—芥川龙之介文学与中国”(15000—4105064)资助。

T itle:“Hunan Fans”:Evoluti on of Akutaga wa Ryunosuke s L iterary Consci ousness and H is V ie w of ChinaAbstract:I n March1921,Akutaga wa Ryunosuke finally arrived in China,fulfilling his lifel ong drea m.H is j ourney t o China changed his writing fr om poetic r omantic style int o concerns about s ociety and reality.Because Americanizati on expanded t o Japan after the war,the str ong influence of his China travel on his literature had not caused extensive attenti on and concern in Japan.Nei2 ther did“Hunan Fans,”which rep resents Akutaga wa Ryunosuke s literary achieve ment in his late years.This is his only documentary work based on his tri p t o China,and is of great i m portance t o the exp l orati on of Akutaga wa Ryunosuke s literature.This article reinter p rets“Hunan Fans”t o il2 lustrate the consci ousness of p r oble m in Akutaga wa Ryunosuke s late years and the change in his vie w of China.Key words:Akutaga wa Ryunosuke Journey t o China “Hunan Fans” vie w of China Author:Q i u Yafen is ass ociate p r ofess 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un Yat2sen Uni2 versity(Guangzhou510303,China),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Sino2Jap2 a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She is working on the p r ogra m of“Legend and Its Destructi on Akutaga wa Ryunosuke s literature&China.”E mail:yafenqiu@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1892~1927)终于实现多年来的愿望赴中国旅行。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中国故事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中国故事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中国故事我这人吧,平常就喜欢看些外国作家写的书,其中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特别吸引我。

为啥呢?因为他的书里老是有中国故事,就感觉特别亲切又新奇。

记得有一次,我和我那书虫朋友小李在图书馆里闲逛。

我呢,眼睛就像雷达一样在书架上扫来扫去,突然就瞅见一本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集。

我一把就把它抽了出来,然后兴奋地跟小李说:“你看,芥川龙之介的书呢!这家伙写了不少关于咱们中国故事的玩意儿。

”小李眼睛一亮,凑过来说:“哟,真的呀。

我就知道他写的故事都挺有深度的,那他写的中国故事是咋回事儿呢?”我正说着呢,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大叔也被我们的话题吸引了,插嘴道:“哈哈,这个故事我也知道。

在中国的传说里,杜子春可是经历了不少磨难呢。

”我连连点头,说:“是呀,大叔。

芥川龙之介写的时候呢,就保留了很多咱中国故事的原汁原味,但是又加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进去。

比如说他描写杜子春在地狱里看到那些恐怖的景象,写得可细致了。

”我跟他们讲起书里的情节,就像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

“就说杜子春在地狱里,那周围全是各种鬼怪,有的眼睛大得像铜铃,直勾勾地盯着他;有的嘴里吐着火焰,呼呼作响。

杜子春吓得腿都软了,但是他心里还想着不能违背和仙人的约定,就咬着牙硬挺着。

”小李听得入神,问我:“那他在书里有没有改变故事的结局啥的呀?”我想了想,说:“有呢。

在芥川龙之介的版本里,杜子春最后还是没能完全通过考验。

他看到自己变成马之后,妈妈还来照顾他,就忍不住叫了出来。

这和咱们中国传统故事里那种完美通过考验的结局不太一样。

”大叔听了,摸着下巴说:“这芥川龙之介还挺会创新的呢。

他这么一写,让这个故事有了新的解读角度。

”我越说越起劲儿,跟他们分享我的感受:“是呀。

他写的这些中国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照出了咱们中国文化的魅力。

咱们有时候看自己的故事看习惯了,他这么一写,就感觉像是给这些故事穿上了一件新衣服,又熟悉又新鲜。

”从那次在图书馆的讨论之后,我对芥川龙之介作品里的中国故事就更着迷了。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 课件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 课件

