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年会暨
应用名义小组技术构建基于初级保健服务需求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框架
·4392··论著·应用名义小组技术构建基于初级保健服务需求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框架林恺1,2,姚弥3,谢洁莹4,元刚5,纪欣鑫6,陈永松1*【摘要】 背景 我国大部分指南的健康教育建议忽视初级保健特征及需求,基层门诊2型糖尿病(T2DM)健康教育存在随意、盲目等诸多问题。
目的 应用名义小组技术(NGT)构建基于初级保健服务需求的T2DM 患者健康教育框架,并进行内涵拓展。
方法 于2020年9—10月,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邀请国内具有不同医学背景的健康专业人员23例,分为3个小组开展NGT 会议。
对会议内容汇总、转录,产生定性与定量两部分数据,并行分析。
通过定性数据对各组产生的关键词进行合并相似词等处理,以获得重编码关键词(NC)列表,同时对关键词进行内涵拓展和主题分析;定量数据确定关键词的组内和整体排序,并根据整体排序赋值的四分位数确定等级框架。
结果 群体决策产生符合我国初级保健服务需求的T2DM 健康教育关键词28个。
通过归纳主题及根据定性数据进行内涵拓展,28个关键词可归类为5个领域主题,分别为糖尿病相关知识、自我管理、社区管理、多病共病管理、治疗和用药。
按照两轮排序、分层,最终确定具有4个等级的T2DM 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框架,其中A 等级包括排名最高的4个关键词,平均综合得分之和占整体的45.69%。
结论 本研究应用NGT 构建基于初级保健需求的T2DM 健康教育指导性框架,以循证方式确定具备优先度的4层等级和内容。
同时,初级保健属于复杂的群体决策环境,基于NGT 的结果有助于指南与临床实践达成更高一致性。
【关键词】 糖尿病,2型;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名义小组技术;循证医学【中图分类号】 R 197 R 587.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11林恺,姚弥,谢洁莹,等. 应用名义小组技术构建基于初级保健服务需求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框架[J].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92-4397. []LIN K,YAO M,XIE J Y,et al. Development of a primary care needs-based health education services framework for type 2 diabetics using the nominal group technique[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1,24(34):4392-4397.Development of a Primary Care Needs-based Health Education Services Framework for Type 2 Diabetics Using the Nominal Group Technique LIN Kai 1,2,YAO Mi 3,XIE Jieying 4,YUAN Gang 5,JI Xinxin 6,CHEN Yongsong 1*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Shantou 515041,China 2.School of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Edith Cowan University ,Perth 6027,Australia 3.Institute of Applied Health Research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Birmingham B15 2TT ,UK 4.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China 5.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China 6.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Shantou 51504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Yongsong ,Chief physician ;E-mail :【Abstract 】 Background Most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recommendations from Chinese guidelines ign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ient needs of primary health care,especiall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health education delivered by primary outpatient clinics is random,untargeted and so on. Objective To develop a primary care needs-based health education services framework for T2DM patients using the nominal group technique(NGT),and to expand its essentials. Methods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2020,NGT was used to conduct meetings in three groups of Chinese health professionals(n=23) in various medical specialties selected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The results of meetings were recorded and transcribed,and divided in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for analyses. After merging the similar ones of keywords of基金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A2020441)——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基于治疗负担的老年慢性共病患者管理策略研究1.515041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6027 School of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Edith Cowan University,Perth,Australia3.B15 2TT Institute of Applied Health Research,University of Birmingham,Birmingham,UK4.510515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510080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515041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大学医学院*本文数字出版日期:2021-10-28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培训视频·4393·E-mail:******************.cn 近期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到35.2%[1]。
助力健康——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本期导读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卫I 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结合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医学研究杂志》开设“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题栏目,旨在展现我国建国以来医学领域基础、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宣传健康扶贫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展示全民健康的美好图景或历史意义。
急诊医学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展示急诊医学专业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本期专栏推出的论文是《助力健康一一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笔者长期从事急诊专业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我国急诊医学初创阶段、%逐步夯实、高速发展的3个阶段特点,同时提出做到“零通道、短时效、高技术、高质量”地服务急诊患者的|未来希冀。
<%卿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进助力健康一一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李力卓郭伟胡悦杨玉瑶宋灏哲王勇李凤杰单志刚〔作者简介〕李力卓,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急诊专业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3项、市级课题和校级课题等。
获得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2010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急诊医学》等教材3部。
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华医学会灾难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医学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分会委员,北京市急诊医学分会急诊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最新的医疗领域成果是什么?
中国最新的医疗领域成果是什么?
