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景区区域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

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

第31卷第1期2020年2月㊀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Jo u r n a l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S e c t i o n V o l .31N o .1F e b .2020收稿日期:20190630作者简介:熊海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熊海峰,祁吟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北京100024)㊀㊀摘㊀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新期待㊁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㊁激活文化和旅游资源潜能㊁不断催生文旅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共生理论框架,阐释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共生的条件㊁单位㊁界面㊁模式和环境,分析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机理,然后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阐述了其在融合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增强共生单元能量㊁优化共生环境㊁构建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㊁拓展共生领域等发展策略.关键词:共生理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运河文化带中图分类号:G 112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20)01004009一㊁引㊀言㊀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相互渗透㊁融合共生已经成为客观发展趋势.通过发挥文化资源优势㊁提升旅游品位㊁丰富旅游业态㊁拓展旅游空间,可提升当前旅游魅力;通过发挥旅游产业化㊁市场化优势,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式㊁供给渠道和供给类型,可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活力.特别是自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及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职能整合以来,融合发展的行政壁垒逐渐被打破,文化和旅游融合进程不断提质增速.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一条流动的㊁活着的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沿线的水工遗存㊁运河故道㊁古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超过12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50余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4座,5A 级景区93家,4A 级景区1200多家,沿线8省市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超过50%,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可以说,大运河沿线是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脊梁带,推动其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与战略价值.基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研究视角,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主题,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实证研究对象,梳理了其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更多区域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二㊁共生理论及相关应用研究㊀㊀1.共生理论概念㊁内涵与机理 共生 (S y m b i o s i s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 t o nd eB r a y)在1879年提出,具体指 不同种属的生物按照某种物质联系有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生活中彼此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生存 .我国学者袁纯清于1998年在«共生理论 兼论小型经济»一书中首次引入共生理论,并运用共生理论对我国小型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其认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第1期熊海峰等: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①.共生理论聚焦共生单元(U)㊁共生模式(M)和共生环境(E)这三大基本要素(见图1),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共生系统②.其中,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中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物质单位.共生模式也即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或结合的方式,按照行为方式可划分为寄生㊁偏利共生㊁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四种模式;按照组织程度可划分为点共生㊁间歇共生㊁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模式.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得以存在的外在条件,是除了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依据影响效果划分分为正向环境㊁中性环境和反向环境.此外,将共生单元进行信息交换㊁能量传输的媒介和通道称为共生界面.从发展目标来看,共同进化㊁共同发展㊁共同适应是共生的本质,共生理论倡导的是构建一种彼此作用㊁互惠共存㊁稳定正向的共生模式.图1㊀共生三要素的关系示意图2.国内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共生理论不仅在生物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并得到深化,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也被逐渐运用于建筑学㊁经济学㊁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其中在区域经济合作及产业协同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涉及多个环节和利益相关者,因此,作为研究主体之间关系的共生理论被应用于旅游学研究是一种历史必然③.从研究内容上看,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钟俊(2001)创造性地对旅游共生的含义㊁特质㊁表现形式和措施作出论述,开启了国内关于旅游共生研究之先河.之后,学者们如吴泓㊁顾朝林(2004)④,朱德亮㊁张瑾(2009)⑤,陈玉涛(2011)⑥,陆相林等(2016)⑦主要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展开实证研究,并就结合实际提出该区域的旅游合作共生模式.第二,在利益相关者方面,纪金雄(2009)首先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生态旅游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提出应建立利益共享机制㊁利益协调机制和生态旅游一体化机制来保证生态旅游的最佳可持续发展状态.近年来,共生理论在文化遗产地㊁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也不断深化.第三,在旅游与其他领域的异质共生方面,徐虹等(2008)对体育旅游共生进行研究,分析体育旅游的共生要素,并探讨体育旅游共生模式⑧.丁艳平(2010)利用共生理论制定主观量化指标评价体系,为生态旅游提供政策工具⑨.武曼(2011)对旅游景区与房地产共生关系进行研究,通过明确四种共生环境,分析六种共生模式,最终得出互利共生模式是最优模型的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见,国内共生理论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领域从同质共生向异质14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②袁纯清:«共生理论 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页;第8页.周慧玲:«旅游共生的研究评述»,载«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9期,第1134页.吴泓㊁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载«经济地理»,2004年第1期.朱德亮㊁张瑾:«基于共生理论的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模式研究»,载«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陈玉涛:«基于共生理论的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以滨州与东营两市为例»,载«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陆相林:«京津冀区域城市旅游共生关系分析与协同发展对策»,载«经济地理»,2016年第4期.徐虹㊁李莜东㊁吴珊珊:«基于共生理论的体育旅游开发及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载«旅游论坛»,2008年第3期.丁艳平:«基于共生理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研究»,载«特区经济»,2010年第7期,第161162页.武曼:«主题景区和旅游房产共生关系研究 以曲江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共生不断拓展.但目前,关于文化和旅游共生的研究还较为匮乏,且多以产业共生为出发点,并未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机制与模式作出明确阐释和分析,也缺少对共生关系界定㊁共生机制培育路径的深入研究.针对此情况,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背景下,结合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的文旅融合实践,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规律,以期为构建合作共赢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提供方法借鉴.3.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探讨近年来,文化与旅游加快融合,二者关系日趋紧密.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㊁互相促进.2009年9月,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正式提出了 灵魂 和 载体 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成为对二者关系的重要概括.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明确了 宜融则融㊁能融尽融;以文促旅㊁以旅彰文 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文化事业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在理论层面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成果颇多,但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尚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学者陆蓓㊁张海燕㊁但红燕等将研究视角置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上.陆蓓提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采取渗透融合的方式,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会经历相融产业原有价值链的解构和融合后新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两个过程①.张海燕等基于美国学者G r e e n s t e i n和K h a n n a提出的产业融合概念,指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产业边界动态变化的过程,经历技术边界㊁产品边界㊁市场边界以及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的模糊或消失,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形态的形成②.但红燕等指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因包括市场需求㊁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㊁技术创新和放松管制等几个方面③.范周㊁祁述裕等学者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范周指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文化提升旅游的深度;二是以旅游为载体,全面展现新时代文化;三是以创意连接文化与旅游,扩大文旅的 乘法效应 ④.祁述裕认为,公共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优势互补㊁取长补短.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市场意识,重视公共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旅游业应更加重视社会效益,更好发挥旅游业在传播国家形象㊁传承民族文化㊁承担公共教育㊁提高公民素质方面的作用⑤.整体而言,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层面,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精神内涵层面.一方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借助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塑造个性化㊁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魅力提升的内在支撑.另一方面,旅游可借助消费人群庞大㊁外界关注度高㊁影响力大等市场优势,成为文化保护传承与先进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同时,文化和旅游融合不仅包括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还应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㊁文艺创作与旅游,以及文化科技与旅游等多重维度的融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最终是要形成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相互交叉㊁相互渗透,并不断形成新业态㊁新价值㊁新模式的动态发展格局,进而有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与新期待.24①②③④⑤陆蓓:«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张海燕㊁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载«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第4期,第324325页.但红燕㊁徐武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因及其效应分析 以四川为例»,载«生态经济»,2015年第7期.范周:«以文化促旅游创新发展»,载«经济日报»,2018年4月25日,12版.祁述裕:«公共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优势互补㊁取长补短»,h t t p://w w w.360d o c.c o m/c o n t e n t/18/0529/20/224530_758051351.s h t m l,2018年5月29日.