代表作品:《湖南之扇》
《湖南的扇子》是芥川龙之介回国后创作的唯一一部以中国旅行为题材 的小说,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湖南的扇子》中描写的就是芥川龙之介回 国后对中国的印象。湖南长沙正是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
小说以20世纪初的中国长沙为背景,记述了日本知识分子“我”在长沙 城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说的重点不是向日本民众展现中国湖南的风土人 情,而是对湖南普通民众及其知识分子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思乃至对当时整个 中国国民性的揭示。
时值大唐年间,京城洛阳西门下,有个年轻后生仰望长空,正自出 神。那后生名叫杜子春,本是财主之子,如今家财荡尽,无以度日,景 况堪怜。且说当年洛阳乃是繁华至极、天下无双的都城,街上车水马龙, 络绎不绝。……老人笑着说道: “不错,我是神仙,叫铁冠子,住在峨 眉山上。”……铁冠子任凭两鬓的白发在风中飘扬,放声高歌道: 朝游 北海木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人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影响:
1、从《中国游记》的文字里很明显地反映出芥川龙之介是以过去从古代中国文化典 籍中所获得的文化观来寻找对应物的心态。他在南京看到秦淮河, 他脑海里浮现的亦是 昔日在中国古代诗词、小说中所描绘的秦淮河。但是, 一旦接触实际, 作为文字载负的 “ 幻影” 就不复存在, 芥川所感受到的是一种“ 误读” 之后的文化落差, 产生一种 失落感。
同时芥川出于夏目漱石门下, 他的成长自然受到漱石的深刻影响,
1921年3月到7月,芥川龙之介进行了历时四个月的中国之行,旅行印象记于1925年出版的 《中国游记》。芥川龙之介感受到了他理想中的、洋溢着古典诗情的中国与他眼中的现实中国之 间的巨大落差,这也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带给他直观影响的典型之作。
— 《奇遇》
总结:
芥川在《奇遇》中娴熟地借鉴中国名家名作的技法,把他对中国古典文学 的喜爱之意尽显其中,也将他的“中国趣味”———“中国古典的回归”充分 地表现出来。他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在作品中营造出了浓厚的中国古典意 象,也以此增添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文学(季刊) 1998年第1期(总第69期)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王向远一、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新理智派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现代文学中的有数的几位一流作家之一。

鉴于芥川龙之介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坛也给了他一定的重视。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先生最早译介芥川的作品,之后,芥川的作品便大量地、陆续不断地译成中文。

特别是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对中国文坛也造成了一定的震动,并在其后二三年间形成了一股“芥川龙之介热”,许多刊物纷纷刊登芥川的作品,发表公司芥川的文章。

影响很大的《小说月报》还迅速推出了《芥川龙之介专辑》。

从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翻译出版的芥川的作品集至少有八种,见诸杂志报端的译文更多。

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把20、30年代中国翻译的日本作家的作品按数量多少排了一个队,结果芥川龙之介名列第二。

①然而,这种热心的译介,并不表明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认同。

相反,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文坛所受的激烈批评、排斥乃至否定,是日本其他作家所没有遇到过的。

当中国文坛从日本文学史的角度评论芥川时,尚能对芥川作出客观的肯定评价,如刘大杰、查士元、郑伯奇等就是这样做的;而当站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独特的立场上评论芥川时,则鲜有对芥川表示完全赞赏者,更有不少作家对芥川表示了不满、批判甚至是讨厌的态度。

这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一方面是热心的大量的译介,一方面是激烈的否定和批评。

对芥川龙之介在译介中含有保留和批评,最早始于鲁迅。

鲁迅在1921年写的《〈鼻子〉译者附记》中,坦率地指出:不满于芥川氏的,大约因为这两点:一是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一是老手的气息太浓厚,易使读者不欢欣。

②1929年,评论家韩侍桁在《杂谈日本现代文学》中写道:说来也奇怪,我自从看过芥川氏的《中国游记》后,我总对他不抱好感,乃至再一看他的出世作品《鼻》与《罗生门》,我对于这位作家的艺术良心就根本起了疑问了。

(中略)只是从这两篇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全部作品的长处和短处。

他文字的美好与构造的精练,在这两篇中也可以说是已达到完成了吧!但同时这位作家对于艺术的缺少真实的态度,也表现得清清楚楚。

他的作品是很能给读者一时的兴奋的,但是它们决经不住深思。

你若是一细细地琢磨起来,它们的架子将要完全倒毁。

③1931年,冯子韬(乃超)在为他翻译的《芥川龙之介集》写的题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作风和艺术观》的序言中,以讥笑的口吻说:当芥川龙之介在《新思潮》发表小说《鼻子》的时候,他的先生夏目漱石曾以这样的话去激励他,——“这样的作品你如果多写十篇,日本自不消说,你可以成为世界上U n ique(意为独一无二,手屈一指,——引者注)的作家的一人。

