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第二章 口服给药的吸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物膜的重要性质
膜的选择透过性:脂溶性药物易通 过,脂溶性 小的 药 物不易通过
流动性:脂质双分子层可流动 不对称性:膜结构中蛋白质分布不对称
半透性
脂溶性药物易通过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含水小孔吸收 蛋白质可与药物可逆结合,作为载体
流动性
①在膜内作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②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 作旋转运动;③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左右摆动;④膜脂沿 纵轴的上下振动;⑤在脂双层中作翻转运动;⑥烃链围绕CC键旋转而导致的异构化运动
• 溶解度大, 溶出速度加快。影响药物溶解度
的因素:①pH值 (P32 图2-17)
弱酸性药物:
dC
dt
=kSC0
Ka 1+ [H+]
弱碱性药物:
dC
dt
=kSC0
[H+] 1+ Ka
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随pH增加而增加。 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随pH增加而降低。
•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②多晶型
– 多晶形类型:无定型、亚稳定型、稳定型 – 溶解度大小:稳定型较小,无定形较大,
固体药 物离子 溶出
体液吸收部 位的药物
体内药物
吸收
一般崩解比溶出和吸收快得多。
3.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
• 溶出过程:溶解与扩散 P31图2-16 • 溶出速率描述
– Noyes-Whitney方程:dC/dt=DS / h (Cs - C) – 溶解:Cs – 扩散:D、h
(1)药物的溶解度
1 概念: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 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2 特点:有出胞和入胞两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对蛋白质和多肽类等高分子药物的吸收非常重要。
• 出胞和入胞
细胞外环境 细胞质
入胞是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病毒、
异物、大分子营养物质等)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 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并分别称为吞噬和胞饮
PH值:影响药物稳定性;影响药物解离程 度,从而影响被动转运,但不影响主动转运
胆酸盐:增加溶解度 酶:酶解作用
(二)胃排空和胃空速率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幽门排至小肠上部。 胃空速率:胃排空快慢。
胃排空速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主要在胃中吸收的弱酸性药物吸收↓ 药物进入小肠快,起效快 少数在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如VB2的吸收↓ 不耐酸的药物降解↓,生物利用度↑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天然产物研究与应用研究团队 惠州学院, 惠州
Email:liphsiming@
章节回顾
药效由什么决定? 生物药剂学中ADME?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因素 第三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第四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 影响胃肠道不稳定的因素: ①pH:青霉素、硝酸甘油 ②肠上皮细胞、肠道菌丛酶系:多肽、蛋白 • 防止胃肠道不稳定的方法 制成前药,包衣等
• 毛细淋巴管通透性较毛细血管大。一些不易经 毛细血管壁透入血液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 细菌和癌细胞等,都较易进入毛细淋巴管。
三、疾病因素
• 腹泻 •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 • 胃酸分泌异常 • 门脉高压
药物因素
1、解离度 大多数药物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
碱性药物,在体液中部分解离
药物的pKa 胃肠道的pH 药物的脂溶性
(一)生物膜的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1)经典模型 由Danielli与Davson提出细胞膜经典模型 脂质双分子、带电荷的小孔、特殊载体和酶 2)液态镶嵌模型 由Singer和Nicolson提出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 流动 性、不对称性、糖脂和糖蛋白 3)晶格镶嵌模型 由Wallach提出晶格镶嵌模型脂质运动呈小片的点 状分布→解释了稳定性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影响因素 胃内容物体积增加
脂肪类食物 碳水化合物
抗胆碱药 麻醉药 止痛药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β-受体阻滞剂 身体位置
