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

合集下载

978环境工程原理参考书

978环境工程原理参考书

978环境工程原理参考书环境工程原理是一个涉及环境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有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工程原理参考书:1. 《环境工程学原理》(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 Sustainability, Design)作者,James R. Mihelcic, Julie B. Zimmerman.这本书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可持续性和设计等内容,是环境工程学习的经典教材之一。

2. 《环境工程学原理与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作者,Mackenzie Davis, Susan Masten.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内容涵盖了水质、水处理、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等方面。

3. 《环境工程学基础》(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and Science)作者,Gilbert M. Masters, Wendell P. Ela, Wendell P. Ela.本书全面介绍了环境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水、空气和土壤污染控制、环境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内容。

4. 《环境工程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作者,P. Aarne Vesilind, Susan M. Morgan.这本书介绍了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水资源、水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等内容。

以上是一些比较常用的环境工程原理的参考书籍,它们涵盖了环境工程学习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和专业人士全面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 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技术、物理 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防治技术、自 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等传 统的内容,还包括生态修复与构建理论与技术、清洁生产 理论与技术以及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等。
主要去除对象
好氧处 理法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 流化床法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
可生物降解性有机污染物、还 原性无机污染物(NH4+等)
生态技 术
氧化塘 土地渗滤 湿地系统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土壤吸附 生物降解、土壤吸附、植物吸附
有机污染物、氮、磷、磷 有机污染物、氮、磷、重金属
❖环境学科的任务
环境学科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其主 要任务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两者之 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从而保护环境并 使其向于人类有利的方向演变。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
❖环境学科的体系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 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 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
主要去除对象 酸性、碱性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 还原性污染物、有害微生物(消毒) 氧化性污染物 氧化、还原性污染物 几乎所有的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可吸附性污染物 离子性污染物 无机盐 胶体性污染物、大分子污染物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水的生物处理法
处理方法
利用的主要原理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一)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原理是研究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土壤污染与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系统:包括生物系统、物理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

-环境元素:空气、水、土壤等。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风等。

-环境质量指标:COD、BOD、PH、悬浮物浓度等。

2.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水污染的类型: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水污染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深度处理等。

-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等。

3.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的源: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排放等。

-大气污染的类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气污染的传输与扩散:大气层结、稳定层等。

-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燃烧优化、脱硫、脱氮等。

4.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种类: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

-土壤污染的评价与监测:土壤抽样、土壤测试分析等。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

5.噪声与振动控制:-噪声的特性:频率、声压级、声功率等。

-噪声的控制措施:隔声、减振、降噪等。

-振动的特性与控制:振幅、频率、衰减等。

6.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垃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回收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环境影响:渗滤液、气体排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管理与政策: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等。

7.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风险等。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环境监测的指标与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水质量标准等。

-环境监测的运行与管理:监测站点布局、数据管理等。

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与应用,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一环境:与某个中心事务相关的周围事物的总称。

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和生物的所有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两大类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由有害物质引起的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

环境工程学:是在吸收土木工程、卫生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经典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为了改善环境质量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环境污染类型按污染源种类可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移动源污染。

污染物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和无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分为:可生物降解性和难生物降解性。

无机污染物包括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非金属、金属与重金属以及因无机物的存在而形成的酸碱度。

、水的处理方法:物理、化学、生物方法。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稀释、隔离、分离、转化。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主要内容:环境工程原理、分离过程与隔离原理、化学与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基本手段:物理量及其变化速率的定量表达与计算。

二量纲:用来描述物体与系统物理状态的可测量性质。

基本量纲:质量、长度、时间、温度(M、L、t、T)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A的质量称为该组分的质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某组分的物质的量。

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理量。

稳态与非稳态系统: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而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系统;当上述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还随时间变化时,则为非稳态系统。

四热量传递的方式:导热、热对流、热辐射导热:是指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而产生热量的传递方式。

固体以两种方式传递热量:晶格振动和自由电子迁移。

热对流:由于流体的宏观远动,冷热流体相互掺混而发生热量传递的方式。

强制对流传热:由于水泵、风机或其他外力引起流体流动而发生的传热过程。

导温系数a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它反映了温度变化在物体中的传播能力。

导热系数λ是导热物质在单位面积、单位温度梯度下的导热速率,表明导热性的强弱。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一)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与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方法2.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2.2 实践环节安排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3 互动与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观点,通过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途径。

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3 素质目标四、教学安排4.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案例分析、8次小组讨论。

