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完整版)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60分)
1.《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 )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需要认真理解领会材料中透露的信息。本段材料有两层含义:一层解释了天子与诸侯之间地位悬殊的关系;第二层表达了天子拥有对诸侯绝对的权力,这其中维系两者关系的纽带就是西周的分封制。【答案】A
2.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这说明( C )
A.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的铸造业更加发达【解析】本来西周时制定了严格的礼制,显示等级森严的秩序,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纷纷觊觎至高的权力和等级地位,致使礼崩乐坏。【答案】C
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C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解析】此材料出自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反映出其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答案】C
4.“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段材料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 C )
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皇帝制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C。材料中涉及到皇帝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故选C。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主要体现在( D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秦朝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打破了官员依靠血缘关系世袭的传统;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来任免,实现了“公天下”,D正确。答案:D
6.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后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解析】唐太宗是古代封建君主,其意在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D项不符合加强君权,分割削弱相权之趋势。C 项错在中央权力下移,应是中央权力集中、上移。故选A。
7.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B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儒学在唐宋时期长期居于独尊地位,排除A;社会上书籍匮乏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因此答案选B。
8.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永乐帝( A )
A.设立内阁制 B.设立军机处处理政务 C.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明太祖话中之意在于废丞相后工作量剧增,为此永乐帝设内阁。答案:A 9.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下列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
A.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D.清·赵翼说:“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解析】选C。A、B、D三项的说法都比较片面,没能正确说明秦灭亡的原因。C项柳宗元认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暴政,“非郡邑之制失”。
10.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 )
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
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相沿旧习”、“宜静不宜动”可知。答案:C
11.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C )A.中国军事的落后B.中国科学落后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12.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 )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13. 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D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1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选A。题干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论述,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观点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C、D两项结论。
15.
①中国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②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
③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④日军由北向南推进控制大半个中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16. 1937年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D )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