第1期熊海峰等: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三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理论分析㊀㊀文化和旅游之间存在着 双向赋能 的密切联系,即文化能够作为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提升旅游深度,旅游能够作为文化的载体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共生理论强调互利优化㊁共同进化的理念,这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要求具有良好的契合度与适宜性.1.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条件根据共生理论,构成共生的一般条件如下:其一,潜在的共生单元之间要具有某种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且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它们之间应存在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其二,共生单元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的物质㊁信息或能量联系,具体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按照某种方式进行物质㊁信息或能量交流;其三,共生伙伴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按照一定的优先性规律;其四,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一种临界的规模,以保证其他共生条件的存在,理想的单元规模往往与共生单元的密度存在对应关系①;其五,共生环境必须对共生关系和结构起到正向作用.基于此,从广义上讲,在特定时空的条件下,即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不同维度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条件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存在确定的共生界面,如交通基础设施㊁行政管理组织等多种形式的可供信息㊁能量传输的媒介通道;第二,具备一定规模的共生单元间应具有可共同利用的资源㊁资金㊁市场㊁科技等要素,并能产生交流和联动;第三,不同类型的文化和旅游共生关系的形成具有动态性,共生对象的选择具有兼容性或互补性;第四,具备有益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如政策环境㊁市场环境和协同组织环境等.2.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单元共生单元只有具备某种内在的联系才可能构成共生关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反映共生单元内部性质的质参量的兼容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必然存在以资源为基础㊁以产业为核心㊁以技术为媒介㊁以项目为支撑的不同层级的共生系统,因此共生单元的组合也具有多种不同情况.首先,由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具有弱边界㊁强关联的特征,文化产业的渗透性和旅游业的开放性②使得二者无论是在客源共享㊁资源共享,还是在产品互补等方面,都存在着天然的融合基础.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文化和旅游共生系统的核心共生单元,其中又包含了构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所有要素单元,如文旅企业㊁中介组织㊁园区机构等.其次,由前文分析可知,除了产业共生单元以外,还应包括公共文化服务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㊁文艺创作㊁文化科技与旅游的多维度融合单元,最终在文化和旅游这两大单元下形成以产业共生为核心,以多元共生为扩展的多层级单元体系.在此条件下,文化和旅游才能具有较高的共生密度,产生的共生能量才能越多,形成共生体的物质基础才能越坚实.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界面在给定时空下,共生单元间应存在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这种界面既是共生单元之间交流的载体和媒介,也是共生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平台.共生界面具有内生性,由共生单元的性质决定,因此主质参量的性质就决定了共生界面的生成,而除共生单元以外的因素如共生环境,也会影响或催生出其他外生性共生界面.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而言,二者间的共生界面是复杂多重的:既包括自然生成或历史遗存下来的㊁不是由当前文化和旅游开发设计者凭空创造的原生型共生界面③,如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旅游地;也包括后天针对市场需求等进行设计并有利于共生关系形成的创造型共生界面.例如,从区域交流的角度来看,各地之间的铁路㊁公路㊁民航等交通设施,以及邮电㊁通34①②③袁纯清:«共生理论 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325页.赵晶媛:«文化产业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3页.武曼:«主题景区和旅游房产共生关系研究 以曲江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信㊁网络等通用性基础设施构成的共生界面;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政府㊁项目开发运营主体㊁在地居民之间的沟通㊁协调㊁组织机制共同构成的共生界面;从产业发展主体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平台㊁人力资源㊁文化科技等要素构成的共生界面.需要指出的是,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系统里,政府㊁市场㊁资源㊁基础设施等要素不仅可作为能量生产的共生单元,还可能承担着信息传输功能㊁物质交流功能㊁能量传导功能和共序形成功能等中介功能.4.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合程度,也被称为共生关系.共生模式具有多样性和进化性,任何一种共生关系都是行为方式和组织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反映着不同阶段共生程度的变化情况(如图2).寄生与点共生状态下,共生单元之间只在某一时刻对某一方面发生作用,且共生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在间歇共生和偏利共生状态下,共生单元间某一方面发生的作用具有间隔性,且仅对一方有利.图2㊀共生组织模式与行为模式进化过程示意图从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历程来看,间歇共生和偏利共生等共生状态均不利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例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故宫㊁兵马俑㊁慕田峪长城㊁秦淮河等历史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起步期的核心吸引物,之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涉及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虽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生态破坏㊁遗迹被人为损坏等问题也频频出现.此种状态我们就可将其归为文化和旅游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即能量的非对称性分配导致了共生单元的非同步进化现象.相对而言,一体化共生㊁对称性互惠共生则是共生模式的理想状态,此时共生单元之间有着持续的多边多向互动,共生关系稳定且存在同步性的广普进化作用.显然,在国内文化和旅游经历了非对称的发展阶段后,正需要推动协同进化,努力构建出一种一体化共生㊁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5.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环境共生单元的打造㊁共生模式的建立㊁共生界面的运行,以及共生能量的生成与传导,都离不开具体的共生环境.对任一共生体而言,它都将面临正向环境㊁中性环境和反向环境等三类环境.对文化和旅游共生体而言,自然㊁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技术等要素共同构成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共生环境.例如,在政策环境上,国家及地方出台了相关的政策㊁法规㊁规划㊁计划,如2009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其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正向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在产业环境上,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已增至6.0万家,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同比增长8.2%①,不断扩大的产业规模和优化的产业结构一方面为文化和旅游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文化事业与旅游融合的基础保障.从技术环境上看,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㊁传播速度与日俱增㊁媒体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大空间.当然,共生环境的这种性质与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与转换,因此需要及时作出动态调整,以保证共生环境起到正向作用.结合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趋势,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关系是成立的,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应用于文化和旅游融合领域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其具体的共生关系包括跨区域融合型的横向共生㊁产业要素融合型的纵向共生,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等单元与旅游的混合型共生等类型.44①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2%»,h t t p ://w w w.s t a t s .g o v .c n /t j s j/z x f b /201901/t 20190131_1647735.h t m l ,2019年1月31日.第1期熊海峰等: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四㊁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㊀㊀大运河文化带是指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以保护㊁传承㊁利用为主线,以带状地理空间为载体,以区域交通束(航运㊁高速㊁高铁等)为基础,以沿线城镇为发展主体,集遗产与生态保护㊁展示与爱国教育㊁创意与休闲游憩㊁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带状功能区①.当前,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旅游融合整体处于正向状态,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但从共生视角来看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1)市场发展现状从整体来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旅游共生系统的核心共生单元,其市场发展速度较快,态势良好.一方面,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都居于全国前列,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产业基础雄厚.2017年,大运河沿线8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全国超过50%,占比8省市G D P超过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沿线旅游人数超过4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万亿元.另一方面,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居民文化旅游日趋消费水平日益提升,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以江苏省为例,2018年江苏段大运河遗产河道㊁遗产点和主航道所在区县游客量达81823.7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江苏大运河相关的旅游收入13247 3亿元②.可见,未来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市场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2)资源利用现状目前对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利用形式多表现为点状开发㊁观光型的文旅项目,为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能量和交换的要素共生单元数量较多.具体而言,沿线各省市在保护的基础上,围绕大运河主题积极谋划了一批特色项目和景区(点),如天津市海河下游线性文化遗址旅游航线㊁杭州市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㊁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㊁安徽泗县运河特色生态文化小镇等.此外,也涌现了一些主题节庆和会展活动,例如,2002年首次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的中国大运河文化节㊁W C C O主办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㊁2019年5月在扬州市开幕的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等.(3)支撑体系现状有利于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多介质的共生界面正在布局.在硬件设施方面,大运河沿线城市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区位条件优越,水陆路网密集,运河城市间交通通达性好.目前大运河江苏段㊁浙江段通航情况良好,京杭大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也已正式旅游通航,沿线景区外部可进入性较理想.在政策支持方面,2019年6月14日印发实施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从国家层面为大运河文化带开展文化和旅游融合相关工作提供政策保障,部分省市也已启动大运河文化旅游专项规划的编制.在协同合作方面,沿线各省市积极创新路径机制,充分发挥 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 和 大运河文旅产业投资联盟 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并取得重要进展.在资金投入方面,江苏省率先设立了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 ,为相关产业提供多样性㊁专业化㊁强有力的金融保障.2.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问题(1)共生理念淡薄: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认知有待深化当前,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主体间的共生理念尚未完全建立.其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观念与实践都存在矛盾.从观念上看,本位主义等传统观念仍然对融合发展54①②熊海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对策探析»,载«中国国情力»,2017年第10期,第43页.«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消费白皮书»,新华日报,h t t p://x h.x h b y.n e t/m p3/p c/c/201905/06/c627601.h t m l,2019年5月6日.。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摘要】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研究区域旅游竞合的关系。

