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探究过程,促进数学理解
探究数学实验,走向有深度的数学学习
探究数学实验,走向有深度的数学学习数学是一门深奥且有趣的学科,它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经济和社会等众多领域。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通常只是被要求记忆公式和计算方法,导致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力较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数学实验被引入到课堂中,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实验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以解决问题和发现规律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法。
它不仅仅依赖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深入思考和理解。
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数学实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际物体的实验,即通过观察和测量来发现数学规律;另一类是虚拟实验,即使用数学软件和工具来模拟和解决问题。
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选择。
在实际物体的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测量、比较和观察,从而发现数学规律。
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可以使用尺子和量角器进行测量,然后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数列和函数时,学生可以通过抛硬币、扔骰子等方法进行统计实验,然后分析数据并推导出数列和函数的规律。
这种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体和现象,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虚拟实验是一种使用数学软件和工具来模拟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数学操作和推理,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在学习代数方程时,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代数系统(CAS)来解方程、绘制图像和讨论方程的性质。
在学习几何变换时,学生可以使用几何软件来观察和比较不同变换的效果,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这种实验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和灵活性,帮助学生以更自主和探索性的方式学习数学。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实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和实践,而是需要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从中总结规律和发现。
数学老师如何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力
数学老师如何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力数学是一门需要理解和思考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提高数学理解力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力,数学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实践活动,结合理论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他们可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例如,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和绘图,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二、探索和发现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数学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和发现。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力。
三、团队合作数学理解力的培养不应该只局限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也是很重要的。
数学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团队竞赛,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数学理解力。
四、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老师可以将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例如,数学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让他们学习如何计算和比较价格,了解货币的使用等。
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五、实践活动的评估在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数学理解力的过程中,数学老师也需要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帮助数学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评估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过程,检查学生的实践结果,或者开展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重点评估学生对数学理解的程度和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数学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力,而不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如何通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加深孩子对数学的理解
培养数学兴趣:通 过实践活动,孩子 对数学产生兴趣, 愿意主动学习和探 索。
增强实践能力:在 活动中,孩子能够 亲自动手操作,提 高实践能力,加深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创新思维:实 践活动鼓励孩子发 挥创新思维,尝试 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培养解决问题的 能力。
促进团队协作:在 团队活动中,孩子 能够学会与他人合 作,共同完成任务 ,提高团队协作能 力。
小学数学实践 活动的实施
确定活动目标
明确活动目的和意义 确定活动目标和内容 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 评估活动效果和价值
设计活动方案
确定活动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确定活动目标,如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等。
设计活动内容:根据活动目标,设计具体的活动内容,如数学游戏、数学实验、数学竞赛等。
准备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材料、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确保 活动的顺利进行。
指导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活 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结与反思
实施小学数学实 践活动的目的和 意义
小学数学实践活 动的实施过程和 效果
实施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和解决方 法
对未来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的展望 和改进建议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 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孩子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实践 活动的形式
数学游戏
介绍数学游戏的目的和意义 列举几个数学游戏的例子,如“数独”、“24点游戏”等 介绍如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 强调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数学调查
定义: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 应用情况。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只有让学生经常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构建属于自己的有效的、有用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望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即善于在新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与旧知识、旧经验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一开始先帮助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让他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猜“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
”我没有马上对学生的猜测作出评价,而是接着引导:“你能自己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吗?”通过验证,学生很快发现自己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由此引出不能再按原来的“经验”去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了,必须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这里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来揭示矛盾,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提供条件,生成探索动力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小学数学实践探索让孩子在实际中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实践探索让孩子在实际中理解数学概念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常常令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他们往往缺乏对数学的实际认知,只能死记硬背公式和算法。
