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疫苗的常用灭活剂

人用疫苗的常用灭活剂

疫苗的灭活剂

疫苗的灭活剂主要有两类:甲醛和β-丙内酯(BPL),国内疫苗大多使用甲醛灭活,而国外多采用β-丙内酯。

1,甲醛及其37~40%溶液即福尔马林,甲醛对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都有破坏作用,但首先是使病毒核酸灭活——与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等含有胺基的碱基结合而使病毒核酸变性。甲醛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的作用,可与病毒蛋白质的胺基结合而形成羟甲基衍生物或二羟甲基衍生物,后者再与酰胺发生交联反应。病毒蛋白质因而变性,阻止病毒核酸的逸出。甲醛对单链核酸最为有效,故常用于RNA病毒的灭活。适当浓度的甲醛灭活病毒后,病毒抗原性、血凝性均不改变,故常用其灭活病毒制造疫苗,迄今应用的灭活病毒疫苗,约有50%以上是用甲醛作灭活剂,通常应用0.05%~0.1%~0.2%浓度的福尔马林。用甲醛灭活时间长,一般需要在37-39℃处理24h以上或更长时间。并且灭活的效果易受温度、pH、浓度、是否存在有机物、病原体的种类和含氮量等因素影响,在研究中应引起注意;残留的游离甲醛,若随疫苗注入机体后,会产生制激性反应。

2,β-丙内酯(BPL)是一种杂环类化合物(C3H4O2),沸点155℃,常温下是无色粘稠状液体,对病毒具有很强的灭活作用。作用机理:作用于病原体DNA或RNA,改变病毒核酸结构达到灭活目的,而不直接作用于蛋白。1.特点:直接作用于病毒核酸,保持免疫原性,强灭活效果。β-丙内酯(BPL)直接与病毒核酸作用,而不作用于壳蛋白,不破坏病原体的免疫原性。2.极易水解,无残留,并且水解产物无毒无害。大剂量β-丙内酯(BPL)虽是一种致癌物,但极易水解,在37℃水浴水解2h后消失,其水解为无毒性的人体脂肪代谢产物β-羟基丙酸。另外,由于其能在疫苗液体中完全水解,不必考虑在成品疫苗中的残留。3.灭活时间短,缩短了疫苗的生产周期。37℃仅需2小时β-丙内酯即可完全水解,灭活时间短,从而显着地缩短了疫苗生产周期,

提高了经济效益。总之,β-丙内酯(BPL)作为疫苗灭活剂,可直接作用于核酸,对病毒的灭活能力很强;不破坏病毒的血凝素抗原,保持病毒良好的免疫原性;其水解产物对机体无害,接种反应轻。故早在1984年就被选作狂犬灭活疫苗的灭活剂正式使用,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疫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