在介绍了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

在解释了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区域旅游竞合的内涵,以及如何利用共生理论解析区域旅游竞合关系,并通过实证分析典型案例,分析了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总结了区域旅游竞合的特点与挑战,共生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意义,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区域旅游竞合以及促进地区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生理论、区域旅游竞合、竞争与合作、案例研究、影响因素、特点、挑战、应用意义、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将共生理论与区域旅游竞合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运用共生理论来剖析区域旅游竞合的内涵与机制,探讨不同地区之间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进而揭示区域旅游竞合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典型的区域旅游竞合案例,结合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旨在为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区域旅游竞合是当今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旅游竞争日益激烈,从而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区域旅游竞合,可以帮助各个区域更好地了解自身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制定更有效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研究区域旅游竞合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深入了解区域旅游竞合的相关问题,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更准确的决策参考,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理由,研究区域旅游竞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区域旅游竞合的深入探讨,可以为加强区域合作、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以及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共生理论在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价值,探讨其在解释区域间旅游竞合关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风险的的分析及防范对策的研究

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风险的的分析及防范对策的研究

(Signature)
Instructor:Li Yongqing
(Signature)
ABSTRACT
With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onsumers’ attitude is becoming mature and tourist resort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people's hot consump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a's tourism resorts develop and construct rapidly, tourism resort projects set off a building boom. Because resort projects have a long investment cycle, large investment, complex factors, combining with China's tourist resort project’s imperfect development market, so the risk of investment in such projects is high. Therefore, carrying out a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for tourist resort project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本文顺应旅游度假项目开发经营风险管理的需要,在对旅游度假区项目特点、风险 特性分析和项目风险管理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度假区项目风险识别的特点,采 用头脑风暴法从社会、经济、政策法律、自然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旅游度假区 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建立了旅游度假区项目风险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 的权重;基于旅游度假区项目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能够获取的风险信息具有 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特点的考虑,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旅游度假区项目风险综合评 价模型,从而对旅游度假区项目的总体风险给予了定量判断,并以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 闲度假区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针对旅游度假区项 目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具体措施,为旅游开发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共生理论的闽西旅游合作机制的探索

基于共生理论的闽西旅游合作机制的探索

岸 重要 的 生 态观 光休 闲度 假 旅 游 区 ,实现 旅 游 区域 间的 共 生 共 赢 。
关 键 词 :共 生 理 论 ;闽 西 ;旅 游合 作 机 制
中图分类号 :F592.7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823(2010)02--0005-04
在发 展大旅 游 思想 的指 导下 ,区域旅游 资 源整 合走 上舞 台 ,国 内许 多 地方开 始打 破 区域 界限 ,力 图 通 过与相 关地 区共 同构 建起 多层 次 、逐级 推进 的旅 游圈层 ,以实现在资源、市场、产品、信息 、人才等多 方 面 的优 势互 补与 分工 合作 。 区域旅 游资 源整 合是 区域 旅游 经济 发展 到一 定 阶段 的必然 产物 ,因此 ,本 文基 于共 生理论 对 闽西 区域 旅游 资源 整合 与合 作机 制进行 了探索。
学家 、经济学家 、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等 的关注 , 一 些 源于生 物 界 的共生 概念 和方 法理论 在诸 多领 域 内正 在得 到运 用 和实施 。
共 生是 指 共生 单元 之 间在一 定 的共 生环 境 中按 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一般而言 ,共生 由共生单 元 、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三要素构成【”。在共生关 系的三要素 中,共生模式是关键 ,共生单元是基础 , 共 生环 境是 重要 外部 条 件 。共 生三 要素 相互作 用 的 媒介称为共生界面 ,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 能量传导的媒介 、通道或载体 ,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 展 的基 础 。共 生 现象 是 一种 自组织 现象 ,共生 过程是 一 种 自组织 过程 ,它 既具 有 自组 织过 程 的一般 特征 , 又 具有共 生 过程 的独 特个 性 。共生 不是共 生单 元 之 问的相互排斥 .而是相互吸引和合作 ,不是 自身状态 和 性 质 的丧 失 。而 是继 承 与保 留 ,不是 相 互替 代 ,而 是 相互补 充 和相 互依 赖 。共生 过程是 共 生单元 的共 同进化 过程 。也 是特 定 时空条 件下 的必然 进化 过程 。