中国在医疗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医疗领域成果:
1.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中国科学家在基因编辑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成功地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使得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突变得以修复。
这一成果为遗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方面的应用正日益普及。
中国的科研团队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一些具有辅助诊断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医学影像、病历数据等信息,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建议,有助于医生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3. 精准医学的推广:精准医学是根据个体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和临床表型特征,为患者量身定制的医疗模式。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精准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建立了多个大规模基因组测序项目,推动了
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这些努力为疾病的早期预防、个体化治疗
等方面带来了新的突破。
4. 医疗器械的创新: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企业在医疗器械领域推出了许多创新产品。
例如,一些智能医疗设备和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使得医疗资源得以
更好地分配和利用,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这些是中国最新的医疗领域成果的一些例子。
中国在医疗科技
创新方面的努力为改善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做出了重要
贡献。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2020年年会青年论坛纪实
・会议报道・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2020年年会青年论坛纪实王子熹,杨永仕,张莉姗,杜志荣,王雪,关凯,尹佳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过敏性疾病精准诊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DOI:10.3969/j.issn.1673-8705.2021.01.017按惯例,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在12月25日首先举行了青年论坛,由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关凯副教授主持(图1)。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变态反应学系主任尹佳教授向全体青年委员及嘉宾致开幕辞,勉励青年医师夯实基础医学知识,紧跟临床指南更新,关注科研成果进展,为中国变态反应学事业的明天而奋斗(图2)。
首先是特邀发言部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赵京教授就《过敏原检查与结果判读》做了详细的介绍(图3)。
赵京教授聚焦儿童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针对目前临床上常用过敏原检查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详细讲解了如何正确解读检查结果。
准确检测和正确解读是明确诊断过敏性疾病的基础,据此临床医生才能进一步指导治疗和预防,同时避免处理不当和过度诊断的情况。
图1关凯副教授图2尹佳教授图3赵京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的王晓川教授就《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原来如此》进行了分享(图4)。
王晓川教授结合当下新冠疫情,从感染、过敏等方面切入,强调当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超出预期的情况时,应该要警惕是否存在免疫缺陷性疾病。
随着对免疫缺陷性疾病认识的深入,新的检测手段和诊治策略的出现,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进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的邵洁教授就《构建食物过敏的诊断高地》分享了她20多年在食物过敏诊治方面经验(图5)。
医疗研究中的新兴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医疗研究中的新兴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领域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兴技术。
这些新技术在医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催生出了一系列创新医疗手段,为临床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进步。
本文将对医疗研究中常见的几种新兴技术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作为当前医疗研究领域的一项热门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和药物开发等领域。
通过CRISPR-Cas9等技术,可以精确地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编辑,以修复或删除有害基因,进而治疗遗传疾病。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改善传统疗法的疗效,提高肿瘤治疗的精准性。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二、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研究中的应用早已不再是新鲜事物。
通过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大规模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诊断、药物研发、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和模式分析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
三、基因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是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变异规律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学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基因组学技术在医疗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疾病诊断、个体化治疗和药物研发等方面。
例如,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快速筛查出某些遗传性疾病的致病基因,为患者提供精准的遗传咨询和干预措施。
四、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将材料的尺寸控制在纳米量级以及对材料进行设计、合成、操控和应用的技术。
在医疗研究中,纳米技术具有很高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的药物载体,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纳米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体内生理指标,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便利。
五、生物打印技术生物打印技术是指将细胞、生物材料和支架材料精准地按照特定的空间排列和层次结构进行打印,以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组织或器官。
医疗领域新技术分享
医疗领域新技术分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领域也迎来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旨在提升诊断、治疗和护理的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几项在医疗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新技术,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AI可以分析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实验室数据等信息,辅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例如,AI可以通过扫描大量病例数据库,从中学习到不同疾病的特征和模式,并与医生的经验进行比对,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AI还可以分析医学影像数据,帮助医生发现难以察觉的病变和异常情况。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二、远程医疗技术远程医疗技术(Telemedicine)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患者可以在不出门的情况下接受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技术包括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等多个方面。
通过远程会诊,患者可以通过视频通话与专业医生进行线上交流,解答疑问和获得治疗建议。
远程监护技术可以将患者的生理数据实时传输给医生,医生能够随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远程手术指导技术则通过视频传输,使得医生可以为远程地区的医疗团队提供远程手术指导,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生物打印技术生物打印技术(Bioprinting)是一种通过3D打印技术创造生物结构和组织的方法。
该技术可以将细胞、生物材料和生长因子等有机物质按照特定的模式和结构进行打印,形成人工组织或器官。
生物打印技术有望解决器官移植需求的巨大缺口。
目前,肝脏、皮肤、骨骼等多个器官和组织的生物打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未来,这一技术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移植选择,减少等待时间,避免排斥反应。
四、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Gene Editing)可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精确的修改和编辑。
等保2.0时代医疗行业的网络安全问题探究
