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成长的四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的成长阶段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好!我今天想先用2句话引出我们家长的成长问题:
1、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2、如果孩子有问题,100%是家长的问题。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只要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就能天天向上;想要孩子没有问题,首先家长自身要没有问题。
这2句话已经得到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的普遍认可,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两句话的准确性。可是纵观当前的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身上是用尽心思,却往往忽视了在自己身上用力!在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自身的成长。所有才使得我们的孩子无法天天向上,才使得我们的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当然,这里讲的学习不是让大家去考大学考硕士博士,而是学习怎么正确教育孩子;这里的问题也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指孩子的成长受到了阻碍、学习出现了障碍。
下面我来问一下: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天天向上吗?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吗?我们可以脱口而出。再问:我们家长自己能坚持好好学习吗?我们家长没有问题,教育的正确性达到80%以上?我们的声音是否迟疑了?我们是不是需要想想再回答,或者回答了不一定能做到?
而要想孩子天天向上,那么我们家长首先要做到什么?----好好学习,减少自身的问题。
只有家长好好学习,自身得到很好的成长,家长才能减少自身的问题,这样说大家同意吗?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我们家长的成长问题!
第一阶段:紧盯孩子的学业
我想问一下几位家长:请问您最关注孩子的是什么?
答案都很相似,我们都很关注孩子的学业,以至于忽视了很多其他的培养。关注学业本身没有错的,但是,只关注学业,那绝对会出错的!
只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业,是家长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主要特征是:紧盯着孩子的学业。当然这样做比起那些只玩麻将、玩电脑游戏、把孩子甩给老人的家长可称职多了,大家给自己一点掌声哦!
大家想不想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会紧盯着孩子的学业呢?
请大家打在公屏上,为什么我们要紧盯孩子的学业?紧盯孩子的学业我们有什么理由?
好!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1、我们都是具有传统美德的家长,老祖宗的古训就是相夫教子!我们不管着孩子的学习我们管什么呀?
2、现在的压力好大啊,自己无权无势,只能走着华山一条道了!不紧盯着孩子的学业,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不是连这一条华山道也没了吗?
3、学校催的紧啊,每天要签字,孩子被批评家长脸上无光啊!有些家长还带着长字手底下管着几十百号人呢,这个脸还真不好丢啊!
大家说的理由都很充足,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家长。可是我们来看看我们紧紧盯着孩子的学业,效果到底怎么样?
我们现场来做一番调查:
1、下面有紧盯着孩子的学业,孩子的成绩非常优秀,因为自己对孩子的严厉而使孩子一直名列前茅的请举手。
2、觉得尽管对孩子的学习很紧张,很严厉,紧盯不放而学习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好,或者没有进步的家长请举手。
3、如果有家长因为自己的紧盯而使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反抗逆反,管得越多孩子成绩越退步的请举手。
好!下面我们再来逐条分析,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
三个案例分析:
1、药家鑫。请1举手家长注意了,我们不需要再来一个药家鑫来提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一个硕士医生的孩子
3、邻居初二的孩子父母
我们发现我们紧盯孩子的学业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期望的结果。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付出付之东流呢?因为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紧盯孩子学业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孩子作为主体的自我能动性的发挥。
我们来看看: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业的时候,是否问过孩子的意愿?我们有没有考虑了孩子的想法?我们有没有问过孩子学习得快不快乐?我们关注着孩子,却好像孩子不在场,是不是这种感觉?其实孩子应该是主体,因为家长的紧盯学业而忽视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自主意愿。是因为家长的强势介入孩子的学习而使孩子的自主意识退避了,对家长的高度依赖或者是高度抵抗使孩子的自主能动性缺席了!因为家长的不信任、不尊重,让孩子郁闷了反抗了,这个才是孩子学习不得劲的根本原因!
说到这里,我们家长还敢去紧盯孩子的学业吗?好啊,我们开始反思,就证明我们在提升自我家教素养上已经起步
现在我再问问:在学习了家庭教育课程后,您最关注孩子的是什么?还有比学习更重要的吗?
有些家长说开始关注孩子是否学得快乐?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孩子的思想品德是否有偏差?等等。这个说明家长在成长,在进步!从完全关注学业慢慢重视关注孩子的为人与做事。很好!我们终于起步成长了!
家长成长的第二阶段:关注孩子学会做人
我们降低了对孩子学习的焦虑后,我们都想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很多心理学专家证明,事业的成功,主要依靠情商而不是智商。我们终于相信:做人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那么我们该怎么引导孩子做人与做事呢?这个可是个大学问了!
我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有两只非常有思想的老鼠结婚了,他们非常痛恨自己整天躲躲藏藏,被人类穷追猛打的命运。于是它们在结婚那一天起就发誓说,等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一定不让孩子延续自己这样的命运。有一天,它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它们每天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偷食物回来给孩子们吃。等孩子慢慢长大了,它们告诉孩子说,你们每天都在家里呆着,你们要改变当小偷的命运,光明正大地活着,这是我们对你的最大要求和期望。
于是,这对老鼠夫妇早出晚归整天忙碌不停,去不断地偷食物,然后储
存起来,想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改变天生当小偷的命运。
突然有一天,这对老鼠爸妈奇怪的发现,怎么我们家的仓库里面东西好像不太对啊!有些食物不是我们偷回来的啊!它们心里就犯了滴沽。
于是第二天他们照常出门,但却悄悄躲在屋子外的拐角处暗暗地观察孩子们的动向。结果他们非常失望地发现,等它们前脚出门,它们的孩子随后也溜出家门,偷东西去了。这对爸妈怒不可遏,冲到孩子们的面前质问说:“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会这样子啊?我们这么拼命,就想让你们改变小偷的命运,可是,你们为什么还是要学我们当小偷啊!”孩子们告诉爸妈说:“因为我们每天在家里听到的,就是你们在商量怎么偷东西;我们每天在家里看到的,就是你们偷来的东西;我们在你们身上学会的,也就是偷东西。”虽然故事毕竟是故事,但是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古训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我们有多少家长也是这样吼着着跟孩子说:“你敢这样跟老子说话?还要跟我对打,反了你不成,看我不打死你!”
这样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身教胜于言教”耳濡目染,不教而教。父母的行为就是无声的语言,父母做什么远比父母说什么重要。
我认为:教自己孩子做人,只要自己做给孩子看就可以了,如果您说的和做的不一致,会让孩子失去了准心,内心产生冲突,在不知所措中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孩子也就象您一样变成“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人了。
所以教会孩子做人是多么的重要,而教孩子做人又是那么简单,仅仅是自己明白自己怎么做就行了。你再明白,不做给孩子看,还是没有用的。当我们意识到了这点,教会孩子做人就得心应手了。
可以说我们家长成长到这一步,一般孩子都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基本可以杜绝育人恶性事件的发生了。但是一定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快乐健康、学有成就的孩子,那可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