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与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三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三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电力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特点
1从英国开始,向欧美扩展;2以机器发明使用为主要标志;3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范围更广;2有坚实的科学基础;3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不仅涌现大量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会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如何减少负面影响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意生存环境的影响;将科技造福于人类。
对中国影响得到பைடு நூலகம்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纵观三次科技革命,看到了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社会的狂飙式进步,谁抓住机遇,谁就强大。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其中科技是关键。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去建设创新型国家。
给社会根
本变化
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
建制度而巩固下来
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实现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
实现生产方式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到自动化、智能化
对世界格局影响
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属于西方
美、德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较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一、二位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格局的的变化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4至16世纪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开辟的新航路,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华的殖民侵略;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2.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将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妨害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第二次:1870年前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

它们加紧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利用科技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机遇,更面临着挑战。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革向新民革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

[详细讲解]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详细讲解]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一、一周知识概述(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成就、扩展和影响(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成就和影响(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成就和影响(四)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二、重难点知识讲解(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1、前提与条件(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3)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5)国外市场的扩大。

2、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从而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工业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5)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了落后地区的旧思想、旧制度。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前提与条件(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3)近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条件。

(4)殖民扩张和德、意统一、美国内战北方胜利、日本明治维新等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

2、影响(1)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经济、政治,国家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推行对外扩张。

(3)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4)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进入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1、前提与条件(1)科学理论的突破。

(2)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2、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高考历史三次工业革命

高考历史三次工业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补充内容)1、三次科技革命中分别产生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对工业布局产生什么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新兴工业部门:产生了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布局的趋势: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由河流峡谷走近煤炭产地,轻工业发展迅速。

(2)第二次科技革命新兴工业部门:产生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3)第三次科技革命工业部门: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2、三次工业革命特点比较(1)第一次工业革命A、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B、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C、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2)第二次工业革命A、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C.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3)第三次科技革命A.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3、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4、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比较4、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什么是破坏性和建设性?前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破坏性使命”、“建设性使命”表现在哪些方面?(1)所谓“破坏性使命”是指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破坏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原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即消灭了旧的社会。

所谓“建设性的使命”是指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2)第一次工业革命①破坏性:A、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思想上:“天朝上国”的梦幻破灭了②建设性:A、政治上: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B、经济上:近代企业产生(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资产阶级早起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①破坏性:A、政治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C、思想上:冲击了封建思想②建设性:A、政治上: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B、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C、思想上: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5、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迎浪”而上。

工业革命简介及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简介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次工业革命:生产方式从手工到机械组织方式从手工工场到工厂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转变资本主义统治在各国得到巩固使资本主义经济最终战胜封建经济自由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近代城市兴起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在客观上把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了东方,猛烈冲击着东方的旧思想和旧制度负面影响:城市化带来了环境问题剥削十分严重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加速扩大东西方间差距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使经济思想发生变化,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得到确立并趋于完善形成垄断资产阶级,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政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工业总产值上升到世界第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加剧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新的矛盾,最终导致一战爆发对中国的影响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中国的影响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工业创造新机会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会导致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的制造系统和生产设备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还会带动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

最重要的是,新的制造方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既有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而且使得传统生产方式下无法生产的产品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成为可能。

这意味着,先进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拓展既有产业部门迂回生产的链条,而且可以创造新的产业部门,为中国在全球进入新一轮经济衰退期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方向和机会。

2:中国庞大的制造基础中国庞大的制造基础为先进制造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应用场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积累的技术能力,逐渐确立了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但一劳永逸的先进设备投资并不能保证先进制造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最大的技术经济效益,不同于产品技术,制造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往往是伴随着实践应用的持续改进过程。

3: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4: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随着国家间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也必将随之改变。

其一,当发达国家重新获得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重新回流至发达国家,制造业重心向发达国家偏移。

其二,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资本和市场等先发优势,将更有可能成为新型装备、新材料的主要提供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进一步增强。

其三,由于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度更高,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内的领先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5: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生产关系、从而分配方式的革新。

其一,生产制造环节低附加值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改变。

生产制造环节由更多、更高效、更智能的资本品和装备产品参与,不仅完成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还完成更为灵活、更为精密的任务,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更高,这也是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的重要驱动因素。

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使世界资本主义进入蒸汽时代。

这场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

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其中之一是,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经过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一方面,他们以武力打开许多亚非国家的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造成那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和贫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欧美工业国家的入侵,也极大冲击着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和旧意识。

对中国的影响:(1)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之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认识到国家的危难和落后,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

魏源写了《海国图志》,这是中国第一部较详尽地介绍西方地理、历史的著作,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3)鸦片战争更加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洪秀全通过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4)19世纪五十年代,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不满足鸦片战争中获得侵略权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对英法的侵华战争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趁火打劫。

这次战争仍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俄、美、英、发现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国内外讨论观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国内外讨论观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国内外讨论观点收集国内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特点与发展趋势(一)总括特点:第一,新兴技术的群体涌现,协同融合。