互联网+安全nternet Security 等保2.0时代医疗行业的网络安全问题探究□杨建朝潘峰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刘艳亭北京同仁医院胡玉明北京市地坛医院任佳智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摘要】本文介绍了医疗行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挑战,分析了医疗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现状,并基于等保2.0,为如何保障医疗行业信息系统在新技术应用下的网络安全提出了全面、可靠的防护建议,最后展望了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 下,医疗行业的网络安全建设发展趋势。
【关键词丨医院信息化数字医院医院信息系统网络安全引言: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历 经发展前夕和基于小型机的摸索、微机初级应用、全院规模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与区域医疗协同摸索、基于电 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人口健康信息化6个发展阶段11]。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进,目前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已经基本满足医院对主要业务和管理的支撑需求,在临床服务、便民惠民、科学化运营管理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然而,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兴业务的出现,医院的I T基础设施和运维管理也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2H41。
新的发展需求提高了医院信息系统对数据存储及处理的要求,同时医疗数据安全风险也随之提高。
随着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在医疗行业信息化进程中的深人应用,以及“互联网+ 医疗健康”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及医疗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化安全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医疗行业网络安全体系[51。
从陆续出台的政策法规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医疗行业的网络安全,强调落实做好网络安全工作。
本文接下来首先介绍了医疗业务发展的趋势及其网络安全挑战。
然后,分析了我国医疗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现状。
接着,提出了网络安全防护方案建议。
最后,总结了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潮流下,对医疗行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要求。
一、医疗业务发展趋势与网络安全挑战医院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主要包括H IS、EM R、C IS、L IS、R1S、P A C S几大传统系统。
2020中国药物信息年度大会暨展览会 2020 DIA China Annual Meeting a
迎接挑战聚焦创新,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公众健康体系指导委员会国际顾问委员会Dr. Sabine HAUBENREISSER欧洲药品管理局(EMA) 利益相关者和沟通部主任科学行政官Mac LUMPKIN 医学博士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综合项目副主任,兼全球监管系统项目负责人Joseph C. SCHEEREN C-Path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erald J. Dal PAN, MD, MHS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监测和流行病学部主任谭凌实 博士缔脉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劲松 医学博士、药学博士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岭 博士沈阳药科大学教授礼来亚洲基金风险合伙人陆舜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李正卿 博士默沙东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徐增军 博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立红 工商管理硕士药明巨诺产品管线和项目管理副总裁王彤焱 博士DIA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董事总经理张象麟沈阳药科大学亦弘商学院院长Alberto GRIGNOLO 博士美国精鼎公司副总裁组织委员会监管科学治疗领域新突破数据和数据标准临床试验、运营及质量合规闫小军 工商管理硕士百济神州全球药政事务负责人,高级副总裁陆舜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刘川 博士北京科林利康医学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官何静 医学博士阿斯利康中国全球肿瘤研发高级副总裁 中国新药研发总裁龚兆龙 博士思路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华北京晓通明达科技有限公司咨询顾问任科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SMO事业部总经理刘燕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负责人刘佳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国际事业发展部负责人邓婷赛诺菲副总裁,赛诺菲中国注册事务负责人颜崇超 博士上海盛迪医药临床数据科学中心副总经理黎婉珊默沙东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全球临床数据管理中心亚太区总监苏岭 博士沈阳药科大学教授,礼来亚洲基金风险合伙人陈晓媛 医学博士清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 研究员生物统计陈峰 博士, 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郭翔 博士百济神州副总裁,统计和数据科学部全球负责人朱超 博士礼来中国统计与编程负责人罕见病新兴技术和数字化医疗张抒扬 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杨佩蓉 博士中国罕见病联盟国际事务负责人李树婷DIA SMO 协作组理事长郭彤 博士宝石花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陈朝华辉瑞(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中国新药开发部副总裁组织委员会医学事务和医学写作生物制品开发迟海东 医学博士礼来中国首席医学官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唐雪辉瑞中国药物安全团队亚太区负责人李浩 医学博士德泰迈创始人兼董事长王立群 博士复星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璘武田公司副总裁兼亚洲研发中心负责人朱向阳 博士华奥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熠缔脉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临床科学和医学事务部副总裁王小玲赛诺菲中国研发临床科学运营中心临床文件管理部门负责人GMP和市场准入张象麟 | Xianglin ZHANG 沈阳药科大学亦弘商学院院长组织委员会源头创新与高效转化卢宏韬 博士Elpiscience 科望(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官仼瑞宝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罗素霞 教授 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硕博士生导师河南省肿瘤医院业务副院长沈宏 博士罗氏上海创新中心负责人孙新臣 教授南京江苏省人民医院放疗主任CSCO 转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陶维康 博士江苏恒瑞医药集团副总经理,研发中心CEO朱煦Everest Medicines首席医学官临床早期开发胡蓓 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中心临床药理学教授徐宁 医学博士再鼎制药执行副总裁兼临床运营和注册事务负责人王在琪 博士InxMed首席执行官张菁 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临床药理学教授热点话题壁报评审委员会李高扬开心生活科技统计编程总监马宗楠辉瑞药品注册法规业务系统管理高级经理许文宬北京斯丹姆赛尔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运营官杨雪强生(中国)研发中心统计决策部副总监朱明芳德泰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药物安全总监钟飞基石临床开发部高级医学总监龚兆龙 博士思路迪首席执行官蒋燕敏和铂医药质量负责人会议专题 |ICH主题日及15个大会专题聚焦最前沿行业话题,展现法规变革及创新成果临床试验、运营和质量合规生物制品开发GMP源头创新与高效转化医学事务和医学写作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罕见病DIA学术社区交流与分享新兴技术和数字化医疗热点话题展商分会场治疗领域新突破开幕式监管科学中国药政与法规专场ICH 主题日ICHDIA中国创新论坛活动安排临床早期开发生物统计数据和数据标准会前研讨会Pre-confVII临床试验、运营及质量合规生物统计生物制品开发GMP医学事务和医学写作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 罕见病监管科学治疗领域新突破开幕式中国法规专题会场会前研讨会Pre-conf数据和数据标准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委员会(ICH)是一个技术性非政府组织,发布关于药品安全、有效性和质量的国际技术标准和规范。
我国医疗科技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我国医疗科技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 基因编辑技术:我国在基因编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使得基因编辑更加精确和高效。
