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特点
作者:欧阳霞
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10期
摘要:新闻语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语体,具有的特点和规律,也有自身的语言技巧。

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报道必须真实,因此,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第一特点。

新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语体形式,新闻报道必须与受众有较强的接近性,因此,新闻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明确朴实,具有大众性。

而简洁是新闻语言应该拥有的品质,白描则是一种至高的新闻语言境界。

新闻语言是独立的综合功能语言,它服务于事实报道,以其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来实现广泛的社会传播。

关键词:新闻语言;准确性;白描性;大众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122-02
什么是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就是从新闻的角度对全社会进行‘选择’和反映时所用的工具。

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那么,新闻是不是语言的艺术?新闻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新闻语言可以通过不断地改造完善,成为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毫不逊色的语言。

——当然是就各有特色而言。

[2]”新闻语言,服务于事实的报道,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使命。

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一、新闻语言是综合功能语言
语言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历史发展中产生、被人用来思维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虽然同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不同行业的语言却有明显差异,例如学术论文中用科学语言说话;生活中人们沟通用日常语言说话;文学作品用文学语言说话……这说明语言有着不同的功能。

商业用语、宗教用语、军事用语、科学用语、外交用语,也包括新闻用语,都是因语言功能不同而产生的语言体式,即语体。

所谓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

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新闻语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语体,有着独具的特点和规律,也有自身的语言技巧。

从语言的外在表现划分,语体可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
两大类。

新闻要保证其真实性、指导性等价值要素,就应具有书面语体的特点;但新闻又是面向受众的,新闻要想亲近受众,为受众所接受,又必须带有口语体的特征。

所以,总的来看,新闻语言是在书面语体的基础上吸取了一些口语体的特点,是兼具口语体特点的书面语体。

新闻报道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新闻语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所以新闻语言是一种综合功能语言。

新闻语言就是这样一种独立的综合功能语言,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以其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来实现广泛的社会传播。

二、新闻语言是独具特点的语言
新闻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作品,其运用的语言亦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新闻语言是规范化的民族语言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它的基本特征是信息量大、真实准确、简洁凝练、通俗易传、形象生动。

”[2]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报道必须真实直接,不能随意夸大、缩小或含糊其词,因此,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第一特点。

(一)准确性
新闻文体承担着报道事实的责任,对准确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提出“准确性高于一切”。

“准确,准确,再准确”也是普利策的格言,他还强调:“你仅仅不发表失实报道是不够的,采取一般措施避免歪曲事实也是不够的……一定要坚信准确性对报纸来说犹如贞操对女人一样重要。

[3]”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在时间、空间、数量、程度等方面,语言的所指与客观事实之间要高度吻合。

新闻表达,尽量不用“不久前”、“长期以来”、“经过几小时努力”、“短短几天内”等语句代替可以明确表达的具体时间;尽量少用“一些”、“不少”、“无数”、“许多”等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如果能说清几月几日就不要用“最近”、“日前”等语言来表达。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求概念明确、判断准确,防止“陌生化”和夸张。

新闻语言在力求明晰之外,还要注意防止“陌生化”和夸张性词语。

“陌生化”表达如果用于新闻报道中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首先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在语言的表达上要求明确、直接,而陌生化语言无法直接明确地表达事物,所以新闻语言要反陌生化。

同时,新闻面向的是大众而非小众,所以在语言表达上要兼顾大众的总体理解水平,不能追求用词的陌生化。

新闻语言也不可以有任何夸张性表达。

“两耳垂肩,双臂过膝”这是《三国演义》中对刘备形象的夸张性描写,这样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会让人物栩栩如生,但如果用于新闻,受众就会质疑。

因为,受众对新闻和文学的阅读诉求是不一样的。

他们对新闻的第一需求永远是明明白白传递信息。

所以,新闻语言要求清晰明确,否则就会造成新闻传播的失实。

要做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慎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否则表意就不会准确,容易让受众误会。

比如:一名职员从他五楼的宿舍跳下来自杀身死,但记者赶到现场时,警察和法医都尚未做出肯定性的判断。

这时如果记者表达为:他从五楼跳下去摔死。

“跳”字就意味着他是自杀,但是如果最后警
方确认是他杀,报道岂不是失实了吗?如果说成“被推下来摔死”,就又肯定了他杀,排除了自杀的可能性。

这时用中性词“坠楼”最为准确。

一词多义的词语,也容易让受众在阅读、试听时造成歧义。

比如:“我叫他去”。

在这个句子中,“叫”可理解为让、使、派,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

理解不同,句子表达的意思自然不同。

所以在新闻表达时,也要谨慎地使用一词多义的词。

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也会造成歧义。

例如:“消灭了敌人的士兵”,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如果在“的”后面停顿,此句的意思就是:“士兵消灭了敌人”,如果在“了”后面停顿,此句的意思就是“士兵被消灭了”。

