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如金属、塑料、纸张、玻璃等,并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身边的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分类,理解分类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材料,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并能对材料进行合理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常见材料,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材料分类。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材料的分类实践活动。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材料实物,如金属、塑料、纸张、玻璃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材料实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购物、制作玩具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材料实物,如金属、塑料、纸张、玻璃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对材料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分类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心得。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分类实例,如垃圾分类、废品回收等,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瓶子分类教案(精选15篇)
瓶子分类教案瓶子分类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瓶子分类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瓶子分类教案篇1活动目标1.关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瓶子,知道常见瓶子的材质、用途及合理的回收利用。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活动准备1.课件-照片:奶瓶。
2.不同材质的瓶子、筷子。
活动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奶瓶教师以趣味性的语言提问幼儿:哝,谁认识这个瓶子呀?呵呵!你使用过奶瓶吗?什么时候用的?2.游戏:摸瓶。
老师这有个魔箱,里面还放着一些瓶子呢!请小朋友用手摸摸一个瓶子,先猜一猜是什么瓶子,然后再拿出来让小朋友看看,他说的对不对,好吗?二、展开1.初步认知不同种类的瓶子。
老师这里有许多瓶子,请大家来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瓶子。
提问:说出你手中拿的`是什么瓶子?你知道它是用来盛什么的?小结:瓶子是用来盛东西的,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瓶子,如酒瓶子、饮料瓶子、药瓶、化妆瓶等。
2.利用筷子敲击瓶子,感知瓶子材质的不同。
(1)用筷子轻轻敲打瓶子,听听瓶子发出的声音。
(2)拿出玻璃瓶的小朋友敲一敲瓶子。
(3)拿塑料瓶的小朋友敲一敲瓶子。
(4)拿铝制瓶子的小朋友敲一敲瓶子(5)拿陶瓷瓶子的小朋友敲一敲瓶子。
问题: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玻璃瓶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小结:塑料瓶发出咚咚的声音,铝制瓶子发出啪啪的声音,陶制瓶子的声音也比较清脆。
3.谈话:瓶子的用途。
提问:瓶子都有哪些用处?小结:瓶子可以盛各种各样的调料、饮料、药物、酒类、化妆品等。
4.分类整理,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1)请小朋友将手中的瓶子分类放进贴有玻璃、铝、塑料、陶瓷标志的四个筐子里。
(2)为什么要给瓶子分类?空瓶子有什么好处?小结:瓶子分类是为了回收和利用,有些瓶子可以回收再利用,如铝制瓶子,可以融化制作成其他的事物;酒瓶子可以通过消毒等方式再重复利用;有些瓶子如塑料瓶可以做成一些工艺品。
通过身边材料的分类教案学科学
学科学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对于如何让学科学的知识更加生动易懂地传授给学生,教学方法和教案的编写都显得非常重要。
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身边材料分类法被广泛应用于学科学的教学中。
通过分类分组的方式,将身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学科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身边材料分类法在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介绍身边材料分类法身边材料分类法是指将身边常见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分组归纳,以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近似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组归纳,并通过讲授这些分类规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
二、身边材料分类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学习化学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元素周期表,老师们会逐个分析每个元素的化学性质,将其分类并作出相关解释。
例如,在讲述氧化物的时候,可以将其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中性氧化物三类,再结合实际材料讲解,学生能够很快而且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对化学实验更加感兴趣。
此外,通过对身边常见物质的分类探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更加透彻。
三、身边材料分类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在学科学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在生物教学中,身边材料分类法同样可以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讲述植物的时候,可以将其按照树木的高低进行分类,课堂中逐个讲解每个植物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对学生的生物知识有着非常生动而又实际的参考作用。
四、身边材料分类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除了化学和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之外,身边材料分类法在物理教学中也很重要。
例如,在讲述力学的时候,可以将物体分为单一运动和复合运动两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物体运动的规律,并将其应用到解题和实际生活中。
五、总结身边材料分类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科教学方法。
通过将身边的物品分类,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事物和问题,并对各种材料的特点和规律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身边材料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材料分类的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各种材料实物(如塑料、纸张、金属、木材等)。
2. 分类标签。
3. 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各种材料实物,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材料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些材料实物。
2.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尝试,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3.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探究成果。
三、分类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对一些材料进行分类。
2. 学生根据材料的特点和用途,给材料贴上分类标签。