基于共生理论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利益相关者研究作者:黄敏裴会平陈红来源:《当代旅游》201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腾冲和顺为例,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古镇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做出了分析,并通过这一系列的理论基础界定核心利益主体,并就其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构建一个互惠稳定的共生系统,以实现古镇旅游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共生理论;利益相关者;腾冲和顺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109--06为了避免或是减少在旅游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对和顺古镇旅游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各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分析,并对他们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进行探析,以期使得当地的旅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的稳定,实现和谐发展。

为此,本文尝试用共生理论这一生物学的理论,针对和顺古镇的发展现状,探析和顺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共生关系。

一、理论基础(一)利益相关者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源自20世纪60年代公司经济发达的美英等西方国家,但其思想却渊源于18世纪初,如《牛津辞典》中有"have a stake"一词。

而真正给出定义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如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Freeman,1984),该定义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一个标准范式。

国外学者对旅游利益相关者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社区旅游及其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本世纪以来,国内旅游领域也开始尝试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共生理论相关研究现状“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缘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年提出,共生意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

211147727_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互惠型治理机制——基于共生理论的探讨

211147727_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互惠型治理机制——基于共生理论的探讨

【乡村振兴与旅游】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3年2月(第2期,总第310期)Feb.,2023(No.2,General No.310)收稿日期:2022-05-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滇藏茶马古道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活化路径研究”(20AJY017)作者简介:王克岭(1970-),甘肃兰州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旅产业管理;李刚(1980-),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文旅产业管理。

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互惠型治理机制———基于共生理论的探讨王克岭,李刚(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当前乡村旅游产业呈欣欣向荣之势,产业规模逐年稳步增长。

但是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构成复杂,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的利益诉求的冲突或矛盾将直接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共生理论则有助于解决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其基本宗旨是“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其终极目标是构建“互惠共生”的发展格局。

从共生理论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主要包括居民与政府、居民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

通过地方政府统筹建立共生系统管理平台、构建共生体系的利益沟通协调机制、调整和优化共生单元的关系和作用,共同构建互惠型治理机制,解决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或矛盾。

关键词:乡村旅游;共生理论;利益相关者;共生系统;合作互惠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2-0053-062022年2月22日,连续19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20年提出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政策意见;2021年提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2022年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

共生理论视角下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一体化保护研究——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共生理论视角下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一体化保护研究——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共生理论视角下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一体化保护研究——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张恒;李永乐【摘要】从共生理论的概念与内涵入手,研究共生理论视角下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的保护问题.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研究了清名桥历史街区的区域资源概况、保护现状、保护主体的角色和预期收益.在此基础上,确定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共生单元,选择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分析共生系统形成的共生条件与共生界面.为了实现大运河聚落遗产一体化保护的目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整体保护策略;建立共生单元保护联合体;均衡共生单元间的利益分配.【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1)005【总页数】5页(P51-55)【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共生理论;一体化保护对策【作者】张恒;李永乐【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是在运河文化孕育下形成的具有多元价值的、独特的人文居住空间,作为文化与物质载体,充分体现了其作为运河文化典型遗产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与活态性。

大运河成功申遗与文化遗产认知动向的转变[1],推动了大运河聚落遗产的保护工作。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运河聚落遗产原有的保护格局被打破,所谓的“保护性修复工程”往往成了缩小保护空间的手段,也成了商业开发与遗产保护博弈的途径。

大运河聚落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民族遗产,聚落遗产的保护除政府与有关机构应担当责任外,还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各方面出发进行总体性保护。

笔者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分析大运河聚落遗产保护共生要素及其内在的共生适用性条件,提出共生一体化保护模式,从而形成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互惠共生的总体格局。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生物学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 1879 年提出,将其定义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2]58。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1)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1)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共生是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惠关系的一种现象。

在旅游产业中,共生理论可以被用来研究区域旅游的竞合关系。

本文将基于共生理论,探讨区域旅游竞合的概念、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共生竞合。

一、概念解析1.1 区域旅游竞合的概念区域旅游竞合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不同旅游企业、旅游景点、旅游服务提供商、旅游政府部门和其他旅游相关机构之间的互动和竞争关系。

在这个竞合过程中,每个旅游相关机构都在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以此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2 共生的概念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惠关系的一种生物学现象。

在共生关系中,每个物种都能够从其他物种中获得一些优势,以此提高自身的存活和繁衍能力。

共生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互利共生和强制共生。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物种之间通过互相提供资源和服务来获益,而强制共生则是指一种物种强制另一种物种为其提供资源或服务,以此提高自身的存活和繁衍能力。

二、竞合原因2.1 竞合原因区域旅游竞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性、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不同、旅游市场的需求差异等因素所致。

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同旅游相关机构之间的竞合关系。

2.2 原因分析旅游资源的稀缺性是区域旅游竞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各个旅游相关机构必须争夺有限的旅游资源,以此提高自身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不同旅游相关机构之间的经营策略和市场定位也会导致他们之间的竞合关系。

一些旅游相关机构可能有更好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从而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这使得其他旅游机构必须采取更加激烈的竞合策略。

三、实现共生竞争3.1 实现共生竞争的意义实现共生竞争可以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通过实现共生竞争,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

3.2 共生竞争的策略促进旅游资源的共享利用。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以湘黔渝川边缘地区民俗生态旅游发展为例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以湘黔渝川边缘地区民俗生态旅游发展为例