4.2 进度安排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五、课程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环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5.3 反馈与改进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六)六、教学内容与教材6.1 教材本课程选用《环境工程原理》教材,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

6.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环境工程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环境工程、环境污染等。

环境是指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包括大气、水、土壤等自然要素,也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

环境工程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学科,它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而环境污染则是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工程原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物质平衡原理、能量平衡原理、动量平衡原理等。

物质平衡原理是指在环境工程中,各种物质的输入、输出和转化需要保持平衡,以保证环境系统的稳定。

能量平衡原理是指能量在环境中的输入、输出和转化也需要保持平衡,以维持环境系统的稳定。

动量平衡原理则是指在环境工程中,流体的流动需要满足动量守恒的原理,以保证环境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环境工程原理的应用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和环境规划等方面。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的监测和分析,以了解环境的变化和污染情况。

环境治理是指利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和净化,以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规划则是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它涉及了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学习环境工程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环境工程原理有所帮助,也希望读者能够对环境保护和治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关注。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资源化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掌握物料与能量衡算、传热、传质、沉降、离心、过滤、吸收、吸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掌握化学与生物反应动力学、各类化学及生化反应器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①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物料与能量衡算、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②掌握分离过程的原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原理;③掌握反应工程原理:主要包括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基本设计理论等。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5、6和12。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2.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3.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等。

4.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的基本类型5.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重点、难点: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了解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原理;了解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质量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计量单位2.物理量的单位换算3.量纲和无量纲准数4.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习题要点: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各种浓度的相互换算第二节质量衡算1.质量衡算的基本概念2.总质量衡算习题要点:质量衡算第三节能量衡算1.能量衡算方程2.热量衡算方程3.封闭系统的热量衡算4.开放系统的热量衡算习题要点:各类能量衡算本章重点、难点:计量单位、物理量的单位换算、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它是指环境工程学科所涉及的环境保护技术、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环境工程原理的学习和应用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到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各种有害物质和能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危害。

环境工程原理通过研究各种污染物的来源、传输、转化和影响,揭示了环境污染的机理和规律,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到环境监测和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和环境要素进行实时、连续、准确地监测和分析,以了解环境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环境工程原理通过研究各种监测技术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环境监测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再次,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到环境治理和修复的原理和技术。

环境治理是指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恢复。

环境工程原理通过研究各种治理和修复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为环境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

最后,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到环境管理和政策的原则和方法。

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环境工程原理通过研究各种管理和政策手段,提出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和政策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它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和应用环境工程原理,才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希望通过对环境工程原理的学习和研究,能够为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工程原理答案

环境工程原理答案

环境工程原理答案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环境工程学科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的形成和传播规律、环境质量评价和控制技术等内容。

下面将对环境工程原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什么是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是由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等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环境污染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环境污染是指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的输入,使环境质量发生变坏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形成和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污染物的排放、传输和转化。

污染物的排放是指污染物从源头释放到环境中的过程,传输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扩散,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变化过程。

3. 如何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是通过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价环境质量的好坏。

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目标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

通过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 如何进行环境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和传播,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治理等措施。

源头治理是通过改变生产工艺或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过程控制是指在污染物排放过程中采取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终端治理是指对污染物进行收集、处理和处置,以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5. 环境工程原理的研究意义是什么?环境工程原理的研究意义在于揭示环境系统的基本规律,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环境工程原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通常涵盖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原理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背景和目的:介绍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背景、重要性和目标。

2. 课程范围:概述课程涵盖的内容和重点领域。

二、课程内容
1. 环境工程基础概念
- 环境工程概述
- 环境系统与环境参数
- 环境工程原理与方法论
2. 水污染控制原理
- 水污染及分类
- 水质参数与标准
- 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方法
3.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
- 大气污染物特性与影响
- 大气净化技术与控制方法
4. 土壤污染控制原理
- 土壤污染来源及类型
-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策略
5. 固体废物处理与管理
- 固体废物生成与分类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授课内容的介绍和讲解,理论基础的讲解与阐述。

2. 案例分析: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 实验与实践:开展实验或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实践操作技能。

四、教学评估
1. 考核方式:期中考、期末考、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

2. 评价标准:各种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和权重。

五、参考教材
列举适合该课程教学的相关教材、参考书籍或资料。

六、教学团队
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团队成员及其专业背景简介。

这个教学大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工程原理、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为他们未来在环境保护和工程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它主要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它主要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首先,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问题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质量评价原理、环境污染控制原理、环境修复原理等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主要涉及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