这项技术为遗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我国的医疗科技领域开发了一系列辅助诊断工具,能够帮助医生更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 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我国的医疗科技领域成功应用了3D打印技术,用于制作人工关节、器官模型等,为手术操作和医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 肿瘤免疫治疗:我国的医疗科技领域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CAR-T细胞疗法的成功应用,使得肿瘤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远程医疗技术:借助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我国的医疗科技领域开发了远程医疗技术,可以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远程诊断和治疗,解决了地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 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分析:我国的医疗科技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以上是我国医疗科技的一些最新成果,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和疾病治疗带来重要的影响。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2020年年会纪实
・会议报道・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2020年年会纪实王子熹,崔乐,李丽莎,徐迎阳,边赛男,李论,潘周娴,王喆明,李俊达,刘娟,姜楠楠,关凯,尹佳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过敏性疾病精准诊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DOI:10.3969/j.issn.1673-8705.2021.01.016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年会(CCAA2020)”于2020年12月25-26日以线上直播形式召开。
本次会议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举行的一次特殊会议。
分会以线上办会的模式,为全国同道提供了更便捷、更安全的交流渠道。
大会特别邀请了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欧洲变态反应学会(EAACI)、美国变态反应学会(AAAAI)等变态反应领域2020年重要国际会议的著名讲者,以线上讲座的形式和全国同道们分享2020年度本领域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热点话题。
同时也邀请了众多国内的著名专家做为讨论嘉宾,对国外讲者的讲座进行精彩解析和点评。
大会还选择了过敏性疾病领域疑难病与罕见病,从病例分析入手,逐渐解开诊断与治疗的谜团,让参会者在聆听中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升华思维,最终掌握为我国过敏患者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技能。
本次CCAA2020线上学术年会共有16万人次参与,圆满成功,影响力巨大。
12月26日上午8时大会正式开幕。
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会长赵京教授主持,中国医师协会杨民副会长代表中国医师协会致辞,向变态反应医师分会成功举办线上年会表示祝贺,并高度肯定和赞扬了分会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图1)。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教授,以一段纪录短片开场,回顾了分会从筹备成立,到发展壮大的点点滴滴,展现了历届年会的精彩瞬间,既向老一辈专家学者致敬,又对所有与会者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医学新技术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医学新技术研讨会,并在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此,我要感谢主办方的精心组织,以及各位专家的辛勤付出。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医学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想谈谈医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特别是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3D打印等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为治疗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通过精准编辑患者体内的致病基因,有望根治遗传性疾病。
目前,我国在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治疗地中海贫血等。
然而,基因编辑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治疗成功率,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个性化康复。
同时,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为患者争取更多生存机会。
三、生物3D打印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医疗器械、药物载体和组织工程支架等。
这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生物3D打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如制造人工骨骼、心脏支架等。
四、医学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提高医疗质量:医学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
例如,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2. 降低医疗成本:医学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
例如,通过远程医疗,可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利用生物3D打印技术,可以减少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4.06•【文号】国卫职健发〔2020〕5号•【施行日期】2020.04.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与放射卫生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职健发〔2020〕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央企业,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厅,有关单位: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职业病防治职责、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和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的重要保障。
为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职业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卫职健发〔2019〕46号)的要求,现就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健全完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的能力。
(一)基本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服务保障民生。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健全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服务和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
坚持行政主导,明确功能定位。
发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规划布局和协调推动作用,加强资源整合融合,明确各级各类技术支撑机构功能定位和重点任务。
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能力建设。
围绕职业病防治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加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提升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能力。
坚持创新发展,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落实政策保障措施,强化运行管理和评估,促进职业病防治职责全面落实。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健全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并向乡镇延伸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监测评估、工程防护、诊断救治等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满足新时期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医工融合构建新工科、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
医工融合构建新工科、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作者:何汶静祝元仲杜勇吴君杨庆华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年第15期摘要在调研国内医工融合发展现状和总结川北医学院十余年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探索新工科、新医科人才培养思路,凝练和形成了适合学校自身情况,服务区域医疗卫生工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工智能+医学”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构想。
关键词医工融合;新工科;新医科中图分類号: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5-0060-040 引言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本科教育水平,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文件[1-2],要求依托“双一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在医学领域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传统学科的“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川北医学院作为医疗行业发展人才的供给方,在积极进行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增强科技发展核心动力,适应新时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求,不断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1 医工融合交叉学科的现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的科技和产业正在经历着风起潮涌的深刻变革,科学技术研究一方面要具备先进性、创新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持续性。