然而,如果能够通过实践探索的方式让孩子在实际中理解数学概念,将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实践探索,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一、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实践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的精彩。
通过将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
比如在学习面积和体积时,可以带领孩子进行相关实践探索,如测量教室的面积、比较不同形状的容器的体积等。
通过实际操作,孩子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的用途和作用,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游戏与数学的结合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游戏与数学的结合,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趣味和参与度。
例如,在学习加减乘除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数学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地考察与数学结合实地考察是数学实践探索的重要环节。
通过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实际的环境中,可以让他们直接接触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组织一次参观超市的活动,让孩子们进行价格对比、计算打折力度等实际操作,从而理解百分数和比例的概念。
通过实地考察,孩子们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
四、项目学习与数学结合项目学习注重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实践,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个项目中。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可以让孩子们将数学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设计一个小型花园项目,让孩子们测量地块的面积、计算所需的植物数量等,并进行种植和维护。
通过项目学习,孩子们可以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情境模拟与数学结合情境模拟是指通过创造一些情境,让孩子们在模拟中进行实践探索和数学应用。
经历有效探究过程 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目前,以改变学习方式为主题的探究性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探究性教学的理念已越来越被老师理解和接受。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认识探究过程的双重价值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
虽然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最直接的体现是问题的解决和结论的发现,然而在探究中学生满怀兴趣,积极参与对智慧的挑战,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亲自体验那种充满思想感情、智慧的生活,这对他们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一种更大的收获。
教师在教“十几减九”的时候,对象虽说是一年级的小孩,但孩子们通过独立计算尝试,不断发现许多新的与众不同的算法,享受着发现时的那种刹那间的激动,经历与同伴的交流,在倾听中获得启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梳理使头脑中那些初步的计算思路得到清晰,经历了一个辨析的过程。
从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这种体验已不再是接受和单纯的模仿了,更多的是自主体验了。
现行的新教材很多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过程都是充满探索的过程,舍得在“过程”上付出时间和精力,这种付出的回报虽不一定及时体现出来,但却往往都是对人终身受益的东西。
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过程教学”的一次发展和超越。
二、探究需要恰当的引导周玉仁教授说过:“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能替代,凡是学生能够思考的决不能暗示。
”这可以说是探究性教学引导的原则。
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既要考虑他们的成功,也要考虑他们的失败,失败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磨练。
经历探究过程,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经历探究过程,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摘要:“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学习潜力得到拓展,成为知识建构的“筑路者”,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就必须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问题情境;经历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呢?在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
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
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
激趣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我在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涉及种类多,看谁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教“可能与不可能”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骰子……,亲身体验可能与不可能;复习“一次函数的应用”时,让各小组模拟公司的策划部、经营部制订收费方案,并用一次函数图像来表示;我还时常将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设计成开放式,如教矩形的时候,我先给出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o,然后让学生添加条件,使之成为矩形;遇到枯燥抽象的问题我尝试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述或是将之放到一个故事背景中……。
二、为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小时候,曾在一个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位母亲在厨房里忙着烧菜,她让三四岁的儿子帮她从冰箱里取一个鸡蛋过来,鸡蛋从小男孩手里滑落掉到地上破了。
闻声过来的奶奶赶紧拿抹布打算清理地面,这位母亲却阻止了奶奶,而是让小男孩自己清理地面,并且让他重新从冰箱里拿一个鸡蛋过来。
高中数学学习中如何通过数学实验和观察提升理解能力
高中数学学习中如何通过数学实验和观察提升理解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常常让许多学生感到困扰。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更加抽象和复杂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理解能力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借助数学实验和观察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数学实验和观察提升高中数学学习中的理解能力。
一、数学实验:实践出真知数学实验是一种通过实践操作来观察数学现象和验证数学规律的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数学操作,观察数学问题的变化及其规律,进而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几何学中,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几何概念。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用笔和尺子在纸上绘制两条平行线,并观察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到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对平行线的理解。
另外,在学习代数学中,数学实验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可以通过改变二次函数的各项系数,绘制函数曲线,并观察系数的变化对曲线形状的影响。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系数对函数图像产生的影响,提高对二次函数的理解能力。
二、数学观察:洞察问题本质数学观察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发现问题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通过细致观察,学生可以从问题中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进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在学习代数学中,数学观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多种类型的数学关系。
例如,在解方程时,可以通过观察方程中的系数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方程的解法和解的特点。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方程中的规律,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此外,在学习概率统计学时,数学观察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进行样本调查时,通过观察样本数据的特点和分布,可以推断总体的性质和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提高对概率统计学的理解。
三、数学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数学实验和观察对于提升高中数学学习中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亲身参与数学操作,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经历数学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
经历数学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作者:周永彬来源:《江苏教育》2009年第09期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结论,而进行的某种操作、试验或思维活动,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实验获得经验,逐步建构并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活动过程。