3.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分类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分类成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利用分类后的材料进行创作的实践活动。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喜悦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分类身边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培养学生对身边材料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和表达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0分钟)1. 学生自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探究和分类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同伴在探究和分类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探究和分类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分类教案优秀6篇
分类教案优秀6篇分类教案篇11.活动目标(1)复习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的认识;(2)能根据这些图形的形状、颜色两种不同特征,进行分类;(3)愿意并喜欢进行分类活动。
2.活动准备(1)猫、兔、蝴蝶头饰各一个,篮子两个;(2)每人一个分类板;(4)不同颜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饼干图片及标记各若干。
3.活动过程Ⅰ导入(1)玩《饼干商店》的游戏,引出活动。
提问:"仓库里有些什么样子的饼干?"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仓库里的饼干,说出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的图形的饼干。
Ⅱ幼儿第一次操作(2)游戏《送饼干》,学习给图形分类。
提问:"你会把什么样的饼干运到这个柜台?为什么?"老师扮演经理,幼儿扮演营业员,经理引导营业员观察并说出其它柜台的标记是什么形状的,再把仓库里剩下的饼干按标记的形状运往柜台,看谁运得又快又对。
重点指导幼儿给图形分类。
提问:①"为什么要把这些饼干放在同一个柜台?"②"它们除了形状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重点引导幼儿说出按饼干的形状、颜色分类。
Ⅳ幼儿再次操作(4)游戏《买饼干》,练习按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玩法:请几个幼儿分别戴上小猫、小兔、蝴蝶的头饰,扮顾客来买饼干。
根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方式安排三个水平层次的营业员帮顾客选购饼干。
重点指导幼儿按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4.延伸活动在数学区投放不同颜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继续让幼儿练习按图形、颜色进行分类。
分类教案篇2活动目标:1.能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层级分类,理解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
2.能主动学习,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习多角度分类物质准备:ppt、雨伞图片、分类板、活动过程:一、以“小兔开百货商店”导入活动师:小兔在森林里开了一家百货商店,店里的东西又多又乱,要请小朋友们帮助它,将商品分一分,让他们看上去整齐、方便又容易。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课件 教案
材料与环境
天然材料:指自然界原来就 有未经加工或者基本不加工 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 人工材料:不能直接使用的, 或者自然界不存在的, 需要经过人为加工或合成后 才能使用的材料。
我为环保做点事
材料的回收利用
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 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 可再利用的材料或由这些材料制成的物品。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给身边常见的物品分类
雨鞋 衬衣
红 领 巾
钉子 水管
窗帘
玩具 水杯 桌 椅
凉席
雨 衣 家 具 卫 生 纸 酒瓶 凳子 栏杆 铲子 材料 特征
木条 卡纸 铁片
砖
瓷
塑料 尺
用指甲能划出 痕迹吗 在水中是 沉↓还是浮↑ 容易折弯吗
课后作业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 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有什么特性?有什么用途?
人教部编版 科学 三年级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参考教案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
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1.出示表格。
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作业设计方案》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作业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材料及其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探究材料的分类方法;
3. 实际操作,将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各种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我们周围有哪些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用途?”
2. 进修:
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材料进行钻研,了解其特点、用途等信息。
b. 学生根据所选材料的特点,探讨材料的分类方法,如按材质、用途、形状等分类。
c. 每组学生按照所学分类方法,将所选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制作展板展示。
3. 实践:
a.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类整理效果,其他组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
b. 学生根据反馈意见,对自己的分类整理进行修改和完善。
c.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不同组的分类方法和效果,分享经验和感悟。
4.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思考材料分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判:
1. 学生展示的分类整理效果和展板设计;
2. 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表现;
3. 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五、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2. 组织实地考察,了解更多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3. 开展材料分类比赛,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竞争认识。
多角度分类教案_1
多角度分类教案多角度分类教案1活动内容:多角度分类活动目标:1.能关注物体的多种特征,对同一种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能用简单的标志记录并表述自己的多种分类方法。
3.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已有简单的分类经验。
2.物质准备:课件,分类的图片、实物,大小篮子;人手一份分类板、记录单、笔。
3.活动前,安排好幼儿的穿着。
活动过程:一、以“小兔搬家”引入活动1.结合PPT,教师引入:今天小兔搬家,家里的东西又多又乱,请小朋友来帮它整理整理2.引导幼儿观察杯子的不同。
二、分杯子,学习多角度分类1.提出多角度分类的任务师:要把杯子分到两个盘子里,可以有很多种分法,请小朋友去分一分。
2.出示并介绍分类板和记录单,启发幼儿记录。
师:每分一次,就记一次,要将自己分的方法用标记表示出来;放回篮子,用另一种方法再分,再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分法。
师:请你说说,你一共分了几次,每次是怎样分的?5.教师梳理并小结。
师一边操作PPT,一边小结:原来这几个杯子可以分四次,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大小分,还可以按有没有柄来分,还可以按有没有花纹来分。
三、分组合作自选活动,巩固多角度分类1.教师介绍材料和分类要求。
师:请小朋友三个人一组,商量好两个人分,一个人做记录。
把准备的材料整理到两个小篮子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的方法?每分一次,就记一次,要将分的方法用标记表示出来;放回篮子,用另一种方法再分,再记录。
2.幼儿分组合作自主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记录。