”可是,以我看来,这样的作品已经不止十篇了,世界文坛是不是如他先生那样认识他呢,的确是个疑问。

他耸动了中国文坛的注意,大约是他的自戕而不是他的作品吧。

他的作品,成功的作品大都已移植到中国来了,可是国内文坛对他依然地很冷淡。

照我想,中国人对菊池宽,谷崎润一郎比之对芥川来得亲热些。

……他的作品是表现某种性格在某种环境中如何发展的记录,换到历史小说上来说,就是一时代特色的记录。

的确像他自知之明一样,也许有人因读他的作品而打哈欠呢。

④1935年,巴金在《几段不恭敬的话》中讽刺地说:……对于享过盛名而且被称为:“现代日本文坛的鬼才”的故芥川氏的作品,我就不能不抱着大的反感了。

这位作家有一管犀利的笔和相当的文学修养是实在的。

但是此外又有什么呢?就是说除了形式以外他的作品还有什么内容吗?我想拿空虚两个字批评他的全作品,这也不能说是不适当的。

在这五百余页的芥川集里面,除了一二篇外,不全都是读了后就不要读第二遍的作品吗?⑤以上是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有代表性的评价。

为什么芥川龙之介在中国受到如此的恶评?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一个很表层的原因,是因为芥川1921到中国来了一趟,回国后发表了《中国游记》、《长江游记》。

在这两个游记中,憧憬中国传统文化的芥川对中国的现状表示了失望,在日本帝国主义歧视中国,并对中国虎视耽耽的大背景下,其中有不少描写很容易刺伤中国人的自尊心,引起了中国文坛的反感是自然的。

许多中国作家对难以容忍一个日本作家对中国说三道四。

在上述引用的四位中国作家芥川的评论中,就有两人——巴金和韩侍桁——直接因芥川的《中国游记》或《长江游记》而对芥川抱有反感。

韩侍桁对此已有明言,而巴金批评日本文学艺术的《几段不恭敬的话》,也同样导源于芥川在《长江游记》中对中国的“不恭敬”,可以说巴金的那篇文章就是对芥川的反唇相讥。

当时芥川已经故去多年,所以巴金在那篇文章和最后还报复似地说:“可惜这样不恭敬的话不能给芥川氏听见了。

”另一层原因,是日本文坛在昭和初期,即20年代中期以后,无产阶级(普罗)文学崛起,芥川龙之介被普罗文学阵营视为资产阶级“既成”文学的代表,遭到批判和否定。

普罗文学理论家青野季吉在芥川自杀后撰文,认为芥川的死“不过是崩坏期的资产阶级的一种表现罢了”,日共领导人宫本显治也写了题为《败北的文学》的长文,断定芥川的创作是“败北的文学”。

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否定性的评价,无疑也受日本文坛左翼的这些影响。

然而只看见些原因还是不够的。

20、30年代对中国抱有歧视之意,甚至大放厥词的日本作家不乏其人,被日本左翼文坛批判的“既成”作家也不只是芥川一个。

这里反映的不只是对芥川的“反感”,而且更是中国现代文学与芥川龙之介、乃至与日本现代文学的某些深刻对立和差异。

我们应该在中国文坛对芥川作品既大量译介,又批判否定的奇特的接受现象中,去发现两国现代文学的某些深刻分歧,并获得隐含其中的某些有益的启示。

二、两种根本不同的“理智”:五四文学、鲁迅、周作人与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特点是“理智主义”的。

历来的日本评论家们研究和评论芥川,大多以“理智”或“知性”作为切入点,所以把以《新思潮》杂志为中心、以芥川为代表的“新思潮派”称为“新理智派”或“新理智主义”。

众所周知,中国五四新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理智色彩。

但是,芥川龙之介的“理智”和中国新文学中的“理智”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五四文学的“理智”和芥川的文学的“理智”的最集中的表现形式都是文学的“哲学”化的倾向。

五四时期的中国作家努力自觉地将文学和哲学联姻。

他们相信“哲学是文学创作的本质”,⑥“近代文学只有跟着哲学走”。

⑦作家们大都热衷于某一种哲学或某一个哲学家,如鲁迅一度信奉尼采哲学,郭沫若信仰“泛神论”,冰心憧憬“爱的哲学”,许地山倾心佛教哲学,王统照沉浸于“美”的哲学,甚至庐隐等一批女作家还患上了自称为“心病”的“哲学病”。