让学生经历数学实验的过程,不仅能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探索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一、数学实验过程的展开数学实验的过程有时是验证性实验过程,有时是探究性实验过程,有时又是体验性实验过程。
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实验,实验过程一定要充分展开。
验证性实验过程是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检验一个数学判断或结论真伪的实验。
从新知识的生长点出发,推导出新的结论时,由于结论的抽象性和推理的复杂性,学生在心理上对新知识的接受有障碍,新知识不能很好地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通过充分展开实验过程来验证。
可使新知识具体化,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可和理解。
探究性实验过程是通过实验来探索、回答一个对学生来说还不知道答案的数学问题,一般要提供丰富的实验素材,并提供实验的课题,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充分展开探究活动的可能。
例如在“圆柱侧面积计算”的实验教学中,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一个圆柱形纸筒,一瓶墨水,一张白纸,一卷透明胶带,要求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探求圆柱侧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
结果学生通过实验,探索了一些方法,并顺利解决了问题。
特别有趣的是,一个学生不小心把纸筒掉到地上,被另一同学踩扁,惊愕之余,突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
即压扁纸筒,即得两个对折的相等的长方形,也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推求圆柱侧面积。
实验过程如果充分展开了,应付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生长过程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这不仅使新知识找到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能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在这一实验探索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数学实验结果的解释与归纳数学实验不能只局限于将抽象化为形象的演示,教师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作有效的解释与归纳。
例谈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历程
例谈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历程
数学学习的探究历程是一个极其有趣的学习过程,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独立和自信。
在经历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探索未知的方向并了解不同的数学知识点。
因此,对于学校而言,我们应该尽力让学生经历这一学习历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来学习数学。
首先,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以唤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考虑在课堂上引入“Math Mingle(数学交友)”,让学生
从数学问题中吸取灵感,从而得出令人惊奇的结论。
此外,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诱人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调查和探究各种主题的数学问题,例如绘图、折线图、三角形等。
通过这些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其次,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可以设计一些更有趣的数学挑战,并建议学生自己研究和推理,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性思维。
我们也可以引入系统思维,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内容,并能够看出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联系。
不仅如此,课堂上的活动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活跃和多样化,让其有机会发散思维并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最后,课堂活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他们可以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他们遇到的困难,从而获得更多的启发。
教师应该结合实践和理论,以帮助学生推导和归纳更多的实际例子,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性历程,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只有通过创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让他们更加独立和自信,牢牢记住所学的数学知识,让他们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三路径”
60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善于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变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数学学习。
基于此背景,本文对促进数学理解,培养核心素养;经历探究过程,提升核心素养;引导数学实践,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仅仅通过简单的教学,恐怕难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事实上,只有教师基于学科特色,同时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才能够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促进数学理解,培养核心素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掌握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起点之后,就能够实现高效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从认知起点出发,逐步深入学习。
对于教师而言,不能始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问题,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否则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
可以说,基于学生认知起点的教学,才称得上是高效率的教学,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区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还有不少学生虽然听懂了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但在做题过程却经常出错。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内容。
鉴于此,我积极转变了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点理解新知识点,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同的数学概念。
当学生初步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之后,我采取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具体的案例包括:“2的因数和倍数有哪些?6的因数和倍数分别是多少呢?8的因数和倍数又有哪些呢?……”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
数学实验活动教案:通过实验探究数学规律,深化数学理解
数学实验活动教案:通过实验探究数学规律,深化数学理解。
一、数学实验活动的意义数学实验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意义在于:1.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实验,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实验过程中需要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实验不是一味地实践,更是挑战思维的过程。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等方式,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数学实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
在设计数学实验教案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一些数学规律,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2.实验步骤。
在教案设计时,需要详细说明实验步骤,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实验后的总结等环节。
3.教学方法。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前导入、实验演示、学生操作、小组讨论、结果分析等环节,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4.实验设计。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采用有意义的实验项目,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实验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5.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总结所得到的数学知识。
三、数学实验案例1.测量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可以通过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然后运用海龙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
2.正方体的体积测量。
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正方体的三条边长来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并让他们熟练计算体积。
