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冷战终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终结的原因
苏联的崩溃,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冷战是因苏联的消失而结束的,苏联的解体又是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后果,同时又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对苏政策的结果。
因此冷战的终结不能不涉及戈尔巴乔夫。
在分析冷战终结的原因时,戈尔巴乔夫以及其改革应该是把握的重点。
一、冷战结束的序幕
1、苏联方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意识到,苏联国内问题丛生,政治、社会、经济、信仰危机严重,民族矛盾尖锐,苏联几十年的发展所积累的各种弊端积重难返,必须采取坚决而果断的措施。
苏联需要一次彻底的变革,重建苏联的实力与威望必须减轻来自外部的压力。
客观现实和改革需要都要求戈尔巴乔夫采取新政策,走出冷战,缓和国际紧张局势,集中国家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富强的苏联。
戈尔巴乔夫根据国际环境的变迁提出了新思路,并为适应国内政治变动和社会经济改革的需要,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做了战略性的调整,如全面推进同美国的关系;提出和实施“欧洲大厦”的设想,对东欧国家实行自由选择的原则,谋求同中国关系的正常化等等。
戈尔巴乔夫对外教政策的调整既有国内改革的需要、为国家发展服务,也有戈尔巴乔夫对也已发生巨大变化的国际环境的认识与反应,以及对过去几十年外交活动的痛苦反思。
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并开始了最终导致苏联崩溃的改革。
他提倡公开性,鼓励揭露过去,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成果。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经济入手,急遽转入政治领域,并以改造苏联共产党为重心,改革走入歧途。
造成了苏联社会动荡,生产急遽下降,民族矛盾公开化,苏联共产党被取消。
戈尔巴乔夫还提出了外交新思维,大幅调整对外政策,放弃原来的政策与主张,实行全面退让。
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全球一体化、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共同安全等思想,这些标志着苏联意识形态的转变。
而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引起苏联的剧烈变化。
第一,改变苏联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内涵和追求的目标。
戈尔巴乔夫提倡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寻求普遍和平与合作,强调“全人类价值”;第二,否定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念,主张在互利基础上通过政治途径建立“综合国际安全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变苏联的军事战略和政策以及对裁军的态度。
单方面大规模裁军,主动从东欧撤军;第三,采取从第三世界脱身的政策,取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军事援助,这样一方面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又缓和了同美国的关系;第四,否定勃列日涅夫主义,改变对东欧国家的政策。
苏联的观念、立场和政策都发生了巨大而根本性的变化。
2、美国方面:
里根政府对苏联推行新遏制政策,导致了美素新冷战。
但是,美国的遏制战略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从1983年开始,里根政府逐渐形成了“现实主义”、“实力”和“对话”的对苏政策,随后美素关系进入了新的缓和时期。
从1985年开始,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先后举行了五次最高级会晤,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并建立了对话机制。
里根政府在坚持太空军备竞赛的同时,推动裁军谈判,每股制定了削减战略武器的基本框架。
里根在第三世界采取进攻态势,并配合苏联的撤退行动。
美苏还携手共同解决地区冲突。
美苏的全面接近,解开了冷战结束的序幕。
二、冷战结束的过程与终结: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开始改革,首先从经济改革入手,旨在提高苏联的国力,但是次时的改革只是对原来体制的小修小补,并未触及要害,但因触动官僚利益集团而遭到抵制和反对。
由于对百姓无甚好处,苏联社会对改革冷漠,戈尔巴乔夫孤掌难鸣。
转而进行政
治改革。
他提出公开性,取消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改革步入歧途,政局急遽变化,改革失控,戈尔巴乔夫又提出外交新思维,全面调整外交政策,一方面借此减轻和摆脱多年来的重负,另一方面以温和的行动赢得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喝彩和支持。
宣布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让东欧国家自行选择发展道路与模式。
1989年,布什政府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致力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和平演变。
是年夏,东欧发生政治变动,苏联拒绝对东欧各国政权提供援助。
戈尔巴乔夫还鼓励波兰领导人同团结工会合作,导致政权和平转入非共产党人手中。
同时,戈尔巴乔夫指示驻德苏军不得卷入民主德国的事态发展,默许柏林墙倒塌。
1990年戈尔巴乔夫同意德国统一,这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
东西方宣布不再是敌人。
但美苏作为两个超级军事大国,庞大的核武库针锋相对,依然以对方为对手,冷战并未真正结束。
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作为冷战的一方退出历史舞台,两级体制解体,冷战结束。
三、冷战终结的原因分析:
1、美国的看法:
第一,传统派或强硬派的观点。
美国政策的制定者和政策的鼓吹者认为,冷战是美苏寻求国家利益和最大权力的冲突,冷战作为战后国际关系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其结束应由美苏全球冲突中政策的成败或转换来界定。