域, 类似研究可谓汗牛充栋u J 。这种对竞争行为 的单一关 注直到近年来才有所改观。其 中, 吴泓 和顾朝林等学者将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引入旅游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2 0
在于 , 由于该地区分别处于不同行政区划 , 该地区
内的各 区县 “ 划地 为牢 ” 的行 为 极 为严 重 , 同类 同
受包括 自 然条件、 历史因素等诸多不利 因素
的影 响 , 湘 黔 渝 川 边 缘 地 的旅 游 行 业 发 展 处 于 “ 弱、 差、 小、 散、 难、 短” 状态【 3 J 。更 为 严重 的 问题
现。这种单一的关注在学界亦然存在 , 一直以来 ,
旅游 竞 争研 究都 是旅 游 学 和经 济学 的重 点 关注 领
6 1
质 资源 的近距 离重 复 开发极 大 的 限制 了该 地 区的 旅 游发展 。如何通 过对 共生 理论 的运用 对这 一地 区的旅 游共 生机 制 及 旅 游竞 合 的模 式 进 行 探 索 ,
对 促进该 地 区 的 区域 旅 游 协调 发 展 , 提 高 区 域旅
业 发 展管 理 中突 出共 同利益 , 减 少 恶性 冲 突 的 一
开展旅游竞合研究不但有利于明确各地区相对优 势, 更 为 关 键 的是 , 基 于理 论研 究 和 现状 考 察 , 我 们可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区域 内的不 同旅游 地 区进行科学定位 , 通过互补策略的推进 防止 区
域 内的不 同旅游 区在旅游发展过程 中的恶性竞 争, 从而达到“ 双赢” 甚至是多赢 的局面。
旅游“ 竞合 ” 的理想组织模式 , “ 对称互惠共生 ” 是
区域旅 游 “ 竞合 ” 的理想 行 为模 式 的基 本 观 点 J 。 这 一观 点得 到 了社 会各 界 的广泛关 注 。在 理 论 和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和谐共生机制探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和谐共生机制探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2014年2月下半月刊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和谐共 生机制探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孙建平1 张春阳2 田文红3
一、引言
在管理实践中,为了实现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在遵 循景区实际情况下,扬弃传统的依赖政府主导管理模式,引入 “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崭新机制,使景区不仅能保证景区管理 局的权益,而且也能保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仅要强调 旅游企业的参与,而且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重视 利用他们的权益;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以九寨沟景区为 例,探讨旅游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动之和谐共生发展 模式。
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希望当地风俗习惯在旅
游发展过程中受到尊重,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得以保持与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展,获得安全稳定的社区环境;希望参与旅游发展的管理与决
策,促进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需求方,利益核心是旅游经历的“质
量”和“满足感。”他们希望欣赏到真实的、未受到污染和破
坏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希望在旅游过程中有比较安全和舒
图2 (资源来源:作者自制) (一)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和谐共生机制的出发点和关键点,不仅包括经 济利益的分配,也包括社会利益的分配。为了不让某个利益相 关者丧失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兴趣,或丧失继续与其他利 益相关者相互合作的能力,有效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活 动的积极性,我们就应该建立各方满意的利益分配机制。 1)调整收益分配 只有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提高社区居民旅游收 益的分配,我们才能够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 发展旅游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 居民收入水平。2005年以前,九寨沟管理局每年从景区收入中 拨出83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居民的生活保障,人均8000元; 2005年以后,管理局改为从每张门票收入中提取7元作为社区居 民生活保障,确保了社区居民生活保障费随景区门票收入增长 而增长。社区居民人均从门票提成中获得年收入1.4万元,加上 其他收入,当年社区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万元。受汶川地震影

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

织 程度看 , 共生模 式 可 以分 为点 共生 、 问歇共 生 、 续共 生 和 一体 化 共生 等 多种 情 形 _ 共生 环 境 由共 生 连 1 . 单元 以外 的所有 因素 的总和构 成 , 共生关 系 和共生单 元存 在 的外 生条 件 , 生环境 通过 共生介 质影 响共 是 共 生单 元 , 而实 现其协 调发 展 . 三个 要素相 互影 响 , 互作用 , 同反映着 共生 系统 的动态 变化方 向和规 从 这 相 共
第 1 期
苏 章全
李 庆雷
明庆忠 : 基于共生理论 的滇西北旅游 区旅 游竞 合研 究
・ 9・ 9
共 生不 是共 生单 元 之 间 的相 互 排斥 , 而是 相 互
吸引 和合作 , 不是 自身 状态 和性 质 的丧失 , 而是 继 承 与保 留 , 是 相 互 替 代 , 是 相 互 补 充 和 相 互 依 不 而
赖 , 共存 共荣 是 共 生 的本 质 , 过合 作 性 竞 争 实 通 现 共生 单元 之 间 的相 互 合 作 和 相 互 促 进 , 现 “ 实 双 赢” “ 和 多赢 ” . ’
2 基于共生理论 的区域旅 游竞合
随 着 区域 旅 游发 展 步 伐 的加 快 , 旅 游地 之 间 各 的竞 争愈 演愈 烈 , 竞争 中求 合作 , 在 以合 作促 进竞 争 已经成 为旅游 地之 间发 展 的新 模 式 , 为塑 造 新 旅 成 游地 的关键 所 在. 于共 生 理 论 的 区域 旅 游 竞 合 能 基
文章编 号 :0 94 9 (0 0 0 - 9 -6 1 0 - 0 2 1 ) 1 0 80 4 0
基 于 共 生 理 论 的 滇 西 北 旅 游 区 旅 游 竞 合 研 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竞合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竞合研究
式 、不 同特 点 的 景 观 组 合 构 成 了 鄱 阳 湖 生 态 经 济 区 的
目前 , 区域 已基 本形成 陆路 、 该 水路 、 航空 “ 三位一 体” 的交通 运输网络 , 并初具 规模 。 京九 、 浙赣和 皖赣 铁
8 8 l
基 于共 生理 论 的鄱 阳湖 生 态经济G P总量 、 长 D 固定 资
产 投 资 等 主 要 指 标 方 面 都 占据 江 西 的 半 壁 江 山 。优 越
鄱阳湖生态经 济区旅游 资源非 常丰 富。国家级 自
的地理位置 , 较高 的经 济发展水 平 , 为旅 游的发展 提 可 供优 质的基础设 施和投入 更多 的资金 ,打造 上乘 的旅 游景 区和服务 , 还能确保 更多 的内部 客源 。
婺 源 、 义 古 村 等 乡 村 旅 游 景 观 . 些 特 色 产 品 互 补 性 安 这 强 , 和谐 发 展 , 合 了旅 游 者 多 样 化 的需 求 。 和 迎
2地 理 位 置 优 越 、 . 区位 优 势 凸 显
类旅 游资源 ,通 过优势互 补 ,创造更 强 的整体竞争优
势 。 在 区域 旅 游 地 之 间 相 互 促 进 、 同 发 展 , 求 双 方 共 寻 或 多 方 的 共 存 共 享 和 互 惠 互 赢 。构 筑 一 个 统 一 和 谐 的 整 体 ,从 而 获 得 任 何 单 个 一 方 无 法 达 到 的 高 水 平 和 整
营等红 色旅 游景观 , 王 阁 、 金塔 等 古色 旅游 景观 。 滕 绳
“ 生 ” Smboi) 词 来 源 于 希 腊 语 , 为 种 群 共 (y is 一 s 作 生 态 学 的核 心理 论 之 一 ,是 研 究 复 杂 种 群 之 间 信 息 传 递 、 质 交 流 与 能 量 传 导 的 一 种 有 效 理 论 。 游 共 生就 物 旅 是 把 共 生 理 论 渗 透 到 旅 游 领 域 ,将 具 有 相 似 性 的 同类 旅 游 资 源 , 过 整 合 产 生 规 模 效 应 ; 具 有 互 补 性 的异 通 将

旅游领域中的共生研究综述

旅游领域中的共生研究综述

旅游领域中的共生研究综述【摘要】旅游领域中的共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不同旅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相互依存、合作和共享资源等内容。

