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放大镜”和“望远镜”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放大镜”和“望远镜”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分层-协作"教学模式
教育的目的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在社会中可以自我发展的人,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需要我们的教育由现代化转向个性化。

以前工业化社会的教育侧重于整齐划一的教学,以培养优秀的劳动者为突出目的;当代知识经济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多种多样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受教育者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教育教育对象的人是富有个性的。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我们不是棋盘上的小卒,哪怕最重要的也不是,而是有个性的人,棋子与有个性的人,这完全是两码事。

"因此,无视个性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不是"发展个性"的教育,要真正使教育实现"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就应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及其意义,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能。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谈论,都需要我们的教育富含个性化的因素,充分运用放大镜和望远镜就是最好的体现。

放大镜--放
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一点点优点,放大学生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望远镜--看到学生身上的一点点天才成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本人认为,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采用"分层-协作"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育教学理论上说,"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的教育观点打破了过去的统一规格的人才观,主张人才结构的多层次、多样化,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各有发展。

这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的。

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指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现有的和潜在的两种水平,它们之间是"最近发展区",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新的发展区。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的"显化"学生个性亮点,注重学生情感发展,是个性化教学的关键。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如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逻辑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强等等。

因此形象地说,我们教师要配备两个镜子:显微镜--放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一点点优点,放大学生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望远镜--看到学生身上的一点点天才成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有非常大的差异的。

有的学生对文字处理、编辑排版类的信息技术技能掌握的好并富有极大兴趣。

有的学生对画图的形象性思维活动突出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感兴趣。

另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设置、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偏爱。

还有些学生受以往学习环境的限制,对计算机可能还知之甚少。

所以学生的差异非常大,如果采用传统的统一规格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教学效果,也违背教学规律。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可以解决这些矛盾。

计算机网络教室提供了一种网络学习环境,即通过学生机的浏览器访问教师服务器的教学资源。

这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通过网络技术指导、监视、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其主导作用也充分施展。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分层-协作"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首先,要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的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从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出发,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一项学生的作业,作为学生自我学习并完成的任务。

这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训练与接受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

如:学习Windows"画图"程序的使用,设计一个自己完成的图画作品的任务;学习文字输入和Windows"写字板"时,设计写作自我简介的文章的任务等等。

其次,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

将授课班按学生水平分为高低A、B两组。

对A组(大多数的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基本的要求;对B组(程度高的少数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较高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Windows窗口操作时,A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的窗口操作技能(基本的鼠标操作);对B组学生要求在熟练地掌握了鼠标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学会键盘的快捷键的窗口操作方式。

第三,渗透"合作"与"协作"的教学方式。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如A、B组)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任务,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例如:对于Word文字处理部分的学习,在设计好自己动手制作"板报"的作业任务之后。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分组时一是要求自愿,这样可以保证协作的效果好;另一方面要求A、B组尽量搭配协作,这样可以促进能力较差学生的进步。


另外,要注意将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布置在教师服务器的学习网站中。

学生通过学生机的浏览器可以随时看到任务要求。

对完成任务的相关学习资料即各种学习资源要不断充实完善。

这样,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取知识。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指导学生如何访问学习网站、答疑、排除问题和监督控制来实现的。

在这一"分层-协作"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网络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生与网络、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网络相互之间的协作构成了的一个个教学环节,从而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分层-协作"教学模式不仅仅意味着给不同的个体提供不同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能使有不同特点的人得到不同的、有特点的、有个性的发展。

"分层-协作"教学有目的、有层次性地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最终成为有用的人才。

当然,如何有效的使这一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还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大学额班级的影响、网络教室的硬件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玩"与"学"的心理需求对教学的影响等等。

这些都对"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形成不同程度的制约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使之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网络学习环境与学习者,《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9期。

2.任剑峰,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11期。

3.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