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_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_陈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7 “家乡的树”(三年级)一课中体 现的能力意识 ①知识的迁移能力 ②动手制作的能力 ③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④辨析是非的能力 ⑤观察能力 ⑥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课堂的思想性
所谓思想性,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继承弘扬优秀 的传统价值观,科学地吸收世界和人类普 遍遵循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 一些与公共生活有关的认知、判断、价值 观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

“《我与杭州》的教学提倡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Fra Baidu bibliotek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通 过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认识家乡; 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 生活能力;通过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家 乡情感,增强学生作为杭州人的自豪感和责任 感。” ——《我与杭州》课程标准


比如,通过学习地方课程中关于地方社会 的价值、信念、民族、历史、风俗等知识, 学生可以认识自己所属文化和其他地域文 化的成就及特点,发展积极的乡土认同; 改变和消除以往形成的关于其他群体的负 面态度、偏见和刻板印象,发展健全的概 念,形成对不同地区文化的积极态度,获 得正确的自我认同,走出自身地域文化的 局限,由爱乡而爱国,从而培养开阔的民 族观、世界观。


贫乏单调的资源利用,也使得目标实现缺 乏了必备载体。 案例3:在某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讲《百年 抗争,志士千秋》(《人· 自然· 社会》初二 年级)一课,教师按照教材体系依次讲述 了在民主革命时期浙江先烈们的英雄事迹, 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很多,教师也没有讲述 的重点,大多是浮光掠影式的一带而过, 学生也不知其所然,反应平平。
比如“杭州的名胜和旅游”一课,如何把握这一 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上不能仅仅只讲杭州的 名胜和传授一些旅游知识,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学 生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在哪里呢?就这堂课而言,三维目标 可以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①如何看旅游地 图?②如何制订旅游方案?③如何边旅游、边学 习,如何写旅游日记?④从何种渠道去了解一个 地方的历史和文化?⑤杭州凭什么成为一座旅游 名胜城市?如何保护和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等 等。这些内容中,其实包含了教学目标的各个维 度。

梁祝故事有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受到人们 认可的价值观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 识、去挖掘,比如歌颂爱情的纯真,对封 建礼教的批判,对嫌贫爱富的谴责、对美 好理想的追求等等,正因为有了这些贴近 民众心理的普世价值观念和悲悯情怀,所 以梁祝故事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代代相传; 其次,还可以结合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谈谈挖掘和保护问题。

六年级地方课程《杭州的街巷》一课,教 师在带领学生探讨了杭州的街巷历史文化, 展示了特色街区和街巷改造的成就以后, 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小结:千百年来,改 变的是街巷的面貌,不变的是街巷的历史 文化。
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忧患意识,从而更深切 地认识到保护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这 比一味地唱赞歌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2.缺少应有的深度
一是目标文本的表述浅白而笼统。有的课 的目标泛泛而谈,较难操作。比如:“家 乡的地名”一课的教学目标。①了解家庭、 家乡,了解杭州;②热爱家庭、家乡,热 爱杭州;③热爱祖国,热爱社会。 二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体现目标的 深度。造成目标和教学实际脱节,虽然目 标制定得比较具体,但照本宣科的教学流 程、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同样难于达到教 学目标应有的高度和深度。
3.形式主义,缺少指导

案例5 做一个设计方案
一位老师在讲“杭州的山和水”一课时,设计了 这样一个活动:假设你是上海世博会杭州馆(五 水共导)的设计者,你将怎样设计杭州馆来介绍 我们杭州的水?将全班分成五个小组进行讨论。 接着,老师让各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的设计, 有的学生说,“我用4D电影来介绍杭州的水”, 还有的学生说,“我设计成五个小馆,每个小馆 配备一名解说员”等等。大多的“设计”都比较 空洞,落实不到能力和方法的具体要求上。

