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课:《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8fa93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03.png)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画派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和色彩。
简要介绍作者毕加索和创作背景。
2. 欣赏《格尔尼卡》(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方面。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幅画的感受和理解。
3. 了解立体主义画派(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引导学生对比《格尔尼卡》和其他立体主义作品的特点。
4. 感受战争带来的痛苦(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让学生讨论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5. 创作自己的画作(15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感受,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自己的画作。
可以模仿毕加索的风格,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6. 分享和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毕加索的其他作品,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如布列松、布洛坞等艺术家的作品。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让学生亲身体验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教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立体主义画派和其他艺术流派。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https://img.taocdn.com/s3/m/955920c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9.png)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教案名称:《格尔尼卡》的艺术创作与欣赏教案类型: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格尔尼卡》的艺术背景和创作背景;2. 学习《格尔尼卡》的构图、色彩运用和表现手法;3.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材准备:1. 《格尔尼卡》的图片或幻灯片;2. 艺术材料,如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3. 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区。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介绍《格尔尼卡》,谈论对这幅作品的熟悉程度,并与学生一起观赏《格尔尼卡》的图片或幻灯片。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提出问题,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第二步:讲解通过讲解,介绍《格尔尼卡》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向学生解释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和表现手法,重点解析作品中的线条运用、对比、透视、氛围等要素。
第三步:实践在讲解完毕后,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
提供艺术材料,让学生用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进行绘画创作。
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设置不同的创作任务,如绘制感受《格尔尼卡》氛围的画作,重新演绎《格尔尼卡》中的场景等。
第四步:欣赏与评价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欣赏并互相评价。
通过展示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分享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五步:总结回顾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总结自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艺术展览,让学生近距离观赏和感受更多艺术作品;2. 组织学生以《格尔尼卡》为题材进行更深入的创作,如绘制其他场景、写作感受或设计展览布置等;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展示《格尔尼卡》的展览板,结合文字、图片、绘画等方式进行综合展示。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3.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与表达。
教学资源:1. 《格尔尼卡》的图片或幻灯片;2. 艺术材料,如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3. 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区。
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
![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0ac07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11.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格尔尼卡》美术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美术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美学价值。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示例。
3.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格尔尼卡》的相关知识。
2. 了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基本概念。
1. 导入: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场景?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重点讲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
3. 欣赏:教师展示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示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尝试运用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手法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格尔尼卡》和欣赏立体主义、抽象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了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提高了美术鉴赏和创作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语言方面还需加强。
五、课后作业2. 收集其他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格尔尼卡》在现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毕加索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享给同学。
3. 教师展示其他著名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七、课程总结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在课堂参与度、绘画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方面的提高。
初中美术《欣赏课:《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欣赏课:《格尔尼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005aba700abb68a982fb4c.png)
格尔尼卡学过程4、回答教师的问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5、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6、学生回答:(乱怕繁灰美丑等)二、互动探究,合作学习(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二)介绍作品背景1、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出示课件:(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
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
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2、学生思考回答。
3、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三)、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1、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学生回答:(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
3、出示课件:(分析作品局部)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四、知识拓展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教学反思格尔尼卡》是一节欣赏课,在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中属于“欣赏与评述”领域。
农村学生和自然亲近,不易理解《格尔尼卡》,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同时毕加索作品深奥,对老师也是一种挑战,我就选择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探讨。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e5498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e.png)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1.2 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格尔尼卡》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2.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3 《格尔尼卡》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和色彩3.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3.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4.2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艺术欣赏水平4.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资料5.2 相关艺术史知识和理论5.3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标准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观看《格尔尼卡》的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6.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6.3 安排绘画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风格。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好奇心。
7.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7.3 实施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类似的艺术作品。
8.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第九章:教学反馈9.1 收集学生绘画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9.2 听取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观感和讨论心得,给予肯定和指导。
9.3 整理学生对《格尔尼卡》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
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本节课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10.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提升艺术素养。
第十一章:教学拓展11.1 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风格变化。
11.2 探讨《格尔尼卡》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4254d0ba0d4a7302763ad1.png)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1】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时间课题:格尔尼卡课型:欣赏。
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毕加索及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3、通过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关键:《格尔尼卡》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ppt、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的文字或图像资料。
二、引课:(4分钟)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们观察作品,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从而引出课题——格尔尼卡三、新课:(27分钟)(一)作者: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fef34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8.png)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知道它描绘了什么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构图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格尔尼卡》画面构图的理解。
