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精讲课件:第一部分八上《桃花源记》(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复习:第9篇《桃花源记》ppt课件

中考文言复习:第9篇《桃花源记》ppt课件

朴素典雅。墙中间悬挂一轴佛像,用隶书题道:“半夜钟磬寂,满庭风露清。
琉璃青黯黯,静对古先生。”未署姓名,印章也模糊不清。旁边一副对联题道
:“花幽防引蝶,云懒怯随风。”也未题款。何华峰指着画联问老僧:“这是
师父自己题写的吗?”老僧漠然不语,只用手指指耳朵。(何华峰)归途时再经
过这个地方,却只见波光涟滟,四处寂静无声,连茅庵的影子也没再见到。仆
④文中反映桃花源人民和平安乐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⑥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其中没有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到处都是。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 世隔绝的地方。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人忽然想起曾在此丢失一枝烟管,找了找,发现仍在古柏下。何华峰竟不知是
佛祖,还是鬼魅。华峰画有《佛光示现卷》,并且自己把事情的经过记载得很
详细。他死后,想来那画与题记也如烟云般消亡了吧。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PPT课件【精美版】

《桃花源记》PPT课件【精美版】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再寻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无问津者
发现桃花源
良田 美池 桑竹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9 桃花源记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
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新课导入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 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 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再读课文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并、咸、皆、悉”都解 释为“都”,把这句里的“并”换成“咸、 皆、悉”,好不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再读课文
补充:老人高寿头发会由白变黄,所以称 “黄发”;“垂髫”,古时候童子没成年时头 发是垂着的。没有直接说老人小孩,而是说他 们的特征“黄发垂髫”,这种修辞叫借代,使 得语言更生动形象。
再读课文
小结: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可以说是“客吾 客,以及人之客”,人与人之间多么和睦融洽! 桃花源,将桃花文化中的美好与和谐,演绎得 淋漓尽致。
再读课文
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为什么后面就没人找了呢? 不存在。本文中,渔人一从桃花源出来就告诉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 后反应迅速,但是还是没找到。而且,渔人出来后沿着 来时的路返回,还一路做记号,此后众人刻意去寻找, 却再也找不到。种种迹象表明,桃花源并不存在。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中考解读 阅读理解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八上 桃花源记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中考解读 阅读理解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八上 桃花源记课件

第十四页,共十五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知识储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妻子:古,妻子和儿女。[古:不 要说,(更)不必说。志:①处处志之。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阡陌交通。2.文章脉络:以武
No 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xiàn suǒ),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1)明确交
1.文章中心:文章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相对立的美好(měihǎo)社 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摆脱压迫和剥削,向 往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měihǎo)愿望。
2.文章脉络: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即发现桃 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第①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身份。作用: 似真实虚,以实写虚,让人感觉桃花源里发生的事情是真的。
描绘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 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
2021/12/10
第十页,共十五页。
知识 储 (zhī shi) 备
第③段: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及桃花源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人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先世避秦时乱。”(暗写作者 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中期以来黑暗(hēi àn)腐朽的现实社会的否定)
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的身份。文末的刘子骥是历史上实 有的人物,与陶渊明处于同一时代,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真 实性。“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又 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 2.曲折回环,层层设疑。文章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激发 读者的兴趣。 3.语言精练、准确、质朴。
2021/12/10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两句表现了桃花源人的 热情好客和桃花源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课件(共38张ppt)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课件(共38张ppt)
(1)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 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2)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 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 想。
桃源有缺陷 小国寡民、原始农耕是幻想 落后闭塞、消极遁世有局限
4.第重9篇点实桃花词源记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缘溪行 (3)落英缤纷 (4)欲穷其林 (5)仿佛若有光 (6)便舍船 (7)才通人 (8)复行数十步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穷:尽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 真切 舍:动词,舍掉 才:仅仅、只 复:又
(第99)篇豁桃然花开源记朗 (10)屋舍俨然 (11)桑竹之属 (12)阡陌交通 (13)鸡犬相闻 (14)悉如外人 (15)黄发垂髫
怡然:快乐的样子 具:详细 咸:全,都 遂:于是、就 闻:知道,了解 叹惋:感叹惋惜 延:邀请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不必
第9篇 桃花源记
(25)便扶向路 (26)及郡下 (27)诣太守 (28)寻向所志 (29)欣然规往 (30)未果 (31)寻病终 (32)后遂无问津者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及:到 诣:拜访 寻:寻找 规:打算,计划 果: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 “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开朗:开阔敞亮 舍:名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闻:听到 悉: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第9篇 桃花源记
(16)并怡然自乐 (17)具答之 (18)咸来问讯 (19)遂与外人间隔 (2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1)皆叹惋 (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3)此中人语云 (24)不足为外人道也
今义:连词,表条件关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PPT电子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PPT电子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 ( 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 渔人)所从来。( 渔人 ) 具答之。(桃源人 )便要( 渔人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 桃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
桃源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 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大家描绘一番。
例如: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 熠熠生辉…… 1、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 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2、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 袅袅升起…… 3、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 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5、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 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便舍船
舍弃
仿佛若有光 才通人
隐隐约约 好象 仅仅
豁然开朗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 都 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问所从来 地方,处所 便要还家
具答之 通“俱”,完全,详尽 咸来问讯 都 打听(消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同乡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 诗人自己的社会理想。“诗” 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 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 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字词积累
豁然( ) 俨然( yǎn ) 诣( yì ) 黄发垂髫( ) 要还家( yāo ) 邑人( yì ) 间隔( jiàn )阡陌( qiān mò) 此中人语云( yù )