案例7 杭州的土特产(五年级)一课的主 要内容就是介绍杭州的土特产,教师指导 学生搜集到的土特产不谓不多,比如“西 湖醋鱼”、“清水丝棉”、“龙井茶” “富春江鲥鱼”、“杭州丝绸”等等,课 堂上,教师一边介绍,一边用图片进行了 展示……最后是宣传家乡的土特产,选择 一种土特产写一句广告词。

这堂课教师运用了大量教材以外的课程资 源,但是,总体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资源的利用上,缺乏选择,缺少典型。 二是课堂的思想性欠缺。这堂课的主要目 的不是土特产的知识介绍,而是要让学生 知道土特产的概念、形成土特产的条件以 及土特产消亡的因素;最后要把土特产放 到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土特产是一个地方 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要进行保护和开 发。教师对教学的把握到了这样一个认识 程度,才能够体现课堂的思想性。

1.活动要有效,目标须明确 案例9 同一个活动的两种设计 2010年的杭州市初中地方课程课堂教学评比,有 一堂课的内容是“杭州的百年老店”,两位老师 在上课中都有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设计:为杭州 “百年老店”的发展出谋划策。但是两位老师有 不同的处理方式。 A老师把这个问题直接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在讨 论时也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最后加上教师的 补充,归纳出以下一些“计策”:发展连锁经营、 加强宣传做广告、技术革新、开发新品种、政府 扶植、发消费券、建立教育基地、进行专业培训、 降低生产成品等等。看起来,课堂比较热闹,学 生想出的办法也很多。

二、提高地方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 的策略

(一)关注目标多元,提高课堂立意 1.科学认识三维目标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 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全面的发展” ——《浙江省教育
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稿



思考和讨论: 1、余杭清水丝绵作为余杭镇的土特产,它的形成 跟什么有关?(悠久的制作历史、政府的重视、 苕溪水质好等) 2、现在余杭清水丝绵的制作和产地保护为什么选 择在塘栖塘北村,而不是余杭镇?(苕溪水质的 污染、当地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地方政府的重 视程度等) 3、通过以上的材料,你得到了什么认识?(土特 产是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土特产作为一 种文化是会消失和变迁的;土特产等文化遗产是 需要后代人保护、利用和开发的)

白蛇传的故事蕴涵了民间文化对人文 精神和价值观的追求,有着丰富的思 想教育内涵,它寄托了人们对人性的 追求和对善恶是非的评判,老师应该 挖掘这其中隐含的思想教育意义。

对教学内容及其内涵的不同解读,造 成了教学目标的偏差。一般来说,地 方课程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强调知 识目标,但它对于学生的能力、方法 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为注重。


案例2:某一位老师在讲“杭州民间故事— —白蛇传” 一课时,基本流程如下:首先 让学生说一说杭州有哪些旅游景点,学生 说到“断桥残雪”,然后引入白蛇传的故 事。由两个学生复述白蛇传的故事。然后 再由教师提供一些故事情节:如“断桥相 遇”、“保和堂”、“雄黄酒”、“盗仙 草”、“水漫金山”等,由学生分别阐述 故事情节。整堂课的主要时间都放在复述 “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上。 导致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缺失



(二)加强活动指导,体现活动精髓
“教师应当尽可能采用问题探索、游戏活动体验、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的教 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要尽可能体现活动的 精髓,“避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 体系的倾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优化学习方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实 践活动掌握知识、开发思维、形成能力、发展个 性”。 “以我为主,以讲为主,一讲到底” —— “力求 通过真实、生动、丰富的史实,激发学生的质疑、 思考和联想,拨动学生内在的思动、情动、神动 和心动。” (李惠军)
(二)学生活动设计中的有效性缺失


1.小组讨论,成为“摆设”
小组合作=小组合座 案例4 小组讨论成了老师的法宝 一位老师在三年级“杭州真美”一课中, 展示了西湖十景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讨论: 你去过哪些地方?在小组内说一说。