具体到医疗行业来说,医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检验仪器、诊断设备、治疗设备等涉及自动控制、机械、电子、计算机的多学科门类的现代科技发展,单一学科的问题越来越无法导向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3]。
无论是在高校研究所,还是在行业企业、社会公众中,交叉学科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度,获得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
早在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就已经明确提出高校可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自主设置作为二级学科的交叉学科。
医生工作中的新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创新
医生工作中的新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创新做为医学领域的从业者,医生们时刻关注着新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创新。
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大量的科技手段被引入到医疗卫生系统当中,使得医疗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进步。
以下将分十二个小节来探讨医生工作中的新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创新。
一、基因编辑技术随着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医生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精准地修复一些遗传性疾病或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为治疗新型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使得医生可以更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3D打印技术在外科手术中,医生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患者的器官模型,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手术情况和制定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四、免疫治疗技术免疫治疗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为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五、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药物的精准传递和释放,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六、远程医疗技术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诊断患者,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七、生物芯片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检测疾病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八、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使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九、再生医学技术利用干细胞和生物材料等再生医学技术,可以重建受损组织和器官,为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十、荧光成像技术荧光成像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手术区域,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精确度。
总的来说,医生工作中的新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创新,不仅拓宽了医疗领域的治疗手段,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医学领域的技术创新将持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造福于广大患者。
最新医疗技术研究成果
最新医疗技术研究成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最新的医疗技术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先进和有效的医疗手段,为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几项最新的医疗技术研究成果,并探讨它们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它能够直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编辑,进而改变其遗传特征。
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和囊性纤维化等。
通过修改患者的有害基因,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实现基因疗法的治疗效果,为无法通过传统药物治疗的疾病患者带来希望。
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辅助医学诊断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预测。
例如,在影像学领域,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CT扫描和MRI图像,辅助医生发现疾病的早期征兆,提高疾病的检测准确性。
此外,医疗机器人也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之一,它可以执行手术和进行复杂的医疗程序,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和风险。
三、再生医学技术再生医学技术是一项致力于通过修复和替代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来治疗疾病的技术。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再生医学技术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例如,干细胞治疗就是再生医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将患者的干细胞注射到受损组织或器官中,可以促进其再生和修复。
此外,基因修复和生物材料的应用也为再生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再生医学技术的突破将为各种慢性疾病和器官衰竭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四、远程医疗技术远程医疗技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远程诊疗和监护。
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远程医疗技术可以为偏远地区和无法及时就医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通过远程视频会诊和医疗器械监测,医生可以在远程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远程医疗技术还可以提供远程教育和培训,提升医疗质量和人员素质。
以上是几项最新的医疗技术研究成果,它们为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和进步。
临床应用中的最新技术
临床应用中的最新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临床医学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最新技术,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最新技术,并探讨其对患者的益处。
一、人工智能在诊断中的应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AI可以基于海量的医学数据和图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判断。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AI可以对医学图像、病历数据等进行分析,提供可靠的诊断结果。
这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还减少了错误判断的风险,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诊断。
二、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基因编辑技术(Gene Editing)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基因组来实现疾病治疗的方法。
其中最为出名的技术是CRISPR-Cas9系统。
该技术可以精确地编辑人类基因组,修复缺陷基因或直接改变疾病相关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基因编辑技术在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为那些无法通过传统疗法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三维打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三维打印技术(3D Printing)可以根据医学图像数据,将数字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为医生提供更直观的诊断和治疗辅助工具。
例如,医生可以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出患者特定的仿真器官模型,进行手术模拟和术前规划。
这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同时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患者的创伤。
四、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远程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
远程医疗技术通过互联网和传感器设备,可以实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远程交流和医疗服务。
患者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设备与医生进行视频咨询和远程诊断,减少了患者的就医时间和费用。
同时,远程医疗技术还可以在偏远地区提供医疗资源共享,解决医生短缺的问题,提高患者的就医便捷性。
五、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医生工作中的新技术应用与临床试验参与经验总结与分享
