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授课人: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 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3)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 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及生活经验中已经非常熟悉燃烧与灭火,但这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与灭火。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具体的说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参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生长与发展。
另外本节课将学生已知的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和灭火的现象做出很好的诠释,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素材,从而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了燃烧与灭火的本质,体会了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
学生充分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对生活有心就会发现知识。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高了学生对研究的认识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小组交
流中设计的学习任务为半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层次的思考和发现小组交流时更有丰富资源交流更有思想撞击,使得生成的知识更科学或矛盾更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合作分工明确,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和重要性。
增强交流与共享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展示的自信得到增强。
通过测评可以看出较难的题目大部分学生的分析也很清晰表达准确。
全对的比例为59%,优秀率88%。
及格率97%。
观课维度:自主、实施、内容等方面。
自主: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30分钟,人人参与,学困生主要记录,提问组内成员,也操作实验。
自主学习的形式:实验探究、回顾总结、小组交流等。
小组合作发言人、记录人、实验员等均有分工。
自主学习时,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比较有效。
预设目标达成的证据主要有:抽查提问、举手、板演、变相提问、观看表情等。
多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如:分析生活实例,找到共性提升认知形成知识;小组交流;实验探究;描述表达等。
参与人数90%以上。
学困生的参与多在小组交流、反思总结中通过互助的形式解答困惑。
自主学习比较有序,实验分工明确、交流时能一对一的组内先交流再集中难点集中解决。
学生有较多的自主探究活动,如:独立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及表达、口头描述等形式。
通过学习活动优秀学生能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生长过程,及在过程中提高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探究分析能力等。
对于学困生也能较好的理解
掌握知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了燃烧与灭火的原理,体会了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
充分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对生活有心就会发现知识。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了科学探究到的基本过程提高了学生对研究的认识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小组交流中设计的学习任务为半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层次的思考和发现小组交流时更有丰富资源交流更有思想撞击,使得生成的知识更科学或矛盾更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合作分工明确,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和重要性。
描述等活动能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准确的表达出来。
增强交流与共享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展示的自信得到增强。
通过测评可以看出较难的题目大部分学生的分析也很清晰表达准确。
全对的比例为59%,优秀率88%。
及格率97%。
实施:预设的方法主要有:小魔术情景引入、讲授、讨论、探究活动、小组交流。
学习的方式及内容符合教学大纲。
体现了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实验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及生活中处处是化学知识的认识等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通过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归纳总结燃烧的特点,进而引出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习顺序互换。
降低了难度、符合了学生学生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比较合理。
容量较大学生思维量大,但学生思考时间充足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所以比较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教科书八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第一节,按照课标,本节内容共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是灭火的原理,第二课时是促进燃烧的方法及爆炸是如何产生的,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在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本节内容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使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自然而然的从生活走向化学。
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所以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燃烧的进行,所以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维持燃烧的条件。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了解过的“燃烧” 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燃烧与灭火》测评练习
A层
1.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拨打119火警电话
B.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用水灭火
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救援
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3.如图所示对比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
A.氧气
B.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以上都是
4、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镁不但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也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
小明推测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
B. 镁等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C.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D.镁在空气、二氧化碳中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5、依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灭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A移走可燃物;B 隔绝氧气;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下列灭火措施是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请用序号填空。
⑴房油锅着火后用锅盖盖上。
()
⑵家用天然气着火关闭阀门()
⑶将沙土盖在燃匠化学药品上扑灭火焰()
⑷书馆发生火灾喷洒液态二氧化碳。
()
B层
1.近几年“纸火锅”(如图)逐渐流行起来。
“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
对此现象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2、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
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
(3)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
另一根火柴头斜向下(如右图所示),火柴在哪种情况下
更容易持续燃烧?原因是什么?
教学反思:
丰富、充实的生活经验和前面学习的有关氧气性质的知识经验是支撑本节课步步深入直至触及化学反应本质的两大平台。
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能够灵活运用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灵活引导,学生灵活探究。
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
作技能、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个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都得到了提高。
本节课能够体现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本节课“灭火原理”探究实验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极大的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也能在学生头脑中树立“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思想,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
整节课堂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参与学习积极性高,分析讲解表达大胆、小组交流有序。
取得较好的效果。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要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启迪学生的思维,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奥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本节通过实验体验和生活经验,能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灭火的原理;通过对蜡烛熄灭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通过生产生活中各种火灾图片、视频等培养学生科学用火与灭火的安全意识,能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且提升其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