胃排空速率 先↑ 后↓ ↓ ↓? ↓ ↓ ↓ ↓ ↑
站<卧;左侧<右侧
(三)肠内运行
小肠的固有运动(节律性分节运动、蠕动、粘 膜与绒毛运动)可促进固体制剂的进一步崩解, 使之与肠液充分混合溶解,增加药物与吸收粘 膜表面的接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2.脂溶性
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大的未解离药 物才容易从生物膜吸收。 脂溶性太强,药物吸收速率下降。 脂溶性相同的两种药物,分子量越小越容 易通过。
综上所述 对于被动扩散方式: 解离度 脂溶性
分子量
但是,主动转运药物和通过细胞旁路转 运吸收的药物,与药物的脂溶性不相关。
二、药物溶出速率
• 对于口服药物制剂,多数药物只有形成分 子状态才能通过胃肠粘膜壁被吸收至血液 发生治疗作用。
脂肪类食物促进胆汁分泌,胆汁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 如灰黄霉素。
P27 表2-4
(五)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胃肠道内的肠道菌丛产生的酶和消化酶 使药物发生代谢降解而失活或产生活性。
发生在肠道内、肠壁、肠细胞内等部位。 首过代谢。 P28图2-13
二、循环系统因素
(一)消化道周围血流速度 药物经消化道上皮细胞吸
药物的解离度 药物的吸收
对弱酸和弱碱:
当pKa=pH时,解离型和非解离型药物各占一半。
对弱酸性药物:
在胃液中,未解离型药物浓度所占比例较大,吸收较好。
对弱碱性药物:
在肠液中,未解离型药物浓度所占比例较大,吸收较好。
实际上,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所 预测值要高很多。解离型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含水 小孔进行吸收是其重要吸收途径。
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然后经循环系统转运到机体各 部位。
消化道周围血流速度越大, 药物吸收越快。
(二)肝首过效应
1.什么叫肝首过效应?
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肝门 静脉吸收入肝后,受到肝药 酶的降解而失活,称为肝首 过效应。
肝首过效应越大,药物 进入体循环越少。
(三)胃肠淋巴系统
• 毛细淋巴管管壁很薄,仅由一层内皮构成,内 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膜很薄或不存在。
单纯扩散 —— ——
促进扩散
+
——
主动转运 +
+
膜动转运 ——
+
顺 有机弱酸或弱碱
顺 营养物质
逆
营养物质
逆
大分子物质
药物转运体
转运体是一类镶嵌型膜蛋白,又称膜转 运体,能识别并转运其生物学底物或内 源性底物(P16-P22)。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胃肠道是口服药物的必 经通道,由胃、小肠、 大肠三部分组成。
在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如钠-钾泵也称 Na+-K+-ATP酶。
• 其他生物泵:钙泵(也称 Ca2+ ATP酶),转运I-的碘 泵,转运H+的质子泵等
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K+、Na+、有机弱酸、 弱碱等离子型采用主动转运。
(三)膜动转运
膜蛋白可以介导水溶性小分子通过细胞膜,但它却不能转 运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聚核苷酸等。这些大分子物质乃至 物质团块需要借助于细胞膜的“运动”,以出胞或入胞的方 式完成跨膜转运。
2.膜孔转运
上皮细胞的微孔是水溶 性小分子药物的主要吸 收途径。膜孔内含有带 正电荷的蛋白质或吸附 有阳离子,有利于阴离 子通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载体媒介转运
药物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透过生物膜被吸收的 过程。带电离子和分子量稍大的水溶性分子,采用 该方式转运。
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
1.促进扩散(易化扩散)
某些药物可影响肠道运行速度: 使速率(阿托品、普鲁本辛),药物吸收 使速率(甲氧氯普胺),药物吸收
结肠的向下推进与混合运动
(四)食物的影响
改变胃排空速率和内容物pH值
1.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
影响胃空速率,增加粘度,吸收水分,药物扩散速度减慢, 从而延缓或减少吸收。(如对乙酰氨基酚)
2.促进或不延缓药物的吸收
伪足
吞噬
胞饮
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
出胞是指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 程。出胞主要见于细胞分泌活动,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外 分泌腺分泌酶原颗粒、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分泌物
刺激信号: 激素、神 经递质 调节因子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
转运机制 转运载体 机体能量 浓度梯度 转运物质
– 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以增加难溶性成分的 溶解度,最大可提高100倍
– 难溶性成分:灰黄霉素、地高辛等
•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④溶剂化物