医生工作中的新技术应用与临床试验参与经验总结与分享医学领域一直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给医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为一名医生,参与临床试验是了解和学习新技术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途径。
在医生工作中,因为参与了多次临床试验,我深刻体会到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进步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分享关于医生工作中新技术应用与临床试验参与的一些见解。
1. 初识新技术在医生工作之初,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例,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不尽相同,有些病例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需要探寻新的治疗方案。
这时,新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次接触一种新技术时,医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因为新技术往往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通过不断学习和尝试,医生才能逐渐熟悉并掌握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2. 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新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涵盖从疾病诊断到治疗的方方面面。
比如,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遗传性疾病;3D打印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地分析大量的医学数据。
不同的新技术适用于不同的病例,医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技术进行应用。
3. 参与临床试验的动机参与临床试验是医生了解和学习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临床试验,医生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疗法,了解其原理和应用场景。
同时,参与临床试验也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对新技术的熟悉程度。
医生参与临床试验的动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更是为了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4. 临床试验的挑战和困难参与临床试验虽然有很多好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临床试验的过程往往较为繁琐,需要严格遵守试验方案和程序,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临床试验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药代动力学新技术提高药物临床研究成功率
药代动力学新技术提高药物临床研究成功率作者:潘锋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20年第27期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2020中国血液病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8月14—15日在苏州举行。
本届大会在传承往届年会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环节,邀请我国多位院士、著名学者围绕科研方法、转化医学、血液学进展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专题讲座,与会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同探讨了血液病学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说,年会特色鲜明,为开阔医生的职业生涯和临床视野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德沛教授介紹说,年会每年举行的辩论赛,辩论内容紧密结合临床,辩出了水平和辩出了特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广基教授在题为“精准医学背景下药代动力学新技术在新药及临床研究中的探索”的主题报告中介绍说,由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细胞PK/PD理论和技术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药代动力学研究从血浆到细胞的突破。
循证医学需向精准医学转换王广基院士首先介绍说,基于循证医学建立的临床用药规则对药物使用有着的统一标准,所有患者用药“一刀切”,但却临床疗效各异且常常伴有不良反应,同一个用药方案部分患者有效,部分患者无效,部分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对2015年Nature发表的文章统计发现,常见临床药物对同一患者群体治疗的有效率仅为4%~65%,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复杂,既有基因多态性和遗传等基因方面的因素,也有饮食、吸烟、伴随药物等环境因素,因此,循证医学向精准医学转换是提高药物临床疗效的重要方向。
医药卫生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医科信息课程探讨
医药卫生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医科信息课程探讨赵洁,蒋世忠,罗漫,郭穗勋,周怡(广东药科大学医药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之前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主要是Office操作和程序基础设计,已经不符合新时代新医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科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发展和创新的趋势,对于医药类人才,新医科对其在信息素质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怎样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医药应用相结合,使教学跟上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潮流”,使学生能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经过10年的教学研究实践,课程组将医药卫生与信息深度融合,在公共卫生、临床、影像等多个方面找到很好的结合点。
对医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培养立足本专业,以培养医药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以医药计算机应用案例为中心组织教学,紧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养掌握先进信息工具的现代卓越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大目标。
关键词:新医科;信息技术;医学计算DOI:10.13555/ki.c.m.e.2021.04.004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181(2021)04-0506-05Discussion on the Information Course of Medical Science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edicine and Health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ZHAO Jie,JIANG Shi-zhong,LUO Man,GUO Sui-xun,ZHOU Yi(Colleg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Abstract:In the past,the contents of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mainly office operation and basic program design,which di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ra and new medical personnel training.Subject integration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For medical talents,the new medicine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on quality.Therefore,how to combine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with medical app丘cation,make teaching keep up with the current tre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enable students to use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olve professional problems,is the place we urgently need to think about and improve.After10year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we have deeply integrated medicine and health with information, and found a good combination point in public health,clinical,imaging and other aspects.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computer knowledge is based on the specialty,which is guid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organized teaching with medical computer收稿日期=2021-04-18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android的移动虚拟仿真药剂学教学平台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2018年广东省质量工程在线开放课程《医学图像处理》;2020年广东省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医学图像处理》;广东药科大学创新强校工程项目作者简介:赵洁(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程序设计、医学图像处理、人工智能。
晚期实体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TPO二级预防研究