3.引导幼儿说说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四、经验迁移:排队1.师:如果要把我们班的小朋友分成两组,想一想可以怎么分?2.引导幼儿说说分类的方法。
3.幼儿进行排队游戏。
活动延伸:去小兔家做客多角度分类教案2活动目标学习按不同特征(肯定或否定特征)进行三次逐级分类;培养思维的多角度性。
活动准备《娃娃脸》幻灯片1张(NO.93),如图示;几何图形拼板(同图中个形状)各组1份,《娃娃脸》逐级分类练习图纸(见练习册NO.11)幼儿每个1张,彩色笔。
小学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等奖
小学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等奖1、小学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
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1.出示表格。
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力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讲授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1【讲授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铰剪、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企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初中化学对材料的分类教案
初中化学对材料的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分类,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2. 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材料,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材料的分类。
2. 各种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材料的分类和识别。
2. 复合材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显微镜等。
2. 实验材料:铁、铜、玻璃、塑料、橡胶等。
3. 课件和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周围的环境,让学生注意到各种材料的存在。
2. 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材料的名字吗?它们属于哪一类材料?二、教学材料的分类(15分钟)1. 介绍材料的分类,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2. 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各种材料,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
2. 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
四、复合材料的理解和应用(15分钟)1. 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组成的。
2. 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和优势。
五、总结和复习(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2. 提问:你们能区分各种材料吗?你们能举例说明复合材料的应用吗?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室实验和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材料的分类,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能够亲自触摸和观察各种材料,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复合材料的部分,学生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了解了复合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教科版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优秀教案2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
通过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早就在不知不觉地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在本课中,他们要对前3课用到的所有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清晰、有序地认识它们的属性。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玻璃珠、磁性白板、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 第7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给身边的材料
分类∣教科版
⒎给身边的资料分类
一、教学背景:
本单元先生末尾对物质世界的探求,末尾研讨周围罕见的物体和资料的特性。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6课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照应的关系。
在这一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场景中去,依据所用资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罕见资料的物理性质。
从多个方面对罕见资料的物理性质停止比拟,区分它们的相反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看法到物理性质在描画物体和组成它们的资料方面的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围绕先生身边罕见的资料,设计了2个活动。
其中活动1的目的是经过观察、剖析、比拟、分类以及交流讨论等探求活动,协助先生懂得罕见物品是由资料制成的,生活中有的物品是由一种资料制成的,有的物品是由多种资料制成的,一种资料可以制成多种物品。
活动2的目的是协助先生看法、区分自然资料和天然资料,了解某些天然资料的加工进程,体会技术的重要性。
我们要合理运用资料,增加对环境的破坏。
在本课的迷信探求活动中,注重培育先生运用觉得器官细心观察身边物品的才干,以及依据资料对物品停止分类的才干。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分类》大班数学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教幼儿认识红,绿两种颜色,并能按物体的红、绿颜色分类。
2、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类能力。
二、活动准备:1、红、绿颜色的毛巾各一块。
2、每人红色或绿色玩具一件。
3、每个幼儿一盘木珠(装红、绿颜色各三颗)。
4、在活动室墙角处画好红、绿颜色房子各一座。
三、活动过程:1、认识红、绿颜色。
教师分别出示红、绿色毛巾,要求幼儿说出毛巾是什么颜色的。
2、运用红、绿玩具巩固对红、绿色的认识,并学习分类。
(1)、分给每个幼儿一件红色或绿色玩具,请他们观察是什么颜色的。
(2)、游戏:”看谁站得又对又快”。
教师说:拿红色玩具的小朋友快快快、快站到老师身边来,拿红色玩具的小朋友便立刻拿着玩具跑到老师身边来,然后说:我拿的是红色玩具,我来了。
同样的方法请手拿绿颜色的小朋友站上来。
玩完此游戏后,幼儿回座位把玩具放回桌上。
3、串木珠,区别红、绿颜色,练习分类。
请小朋友把自己桌上盘里的红颜色(绿颜色)木珠分别串成一串。
4、游戏“找家”。
(1)、请每个幼儿随意拿一件桌上的玩具,观察颜色。
(2)教师说:请拿绿色玩具的小朋友站起来(拿绿色玩具的小朋友即举玩具起立)。
用同样方法进行红色归类。
(3)、教师说:这些红色和绿色的玩具和我们小朋友玩了这么久的游戏,它们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我们送他它们回家吧,我们把红色的玩具送回红色的房子里,绿色的玩具送回绿色的房子里――幼儿分别将红、绿色的玩具送回活动室墙角处事先画好的红、绿色房子里。
然后教师讲评,活动结束。
《分类》大班数学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按颜色的标记分类。
2.能用语言表述分类的结果。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重难点:会按颜色的标记来分类。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在美工活动及日常工作中已经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三年级科学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进一步了解材料
教学
反思
教案
检印:
课题
3-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编号
20170321
授课时间
11月14日
课时
安排
1