在旅游业中,各种旅游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关系,如景点与旅行社、酒店与餐饮业等。

这些共生关系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有效管理共生关系,旅游业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包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信息、共同制定发展规划等。

未来,共生关系在旅游领域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互利共赢。

旅游领域中的共生研究展示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旅游业,共生关系,管理策略,发展趋势,相互依存,产业发展1. 引言1.1 旅游领域中的共生研究综述共生是指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互相支持和共同生存。

在旅游领域中,共生关系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旅游领域中的共生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共生关系的基本概念、在旅游业中的实际应用、对旅游业的影响、共生关系的管理策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涉及到生物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旅游业中,共生关系通常指旅游企业与当地社区、自然环境等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体验,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共生关系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增加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管理共生关系,旅游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包括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利益相关者参与和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等。

未来,随着人们对可持续旅游的重视和共生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旅游领域中的共生关系将更加重要。

通过共生研究的展示,我们也能看到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共生关系不仅是一种关系模式,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正文2.1 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共生理论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

基于共生理论视域下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视域下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研究
业集群 关键 是 要对链 式组 合进 行 管理 ,在链 上 企业之 间建立 战略联
策的 集成 , 到既 发挥 资源效 益取 得低 成本 和低风 险 效应 , 达 又满足 顾 作 和交 叉合作 。 过共生 模式 , 经 各共 生单 元之 间互 相协作 , 区域 内各 客 定制化 与时效性要 求的 目的。 链式组 合视为 一个完整 的动态 系统 旅游经营主体将自身纳入互动的链式组合轨道和共生的旅游资源合作 把 减 产生 和谐 的共生 效益 , 形成 加 以分 析 , 重视各 子 系统之 间的关 联作 用 , 力求全 局优 化 。 区域旅 游 共存 圈 , 少因利 益而 引发 的对抗 心态 , 产业 集群的 成长 , 存在 于一个 开放 的 系统 , 系统 内各旅 游经 营企 业的 种 生物般 的相 依生存 和植 物的竞 向生长 的态势 。 在链 式组合共 生理 “ 定位 ” 及其 内部 功能 结构上 的相似 性 和差异 性都 会直 接影 响到 区域 论 背景 下 , 势互 补 、 谐共 生是 实现 区域 内不同旅 游地 协作关 系的 优 和 在 旅游 共生单 元 是基础 , 旅游 共生 旅 游企 业空 间竞 争的 态势 。 于 区域旅 游产 业 而言 , 须开 展区域 旅 前提 。 区域 旅游 产业共 生链 条 中 , 对 必
关键词 :共生理论 ; 旅游合作 ; 价值链分析
在旅游市 场需 求 由大 众旅游 时期 的大规 模标准 化 向个 性化 、 定制 更大 范 围的 、 更多种 类 的产业 资源和 核心 能 力的基础 上 , 在产业 层面
化方 向转变 的今天 , 有的通 过对 提供 食 、宿 、行 、 、购 、 等要 上 建立 更高 更广 的战 略视 野 ,谋求 在 更广泛 的资 源 和能力基 础 上构 原 游 娱 素的企 业实施 后 向一 体化 来保障 供应 的发展模 式 已陷入 了困境 , 大而 建 、 护 、 化旅游 产业 链 , 维 优 打造 旅游 产业 优势 。 谋求 产业链 的优 在 全的 “ 向一体 化”旅 游企业 机构 的臃 肿 , 息传递 的滞 后 , 以迅 化协 同和系统运营中,目标设计为: 1 纵 信 难 () 追求产业链的共同利益最大 速 响应 灵活 多变 的市场 需求 , 从而 失去 市场机 会 。 因此 , 目前 陕西 区 化 ;2 持持 续性 的产 链各环 节 、各企 业 的持续 、有效 的协 作,3 () 保 () 域 旅游合 作关键 是要 对在链 上企 业之 间建立战 略联 盟 , 上节 点企 管理和维护产业链 中的共同资源 (在产业链的发展中增强自身的优 使链 4 ) 业达到 同步协 调运 行 ,实现技 术 、 息 、 织 、决策 的集成 , 信 组 达到 既 势 和竞 争能 力。 旅游 产业 成长 过程 的整体 性和组 合性 、 业范围 的宽 产 发 挥资 源效益取 得低 成本和 低风 险效应 , 又满足 顾客 定制化 与时效 性 泛性 、 业结 构的层 次 陛、 业关 系的关联 性 , 产 产 使其 具备 了集群 形成 要求 的 目的 。把共 生组 合视为 一个 完整 的动态 系统加 以分 析 , 各 内在机理 和外 在衍 生机 制。 重视 因此 , 区域旅 游产 业集群 的链 式组合 是 由 子 系统 之 间的关联 作用 , 求全 局优化 。区域旅游 产业 集 群的 成长 , 旅游 要 素企业 、 力 关联 企业 以及辅 助企 业和 相关J, , O ̄ 围绕优 势旅 游资 l 存 在 于一个开 放 的系统 , 系统 内各 旅游 经营企 业 的 “ 位” 其 内部 源或 区 位条件 优越 的旅游 目的地而 形成 的空间地 域 集聚体 。 资源 定 及 从

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沈阳204街区为例

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沈阳204街区为例

区内的肌理特征和空间格局,传承街 区内的地域文化,避免历史文化街区 失去其独有的历史价值。 3.3 共生环境:注重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把历史街区看作 由各个共生单元组成的有机整体,将 历史街区内原有的历史建筑、绿化景 观、自然生态、气候条件等整合形成 一个统一的共生环境,从改善居民的 居住条件、传承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 入手,对整个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 在更新过程中,要把保护历史文化底 蕴作为重点,坚持保留具有特殊历史 意义的建筑,把历史街区看作一个整 体进行保护与更新。
其余都是狭窄小路,并不适合车辆通 行。 2.2 地域分析
沈 阳 204 街 区 原 属 于 沈 阳 黎 明 发动机厂的附属地,是为沈阳黎明发 动机厂所提供的职工宿舍,故整个区 域中以居住用地为主。但由于地域北 边目前多为废弃的居住区、工厂和正 在开发的楼盘,居住环境相对较差, 且道路宽度相对较小,只能通过双排 车辆。另外,由于街区被北运河半包 围, 河 上 只 有 两 座 与 外 界 连 接 的 桥 梁,区域内没有较大的商业可带动区 域经济,导致区域内发展较为落后。 2.3 人文分析
季贵斌,博士,辽宁工程技术 大学建筑与交通学院讲师;翁榕蔓,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与交通学院 硕士研究生。
38 住宅科技 /2022.3
0 引言
1 相关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许多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老旧建筑 渐 渐 淡 出 了 人 们 的 记 忆。 如 何 在 不 影响城市发展进程的情况下 , 合理保 护 与 更 新 历 史 街 区, 特 别 是 对 其 中 承 载 记 忆 的 老 旧 建 筑 进 行 保 护, 成 为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关注 问题 , 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本 文将引入共生理论的概念以推动历 史 街 区 的 保 护 与 更 新, 优 化 城 市 空 间, 促 进 历 史 街 区 与 城 市 的 融 合, 使 历 史 街 区 与 城 市 和 谐 共 生, 构 成 完 整 统 一 的 生 态 系 统, 从 而 推 动 城 市发展进程。