冷战奉行“零和博弈”的政策,因此,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是美国推行强硬外交和防务政策的结果,是里根坚定信心的体现。
里根推行遏制政策、重振军备、意识形态的讨伐和星球大战计划等,迫使苏联改变方向、最终解体、冷战的结束不但是美国推行遏制战略的结果,也证明了美国在全球行使实力的坚强意志。
第二,苏联国内因素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这种意见认为,戈尔巴乔夫推行一种大胆的外交政策是因为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处于崩溃状态。
戈尔巴乔夫面临着两种选择,或是更多接近西方,或是重复其前任的政策。
戈尔巴乔夫选择了市场经济,走向福利资本主义。
第三,世界体系的发展变化使美苏放弃冷战。
世界已经变得高度相互依存。
美国和苏联受到来自西欧、日本和新型工业化国家、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的挑战。
美国和苏联不再是国际体系中主要的唯一行为体,不能再没有帮助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发挥决定性影响。
当美苏依然迷恋于两级对抗、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时,一种全新的全球秩序正在酝酿,并已开始出现。
在相互依存的全球体系中,美苏之间的冷战已经变成了“代价昂贵的枝节问题”。
苏联意识到它的经济依赖于世界,必须寻找扩大同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以扩展自己的国家利益。
这就要求对国内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在对外政策方面,戈尔巴乔夫放弃意识形态斗争,实行广泛合作,拒绝勃列日涅夫主义。
戈尔巴乔夫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第四,美苏建设性关系长期发展与积累。
这种观点认为,1989年至1991年的转变是过去20年东西方关系逐渐改善的结果。
美苏关系改善的进程开始于古巴导弹危机之后。
美苏签订了一些列条约与协定。
里根和布什加速了这一进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处理美苏关系中,双方奉行“双赢”的游戏规则,为谈判解决问题提供了机遇。
冷战的结束布什“以实力求和平”,而是相互认知趋同的结果。
美苏增加了互相理解,在许多问题上取得共识,减少了敌意,推进了和解。
从1985年到1991年,戈尔巴乔夫同里根和布什先后举行了10此高级会晤。
在谈判中直接了解对方的意图,自然交换意见,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相互信任。
美苏双方确信和愿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努力寻求共同点,消除分歧和猜疑。
第五,政治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美苏冷战恶化了国际局势和国际交往的环境,人民要求改变这种状态。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广泛开展的群众运动推动了政府调整政策,促进了冷战的结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运动、移民和人民的政治的觉醒,特别是苏联和东欧的持不同证件运动和西方的和平运动对冷战的结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俄罗斯的观点:
俄罗斯人在谈论冷战结束时心情是极为压抑的,往往表现出一种责难与无奈。
然而作为当事人戈尔巴乔夫却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苍白无力的辩解。
里根、布什高谈美国取得了冷战的胜利,戈尔巴乔夫等人称这不是美国的胜利,而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胜利。
最具讽刺的是,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告苏联公民书》中宣称“已经结束冷战,曾对我国经济、社会意识和道德起破坏作用的军备竞赛和国家极度军国主义化已经停止。
世界大战的威胁已经解除”。
俄罗斯学者则认为,从广泛的政治意义上讲,冷战确实是结束了。
结束的时间不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要追溯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谢·科尔杜科夫在《冷战:一个战略的说法》一文中称冷战的结束开始于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1985年。
当时全社会都坚定地意识到应该结束对抗。
至于谈及苏联的失败,俄罗斯人认为这既是外部力量的阴险干涉,尤其是心理战的结果,也是同国内民主派激进分子的活动分不开的。
他们认为苏联的改革源于内部发展的需要,改革并不意味着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的那些精英们的错误决策对苏联的失败负有最大责任。
3、梅尔文·莱夫勒教授的观点:
2002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梅尔文·莱夫勒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围绕着冷战的起始与结束作了两次学术报告。
以下是他对于冷战终结原因的看法。
他说对于冷战起源、发展和终结的基本看法是,我们必须重视领导人物的作用。
同时,我们必须把这些作用放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广阔背景中予以考虑,对于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深入的考察,从而获得对于问题的更为深入的理解。
当德国统一、东欧剧变之后,冷战也就在事实上走向结束。
冷战之所以会结束,同戈尔巴乔夫关于国际上对于苏联构成威胁的形势及可能性已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同时,这也是同美国认识的变化分不开的。
如果说,美国燕得了这场冷战;那么,使美国底得冷战的恰恰是戈尔巴乔夫。
对于冷战如何走向结束的讨论,也要结合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科学技术这些重要因素所起的作用。
同上述诸种“大因素”相关联,在冷战走向结束的历史进程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所起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也许便不会有冷战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结束的历史大事变。
