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产业布局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心地
克里斯塔勒认为所谓的“中心地”, 是指一个区域的中心点,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区域 内各点的居民和单位提供商品和服务,如贸易、 金融、行政、管理、企业、专业服务、文化和精 神服务等,因此,中心地往往表现为区域内的 中心城市(城镇)或聚落。
(2)中心地理论的具体内容 1)中心地假设条件 继承了杜能和韦伯的“孤立国”式的假定。
(2)根据区位因子作用方式的不同
地方因子(原始布局因子):使产业固定于一定 地点的因子。
地方因子决定工业区位的基本格局。
集聚因子:使产业向某一原始布局点集中的因子。 在工业固定于某些特定地点之后,又会产生伴生 的区位因子,使工业趋向于集中或分散,韦伯称 这类伴生因子为集聚因子。
(3)根据区位因子属性的不同
4、布局原则 通过农业合理布局,实现农业的最大纯利益。 什么地方种什么产品? 原则:最大纯利益 π =P-(C+T) π :农业利润 P:农产品价格 C:农业生产成本 T:运输成本(农产品运往市场的运费) 距市场近 → 运输成本低 → 集约化种植 距市场远 → 运输成本高 → 粗放型种植 农业种植的集约化程度与离市场的远近成反比。
假定存在这样一个抽象地域:
匀质平原: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资源都均匀分布, 平原各处土壤肥力相等; 该地域上的经济活动不受时间、方向的限制,可 以常年在任何一个方向进行;
该地域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 入上均无差异,居民购买力是连续的,他们对消 费品的需求及消费方式是一致的;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研究在加进劳动费用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 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在运输费用最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劳动力费 用最小点:
若两种费用在某一地点均最小化,该点即企业设 立点; 若二者不一致,选择两种费用之和的最小化点。
(4)根据集聚力区位法则来修改运输与劳动力区 位法则
研究在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 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在上述两种费用最小化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考虑外部成本最小化点: 若与上述一致,选择该点; 若与上述不一致,选择三种费用总和最小化点。
3、经济因素
(1)生产要素 劳动力
资本
能源
—劳动力(资本、能源)导向的产业布局
(2)市场条件
市场条件包括以下内容: 市场距离
市场规模
市场结构
市场竞争
——市场导向(消费地导向)的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以一定市场条件存在为前提。
不同地区——市场条件不同——产业布局不同 沿海:距国际市场近——出口产业布局集中
2、说明的问题和中心思想
说明的问题:工业企业——如何选择布局位置? 中心思想: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工业生产 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区位因子分析是韦 伯工业区理论的核心内容。
3、假定条件
(1)分析对象: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 业区为只探讨其经济因素。 (2)生产条件同质性:孤立国(特定地区)的气候、 地质、地形、民族、工人技能都相同。 (3)已知的主要生产条件固定不变:工业原料和燃料; 劳动供给;消费地(市场);价格、供求关系不变 (4)同一产品:分析生产与交换时均就同一类产品进 行讨论。 (5)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且唯一的运输方 式是铁路货车运输。 运费=重量×距离
暂定劳动费与集聚力都不起作用,
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 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运输区位法则:
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的地点首先是运输费用最小的
地点。
输费用最小的地点:
最小单位产品运费 =运费率×[原料重量×(原料运距+产品运距)]
(3)根据劳动力区位法则修改运输区位法则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的含义与决定因素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 及其模式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含义与决定因素
一、产业布局的含义
二、产业布局的决定因素
一、产业布局的含义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在地域上的 分布与组合状况。
1、内容 Leabharlann Baidu产业的空间分布状况 企业的空间集中状况
2、中心思想 说明的问题: 农业布局在不同位置的土地上;农业经营方式
中心思想:
农业土地经营方式与农业部门地域分布 随距离市场远近而变化, 而这种变化取决于运输费用的大小。
3、基本假定—孤立国
(1)地理位置:位于中纬度的大平原上,土地广阔、肥沃、 气候适宜。 (2)单一中心:唯一城市位于地理中心。该城市既是工业 品的唯一供给中心,又是农产品的唯一贩卖中心。 (3)经营者同质性:农业经营者的能力相同,技术条件一 致。 (4)市场化农业:农业经营以牟取最大利润为目的。 (5)交通条件:只有陆运、马车是唯一交通工具,运费与 市场远近正相关。 (6)孤立国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利 息是均等的。
产业布局受区域分工的支配,区域分工决定着产业布 局以及区际产业联系的性质和规模,产业布局体现了 区域分工的发展和变化。根据区域之间存在产业梯度 和经济交换关系的不同,可以将区域分工分为三种类 型: 垂直型分工:产业梯度之间存在差距。 水平型分工:产业结构高度处在同一水平。 混合型分工:
(5)经济发展水平 纵向: 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自然因素。
工业化大生产阶段:工业区、市场区。
后工业化时期:比较优势适宜地区。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知识密集型地区。 横向: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收入不同—市场容量不 同—影响产业布局
(6)外部规模经济
(一)、(二)——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
古典区位理论(西方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 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
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
它们均不考虑消费因素和产品销售问题。
(三)近代区位理论
20世纪30-60年代,二、三产业先后取代第一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市场成为决定产业发 展的关键因素。 1、地理区位学派 2、市场区位学派
资源的空间分配格局
2、视角 国家—整体分布状况 地区—区域分布状况
二、产业布局的决定因素 1、地理位置因素 地理位置不同—生产条件不同—产业布局不同
注意:
地理位置是影响产业分布的因素之一,是否布局 还要结合其他条件考虑。
2、自然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杜能圈
1 自由农业带 2 林业带 3 谷物轮作带 4 谷草轮作带 5 三圃轮作带 6 粗放畜牧带
鲜奶、蔬菜 薪材、木料 谷物、马铃薯、苜蓿 谷物、牧草,休闲地轮作 谷物、牧草和休闲地各占1/3 草地放牧牛羊(以外是未开垦的荒野)
但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为城市提供木材和燃料的林业带已不复存在。 后来,有人根据实际情况,对杜能环进行了如下的修 改。 第一圈:市场园艺业与栏饲业地带。 第二圈:乳畜业地带。 第三圈:混合农业地带。 第四圈:商品谷物业地带。 第五圈:大牧场业地带。 第六圈:非农业地带。
城市:市场集中、距离近——产业布局集中
城郊:既适合农业生产、又市场方便——蔬菜等 产业集中布局
(3)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交通条件、通讯条件、水电供应等。 基础有两层含义:
先行性:是其他产业存在的前提
共用性:各产业都离不开
(4)区域分工(地域分工)
区域分工是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在地域空间的表现形 式。
1、地理区位学派
地理区位学派是商业区位理论的代表,其代表人 物—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首次建立了中心 地理论,又称中心地方论、中心地学说、城市区 位理论、聚落区位论。 中心地理论研究的是在一个匀质平原内,如何布 局不同规模的多极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 相应的多极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以有效地组 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阿尔弗雷德·韦伯 阿尔弗雷德·韦伯
Alfred Weber,1868—195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古典区位理论的杰 出代表,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
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
1914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 理论》
即三个区位法则总费用最小的地方。
(1)明确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一般因子
运输费用 劳动力费用
集聚力(即外部经济)
(2)根据运输区位法则确定企业运输费用最小的 地点
韦伯认为运输费用(吨公里表示)是对工业布局 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对工业的基本定向起最有力 的作用,因此,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的地点首先是 运输费用最小的地点,这就是运输区位法则。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行业规模的扩大而给企业 带来的好处。
外部规模经济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行业规模扩大便于协作:
内部成本外部化——信息资源共享。
4、科学技术因素
(1)决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2)影响产业结构
(3)影响交通运输
——技术导向的产业布局
5、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指:
政治文明程度
社会文明程度(诚信程度)
(2)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三、产业布局的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一、产业布局的比较优势理论 根据本地区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布局。 1、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斯密绝对成本学说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产业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的区域。 2、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布局的原则: 产业布局在相对优势最高的地区。 3、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产业布局的原则:相关生产要素最丰裕的地区。
二、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应根据本地区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行产业布局。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杜能 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
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
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 (1783-1850) 1826年在《农业与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中提出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的鼻祖,经 济活动空间理论的创始人。
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境,如影响人 类 生产、 生活的大气 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
自然资源:指自然条件中被人类利用 的部分。
(2)自然因素对生产布局影响
普遍性自然因素 区域性自然因素
如:
特殊的地下矿藏——采挖业
特殊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特色农业
特殊的自然景观——旅游业
5、主要内容
“杜能圈”模型:把农业土地经营按集约化程度高低分为 呈同心圆的六个圈层。 即:农业布局——六个同心圆的经营圈状。 其中心: 城市、市场 第一圈层: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蔬菜、牛奶等 第二圈层: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炭薪业 第三圈层:谷物轮作圈:谷物生产 第四圈层:谷草轮作圈:生产谷物、畜产品 第五圈层:三圃式农作圈:生产谷物、牧产品 第六圈层:荒野、牧业区
4、区位因子分析
区位因子分析是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
区位因子的分类:
(1)根据区位因子作用范围的不同
一般因子:对所有工业区位都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工资、运费、地租等。
特殊因子:对特定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水质、空气温度、日照时间等。
自然技术因子:如自然资源的供给、劳动力的素 质和数量、资本丰裕程度、技术水平等决定企业 的生产成本。 社会文化因子:如政府的服务水平、人际关系状 况、诚信程度等决定企业的交易成本。
5、合理工业区位的确定
确定原则: 工业企业应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的地点。
最低成本点的求导:4步。