基于共生理论的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然现 象 , 生 物体 之 间 出于 生 存 的 需 要 , 必 然 按 照某 种 方 式 相 互 依存 、 相 互作 用 , 形 成共 同 生存 、 协 同 进 化 的 相 依 为命 的 现象 。 二 十世 纪 中 叶 以来 开 始 应 用 于 医学 、 农业 、 经 济等 社 会 科 学 领 域 。在 我 国 , 袁纯 清博 士 ( 1 9 9 8 ) 运 用 共 生 理 论 研 究 小 型 经济 , 通 过 创 新 和 界 定 一 系 列 重要 概 念 ,建 构 了共 生 理 论 作 为 一 门 社 会 学 科 的基 本 逻 辑框 架 和分 析 方 法 。 从 一 般 意 义 上讲 , 共 生 由共 生 单 元 、 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 共 生 单 元 指 构 成 共 生 体 的基 本 能 量 和 交 换 单 位 ,是 形 成 共 生体 的 基 本 物 质
能 生成 一 个 共 生 界 面 .而 且 各 地 区 可 以 同 时在 共 生 界 面 自主
活动; 第三 , 候 选 共 生 单 元 如 果 作 为 同类 共 生单 元 , 其 同质 度 应 不 小 于 某 一 临 界值 , 如果作为异类共生单元 , 其关 联 度 也 应 不 小 于 某 一 临 界 值 .也 就 是说 候 选 共 生 单 位 在 时 间或 空 间 上 必须具有联系的可能 ; 第 四, 共 生 环境 必 须 对 共 生关 系和 结 构 的形 成 起 到 稳 定 作用 [ 3 ] 。由此 。 我们 可 分析 一 下 皖 江城 市 带 区 域旅游竞合发展的共生条件。
作体 系 , 还 必 须 借 助 于 地 区 间便 利 、 通 达 的 空 间联 系来 实 现 。
皖江 地 区处 于 长 江 中 下游 , 其 中安 庆 、 铜 陵、 芜湖 、 马 鞍 山等 地

基于共生理论的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以唐山、秦皇岛、沧州为例

基于共生理论的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以唐山、秦皇岛、沧州为例
河 北 省 各 地 市旅 游 发 展 的 不 平 衡 现 象 突 出 , 成 了 旅 游 形
空间结构 的不合 理状 况 。优 化旅 游空 间结 构 , 构建 河北 省旅游 的“ 共生” 发展模式 , 是本文研究 的核心。 共 生 理 论 及 其 在 旅 游 中 的 应 用

1 众多 , 型 多 沧 类 种多样 , 包括 遗 址遗 迹 、 生物 景 观、 水域 风 光 、 象 与气 天 候、 地文景观 、 旅游商 品、 人类活动 、 建筑设施 等。三市 现
相互促进 。
岛二 市位置较近 , 已形 成 了以长 城文 化为核 心的人 文 资
源 组 合及 以海 洋 文 化 为 中 心 的 自然 资 源 组 合 点 。相 反 , 距二市较远的沧州 , 由于 受 限 于 多 方 面 原 因 , 两 市 的 相 与 互组 合 并 不 多 , 地 特 色 人 文 资源 没 有 得 到 充 分 的 利 用 。 当
为优化旅 游空间结构奠定基 础。 ( ) 北 省 旅 游 资 源 空 间 结 构 分 析 一 河
河 北 省 是全 国惟 一 兼 有 海 洋 、 原 、 泊 、 陵 、 平 湖 丘 山地 和 高 原 的旅 游 资 源 大 省 , 处 环 渤 海 旅 游 圈 内 与 环 京 津 地
休 闲旅游度假带 上 , 发展 旅游 的条 件十 分优越 。但 由于
拥 有 A级 以上 景 区 6 3个 , 中 唐 山 3 其 3个 、 皇 岛 2 秦 1个 、

“ 生 ” S m is ) 词 最 早 源 于 生 物 学 , 共 ( y boi 一 s 由德 国真 菌 学 家 德 贝 里 A t eB r 在 17 no d ay n 8 9年 提 出 , 指 “ 同 意 不 种 属 的生 物 按 某 种 物 质 联 系 共 同 生 活 ” O世 纪 5 。2 O年

基于共生理论的景村共生发展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景村共生发展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景村共生发展研究作者:张敏马远军刘杨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1年第04期摘要: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景区与景区依托型村庄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原来的单方面依赖到双方的多元交流与合作。

该研究以共生理论为基础,以景区和村庄的旅游要素为线索,构建了一套景村共生系统,从共生条件、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等多方面对该系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释,并探讨了景村共生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和阻尼机制。