中考复习《桃花源记》26页PPT

中考复习《桃花源记》26页PPT

二、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要___通__邀__,意思为:___邀__请__
2.古今异义 (1)豁然开.朗.
古义:__宽___阔___明__亮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2)阡陌交.通.
古义:____交__错___相___通Βιβλιοθήκη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遂.迷,不复得路 遂:_终___于__
①古义:_妻__子___和___儿__女_____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②古义:_与___人___世__隔___绝___的__ 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绝境
(4)无.论.魏晋
古义:___不___要__说___,___(_更__)_不_ 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之
桃花源记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 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 又自号“五柳先生”。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 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作品 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写作特点】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 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 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复寻“遂迷”、 “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3.虚实结合的写法。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 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 术才能。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离开。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 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呀。”
赏析第三段 1.第三段:访问桃花源 2.第三段主要写什么的内容? 描写渔人与桃花源人之间的交往 3.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特点? 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 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同“邀”,邀请。
(桃花源中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 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 来款待他。
疏通全文
间:jiān 名词,例如空间、时 间、房间
jiàn 动词,例如间隔、间 隙、间谍、反间计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全,都 打听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妻子和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疏通全文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完,没有了
口,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 好像 看不真切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 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 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 有点亮光。
疏通全文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舍弃
只,仅仅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 初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往前 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疏通全文
夹: jiā:在两者之间;两旁有物限制住 前后夹击 夹缝 夹心饼干 夹克衫 jiá:两层衣服 夹衣 夹被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溪水的两岸
别的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新鲜美好 花 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小溪两岸,长 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新鲜 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答案] 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②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③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④淳朴的社会风尚;⑤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拓展思考题
1.[2022贵港] 请结合文章,说一说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答案] 百姓热情、淳朴,安居乐业,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知识点学习课件PPT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本文是作者陶渊明退归林下后虚构的一则故事,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①缘:沿着,顺着。
[答案] 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岸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林里绿草如茵,桃花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
桃花源中的景象:僻静的小路两旁,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拼命地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向行人热情地点头招手。往前走,那平坦开阔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田间农人挥锄劳作。远处,茅草屋前的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和鸡鸣狗吠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告诉
5.<zzd>既</zzd>出 既:______
已经
6.<zzd>欣然</zzd>规往 欣然:____________
高兴的样子
句子翻译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案] (溪水)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014中考复习方案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