短篇论著晚期实体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TPO 二级预防研究张安梁,施海斌 (德清县人民医院,浙江 德清 313200)[摘 要] 目的:探讨晚期实体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TPO 二级预防,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德清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 2014版中国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中二级预防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设定为试验组,其余60例采用 2014版中国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生成时间及患者的生活质量㊂结果:试验组患者血小板(PLT )≥50×109/L 持续时间㊁≥75×109/L 持续时间㊁≥100×109/L 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前试验组QOL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189.68±15.62)分,躯体功能方面评分为(47.92±9.97)分,心理功能方面评分为(57.15±2.83)分,社会功能评分为(45.37±3.28)分,物质生活评分为(39.24±5.19)分,与对照组患者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晚期实体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症采用TPO 二级预防可缩短其恢复的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㊂[关键词] 晚期实体肿瘤;血小板减少症;TPO 二级预防基金项目:浙江省德清县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SK03]通讯作者:施海斌 晚期实体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以导致出血乃至危及生命安全[1]㊂国内主要采用输注血小板㊁使用rhTPO㊁rhIL-11作为治疗CIT 的治疗方式,既往研究表明化疗后及时给予rhTPO 治疗可明显减少血小板缺乏的发生,且安全有效,同时对晚期实体瘤患者进行二级预防,特别是血小板减少高风险患者提高临床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潜在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2]㊂因此,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120例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CIT 的TPO 二级预防对血小板生成时间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德清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 2014版中国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中二级预防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设定为试验组,其余60例采用 2014版中国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㊂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3]:①年龄>18岁的肿瘤患者;②肿瘤分期为Ⅲ㊁Ⅳ期;③组织或细胞学诊断恶性肿瘤明确(如无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提出的临床诊断亦可采纳);④预期生存期≥3个月;⑤无法进行根治性治疗(包括手术㊁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⑥肝㊁肾功能不超过2.5倍上限(肝脏肿瘤患者不超过5倍以上上限);⑦生活质量ECOG 评分0㊁1㊁2分均可;⑧具有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高风险因素(参考2014版中国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既往有出血史,化疗前血小板<75×109/L,接受含铂类㊁吉西他滨㊁阿糖胞苷㊁蒽环类等药物的化疗,肿瘤细胞骨髓浸润所造成的血小板减少,体能评分≥2分,既往接受过放疗,特别是长骨㊁扁骨(如骨盆㊁胸骨等)接受过放疗㊂排除标准:①有活动性出血患者;②顽固性或难以纠正的血小板减少;③需血小板输注的患者;④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患者;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⑥患者无法配合或拒绝治疗;⑦正在使用放化疗治疗期间的患者(化疗结束后6h 以上即可符合入选标准);⑧血液高凝状态,具有血栓风险的患者㊂1.3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 2014版中国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 2014版中国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中二级预防方法进行治疗㊂具体内容如下:化疗结束后6~24h内开始使用rhTPO,若患者无出血高风险因素血小板<75×109/L 时开始使用rhTPO㊂注意事项如下:①对于上一个周期血小板最低值<50×109/L㊁已知血小板最低值出现时间者,可在血小板最低值出现的前10~14d 注射rhTPO 300U /kg,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7~10d㊂②rhTPO 最佳用药时机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尝试,在本研究中采用化疗前10d,不低于7d 的治疗原则㊂③对于采用GC 或GP 方案上一个周期血小板最低值<50×109/L 者,可以在本周期化疗第2㊁4㊁6㊁9天使用rhT⁃PO 300U /(kg㊃d)[4]㊂1.4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改善血小板所需的时间及生活质量,其中生活质量采用中国癌症患者生活质量(QOL)调查问卷进行判定,包括躯体功能㊁心理功能㊁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4个维度,每项1~5分,总分60分;≥41分为好,21~41分为中,≤20分为差,分数越高其生活质量越好[5]㊂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两组患者改善血小板所需时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血小板(PLT)≥50×109/L持续时间㊁≥75×109/L持续时间㊁≥100×109/L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 两组患者改善血小板所需时间比较(x±s,d)组别例数PLT≥50×109/L持续时间PLT≥75×109/L持续时间PLT≥100×109/L持续时间试验组601.98±0.963.95±1.8311.69±2.48对照组603.46±1.556.62±2.517.16±3.03P值<0.05<0.05<0.052.2 两组患者治疗后QOL评分比较:治疗前试验组患者QOL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189.68±15.62)分,躯体功能方面评分为(47.92±9.97)分,心理功能方面评分为(57.15±2.83)分,社会功能评分为(45.37±3.28)分,物质生活评分为(39.24±5.19)分,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QOL评分比较(x±s,分)组别例数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总分试验组6047.92±9.9757.15±2.8345.37±3.2839.24±5.19189.68±15.62对照组6041.84±11.5242.36±1.9439.35±3.8832.27±6.04155.82±13.17 P值<0.05<0.05<0.05<0.05<0.053 讨论 CIT指化疗药物对骨髓巨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后造成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血小板生成减少㊁血小板破坏增加㊁血小板分布异常等因素相关[6]㊂CIT 的出现不但会增加出血风险㊁延长住院时间㊁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会推迟下一次化疗的时间甚至终止化疗,使患者因无法使用足量化学药物从而影响抗肿瘤的疗效及疾病的转归,因此预防与治疗CIT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7]㊂临床中多应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进行治疗,其中rhTPO 是目前CFDA批准的促血小板因子药物,在肺癌㊁乳腺癌㊁卵巢癌等实体肿瘤化疗后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㊂但在临床中多应用于CIT的一级预防及针对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进行预防从而降低血小板下降程度,缩短IV度血小板持续时间,但CIT一级预防的适用人群㊁时机㊁给药方式等尚不明确[8]㊂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展,CIT的二级预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中㊂CIT的二级预防又称为临床前期预防,主要对上一个化疗周期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Ⅲ度及以上)或上一个化疗周期发生II度血小板减少且伴有出血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预防性使用,从而保证下一次化疗可按时㊁足量的进行[9]㊂此次研究可发现rhTPO的二级预防可明显缩短血小板≥50×109/L 持续时间㊁≥75×109/L持续时间,提高≥100×109/L持续时间㊂说明rhTPO的二级预防可减轻化疗对血小板的损伤程度,减少血小板持续的时间㊂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总分㊁躯体功能评分㊁心理功能评分㊁社会功能评分㊁物质生活评分与对照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rhTPO 的二级预防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对CIT发生的担心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㊂综上所述,经过研究可以发现对rhTPO的二级预防可缩短CIT的恢复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㊂4 参考文献[1] 蒋 晨,汪子书.rhTPO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5):546-549.[2] 赵 敏,吴 楠.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处方合理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2):31-32. [3] 夏永严.为进行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加用鹿血晶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2):181-182.