并不是所有问题的形式和内涵都适合学生 讨论,讨论的关键是看问题本身是否有讨 论的必要,还有通过小组讨论以后小组成 员是否得到了同伴的帮助和提高。
谈谈地方课程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
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 陈杰
一、地方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 的表现

(一)教学目标制定中的有效性缺失

1.缺乏合理的定位

案例1:一位老师在讲《绚丽多彩的梁祝文 化》一课时,把重点放在讲授以梁祝文化 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上,比如梁 祝文化通过文学作品、电影、戏曲、音乐 及其他民间工艺(邮票、连环画、年画、 版画、剪纸、艺术模型、彩陶瓷塑、蝶翅 工艺、石雕木雕、刺绣草编、泥塑面塑等) 等表现出来,还列举了全国各地有关“梁 祝文化”的历史遗址。



材料一 秦汉时期,余杭的丝织业就相当发达。到了唐代, 丝绸生产已很普遍,开元年间,余杭丝绵被列为贡赋。南 宋康王赵构建都临安,慕余杭丝绵质地优良,特将清水丝 绵列入贡品,元朝和明朝也同样列为贡品。到清朝,清水 丝绵更是声名日隆,康熙年间远销到了日本。民国时余杭 “老恒昌”清水丝绵享誉国内外。1929年,余杭苏晋卿制 作的优质清水丝绵曾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材料二 余杭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得名,色泽洁白如凝脂, 轻柔如浮云,具有边道薄而匀称,无块状、无杂质、柔软、 韧性强、放置长久不泛黄的特色。古代已有人总结出了 “清、纯、淡”的制绵用水标准。流经余杭镇的苕溪之水 温而不寒,这种含杂质较少的淡水,对制绵很有利。 材料三 近年来,余杭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蚕桑丝织文 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区政府提出“完善塘栖镇塘北村蚕 桑文化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陆续开展了包括清水丝绵 制作技艺在内的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保护工作。

总之,造成地方课程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无 效或低效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关注的是活 动的结果,忽视的是活动的过程;关注的 是活动的表象,忽视的是活动的本质;关 注的是活动的本身,忽视的是学生活动的 背后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有效性 缺失 1.内容上单一贫乏 2.素材上缺少选择 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ppt 3.方法上难于操作
“杭州的水”课堂活动的重新设计

将全班学生按杭州的“五水”分成西湖组、钱塘 江组、大运河组、西溪湿地组、东海组,给每个 组发放本组的学习资料(教师预先准备),比如 西湖组的材料就有西湖的历史、成因、古人描写 西湖的诗句名句、西湖十景、关于西湖的网络学 习资源(网站)、主要参考图书、西湖申遗等简 短精要的材料,要求每组学生合作完成一个编制 研究性学习小报的任务,对学习任务做了明确的 分工:给小报想一个题目;起草一句宣传语;选 用文字内容不少于四段,给每段文字想好题目; 设计同学们活动一个以上;确定一名同学汇报; 确定一名美术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主设计;每个小 组介绍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



2.表面热闹,实质贫乏
案例5 一堂搞笑的表演课
有一个老师在上 “法律——我们的保护神”(《人· 自 然· 社会》八年级)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分组表演教材上 提供的一个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张强的爸爸被歹徒 绑架了,歹徒索要50万赎金。张强接到歹徒的勒索电话后, 一边与歹徒周旋,一边报警,最后警察来了,将歹徒抓获。 初中生对于表演这样的故事,情绪还是很高的,课堂上开 始“活跃”起来了。5分钟以后,老师让四个组的学生先 后到讲台边表演,这样一堂课大半的时间也过去了。虽然 表演的情节差不多雷同,但学生的情绪倒是很高涨,台上 学生表演,台下学生笑声一片。



3.缺失实现的途径
途径:一是有效的学生活动,二是合理的课程资 源的利用。
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来讲的,如果缺少学生的配 合,是无法实现目标的。而学生的配合必须通过 学生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来实现。在地方课 程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随意即兴的活动设 计,形式上的热闹掩盖不了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 和手段的单调和低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