2014中考复习方案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

第6讲┃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文意理解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虚构了一个宁静平和的 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 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场景,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
第6讲┃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二、 《短文两篇》 通假字 可爱者甚蕃 (通“繁”,繁盛众多) .
第6讲┃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四、 《大道之行也》 通假字 (1)选贤与 能 (通“举”,选拔) . (2)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鳏”,老而无 . 妻的人 )
第6讲┃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常用实词 (1)货恶 其弃于地也 (动词,憎恶) . (2)盗窃乱贼而不作 (动词,兴起) . (3)故外户而不闭 (用门闩插门) .
第6讲┃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品味道好。) .. (2)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①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 .. 今义:男子的配偶。②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3)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的统称。) .. (4)无论 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不论。] .. (5)不足 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不充 .. 足、不满等。)
第6讲┃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一词多义 (1)奇 明有奇 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巧)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 . (2)可 高可 二黍许(副词,大约) . 珠可 历历数也(动词,可以 ) . (3)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一头,一方 ) . 其人视端 容寂(形容词,端正 ) . (4)为 为 宫室 (动词,做,雕刻) . 中轩敞者为 舱(判断动词,是 ) . (5)以 能以 径寸之木(介词,用) . 以 至鸟兽(连词,以及 ) .

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PPT课件

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PPT课件

重点句: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缤纷。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 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 树、竹子之类。 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却处 处可以听到。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古今异义
1 .缘溪行
古义:沿,沿着。
缘 今义:缘故、缘分。
2 .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鲜美 今义:味道鲜美。 3 .说如此
桃 花 源 记 陶
渊 明
导入: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 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 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 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 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 它就是——世外桃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方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古今异义
4 .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课件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课件
4.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例句:菜市场上,那个阿姨的菜看着不是很新鲜, 所以无人问津。
5.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纭飘落的美丽情景。 例句:公园里的梅花伴着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 迷人。
6.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 和睦的景象。
回顾作者:
陶渊明,又名 潜 ,
字元亮 ,谥号 靖节 、 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 著 名 山水田园 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著有《陶渊明集》 。
陶渊明爱好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 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 作文,描画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 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 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 《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今存《陶 渊明集》。
专题练习
• 9、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 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 样的理想?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
实现的;
•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评,客观 上反应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 有一定的复古偏向。
7.黄发垂髫:借指老人和儿童。
句子翻译 1
• 1、初极狭才通人。 •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具:通“俱”,详尽。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要:通“邀”,邀请。 无论:不必说,更不必说。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 课件(共55张PPT)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  课件(共55张PPT)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渔人一一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中人)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
皆 出 酒 食 。 停 数 日 , 辞 去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
参考译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出现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口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视线)由狭窄幽暗
4.渔人甚异之 异: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5.欲穷其林 穷: 尽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6.仿佛若有光 7.才通人 8.豁然开朗 9.屋舍俨然 10.阡陌交通
仿佛: 才: 豁然: 俨然: 阡陌: 交通: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6.仿佛若有光 7.才通人 8.豁然开朗 9.屋舍俨然 10.阡陌交通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11.悉如外人 12.黄发垂髫
13.并怡然自乐 14.咸来问讯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悉:全,都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怡然:快乐的样子 咸:全,都 妻子:妻子儿女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

初二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桃花源记》课件新人教版
生传》等。

•文言知识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通假字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部,详尽。)
•词类活用:•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3、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 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目的:此题实现引导学生由内容到情感的过渡,让学生
结合背景 理解作者情感。(寄托之意)

•2、桃花源美在哪里?

•景美——优美的自然风光
•人美——淳朴、热情友 善
•社会生活更美——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老有所养,幼有所长、 人人 安居乐业。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 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 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 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 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难点探析
目的:此三题为深入探究桃花源的现实意义 ,并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
方式:师生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作探究

•1、渔人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又“处 处志之”,而后来“寻 向所志”,却“不复得 路”。作者这样写的目 的是什么?