2. 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采用欣赏分析法,培养学生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审美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对和平和战争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3. 分析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构图。
4. 欣赏艺术特点: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光影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和平和战争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
2. 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等展示设备。
3. 准备纸张和画笔,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
七、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构图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和平与战争的思考。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760402ccbff121dd3683f2.png)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一: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五、教学过程(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创作背景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这节课凡是回答的问题的同学,课结束后来我这拿小奖品和平鸽。
生1:师:恩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
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格尔尼卡》。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页。
(板书:格尔尼卡)(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
(ppt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
他从19世纪末从事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35377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4.png)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通过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培养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3. 引导学生学习绘画技巧,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4. 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作。
2. 新课导入:介绍《格尔尼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3. 画面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画面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
4. 艺术特点讲解:讲解《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构图、色彩、线条等。
5. 绘画技巧讲解:讲解绘画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6.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相关资料及视频。
2. 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 布置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绘画实践。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绘画作品的创意、技巧及表现力。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开展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九、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及新课导入:20分钟2. 画面内容分析:15分钟3. 艺术特点讲解:15分钟4. 绘画技巧讲解:20分钟5. 实践环节:45分钟7. 教学拓展:课后自主完成十、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d6d42b581b6bd97f19ea5a.png)
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等)。
掌握画面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非写实画风,通过欣赏《格尔尼卡》学会从构图、造型灯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运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音画结合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评述【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美术作业本【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看在这样两幅画,分别为《一班的自习课》和《二班的自习课》告诉我。
从画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看后回答,一班的纪律好,二班的自习课纪律差。
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纪律好或者是不好呢?生回答:一班的是直线,画面平静,二班的线条乱,不平静。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光观察力很好,想问题的角度也很不错。
看一幅画,不光是美丽的好看的,还有值得我们思索的。
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看一幅画,记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师屏幕展示《格尔尼卡》)生观看并踊跃发言。
师总结:这幅画给你们的感觉是,乱、灰色、恐怖、害怕。
你们的感觉非常好,同时,你们是不是也很疑惑。
这是什么样的画?,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的第2-3页上。
请你们自己去把你们的疑惑解开吧,5分钟后,请你告诉我好吗?生看书,师板书课题。
格尔尼卡 教案
![格尔尼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ad224390c69ec3d5bb7552.png)
课题:格尔尼卡课时:1课时课型:单一型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后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介绍毕加索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思考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来讲解他们对这幅画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这幅画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作品展示了充满着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这种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我们深刻体会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思考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2.学法:观察法、理解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学具准备:教材、课本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请同学们看一段伊拉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种悲惨的气氛。
二:引入新课:(5分钟)展示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的情景图片,在这种氛围下,介绍《格尔尼卡》,它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他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初中欣赏评述课教案
![初中欣赏评述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efb0a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b.png)
初中欣赏评述课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美术教材内容:欣赏评述《格尔尼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毕加索以及他的作品《格尔尼卡》,掌握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美术术语对作品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毕加索以及他的作品《格尔尼卡》,掌握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美术术语对作品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毕加索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谁的作品吗?它叫做什么名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毕加索以及《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
二、欣赏作品(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格尔尼卡》,并提出问题:“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内容?你们能感受到画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评述作品(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美术术语对作品进行评价,例如:“这幅画的构图新颖独特,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评述,其他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评述进行点评,总结《格尔尼卡》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并提问:“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细节、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思考。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评述作品。
在欣赏作品环节,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欣赏能力。
在评述作品环节,我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美术术语进行评价,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美术术语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因此在评述作品时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欣赏类教案格尔尼卡
![欣赏类教案格尔尼卡](https://img.taocdn.com/s3/m/cfb81c21de80d4d8d05a4f0e.png)
课题:格尔尼卡课时:1课时课型:单一型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后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介绍毕加索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思考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来讲解他们对这幅画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这幅画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作品展示了充满着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这种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我们深刻体会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思考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2.学法:观察法、理解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学具准备:教材、课本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请同学们回答两个问题。
(1937年7月7日是什么日子?1937年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二:引入新课:(2分钟)展示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南京后,对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抢劫、强奸、屠杀的战争,并且对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建筑进行了毁坏。
这样的事情在二战中随处可见,令人发指。
通过一个幅画来表现当时的画家对战争的反抗。
三:讲授新课:(15分钟)教学过程:1、展示本堂的主题—格尔尼卡(画面)。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19b75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1b.png)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1.2 学生思考:让学生谈谈对《格尔尼卡》的第一印象,了解学生对这幅画的初步认识。
1.3 课程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美术作品《格尔尼卡》的历史背景、画面内容、艺术特点等。
第二章:作品欣赏2.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艺术风格等。
2.2 学生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的画面细节,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中的人物、场景、构图等。
2.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章:创作手法分析3.1 教师讲解:分析《格尔尼卡》的创作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2 学生实践: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手绘练习。