环境污染控制原理主要涉及环境污染的产生机理和控制方法,包括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等内容。

环境修复原理主要涉及环境修复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土壤修复、地下水修复、生态修复等内容。

其次,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环境是指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的优劣程度,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内容。

环境污染是指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内容。

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环境,包括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等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最后,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方法。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管理等内容。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要素进行实时或定期观测和测量,包括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工程项目、规划方案或政策措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等内容。

环境工程原理胡洪营第三版

环境工程原理胡洪营第三版

环境工程原理胡洪营第三版环境工程原理是胡洪营教授编著的一部重要教材,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围绕《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为中心主题,深入探讨其主要内容和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环境工程原理》的结构。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环境科学基础、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噪声控制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每章节都由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习题等部分组成,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其中几个关键章节的内容。

在第一章“环境科学基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水处理工程”则是对水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沉淀、过滤、消毒等基本工艺,并通过实际案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则从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回收利用等方面,详细讲述了固体废物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除了以上章节,《环境工程原理》还涵盖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工程知识体系。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习题和案例,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那么,《环境工程原理》的价值在哪里呢?首先,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材,适合于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使用。

其次,它也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可供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查阅参考。

最后,它对于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环境工程原理》是一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教材,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知识,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做出贡献。

然而,尽管《环境工程原理》已经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教材,但我们也不能满足于此。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和升级,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包括环境工程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热力学、环境工程流体力学、环境系统分析等内容。

本书是环境工程原理领域的经典教材,第三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内容更加全面、深入和系统。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环境工程概论。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内容。

其中,对环境工程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明确定义,使读者对环境工程有了全面的认识。

第二部分是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本书详细介绍了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特性、环境化学反应、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去除等内容,为读者深入了解环境化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三部分是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中的前沿学科,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及其分布规律,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应用等内容,为读者深入了解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四部分是环境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

环境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本书详细介绍了环境中的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原理和应用,为读者深入了解环境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五部分是环境系统分析。

环境系统分析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为读者深入了解环境系统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综上所述,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工程原理的相关内容,适合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也适合作为环境工程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希望本书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促进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环境工程原理 资料(全)

环境工程原理 资料(全)

1、反应器一般主要有三种操作方式,即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间歇或半连续操作。

2、反应器设计经常用到四类基本方程:反应动力学方程、连续方程、热量方程、动量方程。

3、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反应层中某组分的反应量或生成量称为该组分的反应速率,有时可用反应物浓度减少到初始浓度的1/2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半衰期来表达。

4、反应器设计经常用到的基本方程主要基于质量恒定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它们都符合“输入=输出+消耗+累积”模式。

5、连续操作中一物料“微元”从反应器入口到出口经历的时间称为停留时间;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称为空间速度,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6、在实际的反应器中,物料的流动和混合状态十分复杂,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常设想存在两种极端的理想流动状态:完全混合流和平推流。

7、对于恒温恒容条件下的不可逆单一反应,零级反应的半衰期为t1/2=C Ao/2k,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为t1/2=ln2/k1、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答:(1)空间时间指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之比值。

其物理意义为处理与反应器体积相同的物料所需要的时间。

(2)空间速度指单位反应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空间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能处理几倍于反应器体积的物料,反映了一个反应器的强度。

2、化学催化反应的特点:①催化剂本身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催化剂能够反复利用,所以一般情况下催化剂的用量很少。

②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历程和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的产物。

③对于可逆反应,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状态,即不改变化学平衡关系。

④催化剂对反应有较好的选择性,一种催化剂一般只能催化特定的一个或一类反应。

3、西勒(Thiele)模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具体说明西勒(Thiele)模数的大小如何影响催化剂的有效系数?解:物理意义是最大反应速率与最大内扩散速率的比值;ΦS值越大,内扩散阻力越大,有效系数越小(1)ΦS<0.1-0.3时,η≈1,此时扩散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环境工程原理要点

环境工程原理要点

第一章 绪论1、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稀释:降低污染物浓度的一种方法,以减轻污染物对生物和人体的短期毒害作用。

隔离:将污染物或者是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

分离: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他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

转化: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第二章 质量衡算1、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而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系统;当上述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而且随时间变化时,则称为非稳态系统。