和前几轮工业革命,也就是蒸汽机、电气、IT,这些以某一项工业技术占主导的情况不同,这一轮工业革命需要协同融合。

比如,信息化浪潮并没有终结,仍然方兴未艾,出现了以信息技术深入应用为特征的新信息化浪潮,或者叫第三次信息化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个人电脑的出现,第二次是互联网,第三次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特征的浪潮。

信息技术对其他产业和新兴技术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有很强的催化作用。

生物技术也是如此,生物能源与新能源之间还产生了耦合效应。

第二,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到新技术革命中。

在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

2009年年底,美国出台了“重塑美国制造业框架”的政府文件,其中涉及6大产业,绝大多数都跟我国的“七大产业”有相似性;欧洲出台了“2020年可持续与包容性的智能发展战略”;日本也出台了“日本2020新增长战略”。

从这几大主要经济体的选择来看,对新兴技术的选择日益趋同,各国基本上都把新能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本国或本地区今后发展的重点。

这些主要经济体普遍认为,在这些领域可能存在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

加上政府采取适当措施支持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新一轮高增长。

新兴经济体则试图通过重点突破的战略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比如,巴西利用自己独天得厚的资源优势主要在生物能源领域展开突破。

第三,应对共同挑战。

各国需要共同应对的挑战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对于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能源安全,第二是环境与气候变化。

而且这两大驱动力也是全球共同应对挑战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和合作是必然的。

既有竞争一面,各个国家试图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另外必须走合作道路,共同采取行动才能应对全球面对的挑战(二)技术特点: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大规模定制生产这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二是生产制造快速成型,三是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

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海外市场的需求。

概况: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出现于棉纺织业,然后带动了矿冶业的发展,并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主要特点:先从英国开始,然后向法美等国扩展;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发明者多是工匠技师;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实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影响: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提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的生产体系已不能满足需要。

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主要成就: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特点:规模更加广泛,几乎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开始同工业生产迅速紧密结合;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实质: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推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增强。

第三次科技革命前提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此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二战和战后的需要。

开始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主要成就: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特点: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科技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上升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影响: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工业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电气工程学院刘天一201100190055一、工业革命回顾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二、源头处看工业革命谈到工业革命资产就不得不提到阶级革命,因为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他鼓吹"君权神授'的说法,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不重视建设海军;这些政策大大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

此时的英国,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反对封建压迫的农民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随之逐渐蓬勃兴起,越演越烈。

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1640年,查理一世拒绝接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大抗议书》,导致和议失败,并在1642年挑起了战争向议会军发起进攻,克伦威尔领导的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分别于1643年、1645年在马其顿荒原战役和纳比西战役中取得胜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吉利共和国开始。

在历经克伦威尔独裁统治及死后的混乱之后,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并发动“宫廷政变”,即后人称之的“光荣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政治
殖民扩张加快
资本主义国家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瓜分世界。
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
经济
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贸易范围和规模扩大。
各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经济联系的加强。
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交通条件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条件。
汽车、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各地之间的商业信息,交流与传播加强。
5、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3、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交方式。
4、给青少年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生产关系的变化
1、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2、社会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
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战;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3.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对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1)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2)科技竞争越来越重要,(3)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亚、非、拉美的绝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之下,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今天,赢得独立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次工此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使西方列强开始了瓜分世界的进程,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工业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各国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而使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崛起。

这期间中国的近代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也相当迅速,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重化工业为主。

1900年之后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创办工厂近万家、工厂和煤矿约有一万家。

到20世纪初,英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工业国。

这三次工业革命也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并使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转变为一个独立的现代国家。

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进步,但也带来了新矛盾、新问题:一是由于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导致人口大量増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二是由于资源和能源曰益匮乏而引发新矛盾;三是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引发新矛盾;四是由于国际竞争曰益激烈、国际环境。

人类历史的三次

人类历史的三次

人类历史的三次“工业革命”标志以及即将来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

1.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1)雄厚的资本,(2)充足的劳动力,(3)丰富的资源和原料,(4)海外贸易的迫切需要.其前提条件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导致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要.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它的投入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3.工业革命的大致发展过程是:(1)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2)改良蒸汽机,(3)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动力,(4)交通运输革新。

4.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1)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2)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第一艘汽船,1819年一艘美国轮船成功地横渡大西洋,(3)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工业革命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5.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各方各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A 这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B 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二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C 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D 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开的整体.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科学技术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新能源(电力,石油)的发展和利用.(2)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创制.(3)新通讯的2.标志,电力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作者:胡少甫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2年第12期胡少甫武汉纺织大学“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说法,目前正在世界各国迅速传播,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刚刚袭来还是早就到了,也有不同的观点。

当前,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最具代表的是杰里米·里夫金与《经济学人》的主笔保罗·麦基里。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杰里米·里夫金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如朝阳喷薄欲出。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会产生什么影响?建立在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对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深远影响(一)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新近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即将爆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他认为改变未来社会有两样东西:一是能源,如同人的血液;二是互联网技术,如同人的中枢系统。

