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2019/2/18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了解本文的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大意。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5.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情感。
【重、难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元稹并称“元白”。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文体常识
(1)“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
“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指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2)年号:记年的名称。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记年。
有的皇帝先后用几个年号年。
号不同于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宪宗,李纯的庙号。
(3)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但“左迁”表示贬官。
本诗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是贬官。
“迁谪”指降职,“迁客”指贬谪在外地的官员。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迁客”即是。
4.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1.湓()浦
2.铮()铮
3.商贾()
4.悯()然
5.转徙()
6.迁谪()
7.荻()花
8.轻拢慢捻()
9.霓裳()10.六幺()11. 嘈嘈() 12.间关()
13.幽咽() 14.铁骑() 15.裂帛() 16.敛容()
17.虾蟆() 18.红绡() 19.钿()头 20.银篦()
21.呕哑() 22.嘲哳()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简析诗前小序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左迁:明年:委身:命酒:悯然:漂沦:因为: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三言:命曰:
2.思考:这段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4.迅速浏览课文,整理文章结构
请用简短句子概述每节内容。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段:()
第三段:()第四段:()
第五段:()
(二)诵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译文,了解大意。
夜里在浔阳江头送客,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起下马上船,饯别时,我们对举着酒杯要饮酒,却没有音乐助兴;我们将要分别,心中悲伤,纵使醉了也不能使我们尽情,在这行将分别时,只见广阔的江面上,沉浸着一轮明月。
这时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使我忘了辞别,客人也不想启程。
2.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用红枫、芦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萧索的秋景图,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
凄凄秋景和主人、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为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诵读并分析第二段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循声暗问:添酒回灯重开宴: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
嘈嘈:切切:间关:幽咽:
银瓶乍破水浆迸:裂帛:
2.通读译文,了解大意。
依循着声音,探问这位弹琵琶的人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弹琵琶的人似欲回答,却又迟疑不作声。
我们将船移近,邀请她和我们见面,我们添了酒,重新张灯,重新设宴。
经过再三催请,她才出来,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
她才转动弦轴拨动琴弦,调整声音高低,顺手拨弹了三两声,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感情,一弦一弦掩藏抑制,音调不畅,托出幽怨的心惰,声声充满无限的愁思,好像在倾诉生平的不得意。
她低着眉头,随手继续弹下去,说尽了心中无限的心事。
3.合作探究: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注意: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手法:比喻、叠词
手法①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好处: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纷呈和疾抑扬的变化。
手法②叠词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使音节悦耳动听
(二)诵读并分析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沉吟:敛容:等闲:颜色故:
老大:去来:阑干:唧唧:
呕哑嘲哳: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掩泣:
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司马青衫:
2.通读译文,了解大意
她沉思不语的将拨子插在弦缝间;然后整顿衣裳,恭敬严肃站了起来。
她自我介绍说原来是京城女子,家住出产名妓和美酒的虾蟆陵。
十三岁时就学成了琵琶,我的名字还编排在教坊中的第一部。
曾经一曲弹完后,让琵琶师傅佩服,妆扮之后也常被名伎妒忌;京师附近的富贵子弟争着赠送缠头彩,以示讨好,每当唱罢一曲,不知得到多少彩绸;镶嵌有金花宝饰的云纹梳子常因用来打拍子而敲碎,鲜红色的罗裙常因酒杯翻覆而污损。
一年又一年的欢笑,良辰美景,青春岁月就在不留意之间过去了。
我弟弟从军走了,我阿姨也去世了,时光流逝,我的容貌衰老了。
门前的来客也冷清了,车马也稀少了。
年华老去,只有嫁作商人的妻子!商人只重财利,轻视别离,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去了;让我一人来到江口守着这艘空船,围绕着船外的,只有一轮明月,映着一片清冷的江水。
夜深时忽然梦见年轻时欢乐的事,禁不住的在梦醒时痛哭,泪水和着胭脂交织纵横了满脸。
听到她弹的琵琶声,已经够让我感伤叹息了,现在听了这一番话,更是让我一再叹息:想到彼此同是流落天涯的人,虽说初次相逢,又何必曾经相识呢?我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到浔阳城,经常卧病在床上。
浔阳地处偏僻,没有音乐,整年听不到管弦的演奏。
并且住处又靠近湓江,又低又湿,黄芦、苦竹绕着屋子丛生;在这种环境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呢?只能听到杜鹃凄楚啼叫和猿猴哀鸣的声音。
每当春江花开的时节,秋月皎洁的夜晚,我往往拿了酒自饮自酌。
难道连个山歌村笛都没有吗?只有声音杂乱刺耳,难以入耳。
今夜听了你琵琶的旋律,好像听到仙乐一样,使我耳朵一时清亮起来。
请你不要推辞,再坐下来弹一曲,让我来为你按旧谱重填一首《琵琶行》。
她被我这些话感动得站了很久,然后退回原位坐了下来,收紧丝弦,弦声转变成为急促;非常凄凉哀伤,不像先前弹奏的曲调,满座的宾客再闻弹奏,都掩面而泣,座中眼泪流得最多的是谁呢要属我这个江州司马的青衫都已被泪水沾湿。
3.合作探究
【探究一】: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形象: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
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刻画了一个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琵琶女形象。
作用: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探究二】: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明确:
1、都来自京都琵琶女:本是京城女诗人: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琵琶女:名满京都的艺人诗人: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琵琶女: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诗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探究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
“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三、课堂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流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