稳态过程的数学特征是:0t=∂∂,即物理量只是空间坐标的函数,与时间t 无关。

2、质量平衡关系式:输入速率-输出速率+转化速率=积累速率;即dtdmqm qm -qm r 21=+; 稳态非反应系统:21qm qm =第三章 流体流动1、层流:当流体流速较小时,处于管内不同径向位置的流体微团各自以确定的速率沿轴向分层运动,层间流体互不掺混,不存在径向流速,这种流动形态称为层流或滞流。

稳态流动下,流量不随时间变化,管内各点的流速也不随时间变化。

2、紊流:当流体流速增大到某个值之后,各层流体相互掺混,应用激光测速仪可以检测到,此时流体流经空间固定点的速率随时间不规则地变化,流体微团以较高的频率发生各个方向的脉动,这种流动形态称为湍流或紊流。

脉动是湍流流动最基本的特征。

3、雷诺数:流体的流动状况不仅与流体的流速u 有关,而且与流体的密度ρ、黏度μ和流道的几何尺寸有关。

雷诺将这些因素组成一个量纲为1的数,用以判别流体的流动形态,称为雷诺数Re ,即μρuLRe =。

式中:u ——特征速度,m/s ;L ——特征尺寸,对于圆管,常采用管内径d ,m 。

雷诺数综合反映了流体的物理属性、流场的几何特征和流动速率对流体运动特征的影响。

流动状态转变时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小于临界雷诺数时,流动为层流。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解释
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多个领域,包 括水处理、空气污染控制、固体 废物处理等,为解决环境问题提 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
环境工程原理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原理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减少污 染和保护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经济发展
环境工程原理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污染 控制和资源利用方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方案评估
对制定的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评估,确保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设计方案的实施
准备实施条件
根据设计方案,准备相应的设备和材料, 确保实施过程中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
实施方案
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各项工 艺流程和设备安装符合设计要求。
组织施工队伍
选择合适的施工队伍,明确施工要求 和工艺流程,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根据问题诊断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 优化和改进,提高工程性能和效益。
05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设计成果的展示形式
报告文档
01
学生需要提交一份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包括文字描述、图表、
数据分析和结论等。
演示文稿
02
学生需要制作一个演示文稿,用于展示设计成果,包括设计的
思路、方法和结果等。
实物模型
03
如果设计涉及到具体的工程模型,学生可以制作一个实物模型
来展示设计成果。
设计成果的展示内容
01
02
03
设计思路
学生需要详细阐述设计的 思路和方法,包括理论依 据、技术路线和实现过程 等。
设计结果
学生需要展示设计的具体 结果,包括实验数据、计 算结果和结论等。
创新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处理技术利用的主要原理主要去除对象客土法隔离法清洗法(萃取法)吹脱法(通气法)热处理法电化学法焚烧法微生物净化法植物净化法稀释作用物理隔离(防止扩散)溶解作用挥发作用热分解作用、挥发作用电场作用(移动)燃烧反应生物降解作用植物转化、植物挥发、植物吸收/固定所有污染物所有污染物溶解性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机污染物离子或极性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可降解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2.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资源化技术主要原理应用对象焚烧堆肥离子交换溶剂萃取电解沉淀蒸发浓缩沼气发酵燃烧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离子交换萃取电化学反应沉淀挥发生物降解作用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城市垃圾还田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废酸的再生利用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废酸的再生利用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废酸的再生利用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废酸的再生利用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液利用3.简述沉降分离的原理、类型和各类型的主要特征。

原理:将含有颗粒物的流体(水或气体)置于某种力场(重力场、离心力场、电场或惯性场等)中,使颗粒物与连续相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降到器壁、器底或其他沉积表面,从而实现颗粒物与流体的分离。

4.比较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的主要区别。

与重力沉降相比,离心沉降有如下特征:①沉降方向不是向下,而是向外,即背离旋转中心②由于离心力随旋转半径而变化,致使离心沉降速率也随颗粒所处的位置而变,所以颗粒的离心沉降速率不是恒定的,而重力沉降速率则是不变的。

③离心沉降速率在数值上远大于重力沉降速率,对于细小颗粒以及密度与流体相近的颗粒的分离,利用离心沉降要比重力沉降有效得多。

④离心沉降使用的是离心力而重力沉降利用的是重力5.表面过滤与深层过滤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各自的定义?表面过滤: ①过滤介质的孔一般要比待过滤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②过滤时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截留,并在其表面逐渐积累成滤饼③此时沉积的滤饼亦起过滤作用,又称滤饼过滤④通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的情况。