3.3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手绘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第四章:作品拓展4.1 教师讲解:介绍类似《格尔尼卡》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拓展视野。
4.2 学生研究:让学生选择一幅类似《格尔尼卡》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4.3 分享成果: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创作一幅以《格尔尼卡》为灵感来源的美术作品。
第六章:作品分析与解读6.1 教师讲解:《格尔尼卡》的深层含义和艺术表达,分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6.2 学生思考:让学生探讨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反战情感。
6.3 讨论交流: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格尔尼卡》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第七章:艺术技法探索7.1 教师讲解:介绍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法进行创作。
7.2 学生实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艺术技法进行创作,可以是绘画或装置艺术等形式。
7.3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学习。
第八章:文化背景探讨8.1 教师讲解:介绍《格尔尼卡》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
《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aab4a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9.png)
《格尔尼卡》教案《格尔尼卡》教案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格尔尼卡》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格尔尼卡》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
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
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
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
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
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
![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bf594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a.png)
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格尔尼卡》这幅画作,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分析《格尔尼卡》,提高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痛苦与希望等主题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格尔尼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思想内涵。
2. 如何运用欣赏和分析方法深入解读《格尔尼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相关历史资料和艺术欣赏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对这幅作品的兴趣。
2. 基本知识(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画面内容、艺术特点等,帮助学生建立对这幅作品的基本认识。
3. 欣赏与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并讨论其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4. 思考与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格尔尼卡》所表达的战争与和平、痛苦与希望等主题,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5. 创作实践(10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分析,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一幅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画作,可以借鉴《格尔尼卡》的表现手法。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让学生课后欣赏和分析,进一步拓展艺术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现场欣赏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一幅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画作,要求运用所学的欣赏和分析方法,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格尔尼卡》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https://img.taocdn.com/s3/m/d0bed8f50242a8956bece4a5.png)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作品局部赏析,分析理解人 物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为: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和绘画工具。
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实际,我以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 来完成本课内容,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 高课堂效率。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 观、详尽的直观演示,来达到教学目标。
板书
课 题 1、 2、 ຫໍສະໝຸດ …多媒体屏 幕范画
目的突出重点,加强学生 对本课知识的学习。
以人为本,赏识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 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美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展 示——小结。 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学生 练习20分钟,展示活动10分钟。
导入新课 今天来欣赏和学习一幅世界名画,这幅 画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杰 出、最有名气、最富创造力的画家的作品,这位画家是谁? 对,是毕加索。 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学生自主学习课本 2.教师出示格尔尼卡图片。学生谈谈感受 3.了解一下作品的时代背景。 4.分组讨论画面画了哪些内容? 每一个元素都表达了什么? 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代表发言 5.教师对小组发言同学给以简要的评价和鼓励。
教学目标
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联系生活,我设置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 学习《格尔尼卡》,初步了解作 品的内涵和艺术风格,并欣赏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逐步 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使学生了解作品背后包含 的历史,反思战争,珍惜和平,形成公正的审美观。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42115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8.png)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画派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二、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西班牙内战时期,纳粹德国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轰炸。
2.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画派:毕加索的代表作品及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
3. 《格尔尼卡》的画面分析: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
4. 《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和对战争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及其在《格尔尼卡》中的体现。
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立体主义画派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对战争的反思。
4.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格尔尼卡》,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准备白板、记号笔等教学用具。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色笔,以便记录和作图。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讲解创作背景:介绍西班牙内战时期,纳粹德国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轰炸。
3. 分析立体主义画派:讲解毕加索的代表作品及立体主义画派的特点。
4. 欣赏《格尔尼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画面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对战争的反思。
6.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格尔尼卡》的构图、色彩、线条等特点,尝试绘制一幅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d0782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5.png)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培养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引导学生学习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画面内容分析。
3. 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和学习。
三、教学难点:1.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画面内容的理解。
2. 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教师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2)教师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美。
(3)教师解读《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实践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如线条运用、色彩搭配等。
(2)学生根据所学创作方法,进行绘画实践,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
(3)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技巧。
4.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2. 针对不同学生的绘画水平,教师要因材施教,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格尔尼卡》对现代美术的影响和启示。
2. 学生可以进行课后研究,了解其他著名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下次上课时进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尔尼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
学
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2、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
3、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4、回答教师的问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5、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乱怕繁灰美丑等)
二、互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二)介绍作品背景
1、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出示课件:(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
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
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2、学生思考回答。
3、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三)、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1、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学生回答:(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
3、出示课件:(分析作品局部)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好多同学办法不多。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创作方法及色彩构图特点都有所了解,对作者毕加索及毕加索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
对立体主义一知半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到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但画要画好,文化素养不能忽视,只有如此上课效果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