但是,五四时期中国作家的“哲学”和芥川龙之介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对中国作家来说,哲学是思考社会人生的一种工具、手段,哲学本身不是目的。

“哲学”实际上只限于提出“人生到底作什么”之类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哲学”思考的对象是现实社会、现实问题、现实人生,不作超越具体人生、具体现实的抽象思索,不具有形而上的玄学性质。

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五四文学中大量出现的是思想鲜明、主题单纯、说理清晰的所谓“问题小说”、“问题剧”、说理诗、杂文等等。

相反,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哲学则表现他对人生的深切的然而又是“漠然”的体验。

他的小说通常表现为超越于具体人生、超越于具体事件,时代背景常常暧昧不清,人物活动的舞台远离现时代,远离日本。

作品所探讨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如人性的善恶问题(《罗生门》),人的深层的潜意识心理(《鼻子》、《竹林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问题(《龙》),信仰的灵验与可能性的问题(《南京的基督》、《阿古尼神》),人生的荒诞性问题(《尾生的信义》)、人生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地狱图》)等等。

所以,虽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也有着强烈的以小说表现哲学思索的“主题”化倾向,以至于有的学者称他的小说为“主题小说”,但是,芥川的“主题小说”与中国五四文学的“问题小说”不同。

芥川小说的“主题”是形而上的、带有强烈的玄学色彩的,因而常常是难解的、多义的、玄奥的,机警的,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形象与思想处于混沌状态,难以用明晰的语言加以把握和概括。

而中国五四文学的“主题”则常常是概念化的,浅显易懂的,形象与思想容易剥离,因而是明确的、清晰的。

所以,我们在芥川龙之介那里看到的是深通人情世故、不露声色,而又对人情世故加以细细玩味的哲学家似的老成和老辣,而在中国五四文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初涉人生、对人生社会抱有好奇心的青春的稚气、单纯、热情或感伤。

芥川龙之介的“理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智”的对立和差异不仅是表现在芥川龙之介和带着稚气的五四文学青年身上,也表现在芥川龙之介和鲁迅、周作人那样的理智型、思想型的、老到持重的作家身上。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思想深刻著称,但他对芥川龙之介的“老手的气息”也表示了“不满”。

我在一篇关于鲁迅与芥川的历史小说的比较研究的文章中曾经说过:“鲁迅对芥川的这种追求抽象哲理的小说是不以为意的。

他认为芥川的这类小说‘老手的气息太浓,易使读者不欢欣’。

并把这作为他对芥川作品的‘不满’之点。

所谓‘老手的气息太浓’,是指芥川小说的哲人气味太浓,哲理意味太浓,给人一种哲学家或超人般的高深老辣。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读起这种‘老手’的作品也许觉得很有意思,但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所以鲁迅说这种小说‘易使读者不欢欣’,鲁迅对芥川小说的抽象化哲学化的特点看得相当准确,并对此表示了明确的批评态度,因而在创作上也表现出与芥川不同的旨趣来。

一方面,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思想启蒙,在于改造中国的落后的国民性,而不象芥川那样把创作作为探索人生真谛,追求艺术化人生的手段。

另一方面,鲁迅是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所见所感借历史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象芥川那样从书斋里、从书本上寻找出能够表现他的人生体悟和感觉的材料。

所以,芥川式的超现实的抽象哲理探求显然是不适合鲁迅的。

”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周作人也是推崇理性的。

他曾说过:“感情是野蛮人所有,理性则是文明人的产物,人类往往易动感情,不受理性的统辖,……此亦可谓蛮性遗漏之一发现也。

”⑨他在评论蔡元培的时候,曾推崇“唯理主义”。

βκ周作人对“理性”的推崇及他的“唯理主义”,和芥川龙之介的理智主义有着相似之处。

一方面,两人在创作上都不喜欢做强烈的感情表达。

周作人的散文以平和冲淡、以理制情见长;芥川的小说则努力和描写对象之间保持距离,采取客观冷静的态度。

另一方面,由于深刻犀利的理智观察,两人都有着建立在理智主义基础上的怀疑主义倾向。

芥川龙之介说:“理性教给我们的,终究是理性的没有力量。

”βλ周作人也怀疑理性的可能性,自问:“到底还有什么是知的呢?”但是,尽管有这些相似,周作人的“理智”和芥川龙之介的“理智”还是有着深刻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