深层过滤:①利用过滤介质间空隙进行过滤②通常发生在以固体颗粒为滤料的过滤操作中③滤料内部空隙大于悬浮颗粒粒径④悬浮颗粒随流体进入滤料内部,在拦截、惯性碰撞、扩散沉淀等作用下颗粒附着在滤料表面上而与流体分开区别:表面过滤通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的情况,过滤介质的孔一般要比待过滤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

深层过滤利用过滤介质间空隙进行过滤,通常发生在以固体颗粒为滤料的过滤操作中,滤料内部空隙大于悬浮颗粒粒径。

参考答案:从两者的过滤介质、过滤过程、过滤机理和应用范围加以比较。

6.恒压过滤和恒速过滤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各自的定义?恒压过滤:在过滤过程中,过滤压差自始自终保持恒定。

对于指定的悬浮液,K为常数。

恒速过滤:恒速过滤是指在过滤过程中过滤速度保持不变,即滤液量与过滤时间呈正比。

区别:7.表面过滤的过滤阻力有哪些部分组成?由过滤介质的过滤阻力R m和滤饼层的过滤阻力R c组成①过滤介质过滤阻力R m=过滤介质的过滤比阻r m*过滤介质厚度L m②滤饼层过滤阻力R c=滤饼层过滤比阻r c*滤饼层厚度L8.颗粒床层的空隙率Ɛ的影响因素:9.流体通过颗粒床层的实际流速u1与哪些因素有关,与空床流速是什么关系?①因素:u1——流体在床层空隙中的实际流速,m/s;d eb——颗粒床层的当量直径,m;Δp——流体通过颗粒床层的压力差,Pa;µ——流体黏度,Pa s;l’——孔通道的平均长度,m。

②与空床流速的关系:εuu=110.简述吸收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基本原理:依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

实际上是混合气体组分从气相到液相的相间传质过程过程:11.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过程有哪些基本步骤?物理吸收:(典型的溶质由气相向液相的两相传递过程)⑴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至两相界面,即气相内的传递;2ebl32'd pulμ∆=⑵溶质在两相界面由气相溶解于液相,即相际传递;⑶溶质由界面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传递。

化学吸收:⑴气相反应物A由气相主体通过气膜向相界面扩散(2)反应物A由相界面向液相扩散(3)反应物在液膜内或液相主体与反应物B反应,形成反应区(4)反应物M若为液态,向液相主体扩散,若为气态,则向相界面扩散(5)气态产物由界面向气相主体扩散12.吸收时板式塔和填料塔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板式塔:气液两相在塔内逐级接触填料塔:气液两相在塔内连续接触13.常用的吸附剂有哪些?(一)活性炭(二)活性炭纤维(三)硅胶(四)活性氧化铝(五)沸石分子筛14.BET和Langmuir吸附假设有哪些?朗格谬尔(Langmuir)公式方程推导的基本假设:⑴吸附剂表面性质均一,每一个具有剩余价力的表面分子或原子吸附一个气体分子。

⑵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为单分子层吸附。

⑶吸附是动态的,被吸附分子受热运动影响可以重新回到气相。

⑷吸附过程类似于气体的凝结过程,脱附类似于液体的蒸发过程⑸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质分子之间无作用力。

BET公式方程推导的基本假设:⑴吸附分子在吸附剂上是按各个层次排列的。

⑵吸附过程取决于范德华引力,吸附质可以在吸附剂表面一层一层地累叠吸附。

⑶每一层吸附都符合Langmuir公式。

15.常见的吸附分离设备有哪些?①液体接触过滤器②固定床吸附塔③流化床吸附塔④移动床吸附塔16.萃取分离的原理和特点是什么?原理:①利用混合液中被分离组分A在两相中分配差异的性质,使该组分从混合液中分离。

②该过程称为液-液萃取,或溶剂萃取,或液体萃取。

③萃取过程是物质由一相转到另一相的传质过程。

特点:①可在常温下操作,无相变;②萃取剂选择适当可以获得较高分离效率;③对于沸点非常相近的物质可以进行有效分离;④利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混合液时,混合液中的溶质既可是挥发性物质,也可以是非挥发性物质,如无机盐类等。