他说,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冷战的终结是因为里根总统对苏联采取了强硬态度;或者说,是里根政府的军事压力政策造成了冷战的结束。
根据新的档案资料,我可以肯定地说,美国的军事压力政策并不是导致冷战终结的关键性因素。
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军事压力并没有对苏联造成真正的威胁。
许多俄罗斯学者以及里根和布什的反对派认为,冷战的终结不是西方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施压起主要作用,更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的情报机构以及各种秘密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中心的积极活动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也曾写道:“我们不应为我们在冷战中的失败而感到惊讶,在西方的压力之下,我们从心理上发生了崩溃。
在苏联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亲西方第五纵队,西方成功地在我国造成这样的氛围,即广大人民群众情愿背叛自己的祖国”。
从他的角度来讲,西方的和平演变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么关于美国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作用,大概都是在强调自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国逐步从硬对抗转向软进攻,利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以及公开性、民主化等加强对苏联的演变,最终配合苏联国内的势力,摧毁了苏联,加速了冷战的结束。
1、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关于战略武器的新看法的产生及其在苏联战略与政策层面的影响,是导致冷战走向结束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戈尔巴乔夫和他的顾问们认为,在一个核武器已经过剩的世界里,核武器不再能起到压服对手的目的了。
当戈尔巴乔夫于1鉴犯5年上台时,他就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影响下来领导苏联的。
戈尔巴乔夫相信,与其在军备上花大把的钱,
还不如把精力放到国内建设的各个方面上来。
甚至他自己也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使用核武器就是自杀。
如果一方拼命增加核武库的数量,而另一方则不为所动,这样一来,加强核武库就根本无助于改善局面,这样做就像是狗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毫无益处。
”他清楚地知道,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25%被用于增强军事能力,这已成为苏联经济的沉重包袱,他希望在苏联内部改善社会主义。
2、第二个关键性因素,是非殖民化时代的结束和革命民族主义鼎盛时代的终结。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不再看到欧洲殖民国家在第三世界和当地的游击队作战,而是看到苏联和它的附庸国家到处卷人第三世界的反游击战争。
里根政府的战略目标,就是不断增加苏联在第三世界取得并保持影响力所需付出的代价。
戈尔巴乔夫对这一点看得十分清楚。
他因而清醒地意识到,苏联若想在第三世界保持并扩大影响,便不可避免地会占用为改善国内状况所需的各种资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变得愿意考虑“有选择的”从第三世界退出的问题了。
戈尔巴乔夫反复表示,苏联愿意同美国就第三世界问题进行和平对话。
3、导致全球冷战走向结束的另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的竞争及其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到了80年代,正如生活于苏联及苏联阵营各国的普通人民的经历和经验所显示的,统制式共产主义的体制与实践没有带来财富,没有带来自由,也没有带来自由选择的机会。
正是在普通人民日常生活经验的考验下,集权统治与计划经济的历史实践失败了。
戈尔巴乔夫和他的顾问们清楚地知道,在东欧各国,人们已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否定了统制式共产主义,人们所向往的,是西方的体制与生活方式。
戈尔巴乔夫并不试图颠覆存在于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他想做的,是对于这些国家的体制与政权进行改革。
当然有个前提,是因为比之冷战初期的斯大林,他对于苏联的安全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
到了80年代,戈尔巴乔夫却发现,东欧国家的意识形态取向并不是保证苏联安全的关键之所在。
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到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逐步着手对构成苏联国家与制度合法性基础的意识形态核心进行改造。
戈尔巴乔夫并不希望抛弃社会主义。
他的压倒一切的目标,是要在苏联改造社会主义。
他一再表示,社会主义应该能够为人服务,社会主义应该能够增进每个人的福扯,应该能够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戈尔巴乔夫对内政策的重点,是把用于军备的资源用于服务人的需要;他的对外政策,则是为这样的对内政策提供条件。
4、其他学者的看法:
美国前国务卿贝克也指出:“冷战的结束完全归功于一个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如果没有他,一切变化都不可能发生”。
霍尔姆斯同样认为:“冷战的结束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及其亲信希望如此”。
美国作家霍华德则表达的最为精炼:“这一切都是戈尔巴乔夫干的”白建才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试论冷战结束的一个原因》,载于1999年,他讲到,冷战于90年代初宣告结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苏美两国政府在各种压力下的政策转向,又有世界和平、民主运动的推动,甚至也不乏作为冷战产物的美苏两国令人生畏的庞大核武库的反作用。
其中,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取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还引用了美国布鲁金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雷蒙德·加特霍夫在美国(外交史》1992年季刊上登载的《冷战产生与结束的原因》的观点,认为“是戈尔巴乔夫把冷战引向结束”。