3.数列的分类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类型的数列特征,比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列的概念和规律。
四、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估在教学过程中,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数学实验用实验展示数学原理提高学生理解力
数学实验用实验展示数学原理提高学生理解力数学是一门抽象而理性的学科,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常常是一件困难且枯燥的事情。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实验展示数学原理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力。
本文将通过数学实验的方式,结合具体的例子,探讨如何利用实验来展示数学原理,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力。
一、实验概述实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实践、探索,加深对数学原理的理解。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合适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以及合理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同时,还需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实验示例2.1 弹力实验:胡克定律胡克定律是力和弹性形变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弹力实验来生动地展示。
教室里有一根悬挂的弹簧,学生可以用物体挂在弹簧上,测量不同物体悬挂在弹簧上的长度和物体的质量,然后绘制力与形变的曲线。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发现弹簧的形变与所受的力成正比,进一步理解胡克定律。
2.2 平面几何实验: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要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展示。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任意形状的三角形ABC,然后观察和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再根据比例关系画出相似的三角形DEF。
通过比较两组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学生可以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
2.3 数据统计实验:抛硬币实验概率统计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抛硬币实验可以用来展示概率的概念。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抛硬币实验,记录每次抛硬币结果的正反面,然后统计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正反面的概率,进一步理解概率统计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的效果和意义通过实验展示数学原理可以达到以下效果和意义:3.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测量和记录。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加深理解
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加深理解数学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学好数学常常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研究和实验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本文将就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在学习数学之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可以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好奇心则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思考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亲自动手解决。
此外,通过生动的实例、趣味的数学游戏等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探究发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研究和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数学学习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数学规律。
例如,在学习几何形体时,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或者进行沙盘演示等方式,去发现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问题解决,培养批判性思维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吸收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并且提供不同的解决思路。
通过多角度思考和多种方法尝试,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坚韧和创新的精神。
四、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科学研究和实验中,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也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通过分享不同的思路和解法,互相促进进步。
总结起来,科学研究和实验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不可忽视。
如何通过实验活动提升孩子的数学理解
如何通过实验活动提升孩子的数学理解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数学常常被认为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实验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实验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一、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实验活动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数学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实验活动。
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从简单的形状认知、数量比较等方面入手。
比如,通过让孩子用积木搭建不同形状的物体,来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形状。
或者准备一些不同数量的水果,让孩子比较哪个多哪个少。
对于年龄稍大、已经掌握了基本运算的孩子,可以进行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实验活动,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计算物体的体积等。
例如,让孩子用尺子测量书桌的长度和宽度,然后计算出书桌的面积。
二、将数学概念融入实验活动实验活动的关键在于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到具体的操作中。
以学习乘法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分糖果”的实验。
准备一定数量的糖果,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让孩子通过实际的分发过程,理解乘法的意义。
比如,有 12 颗糖果,要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实验,孩子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乘法是重复的加法,从而更好地掌握乘法运算。
再比如,学习分数的概念时,可以让孩子将一张圆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观察每次对折后纸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原来圆形的几分之一。
这种亲身体验能够让孩子深刻理解分数的含义。
三、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在实验活动中,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
比如,进行“水的体积测量”实验时,让孩子观察不同容器中水位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同样多的水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看起来不一样高。
当孩子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鼓励他们自己思考解决办法。
比如,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孩子可能会发现无法直接测量,这时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能否通过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将不规则物体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
数学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理解能力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对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的评价。
综合评价:综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的评价。
教师评价和反馈
教师评价: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包括实验设计、操作、结果等
交流目的:分享知识、经验、想法,提高实验效果和效率
交流内容:实验过程、结果、结论、反思等
实验建议与改进
6
针对不同年级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探究实验
低年级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实验,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高年级学生: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如探究电磁感应、量子力学等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难度和深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和创新思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提高创新能力