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体系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或者说能源互联网将是未来社会新经济系统的发展基石。

所谓能源互联网,就是在现有能源供给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和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互联起来的,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能源对等交换和共享网络。

杰里米·里夫金先生还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技术支柱:第一大支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第二大支柱,分布泛在的可再生能源采集,将每栋建筑物作为微型发电站;第三大支柱,本地化的分布式储能技术;第四大支柱,能源互联,形成能源生产和共享的网络;第五大支柱,实现车辆与分布式能源的泛在能量交换。

英国《经济学人》的主笔保罗·麦基里在今年四月份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宣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次工业革命,使中国经历了一个由落后到腾飞的艰难历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在落后中踽踽独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中国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促使西方列强的侵略范围急剧扩张,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促进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1)推动了中国政局的转变。

外界的压力促使腐朽的清政府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

这期间产生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些民间自发组织的运动对于中国政治和思想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们唤醒启迪了民众,在民间埋下了救亡图存的种子,间接的为民主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

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二、惊醒后的奋起直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中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有:(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再一次发生质的提升,所以欧洲各国之间为了不断争夺原料,资源,竞争世界霸主地位,掀起了新的一波殖民扩张,对中国也进行了更加残酷的商品倾销和战争掠夺。

比如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2)中国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清政府的督促下,洋务运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西方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这也间接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次技术 革命的比较及对
中国的影响
它们最早出现是哪一次技术革命的成果?
A
B
C
D E
F
GG
第一次的是( BD ),第二次的是(ACE), 第三次的是( FG )。
三次技术革命的 比较及对中国的
影响
三次技术革命背景条件比较

第 第一次工业革命
项目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 19世纪70年代开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4、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 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 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三次技术革命时中国处于什么历 史时期,为什么三次都没有得到很 好的发展?并简述世界三次技术革 命分别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 ﹚
中国所处历史时期:清朝中后期
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且很快失败,外国资本家并 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引入, 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对中国的影①响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
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项目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都 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 验,科学与技术尚未 真正结合。
2、首先也主要发生 在英国,其他国家的 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3、主要在轻工业部 门。
1、有坚实的科学基 础,科学开始与工业 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发生在几个 资本主义国家,规模 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的两次 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 门。
巩固与广泛建立;
与垄断组织形成,主 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社会结构发生重大 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
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 国主义阶段;
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
两大对立阶级;
3、帝国主义列强加 化--第三产业比重上
3、经济结构发生重大 紧瓜分世界,殖民侵 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 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 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 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 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 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 又高度综合。
三次技术革命影响比较

第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 1、生产力迅猛发展;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
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 2、社会关系:垄断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
中国未得到发受展专原制因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 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对中国的影①响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 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 学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 )
中国所处历史时期:清朝封建统治
中国未得到发洋展务原提-资产阶级 1、政治保障-资本主 1、政治保障-资本主
统治的确立;
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 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
2、资本-海外贸易、立;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2、生产技术-自然科 2、先决条件-科学理

3、劳动力-圈地运 学的重大进展;
论的重大突破,;
景 条
动;
3、资金-资本的积累 3、必要手段-科学技
1、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工业革命
导致两大对立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导致垄 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三次促进了社会经 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类 衣、食、住、行的变革。 3、都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活动造 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形成了世界 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推动了国际 经济格局的调整。 4、三次科技革命都受到多国政府的重视。
的初步形成,进一步扩 济的要求)。
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三次技术革命主要成就比较

第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成就
1、棉纺织、采煤、 1、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技术、航
冶金等部门使用机器。 发电机、电灯、电车 天技术、电子计
2、改良蒸汽机投入 问世。
算机的应用,还
使用。
2、内燃机和新交通 包括人工合成材
程;
主的时期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
4、世界格局发生变 4、政治经济发展的 局的调整--扩大了发
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不平衡加剧,世界力 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
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
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
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
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又是挑战。
三次技术革命的相同点
3、汽船、蒸汽机车 工具的创制,柴油机、 料、分子生物学、
出现。
汽车、飞机投入使用。 遗传工程等。
4、拖拉机、缝纫机 3、新通讯手段的发
问世。
明,出现电话,无线
5、机器生产代替手 电报。
工业生产。
4、化学工业建立,
6、出现工厂制。
出现塑料,炸药。
三次技术革命特点比较

第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中国所处历史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初期
至今
中国发展滞后第原三因次:科技革命刚开始时,处于半殖半
封社会,列强长期侵略和旧中国统治阶级腐朽无能。建 国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中国 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受 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影响,“左”倾思想泛滥, 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发展经常受到冲击,科学 技术失去了发展好机会。
三次技术革命的不同点
1、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 会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
2、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 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 种发明都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 的。
3、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 个世纪后才在各国开展起来;第二次,第三次科 技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4、技术-工场手工 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
业积累丰富生产技术 4、市场-德、意、日 物质和技术基础;
件 知识;
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 4、推动力-社会需要
5、市场-先后打败 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 (二战中的军事需求、
西、荷、法,国外市 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
场不断扩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