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都与关中平原地形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建都与关中平原地形关系
秦为胜
关中平原是指秦岭北麓由渭河泥沙冲积而成的肥沃平原, 即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水源丰富,农业发达,为定都长安的奠定了强大物质基础,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渭河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金城千里”指渭河平原四周为山原、河川所环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为屏障,东面也有黄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一、关中平原“秦之四塞”
西安,古称长安,处关中平原中部,自秦汉以来,被险峰川泽等天然的地理屏障所环绕。战国秦时,“扼秦楚之交”的武关、“川陕咽喉”的大散关、“崤函锁钥”的函谷关和西北屏障的萧关并称为“秦之四塞”。
函谷关位居今河南灵宝以北15公里处王垛村,自古就是战马嘶鸣的沙场。不知多少悲歌豪情在此上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当属其真实写照。函谷关的谷道起自函谷关关城,其特点是谷道两旁壁立千仞,崎岖狭窄处仅容一车通行,真可称得上“车不分轨,马不并鞍”。凭函谷关之险,秦国曾数度退却诸侯袭扰。前247年,韩、赵、魏、燕、楚合纵伐秦,大破秦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区域),后虽乘胜进驻函谷关外,然终不得破关而入
而另一条西入关中的险道属武关把守。武关的战略价值在于“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东下南阳,中原的阔野沃土尽是坦荡通途;西抵蓝田,则险隘尽失,关中震动)。当年刘邦即自武关入关中,致使秦王子婴奉天子宝玺而降(而项羽则是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后,攻破刘邦军占据的函谷关后入关中的)。
萧关曾是关中西北方向抗击游牧民族袭扰的前哨,位居今宁夏固原东南。自陇右入关中,主要经渭水、泾水等穿切而成的河谷低地,而倚险而立的萧关即扼守此通道。
安史之乱后,唐与吐蕃嘶鸣的主战场已自西域、河陇等地东移至今宁夏、甘肃东部地区,帝都长安的西北威胁骤增,763年时甚至一度失守。765年叛唐的仆固怀恩引诱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数十万军自贺兰山东麓破萧关南下。然唐军避其锋芒,坚守不战,并离间吐蕃、回纥关系,待其退却后在灵台大破之,歼灭蕃军五万余。而萧关在北宋时也是同西夏党项对峙的前沿。
除绵延的险隘群山,固守关中仍需依托晋西南的黄河天险。此段区域看似正面宽大,然优良渡口却相当有限,从北到南也就龙门渡、夏阳渡、风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等几个渡口。风陵渡地处黄河大拐弯,称得上“鸡鸣一声听三省”。慈禧西逃时即从这里西渡黄河“巡幸”西安的。
二、入关的秦岭古道
西安所在关中平原南缘横亘着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秦岭千崖竞秀,河谷纵横,南北绵延百余公里,可谓绝佳的护卫屏障。其间开凿有数条惊险刺激的羊肠小道,时至今日,已蕴藏有极其丰富的历史积淀。远在商周以前,山间已出现沟通南北的古代道路,周秦汉唐千余年间,秦岭驿道作为首都长安联结南方诸省的战略通道,在古代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遗留蕴涵丰富的历史积淀。包括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蓝武道等古道。
1)子午道
话说汉高祖刘邦在就蕃汉中时,走的就是子午道,即“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该道常供策应之用,以配合自潼关、武关西攻长安的主力部队(子午道南端新线开凿于六朝)。子午道系古代长安通往汉中、安康及巴蜀的驿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秦汉魏晋时期,子午道的大致经行路线为:自古长安南下,经今西安南郊杜城村,入今长安县子午镇附近子午谷,溯谷而上至土地梁,越梁沿沣水支流至喂子坪附近沣水河谷,溯谷南行至关石(即子午关,又名石羊关);过关石后南行,越秦岭主脊到宁陕县沙沟街,循汉江支流旬河而下,经高关场、江口镇、沙坪街、大西沟,翻越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顺腰竹沟行,于古桑墩附近越腰竹岭进入汉江另一支流池河沿,循池河南下,经营盘、胭脂坝、新矿、龙王街、铁炉镇入石泉县境,经梧桐寺、迎风街、石佛寺、筷子铺、后营至池河镇,过马岭关绕汉江北侧九里十三湾至石泉县城;自石泉县城向西北,经古堰、绕峰街至西乡县子午镇,过子午河入洋县境,复经金水镇、酉水镇、龙亭进入汉江平原,过洋县、城固县城到达汉中。
2)傥骆道
因南口为汉中洋县傥水河谷,北口至周至县西骆谷而得名。是连通汉中和关中最快捷和最险峻的古道。257年姜维趁魏将诸葛诞叛乱之际,出傥骆道,因魏军坚守不出而经久对峙。古代长安翻越秦岭通达汉中、四川的驿道。因自长安南下先经周至县西骆谷而得名;又因翻越秦岭后南面出口为汉江支流傥水河谷,故又名傥骆道。骆谷道于三国时期始见历史记载,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西南行,经户县至周至,西南行30里从西骆谷入秦岭,越骆谷关,逆黑河支流陈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岭,沿八斗河、大蟒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岭至都督门,进入汉江支流胥河上源,再向西南翻越兴隆山至酉河上游的洋县华阳镇,沿酉河经茅坪过八里关,又越贯岭梁经白草驿,出傥谷口,循傥水河谷至洋县,沿汉江北岸渡胥水,经流王城、城固县城、柳林镇到达汉中。
3)褒斜道
沿渭水支流斜水和汉水支流褒水穿行,历史最为悠远。《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司马错伐蜀时,即由此道入川。褒斜道系古代长安穿越秦岭通达陕南、四川的又一驿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此道历史最为悠远,《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是秦汉时期咸阳、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史记》称关中南往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再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
4)陈仓道(北口临近陈仓县)
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闻名遐迩。前206年蛰居汉中的刘邦遣樊哙等修复褒斜栈道,此举麻痹了受封咸阳以西的雍王章邯。刘邦得以如神兵天降般自陈仓突袭关中,仅三个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