关键在于“敌人的”这个词语是随下与“士兵”组成偏正短语,还是随上与“消灭了”组成动宾短语。

对于这种不同的停顿造成的不同结构组织而形成的歧义句,新闻表达时要恰当安排句子结构,以避免产生歧义。

总之,虽然任何文体的写作都要求语言表达要准确,但因为新闻担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使命,因此,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更加严格。

(二)白描性
新闻表达不仅要求准确,当然还要求形象生动,这就使得在新闻的写作中免不了要使用描写手法。

描写似乎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性较强、修饰性较强的表达方式,这与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有一定的矛盾。

但描写也可以是客观化的。

从遣词造句方面看,它较多使用形容词、副词,大量使用比喻、夸张、象征、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

新闻中用的描写是白描。

白描是绘画的一个术语,指只用线条勾勒,不用色彩,也不讲究明暗层次,廖廖几笔画出事物形体姿态的绘画方法。

在写作中,也可以借鉴这种绘画的方法,只不过构成形象的质料不同罢了——绘画用颜料,写作用文字。

[4]白描,它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没有任何形容和烘托,更没有夸张,却准确而又传神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形象。

这种方法从表面上看没多少技巧,实际上却蕴含着更高难度的技巧,是高水平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白描是一种至高的写作境界,他要求作者具有更高的写作智慧、语言驾驭能力和非凡的表达功力。

(三)简洁性
从新闻传播特点看,新闻的传播一般都是一次性的完全传达,这就决定新闻篇幅不宜太长。

而且新闻本身有时效性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传递,而不能像文学表达那样不受时间限制。

新闻表达只有篇幅简短,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

从新闻媒体本身看,要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尽可能地容纳较大的信息量,客观上就要求新闻要精炼,篇幅简短,以使版面和时间段容纳足够的信息数量,以便受众对社会现实有全方位的了解。

从新闻受众角度看,受众读报看新闻与读书看文学作品的阅读心理有差别。

人们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在长长的一段时间里慢慢品读,一本书一篇美文可以读上一年半载甚至数年。

但受众阅读新闻,主要是为了获取最新信息。

篇幅简短,信息量大,正好能满足受众的这种阅读心理。

语言作为新闻的载体是实现新闻精炼、简短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简洁是新闻语
言内在的品质。

简洁是所有优秀文章的美学品格之一,更是新闻报道特别要求的写作规范,因为新闻的简洁,意味着快速、直接和有效的信息传递。

新闻语言简洁要求在新闻写作中要尽量删除多余的字、少用间接动词形式、多用主动语态和短语。

在不长的篇幅内将新闻表达得言简意赅,是记者的基本功。

(四)大众性
新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语体形式,新闻报道必须与受众有较强的接近性。

因此,新闻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明确朴实,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

新闻语言的通俗易懂是大众传媒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必然途径。

新闻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用语要简洁通俗,用词贴切、得体、有力,并达到语言雅俗共赏的较高境界。

具有较高表达能力的记者不使用术语同样能准确地报道和描述事实。

例如:有一条关于气象站天气预报的报道——“本报讯辽宁省东沟县气象站不仅能够作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预报,而且还能作出超长期预报。

”法新社在转发这条消息时修改为:法新社电绝大多数气象台可以告诉你今天、明天甚至两个星期内是否下雨,然而中国一个县的气象站不仅能做到这一切,还能对今后十年的气象变化作出预报。

在新闻中最好的文字就是与大众至亲的文字。

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只是强调要学习大众语言的精华,并不是要求用口语写作。

新闻语言必须以规范化了的现代汉语语言作为基础,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新闻写作永远不能忽视对语言的提炼。

新闻语言的特点对不同载体的新闻媒体有着普遍的实用性,但不同形态的媒体对新闻语言的要求也有细节的差别。

报纸新闻以书面文字形式作用于读者的视觉,读者可以反复阅读。

这就要求新闻语言要特别注意词句的修饰,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和凝练。

不管是口播的新闻报道,还是以文字显示的新闻语言,更应注意简明扼要,以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广播新闻通过声波的形式作用于听众,新闻语言应该注意音韵的优美和响亮,要求语言简单易懂,要尽量口语化、通俗化,避免文言、隐语、简称和同音不同义的词,以避免出现歧义。

总之,新闻语言的表达只有符合新闻的本质要求,符合新闻的传播规律,它才会传播至效,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2] 王中义.新闻写作技法[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 欧阳霞.新闻发现与表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孙春旻.新闻表达现用现查[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