17.常见的膜分离过程有哪些?根据推动力的不同:①压力差:微滤、超滤、反渗透、气体分离、渗透蒸发②浓度差:渗析③电位差:电渗析、膜电解④温度差:膜蒸馏18.膜分离的选择性可以用哪些参数表示?①对于溶液脱盐或脱除微粒、高分子等物质,可用截留率F PF C CC-=β表示②对于液体混合物或气体混合物等物质,可用分离因子BA BA B A x x y y ///=α表示 yA 和yB ——组分A 和B 在渗透物中的摩尔分数; xA 和xB ——组分A 和B 在过滤原料中的摩尔分数19.反渗透和纳滤机理有哪些基本理论?①氢键理论:基于水分子能够通过膜的氢键的结合而发生联系并进行传递②优先吸附-毛细孔流机理:水溶液与多孔膜接触,膜对水具有选择性吸水斥盐,在膜液界面的溶质浓度下降,膜界面上形成一层吸附的纯水层,优选吸附的水渗透通过膜表面的毛细孔获得纯水。

③溶解-扩散机理:能较好的说明反渗透膜的传递过程20.浓差极化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对膜分离过程有何影响?原因:当含有不同大小分子的混合液通过膜面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混合液中小于膜孔的组分透过膜,而大于膜孔的组分被截留。

被截留的组分在紧邻膜表面形成浓度边界层,使边界层中的溶质浓度大大高于主体溶液中的浓度,形成由膜表面到主体溶液之间的浓度差。

浓度差的存在导致紧靠膜面的溶质反向扩散到主体溶液中,导致浓差极化现象。

影响: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对通量的影响则十分明显。

一旦膜投入运行,浓差极化现象不可避免,但是可逆的。

【例6.2.1】求直径为40 m ,密度为2700kg/m3的固体颗粒在20℃的常压空气中的自由沉降速度。

已知20℃,常压状态下空气密度为1.205 kg/m3,黏度为1.81×10-5Pa ·s 。

解:(1)试差法假设颗粒的沉降处于层流区,并且由于P ρρ?,所以由式(6.2.6)得:()()262P Pt527009.8140100.131818 1.8110gd u ρρμ--⨯⨯⨯-=≈=⨯⨯m/s检验:6P t P 540100.13 1.2050.34621.8110d u Re ρμ--⨯⨯⨯===<⨯ 所以在层流区,与假设相符,计算正确。

(2)摩擦数群法首先计算摩擦数群2D p C Re()()()363pP 2D p22544010 1.20527009.8148.3133 1.8110d gC Re ρρρμ--⨯⨯⨯⨯⨯-===⨯⨯假设颗粒的球形度为1,则由2D p C Re 与p Re 的关系曲线,可以查得p Re 为0.32因此,可得5p t 6p 0.3 1.81100.1254010 1.205Re u d μρ--⨯⨯===⨯⨯m/s 由于查图得到的p Re 误差较大,所以可以作为判断颗粒沉降所处区域的依据,而t u 的计算仍然采用式(6.2.6),()()262PPt527009.8140100.131818 1.8110gdu ρρμ--⨯⨯⨯-=≈=⨯⨯m/s(3)判据法计算K 判据得()()()363PP 22540109.81 1.2052700 6.24361.8110d g K ρρρμ--⨯⨯⨯⨯-=≈=<⨯所以可判断沉降位于层流区,由斯托克斯公式,可得:()()262P Pt527009.8140100.131818 1.8110gd u ρρμ--⨯⨯⨯-=≈=⨯⨯m/s【例题7.2.1】在实验室中用过滤面积为0.1 m 2的滤布对某种水悬浮液进行过滤试验,在恒定压差下,过滤5min 得到滤液1L ,又过滤5min 得到滤液0.6L 。

如果再过滤5min ,可以再得到多少滤液?解:在恒压过滤条件下,过滤方程为22e q qq Kt +=3211101100.1q --⨯==⨯m 3/m 2,1560300t =⨯=s()32210.610 1.6100.1q --+⨯==⨯ m 3/m 2,2600t =s代入过滤方程得()222e 1102110300q K --⨯+⨯⨯=(1) ()222e 1.6102 1.610600q K --⨯+⨯⨯=(2)联立(1)、(2)两式可以求得2e 0.710q -=⨯ m 3/m 2,60.810K -=⨯m 2/s因此, 22620.7100.810q q t -+⨯⨯=⨯,当31560900t =⨯= s, 则:2263320.7100.810900q q -+⨯⨯=⨯⨯,解得:23 2.07310q -=⨯m 3/m 2所以()()223320.1 2.07310 1.6100.10.47310q q ----⨯=⨯-⨯⨯=⨯m 3因此可再得到的滤液为0.473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