[4]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2019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12(1):51-58.[5] 韩 晶,门 鹏,刘 维,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和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J].中国新药杂志,2020,29(5):589-594.[6] 许美凤,彭太芳,廖修用,等.重组人白介素-11用于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糖尿病患者水肿的发生情况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20(2):208-210.[7] 黄月华,张苗苗,李利红,等.艾曲泊帕在实体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应用[J].肿瘤研究与临床,2020,32(9):652-654.[8] 程 涵,黄 婧,吴 进,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Meta 分析[J].海南医学,2020,31(17):2276-2284.[9] 陈浩然.血小板凋亡机制对抗肿瘤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作用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1):80-85.[收稿日期:2021-01-04 编校:徐 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辛姿锦,周 彬,李春燕,孙文铸 (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肾病及风湿免疫科,广东 深圳 518000)[摘 要]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临床优势㊂方法:选取肾内科50例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皮下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㊂对比用药前后在治疗不同周期时血红蛋白(Hb )㊁红细胞压积(HCT )水平,分析其疗效㊂结果:用药前后治疗4周期时Hb ㊁HC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样,用药前后治疗8周期时Hb ㊁HC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前后治疗12周期时Hb ㊁HCT 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提高Hb ㊁HCT 水平㊂[关键词] 血液透析;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肾性贫血通讯作者:孙文铸 肾脏类疾病近年来的发生率不断提高,病情进行性恶化,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即形成尿毒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1]㊂血液透析是用来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常用方法,可有效保障患者身体内的血液通路流畅[2]㊂肾性贫血主要因肾脏功能受损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形成成熟红细胞下降,从而引起贫血[3]㊂其次肾功能衰竭时会有各种毒素,影响骨髓合成红细胞能力,导致贫血㊂另外肾脏功能不好,胃肠功能对造血原料吸收减少,同时会引起贫血㊂肾性贫血是血液透析患者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的发生原因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红细胞生成素[4-5]㊂本文通过给予50例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比研究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肾内科收治的50例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为主要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2020年11月㊂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4~86岁,平均(65.54±10.21)岁;原发病:25例糖尿病肾病,15例肾小球肾炎,10例高血压肾病;血液透析时间6~36个月,平均(37.45±1.43)个月㊂血红蛋白(Hb)㊁红细胞压积(HCT)分别为<25%㊁<35g /L㊂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同意并在家属知情情况下进行临床研究,另外医学伦理委员会也对本次研究的全过程予以监督和批准;均已行半年以上血液透析,3次/周,4h /次㊂ 排除标准:患者有身体功能障碍,比如肝脏等,既往有精神病史;近期有感染㊁失血㊁输血等疾病㊂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维生素B12㊁叶酸㊁铁剂等辅助用法,另皮下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生产厂家: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商品名:依普定,剂量:100~150IU /kg)治疗,每周分1~2次注射完,待Hb㊁HCT 分别为100g /L㊁30%后减少剂量,使Hb 维持在110g /L 左右㊁HCT 维持在30%~35%的范围即可停药㊂观察4~12周的时间㊂1.3 观察标准:对比用药前后在治疗不同周期时Hb㊁HCT,分析疗效㊂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取第4周㊁第8周㊁第12周时的血查Hb㊁HCT 各一次㊂1.4 统计学方法: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本研究中的Hb㊁HCT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 )表示,采用t 检验;本研究中的血压升高发生率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 治疗前后Hb㊁HCT 比较:用药前后治疗4周期时Hb㊁HC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样,用药前后治疗8周期时Hb㊁HC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前后治疗12周期时Hb㊁HC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1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三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院长
题 目:腹腔镜外科学科骨干的培训实践
16:25-16:40
陈德兴:吉林省前卫医院前院长、教授
题 目:推广普及腹腔镜外科手术的管理与实践
16:40-16:50
王秋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题 目:腔镜微创手术质控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16:50-17:10
2020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年会暨
“第七届中国临床新技术应用论坛” 日程
主题:“创新、规范、推广、普及临床新技术,更好为人民健康服务”
日期
时间
内容
组织者
11月27日(周五)
10:00-23:00
参会人员报到
会务组
16:00-16:50
MTA常委会
秘书处
17:00-19:30
自助晚餐
19:30-20:30
MTA全委会年会
秘书处
11月28日
上午(周六)
07:00-08:30
自助早餐
08:00-08:30
领导嘉宾、参会人员入场
会务组
08:30-09:00
开幕式
主持人开场白
1、南京鼓楼医院致欢迎词
2、国家卫健委领导或派代表讲话
3、中国医院协会领导致辞
4、江苏省或南京市卫健委领导讲话
5、专委会主委顾晓松院士讲话
特邀研讨嘉宾:
1、温 浩:新疆医科大学前院长、教授;
2、李 汛;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教授;
3、东南大学中大医院稽振岭教授
分论坛三:个性化精准化膝关节周围截骨保膝新技术
14:00-15:00
个性化精准化膝关节周围截骨保膝
马信龙
15:00-15:30
互动交流
15:30-15:40
休息
分论坛四:肿瘤多学科诊疗技术
主 持 人:胡波-中国医院协会MTA副主委兼秘书长
论坛嘉宾:MTA副主委
郭全义、高文、何建行、马信龙、韩英、宋广霞、白飞
11月28日
下午(周六)
12:00-13:30
自助午餐
13:30-14:00
领导嘉宾、参会人员入场
分论坛一:干细胞技术临床研究进展
14:00-14:15
韩 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题 目:干细胞与肝脏修复和再生
孙凌云
14:15-14:30
韩忠朝: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题 目:干细胞产品研发工程技术平台与临床试验申报要点
14:30-14:45
刘 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题 目:干细胞神经损伤修复进展
14:45-15:00
顾晓坤: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副教授、博士
题 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长段神经缺损临床应用研究
演讲题目:新冠疫情后中国肺癌早诊早治策略
孙凌云
10:20-10:40
孙 凌 云:MTA副主委、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
演讲题目:干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10:40-11:00
刘 中 民:MTA副主委、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演讲题目:干细胞研究与转化应用的的关键问题
平行论坛
11:00-11:40
主 题:新技术应用互动交流
孙凌云
院士论坛
09:00-09:20
王 军 志: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新冠肺炎疫苗研究进展
孙凌云
09:20-09:40
顾 晓 松: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组织工程创新与再生医学
09:40-10:00
陈 香 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待定
主旨演讲
10:00-10:20
支 修 益:MTA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
15:00-15:30
互动交流:韩英、韩忠朝、顾晓坤
刘中民
15:30-15:40
休息
分论坛二:腔镜微创技术应用管理
15:40-15:55
胡 波:中国医院协会MTA副主委兼秘书长
题 目:医疗新技术的保险保障
胡 波
温 浩
稽振岭
王秋生
15:55-16:10
周总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前副院长、教授
题 目:国家卫健委《普外內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解读
15:40-16:40
肺癌多学科诊疗
支修益
16:40-17:00
互动交流
17:30-19:30
晚餐
11月29日(周天)
07:30-09:00
自助早餐
09:00-10:30
参观南京鼓楼医院
会务组
10:30-13:30
参会人员自行活动或用餐后离会
会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