第1节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材料与环境;课外阅读。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如天然材料、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和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类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材料实物或图片,如天然材料(木头、棉花)、金属材料(铁、铜)、有机合成材料(塑料、玻璃)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各种材料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材料可以分为哪些类别?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材料的分类,如天然材料、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教师发放材料实物或图片,学生分组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分类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分类的方法和技巧,并强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搜集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与家长分享。
2. 家长协助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材料分类的亲子作业。
3. 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带到学校,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分类能力和思考能力,评估学生对材料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材料分类的理解深度。
3. 搜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实践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材料博物馆或相关企业,直观地感受不同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3. 开展以材料分类为主题的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物品分类教案
物品分类教案物品分类教案1活动材料:(准备)1、幼儿参与收集的许多物品。
(十钟)2、托盘、小筐同幼儿人数。
托盘上贴有绿色的和紫色的纸。
3、掌握生命、无生命的概念。
活动过程:1、出示教师收集的物品,引发幼儿进行分类的兴趣,并介绍分类的方法。
2、教师同幼儿一起将教师采集的物品进行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分类。
3、将幼儿收集的物品进行分类活动。
教师根据幼儿的分类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区分生活中有生命与无生命的事物。
幼儿分别说出有生命与无生命的事物。
5、教师进行活动小结并引发社会性活动的兴趣。
一、集中教育活动科学活动: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活动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区分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体。
2、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3、初步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爱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关心自己的生活空间。
二、晨间活动活动名称:散步中的收集活动活动目标:1、通过收集活动,使幼儿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2、为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分类活动收集材料。
3、培养幼儿观察习惯,萌发幼儿的求知识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每名幼儿一个小筐、合适的场地。
活动过程:1、教师在散步、收集活动前提出要求:散步时收集十种东西。
2、散步、幼儿边观察边收集:树叶、草籽、瓶盖、石头等十种物品放在自己的小筐内。
物品分类教案2活动目标:1.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
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物品用途的相关经验。
2、物质准备:若干实物,图谱标记、实物图片,分类盒,分类板等。
活动过程:一、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整理物品,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引导幼儿将篮子里的物品,按照它们的特点分到篮子里的三个格子中,想想看可以怎么分。
2.分好后和同伴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三、师观察幼儿操作并个别指导。
四、师幼互动交流。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愿意把自己找到的材料告诉他人,乐于与人合作。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初步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用具PPT、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玻璃棒、牛奶、醋、打火机、过滤网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出示几种学生熟悉的物品的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东西,你们看它们是什么?生: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烧杯。
师:这些都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生:钢铁、黏土、塑胶……师:它们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板书)(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就课本第40页,跟学生一起谈谈古代人如何运用身边的材料。
师:我们的生活用品用这些材料制成的,那古时候的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0, 观察图片,说说古时候的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生: 衣服用动物的皮毛做的,房子用木材和动物的皮毛建的,打猎用木棍,用石头来切割东西……师:那么他们的生活用品材料来源于哪里?生:都是在身边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材料。
师:对,他们制造生活用品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存于自然环境中的,比较粗糙简单的。
那么我们把这样的材料叫做什么?生:天然材料师:你在书上哪里找到的?请同学们把它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⒎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一、教学背景:
本单元学生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开始研究周围常见的物体和材料的特性。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
在这一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场景中去,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
从多个方面对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性质在描述物体和组成它们的材料方面的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围绕学生身边常见的材料,设计了2个活动。
其中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以及交流讨论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懂得常见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生活中有的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有的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一种材料可以制成多种物品。
活动2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了解某些人造材料的加工过程,体会技术的重要性。
我们要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本课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身边物品的能力,以及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