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增强实验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圆规:用于绘制圆形和弧线
直尺:用于画直线和垂直线
经历数学探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教师 出 示 问 题 一:任 意 两 个 不 是 0 的 自 然 数,它 们 的 和
是奇数还是偶数? 师:想一想,有想法了吗? 学生尝试发言. 师:刚 刚 大 家 通 过 思 考 有 了 自 己 的 发 现,有 什 么 方 法 可
在 第 一 个 教 学 环 节,探 索 两 个 数 和 的 奇 偶 性 上,笔 者 更 多的是关注学生对于探索数学规律的过 程 和 方 法 的 指 导,而 第二个教学环节,探 索 两 个 以 上 的 加 数 相 加 和 的 奇 偶 性,笔 者采取了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放手让学 生 先 独 立 思 考 再 合 作 探 索 ,过 程 如 下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 堂 还 给 学 生 ,让 数 学 学 习 真 的 发 生 . 二、符合儿童情感特点的活动 设 计,增 强 学 生 数 学 思 考 的 主 动性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是有自己 的 思 想 和 情 感 的. 平 日 里在课堂上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今天 学 的 知 识 大 家 都 掌 握了吗?”(掌握了)“接 下 来 老 师 出 几 个 题 目 考 考 大 家,你 们 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学生当然都是 异 口 同 声 地 回 答“愿 意”,这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声音吗? 当 然 不 是,那 是 孩 子 们 为 了配合老师将课堂环节的去接受学习.设计符合儿童情感 特点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促 进 孩 子 为 了 达 到 最 终的目标而主动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才 能 让 数 学 学 习 真 正 发生. 三 、教 学 的 递 进 式 设 计
以验证我们的发现是否正确呢? (引导 学 生 可 以 通 过 举 例 来 进行比较发现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历探究过程,促进数学理解
经历探究过程,促进数学理解
“长方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起始课,是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课前调查学情,发现部分学生虽然知道长乘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但是说不清为什么,说明学生只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因此,基于《课程标准》以及学情,笔者将简洁的数格子环节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数格子的过程中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让长乘宽有现实意义的具体表象加以支撑,使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这一结论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下面,笔者撷取三个教学片段,尝试分析如何促进学生真正理解“长乘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一、积累认知经验,促进初步理解
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引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学生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
因此,尊重、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经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初步理解数学新知。
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先是设计测量铅笔的活动(图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知道铅笔的长度,
应选择什么单位的尺子”,以此唤醒学生知识结构中关于长度测量的部分,以及“含有几个长度单位即它的长度”。
紧接着课件出示一幅组合图形(图2),同样让学生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并在摆、数的操作中类比发现“6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它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
初步体会到面积测量以及长度测量中单位累加这一相通点,这也是测量的本质。
在知识、思想、方法等角度为学生理解新知做好铺垫之后,教师提出:“今天就是要用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研究长方形的面积。
”自然地开启新课之旅。
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并唤醒学生在知识、技能及思想方法方面的生长点,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新知教学的根。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努力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并改善知识体系,自然也就更易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材料引发思维,促进深刻理解
教学中,一致的学习材料易使学生学习过程同类化,思维过程单一化,不利于学生认知、理解数学新知。
而多样、有限的学习材料能增加学生思维的挑战性,给予足够的思维空间,更易倒逼出思维的多样性,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动力。
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探究环节,课前教师准备了不同数量的方格,有的是12个,有的是7个,有的只有3个,随机分发给学生。
出示1号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由学生利
用分发的方格动手摆一摆,探究长方形的面积。
在材料的限制下,活动展开后有学生说格子不够摆不了。
教师引导学生:“你能想办法用手中的方格数出长方形的面积吗?”在“迫于无奈”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想方设法通过摆一摆得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通过巡视搜集三幅典型作品(图3~5),同时有序呈现,展开全班展示交流环节。
在交流中,学生都能用乘法算式4×3=12来具体解释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要达到对“长方形面积=长×宽”的真正理解,必须能够建立起“长”与“一行摆几个”,以及“宽”与“摆几行”的对应关系。
于是在交流中教师及时追问:“怎样想到这个算式,具体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并根据学生的交流在板书上将“4×3=12”与“一行摆几个×摆几行=长方形的面积”对应起来,使得学生对这一对应关系的理解越来越清晰。
但是探究环节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师创设了“想象铺”的环节,让学生从“有材料”走向“无材料”的思维活动,以思维活动代替动手操作,进一步增加了思维的挑战性。
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格子图可摆也没有标注数据的长方形,他们因想象不出铺格子图情境从而产生认知困难,进而产生“需要长和宽的数据”的学习需求,以及“有了长和宽就能知道一行摆几个,能摆几行”的思维活动。
使得学生认识到有了长就能知道一行摆几个,有了宽就知道能摆几行,再次强
化两者间的对应关系,更是逐步逼近对“长×宽=面积”这一结论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学习理解。
课堂中,教师通过操作探究、交流反馈、沟通提升等教学环节,学生经历“动手铺”“想象铺”“想算法”的活动,他们的思维层次从动手操作到形成表象,最后到深层思维,逐步逼近理解“长×宽=面积”的本质,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慢慢理解“长×宽”的道理所在。
三、巧用错误生成,促进准确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错误往往能暴露出他们在新知的理解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及疑难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敢于亮出学生典型的错误,通过对错误案例的交流与辨析,突破探究学习中的瓶颈,促进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
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中,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规则后,笔者设计了一道求面积的练习题(分别有长方形和正方形)。
目的在于将探究正方形面积环节置于练习应用中,让学生充分调动知识结构中已有的知识(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尝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并形成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但在实际教学中与笔者的设想出入较大,在解释应用中有近半学生将正方形面积错算成周长。
分析原因,学生受到其自身知识结构中有关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长方形周长的旧知干扰,使得周长计算与面积计算辨析度模糊。
依据这一原因,笔者在教学中同时呈现15×4=60和15×15=225两种算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针对两种算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进而在全班交流对话、辨析。
有的学生指出15×4计算的是4条边长的和即周长;有的学生用摆格子(一行摆15个,摆15行)的方式来解释;有的学生说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就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对正方形面积计算中错误生成的充分利用,既复习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及周长、面积的异同,又提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深化对“每行摆几个、摆几行”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
以改建、完善知识体系为着眼点,以发现探究、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为学习方式,及时排除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困难,依此习得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结构化、系统化的。
学生经历此过程真正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