关键词:共生理论;景区;村庄中图分类号 K9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4-0132-04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enic spots and the dependent villages of scenic spots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unilateral dependence to multipl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 scenic areas and village tourism elements as clues, village symbiotic system, build a set of scene from symbiotic conditions, symbiosis environment and symbiosis unit, symbiosis interface, sensors and actuators, symbiotic mode of the system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explanation,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dynamical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scene symbiotic system and the damping mechanism.Key words: Symbiosis Theory; Scenic spot; village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十分迅猛。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探讨恩施州“清江山水旅游走廊”的构建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探讨恩施州“清江山水旅游走廊”的构建
湖北 社 会科 学 2 0年 第 1期 01
基于共生理论视 角探讨恩施州 “ 清江山水旅游走廊” 的构建
邓 小艳
( 湖北经济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0 ) 32 5
摘 要 : 生理论 强调 共生单元 的协 同与合作 , 共 在协 同中激 活各 方 , 合作 中进 化发展 , 在 为旅 游共 生体的 打
中图分类号 :5 0 F9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 00 O 一 0 3 0 10 - 4 72 1 )l 0 7 — 4
随着“ 大资源、 大市场 、 大旅游 、 大发展” 理念 的提 出, 湖 北省相继作 出了打造“ 武汉城市圈”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和“ ( 以下简称鄂西圈 )的战略决策 , ” 这为圈层内各旅 游地 的共 同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发展就意味着各旅游地 共 不再是孤立 、 分散 的个体 , 而必须 渗透共生思想 , 打破过去 “ 行政区划经济 ” 模式的束缚 , 区域内固有的旅游资源禀赋 对
造提 供 了理论基础 。湖 北省 恩施 州“ 清江山水旅 游走廊” 是一 个覆 盖恩施 、 利川 、 建始 、 东四县 市的 区域旅 游 巴 共生 系统 。 具备 良好 的共生 关 系构成条件 , 构建 的过程 中, 以树立 共生观念 为主导 , 在 要 以加 强旅 游资源 多元 化整合为核心 , 以培育共生机制和优化共 生环境 为两个基本 点 , 实现优 势互补 , 联动发展 , 共存共 荣。 关键 词 : 共生理论 ; 游共生体 ; 旅 清江山水旅 游走廊
进行有效分工和系统化整合 ,加强不同层面的区域旅游合 作, 形成一个区域旅游综合体 , 才能构筑和谐的旅游空问, 提
升整体 的竞争实力, 并在一个有序 的整体中实现双方或多方 的共存共享 和互惠互赢。 恩施土家族 苗族 自治州 , 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和 80里 0 清江上游 , 占据着鄂西圈的重要一席 , 享受着 这一 圈域政策 的辐射和带动。为更好地融人圈域 , 州政府审时度势地确立 了“ 一个中心 , 条走廊” 两 的旅游发 展布局 , 即以州府恩施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批准号: 16ZDA05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应急决策支持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案例推理的 理论与方法”(批准号:913242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宿洁,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周玲,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沈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基于共生理诒的景区区域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111
和原理,并结合共生理论对小型经济的组织形态和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提出 了我国小型经济共生关系和企业发展战略o张健华等运用共生理论分析 闽台旅游合作机制的形成,并基于共生理论,对促进闽台共生进化的动力和 阻尼机制进行分析"打 对于风险共生关系的研究,卢斌等运用共生理论分 析了民间金融与实体经济、官方金融、农户等共生单元之间利益和风险平衡 的共生关系,分析民间金融的共生特性及其共生风险成因⑴)。谢华等研究 多种致灾因子影响下的风险评估标准,并以平原河网地区的排涝问题为例, 计算出多种致灾因子的各种量级组合下灾害发生的概率 。
基于共生理诒的景区区域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109
—引言
在景区类区域风险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下现象:当桥梁受到自然 风化、锈蚀时,景区内的古建筑物也会发生松动、脱落的现象;当湖水表面 水藻泛滥,受到微生物侵蚀时,树木同时发生了虫灾;当园内文物展览馆视 频监控系统瘫痪时,景区防盗监控也罢工了……上面列举的每对风险,尽管 发生的物体环境不同,风险类型也不尽相同,却同时发生。这是因为,在同 一区域中,由于地域上的临近,这些风险受到相同的风险环境的影响,当这 些风险环境同时对多个风险产生影响时,则这多个风险很可能由于受到共同 的诱因而同时发生。
区域风险中存在的这种由于受到共同风险环境影响,而可能使多个风险 同时发生的现象值得关注,这种现象和生物学的“共生”现象十分类似, 本研究借鉴“共生”现象及其理论来对区域风险间受到共同诱因而发生的 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称之为风险共生关系。
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社会上关于旅游景区区域安全的研究开始出 现,早期国际旅游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对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研究中,将引起 社会不安因素作为旅游安全问题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对于景区风险管理的研 究,最早是Arbel等在1980年提出的旅游景区风险管理的规划模型⑷。此 后,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地灾害风险。Faulkner等人引入混沌(复杂)系 统理论对旅游现象进行动力学研究⑵,又运用混沌系统理论分析了危机及 灾害的成因及发展,并提出旅游风险分析及管理模式[31o Jiang等从利益攸 关方合作灾害管理的动机的角度研究景区的灾害管理⑷。Arturas等将风险 识别与旅游服务分阶段联系起来,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特定风险群体,建立 旅游风险评估模型⑸。
“共生” 一词源于生物学,最早由德国微生物学家Anton De Bary于 1879年提出。生物界广义共生概念是指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的方式, 其本质就是系统地描述生物种间关系以及生物同其生存环境关系的方法 论[①。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对于共生学说的研究和运用已从生物学领 域拓展到社会经济诸多领域。袁纯清首次完整地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基本框架
我国目前对于旅游景区安全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旅游景区安 全系统及其体系构建的研究角度来说,赵怀琼等运用旅游地理学知识,从致 险因素、致险界面、风险后果三方面对旅游安全风险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分
110他险t机硏宪第九辑
析,初步建立了旅游安全系统组成和体系⑹。从旅游景区安全的管理及其 机制研究角度来说,吕景胜等通过对游客最佳接待量这一致灾因素的分析, 提出建立健全我国重大节假日热点旅游景区的安全风险管控与灾难预防机制 的设想⑺。谢朝武提出了我国应从突发事件、环境污染、旅游容量和旅游 业务四方面建立旅游安全预警体系⑻。从旅游景区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研 究角度来说,何国萍将旅游安全风险因素类型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 因素,并分析了旅游景区中存在风险问题的原因,给出了景区旅游安全防范 体系建立的建议⑼。从旅游景区风险评价的研究角度来说,叶欣梁等通过 分析游客居民景区内时空分布特征建立致灾因子强度与景区承载体的脆弱性 对应关系,建立景区综合灾损模型并预测出多情景年均损失[⑹。陈金华通 过对景区旅游安全影响因子的分析,发现山岳型景区武夷山旅游的主要安全 隐患,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⑴。林柏泉等采用二维风险矩阵法评估景区风 险因子的风险等级,通过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影响景区风险因 子的关键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卫]。才让等运用GIS技术并结合专家打 分法,对青海湖流域自然环境对旅游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W 杨莎 莎等以太阳岛风景区为实证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景区区域风险指 标进行筛选,并基于AHP层次分析和模糊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性方法 ,对太 阳岛景区区域风险进行了评价[⑷。当前我国学者对景区区域风险的研究在 景区安全系统建立、景区风险原因分析、景区风险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 景区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价及景区管理和预警体制上已有一定的进展,但大 多从定性角度更为宏观地对景区区域风险进行分析 ,结合景区风险研究的 显著特点是涉及面广,具有一定的交叉学科属性,对景区风险的研究还有 广阔空间华
摘 要:对于不同风险之间关联关系的掌握是景区类区域风险管理的 重点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对区域风险管理体系做了全面分 析,从区域风险的风险环境、风险载体、风险表现三方面入手,提出 了适用于区域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其次,本文借鉴生物共生的 理论基础,建立了区域风险共生系统,运用风险表现基于风险环境的 联合概率分布,对区域风险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关系”强度进行量 化,建立了区域风险共生关系的量化模型。而后,以北京市5A级景 区x x景区为例,说明了区域风险共生关系模型的建模过程和实例 应用。 关键词:景区区域风险风险管理体系共生理论联合概率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