雷蒙德·加特霍夫在他的《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中说,冷战的“胜利”不是只靠西方地缘政治遏制和军事威慑得来的,也肯定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靠里根扩军和里根主义得来的。
只有在新一代的苏联领导人意识到他们的国内制度是多么糟糕,对外政策时多么失败,首先是他们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并不反映现实时,冷战才得以结束。
40多年来,西方的遏制起了牵制苏联的历史作用,直到苏联内部的破坏种子成熟为止。
从这一点上来说,正是戈尔巴乔夫结束了冷战。
遏制政策的建筑师乔治·凯南在1992年《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对苏联内部的变化,美国实在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
但是凯南提出遏制政策的初衷就是设想遏制政策
将可能鼓动苏联内部发生爆炸。
而苏联的解体,苏共的崩溃确实来自内部,这一崩溃也确实是在里根和布什两位总统任内美国推行一条对苏联强硬政策的时候发生的。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始终在产生着改革和革命的动力,而这个进程的快慢并不是主要由它与美国的关系来决定的。
个人感觉,解释冷战的解释虽然不等于各种因素的简单相加,但是以上所综述的,对于戈尔巴乔夫个人因素的分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史学界尤其是美国方面通过整合解密的文档,越来越倾向于认同戈尔巴乔夫是冷战的终结者。
冷战结束的决定性因素是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信仰的改变并由此造成的苏联社会制度的改变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打出来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改变苏联的意识形态信仰,削弱故宫的领导,将公开性、民主化引入改革,使得苏共受到这种思想的质疑,最后鹿屈从于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实力的压力,采取适应这些势力需要的政策与举措,逐步断送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但毫无疑问的是,美国在冷战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美国政府的政策促进和加速了苏联的变化和最终崩溃,成为冷战胜利的一方。
美国在结束冷战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坚持遏制与对抗,战后以来,遏制苏联及其共产主义的扩张一直是美国政府的战略,苏联为此而采取的全面对抗决定了苏联外交政策的主导方向,为了国家安全,卷入了同美国不平等的竞争,尽管在某些时候和领域采取了进攻的态势,但长远来看,严重拖垮了本国的经济,为戈尔巴乔夫的上台改革提供平台。
第二,美国鼓吹的自由民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期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优越的生活条件,随着苏联社会的开放,影响越来越大。
人们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发展前景产生怀疑,酿成和加深了信任危机。
这在后来的东欧剧变中也可以看出,甚至戈尔巴乔夫自身也认识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共产主义发展模式同西方的较量,孰好孰坏,东欧各国的剧变便是最好的例证。
第三,支持戈尔巴乔夫等人摧毁苏联。
里根和布什政府对戈尔巴乔夫的支持,为的是使他抛弃原有的信仰,改变原来的政策,以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但里根和布什一开始并没有马上肢解苏联的计划,苏联的崩溃冷战的结束主要是戈尔巴乔夫等人的政策与行动所致。
历史无法预测,历史的必然当中偶然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从根本上看,苏联的改革是必然要进行的。
我们可以看到,苏联是一个畸形的超级大国:军事上,它与美国并驾齐驱,但经济上,它远远落后于对手。
按人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很低,产品质量差,大部分人口还从事着农业生产,而且连年歉收。
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的经济状况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极为相似,与西欧或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无法相比。
到80年代,“各种相互关联的理论”正向不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着。
戈尔巴乔夫大概就是历史中的那一抹偶然性,在必然的苏联改革中,决定了苏联的命运。
历史也是无法假设的,但是真若去想,同样的改革,只是缓和东西方的紧张关系,保持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大概不会走到解体的一步。
但前提是能够真正的改变僵化的体制,真正能够在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上提高,方能保持苏联的健康维系。
当下的主流观点貌似都倾向于冷战结束的决定性因素是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信仰的改变并由此造成的苏联社会制度的改变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打出来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改变苏联的意识形态信仰,削弱故宫的领导,将公开性、民主化引入改革,使得苏共受到这种思想的质疑,最后鹿屈从于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实力的压力,采取适应这些势力需要的政策与举措,逐步断送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当然,也有人把苏联解体冷战的终结归结于戈尔巴乔夫的无能。
约翰·梅森在他的《冷战》一书中说到,没有一位观察家、理论家事先预料到苏联会在80年代末崩溃,托克维尔在19世纪提出的一个论点还是很实用的,他说,革命不是发生在专制政权大肆镇压的时候,说得更确切些,革命是发生在它们正在寻求改革的时候。
戈尔巴乔夫1985年掌权时,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