– 溶剂化物:药物含有溶剂(水、乙醇等)而构 成的结晶。
– 水溶性: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 案例:氨苄青霉素无水物和三水合物比较,P32,
图2-18 ⑤溶出体积的影响:溶出体积增加,溶出液中药
物浓度降低,浓度差增加,提高溶出速率
(2) 药物的扩散
①有效表面积:与粒径大小、润湿性相关 药物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溶出越快。 将难溶性药物微粉化、固体分散可促进溶出。 案例:非那西丁(P33图2-19) 润湿性影响溶剂与固体药物的接触面积, 表面活性剂(胆酸盐)可增加其有效接触面 积提高溶出。
(1)概念:指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蛋白的帮助 下,以物质的浓度梯度为动力,而不需要代谢能量 穿膜运输方式。
(2)特点:高浓度到低浓度;不耗能 ;转运快
促进扩散示意图
• 载体是一些贯穿脂质双层的整合蛋白。当它在溶质浓度高 的一侧与溶质结合后,即引起膜蛋白质的构象变化,把物 质转运到浓度低的另一侧,然后与物质分离。转运中载体 蛋白质并不消耗,可以反复使用。
性药物吸收的理想环境。
(三)大肠
比小肠粗而短,有皱纹,但没绒毛,药 物吸收有限。有直肠给药和结肠定位给药。
章节回顾
1. 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2. 药物的转运机制 3. 三联疗法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 剂型因素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一)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胃 大肠 小肠
(一)胃
柱状上皮细胞
1.特点:有褶壁,但无绒毛;含有胃蛋白酶为主的酶 类,盐酸; pH为1.0
2.药物吸收:药物多被崩解、分散、溶解;吸收有限; 弱酸性药物易吸收,
(二)小肠 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 1.特点:含环状褶壁,绒毛,微绒毛,表面积很大。 2.药物吸收: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pH为5.0-7.0,弱碱
• 许多重要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采用该 方式进行转运。
2 .主动转运
(1)概念: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如离子泵),药物 从膜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为主动转运。 (2)特点:①逆浓度梯度;②消耗能量;③受代谢 抑制剂的影响;④饱和现象;⑤可用米氏方程来描 述转运速率。
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与主动及 被动吸收速率之间关系
亚稳定型介于两者之间 – 通常亚稳定型常温下较稳定,药物常制成
此晶形。
案例:氯霉素棕榈酸酯
• A型熔点较高(91~93℃),吸收不好,影响 疗效。
• B型熔点较低(86~87℃),吸收较好。 • 药典规定A型量不得大于10%
•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③表面活性剂
– 表面活性剂:胆汁成分(胆盐、卵磷脂、甘油 单油酸酯)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 膜结构与性质(熟悉) • 药物的细胞膜转运机制(掌握) • 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熟悉)
重要概念
膜转运:物质通过生物膜的现象,药物的体 内过程伴随着药物的膜转运 口服吸收:药物经口服给药,通过胃肠道粘 膜、肝脏而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吸收是药物产生疗效的基础。
(一)生物膜的结构
• 当药物溶解至胃肠液中速度<胃肠吸收速度, 则药物溶出过程即成为吸收的限制步骤。
1.相关概念
• 崩解:指药物溶散成碎粒的过程。 • 溶出:药物的溶解。 • 溶出速率: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
解的量。
• 溶出度:指在固定的溶出介质中,药物从 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2.崩解与溶出过程
溶出
药物 崩解
2.细胞间途径(paracellular pathway)
-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 过程。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该通道转运吸收。
二、药物转运机制
(一)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的特点?
1.单纯扩散
非解离型的脂溶性药物可溶 于液态脂质膜中,容易透过 生物膜。绝大多数有机弱酸 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 的吸收为此机制。
不对称性
膜中蛋白质可分为外周蛋白和内在蛋白
糖类在膜上的分布全部 都处于细胞膜的外侧
(三)膜转运途径
1.跨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 pathway):
-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 穿过细胞而被 吸收的过程。 -这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是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