中考总复习第一部分第4篇桃花源记课件(语文)

中考总复习第一部分第4篇桃花源记课件(语文)

(16)及 郡下 . (17)诣 太守 .
及: 到了,等到 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遂: 终于
(18)遂 迷,不复得路 . (19)欣然规 往 .
规:计划 津:渡口
(20)后遂无问津 者 .
6.常见虚词
①武陵人捕鱼为 业 动词,作为 . (1)为 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 ②不足为 .
①忘路之 远近 结构助词,的 . (2)之②具答之 .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所问之事 属 助词,无实际意义,不译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纷纷。 (2)初极狭,才通人。 (洞口)开始很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致,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园、竹林 之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异,对……感到诧异 。 原意为:奇异,句中意为: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穷 其林 .
走到……的尽头 原意为:贫困,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
(2)方位名词作状语 复前 行 .
向前 。 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______
(3)名词作动词 处处志 之 .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绝境
(4)无论 魏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5)不足 为外人道也 .. 不值得 古义:________ 今义:不充足,不满

中考语文总复习(甘肃)课件: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 上册

中考语文总复习(甘肃)课件: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 上册

(9)悉如外.人.
外人:___桃__花__源__以__外__的__世__人_______
(10)黄.发.垂.髫. 黄发:_旧__说__是__长__寿__的__特__征__,__所__以__用__来__指__老__人___
垂髫:__垂__下__来__的__头__发__,__用__来__指__小__孩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场景:“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4.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村中人”热情好客?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才.通人 才:___仅___
(5)豁然开.朗. 开朗:___宽__阔__明__亮__的__样__子________
(6)屋舍俨.然. 俨然:____整__齐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类____
(8)阡.陌.交通 阡陌:___田__间__小__路________
4.一词多义 (1)寻寻未.向果,所寻志._病__终动___副词____词,____,寻____随找____即____,__不__久
(2)出不皆复出.出酒.食焉__________拿__出__出__去______________ (3)舍便屋舍舍..船俨_然___动____名词____词,____,舍____房弃____屋______ (4)闻闻鸡.有犬此相人闻.____________听听____说见______________
6.重点虚词 (1)为武不陵足人为.捕外鱼人为道.业也_____动___向词____、,____对作____为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其设中酒往杀来鸡种作作食
劳作 作为
(3)志处 寻处 向志 所之 志
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名词,标记
(4)寻寻 寻向 病所 终志不久寻找 (5)遂遂 后遂 迷无问终津于者 于是,就 (6)为武 此陵 人人 一捕 一鱼 为为 具业 言所闻作为对、向
4.词类活用分析 (1)林尽.水源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2)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 诧异 (3)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4)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5)未果. 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6)此中人语.云 读“yù”,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2.重点难点分析 (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中怎样的自然景象和 生 活情景? 点拨: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为什么把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点拨:文章的详略安排是由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 文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 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 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 所以写得简单。
5.古今异义区分 (1)缘.溪行 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2)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新 鲜美味 (3)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现指运输 事业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邀请 今义:延伸, 延长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成年男子的配 偶 绝境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 路的地方 (6)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 (7)便扶.向路 古义:沿、顺着 今义:搀扶,用 手按着或把持着
3.文章主旨概括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的先后 顺序,把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 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 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 的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也曲折 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作者消 极避世的思想。
综合探究
二 综合探,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译文: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 多交杂。渔人对这种景象感到很诧异。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吠的声音都 可以听见。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 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计划)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 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6.特殊句式认知 (1)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中的“……也”表判断。 (2)省略句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即“(桃源人)见渔人, (桃源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7.常用成语整理 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2014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内文 言文知识精讲课件:第一部分 八上《桃花源记》(新人教版

(6)诣.太守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欣然规.往 计划 (8)无问津.者 渡口 2.通假现象识别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3.一词多义辨析
(1)舍便 屋舍 舍船 俨然读“ 读“shěs”hè, ”离 ,开房屋,客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