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PracticeandResearch
2008
01-B2006年河北省有68个县
(市)区的初三毕业生使用了新课标教材(共四个版本),2007年共172个县(市)区的毕业生全部使用了新课标教材,而高中仍然使用人教版的旧教材。这两套教材在知识点的衔接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课程理念、知识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用两套教材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有所不同,使得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适应性问题更加突出。
面对这种新情况,探索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问题1.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中,以下问题与过去相比更为突出,值得思考与研究。(1)有过半数学生感到课堂上知识容量和难度增加太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有些知识初中没学过,高中教师直接用,听课过程中会出现大脑暂时“短路”现象。(2)高一教师认为有75%的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较差,有68%的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低下,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
2.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材方面:新课标初三化学教材与高一大纲版教材相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新课标初三教材知识面宽,接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普九”要求,但化学知识的深度不够,系统性亦较差,不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而高中大纲版教材,相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言,教学内容偏难,在体现重难点均匀分布和循序渐进原则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问题,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过于集中于第一册,如摩尔概念及其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其应用、离子反应和物质结构理论等。
(2)教师方面:2005年曾对石家庄市120名高一教师
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0.6%的教师从未有过初中教学的经历;有68.3%的教师对初三新课标及教材不了解;有38.1%的教师刚从高三循环下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有关部门只注重了对初三教师的培训,而高一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未能跟上。
(3)中考的导向作用:中考是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命题的,不会考虑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较低。
例如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第31题: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
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0所示。
请回答:
(1)C的化学式为;(2)A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是;(3)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该题在中考命题中预估的难度系数为0.55。从试题功能上看,此类框图推断题及物质的制备、物质的鉴别等题型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作用还是有效的。但该题考查的学生能力相对于高中教学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对策解决教学衔接的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学生学的问题,能承担起这一重任的应是高一教师,因此,教师自身及相关部门和管理层都应关注高一教师的教学和研究。1.培训和教研是解决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教学的逻辑起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逻
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对策
霍惠英
(石家庄市第18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81)
摘要: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由来已久,近两年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更为突出。笔者通过对高一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认真对初三和高一的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解决教学衔接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衔接;主要对策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1-0054-02
A
B
CD
E↓
高温F澄清石灰水
①
②
图10
理科教学探索
54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PracticeandResearch
2008
01-B辑。依据任务分析理论,首先必须分清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合理的教学起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教研部门和教学管理者而言,针对高一教师对初中新教材不了解这一现状,适时地组织培训和加强教学管理对问题的解决会更有效。
(1)
学校管理者要引导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结合本校实际规划专门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时间,为教师的研究创造宽松的条件,提供积极的支持。为便于日常教研的有效开展,我校采取了化学教师轮岗的措施,效果很好。这样就保证了高一教师的人员构成中至少有一名当年送过初三和送过高三的教师,使整个备课组对初中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及高考方向都能有一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2)
教研部门对高一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培训要避免泛泛空谈的理念说教、抽象的课标解读。石家庄市在2006年开学前对全体高一化学教师的培训反映不错,会上全面细致地对初三课标和教材进行了介绍,对课标的要求、教材的体系、知识的呈现方式、中考情况及试题的形式和难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与高一教材进行了对比,具体指导教师需要补充和需要归纳的知识点。使高一教师在高一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法、学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初步的了解。
2.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本课题组通过对初三和高一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编写了《初高中教材教学衔接读本》,对需要衔接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提炼。在高一教学过程中可进行专门性的衔接教学和渗透性衔接教学。
(1)
对专门性的衔接教学,我们是这样做的,在高一课程实施之前,安排4 ̄6课时对高一教材欠缺的且不宜穿插到各章分散衔接的知识做专门补充和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需补充以下内容:①电离的概念;②酸碱盐的定义,让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通性;③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④常见的弱酸和弱碱;⑤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中“有水生成”进行拓展。还要帮助学生熟记并归纳总结以下内容:①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②常用碱和盐的溶解性;③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④常见物质和离子的颜色;⑤常见物质和离子的检验方法;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通过这样的衔接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初中所学知识的欠缺,防止进入高一后产生学习松懈的情绪,另外,可帮助学生对初中知识进行再认识,避免两个多月假期后学生对
初中知识的遗忘,减少因陌生感而增加的不适应。同时,通过对物质的推断、物质的的鉴别和提纯等题型的分析,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在进行专门的教学衔接之后,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测验的方式对新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把握学生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
渗透性衔接教学是指按高一的教学顺序,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同时,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步了解和体会高中化学学科的特征、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在初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改善。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②化合价的定义;③化合价的确定方法;④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才能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在此之前,还需要训练学生熟记并能很快标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这样,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对学生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实施后,初中数理化各学科都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而高一各种教辅资料中的计算题型出现的前后顺序没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高一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三年的规划,要将各种计算题型及计算方法如关系式法、代数式法、差量法、平均值法、守恒法等进行有计划的渗透讲解,在某一教学时段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53~266.[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胡美玲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江琳才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王祖浩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桂英】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